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秋興八首(其一)精品教案設計

秋興八首(其一)精品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秋興八首》(其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秋興八首(其一)精品教案設計

1.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意象和詩歌情感的有機聯繫, 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詩人簡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工部,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聖”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在內容主旨上,杜甫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爲“詩史”。

在藝術上,杜甫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爲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爲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峯,起着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爲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較濃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裏。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麗人行》、《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秋興》《登岳陽樓》等。

 二、朗讀全詩,整體把握:寫了什麼情感?(引導學生緊抓題目明確詩歌內容和基本手法)

寫秋天的景物,抒發悲涼的情感。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懷,因秋託興,借景抒情。全詩感世傷己,感情悲涼,透出的是“沉鬱”;聲韻鏗鏘低迴,似水流冰下,凸顯的是“頓挫”。

題解:《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滯留夔州時慘淡經營的一組七言律詩。杜甫時年五十五歲。當時蜀地戰亂不息,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鬱。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感發詩興,故曰《秋興》。

 三、再自讀全詩,描述詩意。

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秋色已經很深,巫山巫峽呈現出一片蕭森景象。

峽中的江水波濤洶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風雲陰沉密佈,彷彿和地面貼近。

秋菊兩度盛開,使我再次灑下往日流過的眼淚;一葉孤舟靠岸繫繩,始終都牽動着我的故園之思。

我清晰地聽到,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麼的急促。婦女們正拿着裁尺和剪刀,爲在外的親人趕製着禦寒的衣服。(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一許孤獨、憂傷之感。)

 四、三讀賞析:

作爲借景抒情的詩歌,①寫了什麼景?從哪裏看出?景物特點是什麼?營造了什麼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飾詞整體把握)②抒發什麼情感?從哪裏看出?爲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具體說說。(提示:要抓情語、抓背景體味詩人情感)

背景:公元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伴同家族,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後轉徙於湘鄂之間。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五、參考分析:

①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秋色已經很深,巫山巫峽呈現出一片蕭森景象。首聯開門見山,點明時節、地點,描繪出具有濃重感傷色彩的秋色、秋氣,奠起全篇蕭颯哀殘之基。《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引劉辰翁評語說:“露曰玉露,樹曰楓林,凋傷之中仍有富麗之致,自是大方家數。”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評價這一聯:“氣象足以籠罩,而復有開拓之餘地,是絕好開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草木在秋風中凋落。“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蕭森”,蕭瑟陰森。

②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峽中的江水波濤洶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風雲陰沉密佈,彷彿和地面貼近。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評論說:“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風雲在天而曰接地,極言陰晦蕭森之狀。”這就將眼前景和心中景連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處處驚濤駭浪,風雲翻滾,陰晦慘淡的氣氛籠罩四野,分明是陰沉壓抑、動盪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寫照。“江間”,即巫峽:“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寫出渾莽之象。

③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秋菊兩度盛開,使我再次灑下往日流過的眼淚;一葉孤舟靠岸繫繩,始終都牽動着我的故園之思。這一聯是全篇詩意所在。“叢菊兩開”,指詩人於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峽,但這年留居雲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見到叢菊開了兩次,還未出峽。故對菊掉淚。“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隨之開。孤舟本來只能繫住自己的行蹤,卻把詩人的思鄉之心也牢牢地繫住了,故見舟傷心,引出故園之思。

④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聽到,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麼的急促。婦女們正拿着裁尺和剪刀,爲在外的親人趕製着禦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動刀尺。“白帝城”,舊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分搗衣的砧聲很緊。“砧”,搗衣石,這裏借指搗衣發出的聲音。古人裁衣前,先將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爲遠方的遊子或徵人製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一許孤獨、憂傷之感。

 六、背誦全詩,體會其詩沉鬱頓挫的特點。

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教案反思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我想有以下兩點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誦讀和背誦,並讀出詩的韻律美。《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後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學生能夠通過反覆有表情地誦讀最終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學生能夠較爲成功地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爲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爲領起之作,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此外,我認爲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能夠引導學生把這首詩歌與杜甫其他詩歌做縱向比較,也沒有與其他詩人的風格形成的橫向比較,不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引以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