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選修《陶庵夢憶序》精品教案

高二選修《陶庵夢憶序》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教學目標及重點:

高二選修《陶庵夢憶序》精品教案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把握作者面對國破家亡時的複雜情感。

3、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寫作手法。

 一、知人論世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是公認最偉大的明代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張岱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遊山逛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鑑賞水平很高;又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說:“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稱徐文長、張陶庵,徐以奇警勝,先生以雄渾勝。”

文本解讀

序有書序和贈序,本文中的序是書序,是說明寫作緣起或寫作目的的。

  二、問題探究

1、整體感知 ——文中反覆出現的一個字是什麼?

【明確】夢。

2、張岱爲什麼說“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① 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明確】(讀第②段)

體現繁華生活的詞語有: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豔、輿從七組詞。

從戴,穿,吃,住,行五個方面體現過去生活的繁華奢靡。

② 哪些詞句體現了現在的生活?

【明確】(第①段中的幾句)披髮入山,駴hài駴hài爲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笠、蕢、衲、苧、藿、糲、薦、石、繩、甕、煙、糞、途、囊

③ 概括起來說,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

【明確】由此可見現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慘淡淒涼。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自爲墓誌銘》)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牀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爲墓誌銘》)

3、第二段中張岱將什麼看成是一場夢?

【明確】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3、引用古人的哪二夢?

黃粱美夢(邯鄲夢) 南柯一夢

4、這兩個夢在《陶庵夢憶序》中寫成什麼?

【明確】 黍熟黃粱 車旅蟻穴

5、第三段中寫到了兩個癡人的真實之夢,一個希望是夢,一個擔心是夢,他們爲什麼希望是夢或擔心是夢?這兩個癡夢與作者有什麼聯繫?

【明確】西陵腳伕: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

相似處: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爲癡人則一也

6、文中在張岱看來造成這種今昔鉅變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作者認爲是一種因果報應)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這個詞,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表達出的反省懺悔之意,不過,該反省懺悔的應不應該是他這樣一位沒有任何官階的“平民百姓”,不是,而應該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顯赫一時的權臣。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岱不僅是個人在反省懺悔,也是在替一羣人進行反省懺悔,替一個王朝進行反省懺悔。

7、那麼難道真是他以前過於豪華的生活使之現在遭到報應嗎?讓他生活的如此淒涼困窘?

【明確】其實是國破家亡。

8、前半生生活風流浪漫,天天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但清兵南下後,國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復存在。國雖亡,家雖敗,但國仍在心中,所以我們說張岱有着強烈的民族意識,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面對這種今昔鉅變,以何來支撐?

【明確】“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飢餓之餘,好弄筆墨。”“餘今大夢將寐,猶事雕蟲。”

(對文字的癡迷)

9、對文字的癡迷讓我們想到以前的什麼人?

【明確】①國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諫言忠君,死後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灑汨羅江,他可以選擇殘存苟活,但對文字的癡迷中,他找尋到了一個真正的歸宿,用《離騷》訴說着國的意義,用生命捍衛着尊嚴。

②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內心痛苦以致鬱鬱而終,但對文字的癡迷使其由一介匍匐於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爲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後世。

10、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麼對張岱而言又是什麼堅固呢?

【明確】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繫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總結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癡人,

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並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他生於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繫舊朝。

 三、藝術特色

  一 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豔”“ 輿從”的優遊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zhānɡ”“以薦報牀,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飢餓歸於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誌銘》中說:“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遊走在現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 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後,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爲“癡人前不得說夢”。爲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爲真,只需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伕“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願望不同,但作爲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爲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相連,讓人心領神會。

  三 真切可感的精當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髮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蹟;繁華過後,最終歸於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後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 披 發 入 山, 駴駴 爲 野人。故舊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散頭髮進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野人。親戚朋友

見 之,如 毒藥猛獸,愕 望 不敢與 接。 作《自輓詩》, 每 欲引決,

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藥猛獸,愕然地望着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輓詩》,常常想自殺,

因 《石匱書》未 成, 尚視息人世。 然 瓶 粟 屢 罄, 不能舉火。

因爲《石匱書》沒有寫完,還在人間生活。然而甕中的粟米經常沒有,不能生火做飯。

【駴:通“駭”,驚駭,驚異。故舊:老朋友,舊交。引決:自殺。《石匱書》:張岱撰寫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又名《石匱藏書》,二百二十卷。有本紀、志、世家、列傳。視息:僅存視覺、呼吸等,謂苟全活命。罄:盡,器物空。舉火:生火做飯。】

始知 首陽 二老, 直頭 餓死, 不食周粟, 還是後人妝點 語也。

才懂得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實在是被餓死的,說他們不吃周粟,還是後人誇張粉飾的話。

因 思 昔日生長 王 謝, 頗事 豪華, 今日罹 此 果報:

因此想到以前生長於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

以笠 報 顱, 以蕢 報 踵, 仇 簪 履也; 以衲 報 裘,

用竹笠報應頭顱,用草鞋報應足跟,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用衲衣報應穿皮裘,

以苧 報 絺, 仇 輕暖也; 以藿 報 肉,以 糲 報 粻,

用麻布報應穿細葛布,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報應食肉,以粗糧報應精米,

仇甘旨也; 以薦 報牀, 以石報枕, 仇溫柔也;

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蓆報應暖牀,以石塊報應枕頭,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

【首陽二老: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爲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明萬曆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論證,認爲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甘肅省渭源首陽山爲真。妝點:妝飾點綴。此處指美化修飾。王謝:六朝望族王氏、謝氏的並稱。後以“王謝”爲高門世族的代稱。罹:遭遇。蕢(kuì):草編的盛器。報:回報。衲(nà):補綴,縫補。苧(zhù):苧麻。絺(chī):細葛布。藿(huò):豆葉,嫩時可食。指吃的東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貴族。糲(lì):粗糙的米。粻(zhāng):糧食。甘旨:美味的食物。薦:草蓆子。】

以繩 報 樞, 以甕 報 牖, 仇爽塏也; 以煙 報 目,

以繩樞報應戶樞,以甕牖報應窗戶,用來跟乾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燻報應眼睛,

以糞報鼻, 仇香豔也; 以途 報 足,以囊 報 肩,

以糞臭報應鼻子,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豔相對;以跋涉路途報應腳,以背行囊報應肩膀,

仇 輿 從也。 種種罪案,從 種種果報中見 之。

用來跟以前的轎馬僕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樞:門軸。牖(yǒu):窗子。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爽塏:高爽乾燥之地。果報:因果報應。】

雞鳴枕上, 夜氣 方 回。 因 想 餘生平, 繁華靡麗,

在枕上聽到雞啼,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奢靡,

過眼 皆空, 五十年來,總 成一 夢。 今 當 黍熟黃粱,

轉眼間都化爲烏有,五十年來,總不過是一場夢幻。現在應當黃粱都已煮熟,

車 旋蟻穴, 當作如何消受? 遙思 往事,憶 即書之,

車子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該怎樣打發?只能追想遙遠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

【夜氣:儒家謂晚上靜思所產生的良知善念。黍熟黃梁:借用典故“黃粱美夢”,原比喻人生虛幻,後比喻不能實現的夢想。唐·李泌《枕中記》:“盧生欠伸而寤,見方偃於邸中,顧呂翁在旁,主人蒸黃梁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車旋蟻穴:借用典故“南柯一夢”,泛指夢境,亦比喻一場空。唐代李公佐有《南柯太守傳》,敘述淳于棼夢至槐安國,娶公主,封南柯太守,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後率師出征戰敗,公主亦死,遭國王疑忌被遣歸。醒後,在庭前槐樹下掘得蟻穴,即夢中之槐安國。南柯郡爲槐樹南枝下另一蟻穴。消受:忍受,禁受。】

持問佛前,一一 懺悔。 不次歲月, 異年譜也; 不分門類,

拿到佛前一樁樁地懺悔。事情不按年月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不按門類排比,

別 《志林》也。 偶 拈 一則, 如 遊 舊徑, 如見故人,

以與《志林》相差別。偶而拿出一則看,好象在遊覽以前到過的地方,好象遇見以前的朋友,

城郭人民, 翻用自 喜。 真所謂 癡人前 不得說夢矣。

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反而自己高興。真可說是癡人面前不能說夢的癡人了。

【次:次序,此處用作動詞。異:與……不同。《志林》:西晉虞喜著,共三十篇。翻:反而。】

昔 有西陵腳伕, 爲人 擔酒,失足 破 其甕。 念 無以 償,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伕,替別人挑酒,不慎跌交打破了酒罈。估計沒有辦法賠償,

癡 坐 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 寒 士 鄉試中式, 方 赴 鹿鳴宴,

就長時間呆坐着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

恍然 猶意 未 真, 自 齧 其 臂 曰:“莫是夢否?” 一 夢耳,

恍忽地還以爲這不是真的,自己咬着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一樣的夢啊,

惟恐 其非 夢, 又惟恐其是夢, 其 爲 癡人則一 也。餘今 大夢將 寤,

一個唯恐它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它是夢,他們作爲癡人則是一樣的。我現在大夢將要醒了,

【腳伕:專門爲別人搬運物品的人或被人僱傭趕牲口的人。破:用作動詞,打破。佇(zhù):久立,長時間地站着。中式:科舉考試合格。《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爲舉人。”鹿鳴宴: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考場內外的考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說鹿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爲此舉爲美德。於是天子宴羣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爲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寤(wù):睡醒】

猶 事 雕蟲, 又是一番夢囈。 因 嘆 慧業 文人,名 心 難 化,

依然從事雕蟲小技,這又是一通夢話了。因而嘆息有慧業的文人,好名的心思難以改變,

政如 邯鄲夢斷, 漏盡鐘鳴, 盧生遺表, 猶思 摹榻二王 ,

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臨終奏章中還想摹榻二王(的書法)

以流傳後世。 則其 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 劫火猛烈,

流傳給後世一樣。因此他們的一點名根,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即使用猛烈的劫火來燒

猶 燒之不失也。

還是燒不掉的。

【雕蟲:比喻從事不足道的小技藝。常指寫作詩文辭賦。慧業:佛教用語,指有智慧的業緣。名心:求功名之心。政:通“正”,正如。邯鄲夢斷:見前“黃粱美夢”典故。漏盡:指刻漏已盡,謂夜深或天將曉。遺表: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於卒後上奏。榻:摹印。名根:好名的根性。劫火:佛經上說,在舊世界崩潰的“壞劫”之末,將發生“大三災”——火災、水災和風災。《仁王經》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當火災發生時,七日並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大火從地獄燒到色界的二禪天,世界化爲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