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勸學》優秀教案(第一課時)

《勸學》優秀教案(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教學目標:

《勸學》優秀教案(第一課時)

1、瞭解關於《荀子》的常識,瞭解荀子的思想及其影響。

2、學習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的方法,提高理論說理的能力。

3、掌握“絕、強、假、望、聞”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及“於、而”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學習本文,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堅定終生接受教育的信念。

  探究重點:

荀子是如何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來闡述學習的重要性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爲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我們不僅現在要學習,將來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地學習,正如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那麼荀子是如何“勸學”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

  二、解題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

  三、簡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共32篇,是漢人劉向編訂的,前26篇基本上是荀況所著,後 6篇,語錄體文,是其門人寫的。荀子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爲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他在文中批評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反對天命﹑鬼神等迷信之說,肯定了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並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他的文章說理透徹,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詞彙豐富,又多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是先秦時代學術性較強的文章。

荀況(約前311——前238),又稱荀子,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荀卿,漢代因避漢宣帝的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是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荀子15歲時到齊國遊學,在齊國曾居列大夫之職,並三次擔任稷下學長——祭酒。後遇讒又去了楚國,楚國春申君以之爲蘭陵令。後又遇讒去趙國任職。曾爲秦所聘,見到昭王和範睢。有人勸春申君召回荀子,他到楚後仍作蘭陵令。春申君爲李園殺死,荀子亦被廢,老於楚居家著書。荀子平身到處講學,形成一大學派。他針對儒家“法先王”提出“法后王”,主張實行法治。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爲人由壞變好是教育的結果,寫出《勸學》。

 四、整體把握

1、聽錄音,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找出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輮以爲輪

(6)、雖有槁暴

(7)、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君子生非異也

明確:(1)kuǐ (2)、qì (3)、qiè lòu (4)、zhòng (5)、róu通“煣”

(6)、yòu通“又” pù通“曝”(7)、zhì通“智”(8)、xìng通“性”

3、教師作朗讀提示

爲了突出強調,有時需要重讀,有時還需要讀後稍作停頓。例如,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同學們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4、指定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明確:“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五、局部探究

(一)、研習第二段。

1、 誦讀第二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 質疑。

3、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乾了,也不再挺直,是因爲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4、歸納“於”的用法。

5、討論。

①、這一節作者是怎麼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比喻: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爲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說明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②、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明確:“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 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6、學生齊讀第二段。

(二)、研習第三段。

1、誦讀第三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跂:提起腳後跟。 致:達到。 絕:橫渡。 假:憑藉。

4、歸納“而”的用法。

5、請同學們找出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6、作者選用了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明確: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彌補不足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湖

7、學生齊讀第三段

(三)、小結

這兩節共運用了十個比喻,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六、遷移訓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題目。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選自《荀子•勸學》

注:(1)、麻:苧麻。 (2)、芷:一種香草。 (3)、漸:浸。(4)、滫:髒水,臭水。

1、翻譯下列句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譯:蓬草生長在苧麻中,不用扶就可以生長直;白色的沙子混入黑泥之中,就會和黑泥一樣黑。

蘭槐之根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譯:蘭槐的根是一種香草,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麼君子就不願接近,(即使)平民也不願佩戴。

2、這段文字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外部環境對人的成長有着重大的影響。

3、 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喻論證。

“蓬生麻中”,“白沙在涅”,“漸芷於滫”,這三個比喻都是爲了說明環境影響着人的成長。

  七、課堂小結

1、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什麼學習什麼呢?

明確: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善、求美。

2、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1—3節,作者連用十個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請同學們根據板書試背1—3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1—3節。

2、預習第四節。

3、完成書後練習一的表格。

  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青”“冰”——提高自己 “輪”“木”“金”——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 “跂望”“登高”“順風”——彌補不足 “假輿馬”“假舟楫”——達到目標

學習的方法、態度

比 喻:形象生動、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