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社戲》優質教學設計大綱

初中語文《社戲》優質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文本簡析】

初中語文《社戲》優質教學設計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每一個初讀者讀到這兒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爲什麼結尾這句話裏還都用“好”字相頌呢?

其實,正是這個悵然若失的結尾裏,隱藏瞭解讀整篇小說的密碼:戲、豆、夜。當我們沿着作者的情感脈絡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們才由衷地感嘆魯迅這一書寫“人生通感”的聖手: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哪怕是痛,也會在心頭永恆的綻放。戲不好看,但是“我”卻感受到夥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卻“偷”出了淳樸、童趣、真誠和無私的友誼。

詩意的風景美,淳樸的人情美,從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爲“我”的精神故鄉。

其實,這是一篇被節選的面目全非的小說——前面寫兩次看京戲的那部分被刪掉了。單看這場“社戲”,很多頗具匠心的描寫會失去根基,變得做作突兀,特別是景物描寫。沒有看京戲的厭煩和倦怠,就不會有看社戲的欣喜和詩意。這不是一場少年的遊戲,而是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稍作復原。

  【方法闡釋】

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切入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師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抓住主旨句、關鍵句、警句,然後層層鋪開,從而提綱挈領帶動對全文的賞析,不但手法乾淨利索,而且有點有面,力避瑣碎。

 【目標定位】

雖然這篇小說篇幅很長,還有些文字理解上的障礙,但是它又特別能喚醒學生的童年記憶,並使他們有可能在文中“讀到自己”。根據課標課程目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制定以下目標:

1.理清小說的情節脈絡。

2.揣摩精彩細膩的描寫。

3.體會作者情感,感受風景美人情美。

(說明:這一小說精品,值得學習研究的東西太多。以上目標涉及情節、描寫、人物和情感,其中揣摩描寫和體會情感是研讀的重點,對描寫的揣摩最終指向人物和情感,這又是教學重點之關鍵。)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當看到嬰孩幸福地偎依在母親懷裏,每當聽到路邊熟悉的兒歌旋律響起,每當聞到久違的糖果香味還是那麼沁人心脾,你想到了什麼?一定是自己那難忘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同,也許你的童年是在有趣的童話故事裏度過的,也許你的童年是伴隨着跳皮筋、丟手帕的遊戲而流逝的,也許你的童年是在爺爺家的大白鵝、小白兔、老黃牛的陪伴中走過的……下面讓我們作一次精神的返鄉,想一想,童年帶給你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美麗淳樸的平橋村,看看這兒曾帶給迅哥兒什麼樣的感受?請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

(說明:從“聊童年”導入,使教學從學生的心靈揚帆起航;抓住“感受”,也就抓住了小說的關鍵。既完成了導入,又完成了切入,直接進入整體感知,可謂一舉兩得。)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第40段。

2.揣摩品味:反覆朗讀,背誦,品味:你從這句話裏讀到了什麼?這種感受是從哪些地方讀到的?

(說明:這是集中體現“我”感受的一句話,也是概括全文、畫龍點睛的一句話,對這句話的賞析品味一定要坐實。要引導學生抓住“真的”“一直”“實在”“再”“——(破折號)”“也不再”“了”來深入體會那種遺憾、留戀、懷念之情。譬如這個破折號,實際上是對這種情感的深化、強化,表示“我”懷念“好豆”,更懷念“好戲”。當然在沒有賞析全文的前提下,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逐漸深入的。這次只求字面上的賞析,不求感情的共鳴。)(板書:豆 戲)

 三、好豆?

1.指名讀第24-27段。思考:豆好不好吃?

明確:文中並沒有關於豆好吃的描寫,可見“好”並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第39段還說“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不是一樣的豆嗎?這“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裏?

2.默讀課文,自主思考,緊密結合文本討論。

(說明:教師要在學生自以爲一望而知實則一無所知的地方着力。

好在自己“偷”,自己煮,自己剝,自己撮。——小孩子揹着大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大人可能要干涉的事——更得意的是,這些狡黠的謀劃全部“得逞”。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力求打通學生的生活和文本的聯繫。

好在這一“偷”,“偷”出了淳樸無私的友誼。譬如:想起偷豆的爲什麼是桂生?聯繫前文看戲時,桂生沒有給“我”買來豆漿,而“我”又不喝水,這是一種愧疚地補償。當面臨偷誰家的豆有兩種選擇時,阿發卻說:“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是何等的淳樸、無私和純潔!

好在這一“偷”,還“偷”出了智慧和成熟。譬如雙喜,徵求阿發意見時,一向口齒伶俐的他突然變得結巴起來“阿阿,阿發……”,此時雙喜心裏在想什麼呢?他一方面想讓迅哥兒吃到最好的豆——而不管豆是誰家的;另一方面現在是當着阿發的面,摘誰家的還是由阿發自己去決定,所以這句表面結巴的話,有提示阿發、緩解語氣的作用。另外,避免哭罵(“得意”不“忘形”)、“毀滅罪證”、“以牙還牙”等一系列的舉動,都讓“我”欽佩不已。)

3.齊讀第40段。

總結過渡:豆本身很一般,但是吃豆的過程充滿了樂趣,心情無比歡暢,令人難忘。

  四、好戲?

1.指名讀第17—21段,想一想:戲好看嗎?

2.既然戲本身並不好看,作者爲什麼要說“好戲”呢?

(說明:戲本身不好看,但是“我”卻體會到了比戲更好的東西——夥伴們的善解人意。譬如:雙喜解說員似的不離左右:“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破口喃喃的罵——還是走的好罷。桂生豆漿沒買來,舀水作爲補償。)

3.留疑:作者圍繞“社戲”還寫了很多內容,這些內容裏面又蘊含着哪些“好”呢?本文是魯迅小說《社戲》的節選,課下上網查找課文刪去的那部分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好戲?

1.齊讀第40段。

2.除了直接寫看戲,圍繞着“社戲”還寫了很多內容。請瀏覽課文,簡要概括。

說明:目的在於理清思路。譬如:戲前波折、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等。

3.看戲前,遇到了什麼波折?這個問題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我”的心情前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說明: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折之一:叫不到船;波折之二:不準和別人一同去;波折之三:外祖母擔心。最後是雙喜以三點理由,且以寫包票做保證,解決了這一問題。

心情變化:沮喪(“急得要哭”“完了”“東西也少吃”“不開口”)——歡喜(“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第一盼望的事情在近乎絕望中“起死回生”,得來如此不易,當然會念念不忘!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4.第11-13段寫月夜行船。

①設疑:這幾段景物描寫和“我”看社戲有什麼關係?你從這裏學到了哪些景物描寫的技巧?

(說明:這兩個問題,不急於回答,設疑的目的是帶着問題讀書。)

②自由背誦。

③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原作中,“我”在北京的兩次看戲敘述中,透露的是一種沉重的壓抑感。物如刑具那樣令人望而生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冷漠疏離得令人窒息。狹窄擁擠的生存空間、喧囂噪亂的環境氣氛,使得都市人失去了做人的`生趣。都市的最大特徵莫過於“擠”了,作者在短短的敘述中就六次寫到“擠”,擁擠中的孤獨、熱鬧中的淒涼,在兩次看京戲過程中體味得悲悲切切。嘈雜紊亂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憊、厭煩,甚至恐懼的情緒也渲染得淋漓盡致。而鄉村的環境卻是詩趣盎然、和諧醉人的,作者這樣傾盡筆力描寫美麗的江南夏夜,看來是有意和城市對比的。

(說明:在背誦中完成賞析,紮實有效,促進語言積累。一切景語皆情語。一是用景物描寫突出“我”看社戲的急切的心情;二是表現自己自由舒展的心靈。這正是社戲難忘的原因之一。寫法的探究,宜暢所欲言,教師隨機點撥即可。譬如多角度描寫,以動寫靜,側面襯托,情景交融等。注意發言一定要緊密結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5.設想一下,如果你來到平橋村,你願意與誰交朋友呢?

(說明:這是一次對小說人物的歸整。雙喜、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總結深化:

1.齊讀第40段;

2.現在再來讀這一段,你有什麼新的啓發和感悟?

3.總結:看來,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平橋村之於“我”,風景美,人情美——這就是“豆”“戲”連帶給“我”的情感歷程。

(說明:落腳點回到最初的切入點上來,課堂也似一篇文章,首尾照應,結構嚴謹。至此,在“豆”“戲”的帶領下師生完成了一次閱讀行走,對這句話的理解也經歷了由淺層字面到深層意蘊的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教有所思】

1.提綱挈領,有面有點:不管是導入新課,還是整體感知,抑或是局部探究、總結深化,都緊緊圍繞文末一段進行,使它成爲貫穿全課的一條紅線,伴隨着理解的深入,反覆地觸摸、玩味。在分析中,又把這一主旨句分解爲:“豆好不好吃”和“戲好不好看”兩個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在“好”字上着力,這正是小說的關鍵。對這種長篇幅的經典小說,這種方法,的確能使教學避免瑣碎、零散。

2.在以下方面明顯感覺不足:

①聯繫生活不夠:這是一篇很能喚醒學生童年體驗的一篇小說,教學中,我還只是關注了作者、文本,關注了文本理性的分析,沒有在打通生活與文本的聯繫上着力。其實,我一次次被打動的原因,正是我在閱讀中的“分心走神”或是“心靈的遠遊”,爲什麼不能把這些作爲課程資源,大大方方擺陳於課堂呢?

②聯繫原作不夠:這篇課文是魯迅小說《社戲》的節選,原作中很多地方作者是對比着寫的,失去了刪去部分的依託,節選部分的很多文字都顯得突兀,所以在教學中如果能適當地加以還原,必能加深理解。這方面做得不夠,不巧。

③“牽”的痕跡過濃:設計似乎過於求工,過於注重整體性,對“豆”和“戲”兩個部分的引導,都不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心靈指向。前三段的襯托作用也未涉及,很多精彩的動詞未涉及。

 【教學鏈接】

《社戲》刪節部分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爲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麼?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於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麼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鼕鼕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爲耳朵已經喤的響着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後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着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麼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鼕鼕喤喤的響,並沒有聽到你的話。”

後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爲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於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於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於是忘了前幾年的鼕鼕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爲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着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纔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着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爲後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雲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裏也製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鼕鼕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裏不適於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後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後無迴路,自然擠而又擠,終於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着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着並不看什麼,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後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這樣的好空氣,彷彿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後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於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彷彿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着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爲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後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麼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於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說明:可以把這則材料課前引發給學生,這樣節選部分的很多內容才找到了對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