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大綱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寫在前面: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同樣是小說。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把握情節中孕育的另一個故事。而且和《故鄉》相同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人物的內在。對於景物描寫的理解,也就應該建立在這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從中,似乎能聽到一個孩子精神滋滋生長的聲音。

初讀:

劃出刺你眼的詞語(憑感覺,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讀課題。嘗試各種語氣。

談談對課題孤獨之旅的理解

引導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什麼?

從油麻地到蘆葦地;從小鴨培養到下蛋;從已經失學到復學有望;從脆弱敏感到勇敢堅強……而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孤獨相伴。

引導2:

交流所劃的詞語,想必寫人物內心的詞語較多:

回家、永恆、前方、茫然、恐懼、回頭、陌生、寂寞、振奮、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託、重複、害怕、綠色的浪潮、萬重大山、逃不走、膽怯、慌張、安靜、清香、家、孤獨、單調、乾巴巴、注滿了的孤獨、想家、迫切、大哭、哭、沒有哭……

(重新理解課文標題)

引導3:

交流勾畫的心得所可勾畫的詞語越來越少。

任憑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風肆虐,我們也看不到他內心的波瀾。

分析與小結: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發生着一種變化。越來越堅強。

孤獨感呢?……最初的那種心潮起伏、情緒波動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驗證這一點(堅強的證據):

讀思39-41段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以及就、又。

讀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與沒有哭。

幸福的淚奔;幸福有兩種;即將凱旋的小英雄。驕傲地讀課題。

(他的傷痕就是他的勳章;極至的疲累和睏倦提醒着他的幸福與榮耀)

沒有哭

對比之前杜小康夢醒時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樣的反應。

形成對旅程的兩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但孤獨也在變化着;孤獨之旅,是屬於孤獨的旅程。

二、孤獨

孤獨感這樣的來去,緣起緣落,難道不值得琢磨嗎!

什麼是孤獨?人到底爲什麼孤獨?說說自己的理解。(結合這個故事)

引導1:

孤獨是怎麼出現的,又是怎麼消失的

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很可能觸及它的本質。

引出預習時學生的兩個問題:

1、既然鴨羣是最親密的夥伴(教材語),那爲什麼他還孤獨呢?

2、既然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乾巴,爲什麼不可以談心?

(注:文中已說,聊天已無意義;但是談心,是說雙方心裏想要的)

(學生應該還記得,《故鄉》中我爲什麼視那番談話爲閒天)

引導2:

讀課文中寫父親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內容上的共同點;注意也字的反覆出現)

父親由自己的慌張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張、孤獨,而且試圖緩解這種情緒:他告訴杜小康,蘆葦叢中有蘆雁的窩……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當文中寫到父子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他們之間真的沒什麼可說了嗎?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麼纔是孩子想要的、想聽的嗎?

(當然不是;就像閏土與我一樣,知道,但不能說;除了用大手去安撫兒子的頭,也別無他法)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孤獨的意義:心靈的豐富、情感的強烈,卻無法表達。孤獨意味着我們有更大的成長可能。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戰勝它呢?從父子倆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關鍵的一句話是?父子倆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對。怎麼面對?安家。就像鴨子把蘆葦蕩當成一個家;鴨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爲家;其實當他們以此爲家的時候,也就意味着他們離家不遠了)

模擬《變形記》的情境,採訪看到鴨子下蛋時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幹的是什麼?

(賣蛋,賺錢,回家,唸書!)

引導3:

聯繫我們未來的生活念大學、出遠門,最初的不適應。

(再讀第48段:長大了,爲什麼還是會想到母親想到家?回家的慾望,也是生活的動力)

結論:

孤獨感存在於:先前的精神寄託已經推倒,新的寄託尚未抵達、尚在重建之時。(而我們,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處於這種臨界的狀態)

鴨羣一直存在,但最初卻不是我的依戀與專注;爲了斬斷與過往的聯繫,父子也絕不可再談過去之事。我們內心裏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獨的源起嗎?

簡析如下:

杜小康一開始根本就不想去,佔據他心靈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卻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彷彿是鴨羣裏相對獨立的一隻;雖說獨立,卻又因爲渺小,被鴨羣和水流裹挾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點猶豫。是壓力也是動力。

何止父親和鴨羣,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爲他的夥伴,兔子、蘆雁、水鳥、螢火蟲、蘆葦、香草,甚至是炊煙、浮雲。但是,由於他的精神尚未來得及重建、新的家園尚未來得及墾種,杜小康不停地徘徊於過往與現實之間,而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面對當下,所以,這些事物最初也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親,因而孤獨無比。所以,課文前半段就出現了太多太多安靜的畫面(13段,24、25段),無聊、單調、安靜,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恐慌,折磨着這兩個人,也磨練着這兩個人(35段)。而那種悄無聲息的變化、那種孤獨感的鬆動和潰敗,是第33段開始的:

後來,父子倆心裏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不可能迴避,就只有面對!鴨下蛋了,這樣的呼喊也許就是與新生活的擁抱。鴨的生長史,就是放養它的孩子的成長史。杜小康就是一隻孤單單的小鴨(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獨感的潰散,並不意味着要斬斷與過往的聯繫、要與過去的自我徹底決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種抵達故鄉的可能。賣蛋,賺錢,回家,唸書!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親和油麻地的孩子,不會只有傷感,而更能給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鴨子身體裏深藏的野性早讓它們做到了這一點: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

從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們總以爲,斷了過去,是爲了讓生活好好繼續;杜雍和也正是這麼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絕不回頭,絕不停頓徘徊,而且也絕不和孩子談心。但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