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兩篇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一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兩篇

迎着初冬的寒意,安陽市教研室的領導和老師到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課和課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我所講授的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課《散文家談散文》。

課後,聽課老師進行了細緻地評點,並深刻地剖析了本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且幫助我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

《散文家談散文》是由大文學家郭沫若寫的《白鷺》和文學評論家曉雪寫的評論文章《關於散文〈白鷺〉》兩篇構成,文字容量大,涉及文學評論專業知識多,教學難點多。針對上述教材特點,我把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作爲本課的重點,把了解評論的一般寫法和了解曉雪文章的寫作特點及其好處作爲本課的難點。

整節課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而幾個問題的設計正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以導問助學和導練致用作爲本節課的主要環節,也貫徹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習得”的教學原理。

課上,我先讓學生分析了郭沫若寫的《白鷺》,通過大家的分析和散文家曉雪寫的評論文章進行比較。把兩篇文章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於曉雪的文章讓學生分析了思路,梳理文本,理清寫散文評論的方法。尤其在導思互評環節,讓學生在學了文章後再來閱讀有關散文的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不足之處首先是對郭沫若的《白鷺》如此美文沒有讓學生細緻地賞析和品讀,只是一句話帶過。應該再設計一個賞析美句的問題,讓學生讀懂讀透文章。其次是沒深入研究透徹教材,對於把握問題的編輯意圖不太明確,應該從如何教會學生去讀去寫評論來下手,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這一類的文體,學會怎麼樣去寫評論性的散文,應該總結“談什麼”一類的文體,讓學生學會寫“談什麼”這樣的文章。最後教學設計要取捨大膽,打造細節。一堂課不能面面俱到,設計問題要突出“精緻”。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二

師傅安排省工作室的成員要兩兩組隊上研究課。之所以厚着臉皮讓劉卉老師將就我選定這個題目,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學校的教學進度較慢,達不到複習課的程度;另一個方面是因爲自己的對這個單元有一些想法,於是劉老師很大度的將就了我。

關於這個單元,主題詞:閱讀有獨特的感受,放在九年級上冊的位置,不難看出,在七、八年級對文學作品有了較爲充分的認識之後,九年級的第四種讀書方法就應該是要求學生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閱讀發現。簡而言之,就應該是讓學生髮表對作品的看法和評論。

讀任何作品,必有想法。但想法是否正確,就要求對文本有正確的解讀;想法是否能夠清晰的表達,就要求掌握一定的評論的方法和思路。這是我對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的定位。據此,在設計的時候,一方面顧及學生對評論對象的解讀,一方面還要突出評論方法的講授。

這節課的基本思路分兩個板塊,一是對《白鷺》的解讀,二是學習評論散文的方法。

對《白鷺》的解讀,作者簡單的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對白鷺的讚美,然後就沒有了。但是這樣一篇幾百字的短文卻讀來回味無窮,那麼一定是作者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深刻的內涵在起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文本的內涵,是第一板塊的要點。結合單元的主題,結合曉雪的評論,抓住“獨特的感受”這一點,來引導學生髮現蘊含在文本中的內涵。

作者對白鷺的獨特感受,集中在“被人忘卻的美”這一點上。所描繪的四幅畫面,處處在體現這種被忽視的美。從外形到協調到姿態到內涵的遞進,不僅解釋了白鷺身上的美感,更是作者認識白鷺的一個漸進的過程。把這四幅畫面理解透徹了,文章的內涵也就清晰了。想法應該是對的,但是在課堂上卻出現了推進艱難的現象,尤其是關於“內涵美”這一點的解析,在“清澄的形象化”這一句上糾纏過多,雖然通過文字的品析勉強達成,但課堂的重心已經出現了偏離,後半段再怎麼盡力拉回來,時間也被消耗掉了。

回頭想了一下,爲什麼這個地方會卡住?還是問題的設計不到位,沒有給學生順勢而上的階梯,要求學生憑空就達成一個超越能力水平的目標,其實是在爲難學生。這個問題,在《孔乙己》的微課教學中已經暴露出來了,但是自己還是沒有能夠妥當的解決。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顯著失誤。

第二個板塊學習評論散文的方法,設計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在學生就《白鷺》的任一方面做口頭評論時,教師點評有意識的傾向於總結出:觀點和支撐材料。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曉雪的《關於散文<白鷺>》,一個是強調剛纔的觀點的支撐材料的問題,另一個是強調評價散文的切入點的問題。

不過因爲第一板塊的教學流程出現了卡頓,沒有順利完成,第二板塊實際沒有進入就下課了。說到下課,其實還有一個地方處理的很欠缺教學機智。最後的兩分鐘,發覺快下課了,心裏權衡了一下到底是按原設計讓學生閱讀《關於散文<白鷺>》,還是在黑板上做個總結,把觀點和支撐材料的問題了解了,作爲課堂的結語。心裏權衡了之後,覺的應該如實的呈現,選擇了按原設計進行,那自然就成了一節未完成的課。下來回想一下,每節課都應該有所得,不是說一課一得嘛,這一節課沒有完成原設計,但如果總結了的話,學生其實至少也有一得。而且作爲展示給大家的課,還是應該估計一些門面的因素。這個問題,是自己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的能力不足造成的。

還是那句話:死在公開課上,才能活在常規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