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三則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1、《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

迎着初冬的寒意,安陽市教研室的領導和老師到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課和課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我所講授的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課《散文家談散文》。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三則

課後,聽課老師進行了細緻地評點,並深刻地剖析了本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且幫助我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

《散文家談散文》是由大文學家郭沫若寫的《白鷺》和文學評論家曉雪寫的評論文章《關於散文〈白鷺〉》兩篇構成,文字容量大,涉及文學評論專業知識多,教學難點多。針對上述教材特點,我把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作爲本課的重點,把了解評論的一般寫法和了解曉雪文章的寫作特點及其好處作爲本課的難點。

整節課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而幾個問題的設計正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以導問助學和導練致用作爲本節課的主要環節,也貫徹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習得”的教學原理。

課上,我先讓學生分析了郭沫若寫的《白鷺》,通過大家的分析和散文家曉雪寫的評論文章進行比較。把兩篇文章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於曉雪的文章讓學生分析了思路,梳理文本,理清寫散文評論的方法。尤其在導思互評環節,讓學生在學了文章後再來閱讀有關散文的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不足之處首先是對郭沫若的《白鷺》如此美文沒有讓學生細緻地賞析和品讀,只是一句話帶過。應該再設計一個賞析美句的問題,讓學生讀懂讀透文章。其次是沒深入研究透徹教材,對於把握問題的編輯意圖不太明確,應該從如何教會學生去讀去寫評論來下手,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這一類的文體,學會怎麼樣去寫評論性的散文,應該總結“談什麼”一類的文體,讓學生學會寫“談什麼”這樣的文章。最後教學設計要取捨大膽,打造細節。一堂課不能面面俱到,設計問題要突出“精緻”。

  2、《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

文學評論單元是蘇教版新增加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單元,考慮到學生對文學評論體裁的陌生,需要熟悉要評論的文本,同時鋪墊一定的文學藝術氛圍,因此在備課時我把閱讀品味作爲一個重點,以唐詩導入,再繼之以圖片,使教學一開始就使學生逐步尋找藝術的感覺,同時也爲下面將各種藝術感覺運用到文字的欣賞中做準備。朗讀以名家朗讀帶動,直接使學生進入文本的主旨和意趣。第三環節的鑑賞品析是學生的弱點,教師必須做適當的點撥,在讓學生回到原文的評論中,進而體會怎樣去鑑賞一篇文學作品,以達到對學生能力的提升。

上完本課後,我覺得還有以下幾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能力;

2、 對學生的情感培養;

3、 課堂上對自我思想表達的勇氣和能力。

  3、《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

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了三篇文學評論文。如果直接教學文學評論文,對於初中學生顯然太深奧了。幾個同事聊起這一單元的教學都很迷茫,所以我選擇了《散文家談散文》上公開課,希望在評論文的教學上有所突破。

《散文家談散文》是由大文學家郭沫若寫的'《白鷺》和文學評論家曉雪寫的評論文章《關於散文〈白鷺〉》兩篇構成,文字容量大,涉及文學評論專業知識多,教學難點多。針對上述教材特點,我大膽採用刪繁就簡、大題小做的辦法,從單元主題“讀書有獨特的感受”出發,將本課的教學與中考試題中讀書筆記的“感悟聯想”結合起來,把“學會在閱讀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像,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並會用百來字表達自己這一獨特感受。”作爲設計這節課的核心理念。確定“形成獨特感受,表達獨特感受”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整節課安排了兩次課堂活動和三次朗讀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而幾個問題的設計正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以活動作爲本節課的主要環節,也貫徹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習得”的教學原理。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