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醉翁亭記》教案(第一課時)

《醉翁亭記》教案(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教學目的】

《醉翁亭記》教案(第一課時)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三、 背誦全文。

  第一課時

熟讀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點放在朗誦上。

  一、簡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

 二、讀課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釀(niàng) 僧(sēng) 輒(zhé)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傴僂(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籌(gōng) 翳(yì)

2、學生放聲讀課文,達到熟讀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給學生譯文,但不需細講,只瞭解大概即可。

 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講解文中字詞,逐段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閱讀這篇課文,要抓住“樂”這條主線,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一)教師指導學生研讀第一段。

1.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後改成:“環滁皆山也”5個字。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是錘鍊字句的典範,鳥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徵。

2. 解釋加點詞語,學生質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誰(給……命名)

⒊劃分段落內部層次,理清文脈:

這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分兩層:第一層寫環境並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峯→琅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4.分析第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並交代了下文的遊樂路線與環境。

4.背誦此段。

(二)按上述步驟,學生自讀第二段,教師點撥。

要點:1.煉字:開、歸、暝、發、秀、高、潔、落、出、樂。

2.這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分三層

解說: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

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爲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3.背誦此段。

(三)研讀第三段。

1. 第三段寫什麼:可分爲哪幾層?段首的“至於”有什麼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遊琅琊山的情形。可分爲四小層。分別是“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2.爲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爲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着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3.這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三個並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

大小環境和衆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⒌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誦此段。

 四、獨立閱讀第四段:

1、先朗讀(勾劃出山間夕照的起止句),後分析,再背誦。

2、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