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一雙手》優質教案

九年級上冊《一雙手》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教學目標:

九年級上冊《一雙手》優質教案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探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甘願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願;

3、學習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

4、體會數字說明的好處。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兩次對手作了特寫,分別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並多次運用了打比方和數字描寫的方法凸現了這雙手的與衆不同。而這雙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業工人甘心奉獻,造福大家的美好心願。所以瞭解這雙手的特點,在探討形成原因的過程中,感受張迎善的美好心靈應該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實物(老松木、鼓皮、幹蘑)、手的模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惺忪、鎬、老繭、鑄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鎬、垧、跡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層積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繼續練習用“是什麼、怎麼樣、爲什麼”提問。

4、知道這是誰的手,瞭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讀準字音:“ 惺忪、鎬、老繭、鑄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鎬、垧、跡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層積立方米、岔”的意思。

2、知道這是誰的手,瞭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

 教學準備:

ppt課件、實物(老松木、鼓皮、幹蘑)、手的模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猜手誘趣

1、師:人人都有一雙手,可它們絕對不會是相同的。閱讀下面兩段文字,根據描寫說說分別寫的是哪一類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開學初,他父親來交學費,我看到他父親的一雙粗壯寬大,青筋突現的手,滿是老繭,抖抖索索地把錢交給了我,那印象實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總端詳她的手。那有細有短的手指上沒有任何修飾,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側有一個硬邦邦的繭子,是啊!當然會有了,我經常看見她伏在桌子上認真備課,再看那雙粗糙的手上總是沾滿了粉筆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膚色了。不過這難道不是最美的圖案嗎?

(出示相關的句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生猜。

生:材料一刻畫的是一位農民的手,材料二刻畫的是一個教師的手。

2、師:這兩雙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對了,有什麼祕訣?

(學生回憶活動過程,總結抓關鍵詞句的閱讀方法。)

3、小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使每雙手各有特點。今天我們要跟隨姜孟之,來到美麗的小興安嶺,去認識另一雙手。(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一雙手”)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在遊戲中學習最爲輕鬆快樂。課前的猜手遊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使知識在情意的參與下進行記憶,總結了抓關鍵詞句的閱讀方法。)

 二、根據課題質疑

1、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了解關於這雙手的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這是誰的一雙手?

生:我想知道這雙手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點?

生:我想知道這雙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

生:我想知道作者爲什麼要寫這雙手?

(培養學生有效質疑的能力。之所以讓學生自己提問,是因爲這對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進而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三、初讀感知,檢測預習

1、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預習時發現讀不準的、讀不好的生字或新詞勾出來多讀幾遍。

2、出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字音:

“ 嫩nèn瞬shùn垧shǎng呈chéng逞chěng、鎬gǎo、老繭、鑄zhù造、裹、惺xīng忪sōng”,

結合文章內容理解“惺忪、肩鎬、垧、跡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層積立方米、岔”的意思。

3、同桌互讀課文,認真聽對方生字詞語讀得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解決生字詞的障礙,爲深入理解文本打好基礎。)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課文脈絡

1、通過讀課文,你知道這雙手是誰的嗎?

生:這是張迎善的手。

2、理清課文脈絡,班內交流

師:作者是在和被採訪者張迎善的一系列接觸中,通過所見所聞來寫這雙手的。請同學們從各段中找出姜孟之採訪過程的幾個主要動詞。抓住這幾個動詞,我們也就可以把記敘這雙手的線索理出來。

大家一邊默讀,一邊把找到的有關的動詞用筆圈點出來。我們看哪位同學找得最快,哪位同學找得最準,哪位同學找得最全。

(學生找出一系列動詞,教師展示出主要動詞:握→抽→裹→察看→問→量→搓→介紹手)

  五、解決第一個重點問題: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麼樣的手?(課後思考第一題)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張迎善的這雙手吧!在不計其數的手中,到底是一雙怎樣的手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描寫張迎善手的具體描寫,用“——”勾畫下來。

(形象感知,聯繫生活,從外觀的角度瞭解這雙手)

1、請生彙報。(出示生劃出的具體描寫)請大家把具體描寫這雙手的句子多讀幾遍,想一想這是一雙怎樣的手?你是從哪裏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註在語句旁邊。

(學生自讀自悟重點語句,老師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抓關鍵詞句、結合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角色轉換、比較等大膽地寫出自己對這雙手的初步感受)

2、全班交流,請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暢談認識和感受,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獨特的體驗並給以肯定。當學生談到大、硬、粗的特點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通過下面的方式方法給以引導。

出示語句:在兩隻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間,我驚訝了:我握的是手嗎?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① 方法指導:出示實物(老松木)結合生活實際感官體會:活像老松木一樣的手什麼感覺?

② 對比出示:“在兩隻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間,我驚訝了:這手好粗糙呀!”男女生分別讀,比較兩句的不同。

③ 讀出這句話裏一個問號和一個感嘆號,這是一雙怎樣的手?(板書:黑、粗糙、硬)

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重要標點體會張迎善的手粗糙而特別,爲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做鋪墊)

出示語句: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顯,爲了這次見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這雙手認真地洗過了。

① 引導深入體會:他的手已經認真洗過了,爲什麼仍染着黑土色?

② 抽生範讀

③ 全班有感情齊讀

④ 小結:這雙手的顏色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出示語句: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隻手指似三節老幹蘑。

①方法指導:這裏運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比作 老幹蘑 。

②生活中你見過鼓皮和幹蘑吧,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什麼了?

③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④出示老繭:指讀。什麼是老繭?見過誰長老繭?張迎善的手不僅磨出了老繭,而且佈滿每個角落。

(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老繭”的理解,並拿生活中見到的長老繭的人的手和張迎善佈滿老繭的手比較,更深層的體會到底堅硬和粗糙到什麼程度。)

⑤結合此時的體會再來讀

出示語句: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都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① 抽生說感受

②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做一個合理的猜測:張迎善的手爲什麼會沒有指甲?

③ 教師語言渲染激情(板書:傷痕累累)

④ 結合此時的體會再次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①方法指導:抓住具體數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

②展示按照這個尺寸塑的一隻手,先組織學生比一比,然後老師也來比。

(在形象直觀的比手過程中使學生對張迎善手大的特點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③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讀一讀。(板書:大)

3、小結:你們看,這就是張迎善的手,引讀——“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顯,爲了這次見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這雙手認真地洗過了。”

這就是張迎善的手,引讀——“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隻手指似三節老幹蘑。”

這就是張迎善的手,引讀——“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都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這就是張迎善的手,引讀——“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這雙又大又硬、粗糙、傷痕累累的手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裏。這可是年僅32歲的小夥的手啊,他的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同學們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們留在下節課解答。

 六、拓展閱讀

(一)、出示《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P51《禱告的手》

《禱告的手》這是一幅畫的名字,更是真愛的名字。

丟勒和奈斯丁是一對好朋友,都是在奮鬥中的畫家。由於貧窮,他們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夠繼續學業。可因爲工作佔去他們許多時間,兩人的畫藝進步很慢。夢想的遙遙難及撕扯着兩個人。

困惑了良久,兩個人想出一個辦法,決定以抽籤的方式決定,一個人工作來支持彼此的生活費,另一個人則全心學習藝術。

丟勒贏了,得以繼續學習。而奈斯丁則辛勤工作,供應兩個人的生活所需。不久,丟勒前往歐洲各城市學習,奈斯丁繼續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地工作着,賺取着兩個人的生活及奈斯丁的學習費用,守衛着自己的承諾。

幾年後,丟勒成功後,按照兩個人當初的約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學習的協議。可他發現,由於爲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原本優美敏感的手指已經僵硬扭曲,遭到終生的損壞,已經不能靈敏地操作畫筆了。

丟勒心痛如絞。奈斯丁卻寬厚地笑着,他竟絲毫沒有因爲自己無法完成自己藝術家的夢想而難過,心中卻盡是爲朋友成功的興奮。

這天,丟勒去拜訪奈斯丁,發現奈斯丁正合着雙手,跪在地上,安靜而誠摯地爲他做成功禱告。天才藝術家雙眼潮溼,將朋友那雙禱告的手畫了下來。這幅畫成爲舉世聞名的《禱告的手》。

每一個成就者的背後,其實都有着一雙,或者更多雙這樣的手,值得那些取得輝煌成就的人們銘記,也值得那些沒有成就的人銘記。比如:慈母漸漸霜白的頭髮,父親漸漸佝僂的軀幹,愛人日增皺紋的面頰......珍惜我們的成功,包括通往目標路上的機會,因爲我們的踏夢而行不只蘊聚着我們的汗水,還凝聚着身旁很多朋友的心血。

(二)、要求:1、勾畫描寫手的句子,寫下你的感受。2、說說文章打動你的地方。

 作業設計

1、小組聽寫生字新詞,訂正,改錯。

2、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一雙手

一雙 黑、粗糙、硬、傷痕累累、大 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知道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爲了創建綠色金庫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他質樸美好的心願和高尚的情懷。

2、 練習標畫並品味重點詞語重點句子,繼續做好批註筆記。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語句。

3、 運用本單元“金鑰匙”所教授的方法(聯繫上下文、從整體內容理解),初步學習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4、 體會數字說明的好處。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探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爲了創建綠色金庫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他質樸美好的心願和高尚的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

【難點】理解張迎善這雙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從而感受張迎善爲了創建綠色金庫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他質樸美好的心願和高尚的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活動,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生之間第一次握手,互談握手的感覺。

師:孩子們,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西昌,走進美麗的陽光學校,心情非常激動。你們歡迎我嗎?誰願意和老師握握手,介紹一下自己?(師生握手)

師先談感受,然後採訪生談握手的感受。

(師生握手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同時,爲對比張迎善的手做鋪墊。)

  二、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引入今天的學習。

1、上節課,我們就認識了這樣的——(出示課題“一雙手”,生齊讀課題)

師:這雙手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這雙手很大:“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生:這雙手傷痕累累:“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都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生:這雙手顏色很深:“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顯,爲了這次見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這雙手認真地洗過了。”

生:這雙手很硬很粗糙:“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隻手指似三節老幹蘑。”

……

2、(ppt出示)是啊,這雙手與你我的手大不相同,他是那樣的獨特!師引讀:

a這雙手——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B——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

C翻過來看手心,掉過去看手背——掌面像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幹蘑。

D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E這還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3、 師:這就是張迎善(ppt出示張迎善圖,生讀)的一雙手,是一位年僅32歲年輕林業工人的手。看着這雙與衆不同的手,我們又回想起上節課大家很關注的問題(請生回答):他的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帶着這個疑惑,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

(複習回顧張迎善這雙手是什麼樣的,激發學生思考:這雙手爲什麼會這樣?)

 三、 重點研究問題二:這雙手爲什麼會這樣?

(一)、出示自學提示(請生讀提示):“自讀課文,帶着問題認真思考:張迎善的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

1、請用橫線勾畫相關的語句。

2、在重點詞下打上“△”,再聯繫上下文談談你的感受,把感受簡要地批註在旁邊。

3、帶着你的感受再讀一讀句子。”

(二)、老師送給你們一把“金鑰匙”。(出示語文天地“金鑰匙” ,提示用金鑰匙的方法學習):“怎樣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呢?要看上文,看下文。”請帶着這把金鑰匙自主學習。

(學生自讀自悟重點語句,老師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抓關鍵詞句、結合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角色轉換、比較等大膽地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三)、同桌交流、補充

(四)、請生彙報,全班交流。(ppt出示)

當學生找到原因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通過下面的方式方法給以引導。

生說找到的句子,師出示原文語段:

1、“栽樹是手活。穴裏的草根根、石塊塊得用手揀出來。保證苗苗不窩根,得用手把苗根送進土裏。栽一棵苗,手得往土裏插三四次。貼膠布塗手油不管用。”

(關注動詞,從動詞中感悟張迎善勞動的辛苦,對造林事業的赤誠之心。)

①抓動詞 “揀”“送”“插” 來體會張迎善不怕吃苦,不畏艱辛。

②在張迎善的眼裏,一棵棵樹苗就像是一個個嬰兒必須百般呵護,精心照料。在他辛勤的勞作中,這雙手已變得傷痕累累。你看,引讀:“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

③師生分角色讀:師:“指關節纏線做什麼?”

生:“治手裂。”

師:“手裂貼膠布塗手油多好?”

生:“栽樹是手活。穴裏的草根根、石塊塊得用手揀出來。保證苗苗不窩根,得用手把苗根送進土裏。栽一棵苗,手得往土裏插三四次。貼膠布塗手油不管用。”

2、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樹!那麼,他的手一天得往土裏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這雙手虧得是肉長的,若是鐵鑄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引入計算,計算啓情。)

①我們一起來爲張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樹手往土裏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裏插多少次?十天這雙手往土裏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這雙手又往土裏插了多少次呀?

(把數學的內容引進來,使學生在一次次計算的過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數字的結論中,真正的感觸到:這麼多次呀,怪不得這雙手會佈滿老繭,怪不得這雙手會堅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幹蘑。從而體悟張迎善的勤勞、奉獻、了不起等。當學生說到描寫手的句子,就回扣讀描寫手的語句。)

②你們想對張迎善說些什麼?(體會超乎尋常的忍耐力和鋼鐵般的意志。)

3、“這雙手已經栽樹26萬多棵。僅在1981年至1985年間就造林33垧,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垧。這雙手生產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層積立方米。”

(圈數促情。關注數字,從價值的角度佩服這雙手。)

①哪些數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來,大聲地說一說。

②(把抽象變爲具體)舉例:咱們學校佔地13畝,這33垧有38個學校那麼大,44.5垧,就相當於50個學校這麼大。把張迎善生產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們的教學樓裏,要蓋400層。

(課文中出現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層積立方米,這些生活中不常見的數字和單位,學生認識起來是有障礙的。爲了讓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張迎善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進行多層面地接觸,這裏通過聯繫他們天天見的教學樓、學校,使這些數字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有真實、立體的認識)

③正是因爲長年不畏艱辛的勞動,他在短短的4年間——(引讀)“就造林33垧,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垧。這雙手生產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層積立方米。”

正是因爲張迎善超乎常人想象的無私付出,讓他的手慢慢變了樣——(引讀):“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掌面像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幹蘑。”

4、 小結:通過剛纔大家的交流,我們解決了心中的疑惑,明白了張迎善的手爲什麼會成爲這樣。其實小興安嶺的每一片綠葉知道,張迎善栽下的每一棵大樹知道,每一朵鮮花知道,每一條河流也知道。(ppt圖片渲染)

5、 引讀回顧手的句子:雖然這雙手——(引讀)“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由於對大樹的百般呵護——(引讀)“整隻手呈木色,手的紋絡深、粗,染着黑土色。”長年累月的辛苦勞作使——“掌面像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幹蘑。”甚至——(引讀)“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條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紋,手指各個關節纏着線,線染成了泥色。”但是,——(引讀):“這雙手栽的樹,使小興安嶺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渾變清。這雙手讓這位32歲的年輕林業工人,成爲伊春林區最年輕的育林功臣,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是一雙創建綠色金庫的手。”(板書:創建綠色金庫)

  四、 藉助課件,引發想象,昇華情感。

1、 課件燃情(出示樹木漸漸連成林場、又連成一山山森林的課件,在音樂的渲染下教師語言描述)

就是這樣一雙近乎醜陋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樹木;就是這雙傷痕累累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場;就是這雙神奇的手,連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 聯想升情

出示“看着這雙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孩子們,透過這個省略號,你還看到了什麼?

出示:“看着這雙手,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交流,全班彙報。

(此時透過這雙手學生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雙手了,可能是一車車的木材,可能是一彎彎的清泉,可能是一羣羣的小動物,也可能是張迎善的汗水以及和張迎善一樣的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幸福的笑臉……)

 五、 拓展閱讀: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楊善洲 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

楊善洲走了,大亮山不會忘記,和他並肩奮鬥過的戰友們不會忘記,當地的人民羣衆不會忘記,他用大山般堅定的信念、大海般寬闊的胸懷,在人生畫卷和雲嶺大地上書寫的精彩。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鑽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這首流傳於滇西保山市施甸縣的民謠,不僅唱出了當地羣衆對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敬重,還生動地向世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60年如一日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楊善洲走了,不僅給家鄉人民留下5.6萬畝鬱鬱蔥蔥的山林,更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筆財富,啓迪廣大領導幹部和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和坦蕩無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書寫正確的羣衆觀、權力觀、名利觀。

 【寫給楊善洲的頒獎詞】

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裏的一切作爲,就是爲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創設情境:假如張迎善被評爲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請你借鑑寫給楊善洲的頒獎詞,也爲他寫一段頒獎詞。(提示:要強調這雙手創造綠色的意義)

1、 請生默讀,勾畫感動你的語句。

2、 齊讀頒獎詞

3、 仿照楊善洲的頒獎詞給張迎善寫頒獎詞

4、 同桌交流,彙報展示

5、 教師展示,生齊讀:“誰能讓荒山成爲綠塔?誰能讓濁水成爲清溪?一雙手,改造跡地林,次生林44.5垧;一雙手,僅4年種樹26萬多棵!歷經千錘百煉,卻知難而進;忍受千辛萬苦,卻毫無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蒼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隱沒在山林之中。一雙醜陋的手,創建了永恆的美!”

  六、 總結

讓我們記住感動我們的張迎善、楊善洲,以及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勞動者們。讓我們記住他們無私奉獻的——“一雙手”(齊讀課題)也讓我們伸出自己的手,告訴大家:我們也能用自己的雙手造福人類,創造美好未來!

  板書設計:

一雙手

創建綠色金庫

無私奉獻

作業設計: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風寒清潔工人的手,傳遞知識老師的手,勤勞能幹爸爸的手,溫暖細膩媽媽的手,還有你們,稚嫩靈巧的手等等,課後請你仔細觀察,爲寫“ 的手”做準備。

課後反思:

1、 讀過《一雙手》這篇文章,我被張迎善所感動。我也希望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因而我選擇這篇文章執教。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過程中,卻發現沒有那麼簡單。《一雙手》這篇文章儘管樸實無華,但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併產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讓學生潛心會文本,藉助實物感受、比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衆不同,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思考,力求幫助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將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學生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2、在對“張迎善的手爲什麼會變成這樣?”這個問題的探討中,我有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但是在具體操作中,我還是包辦的太多。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雖然一部分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書、感悟、交流,用讚賞的眼光、懷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審視張迎善的那一雙手,但是我並沒有關注到所有的學生。

3、這堂課引發我深入的思考,我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課堂變爲學生的學堂。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方法的指導,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進步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