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韓愈《馬說》閱讀練習(附答案)

初中韓愈《馬說》閱讀練習(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馬說》

初中韓愈《馬說》閱讀練習(附答案)

  一、基礎練習

1、給下列加點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駢死( ) ③槽櫪(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或盡粟一石: ②雖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見 : ④且欲與常馬 :

3、翻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馬說》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運用 手法。

5、用"/"標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裏 而 食 也

6、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封建統治者比作" ",將人才比做" ",而伯樂喻指 ,集中抨擊的社會現象是 。

7、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藉此表達了 的心情。

8、對文章的中心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無馬。 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C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9、這篇文章託物寓意,抨擊統治者的錯誤行爲。但作者沒有正面闡明該怎麼做。參照最後一節,你認爲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二、簡答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A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B流露作者懷才不遇之感和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稱的必然性)

C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馬有怎麼樣的特徵?你認爲應該怎麼樣去識別千里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寫千里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麼?

4、“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了什麼?有怎樣的作用?

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表達了作用怎樣的思想感情?

6、“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怎樣的境遇?

7、“一食或盡粟一石”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文中表達了作者哪幾種複雜的感情。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是什麼?二者的關係怎樣?流露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個“不”字的根源是什麼?運用排比修辭方法的目的何在?

12、本文作者借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作者憤慨的情感。說說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策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13、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在文中有什麼作用?指明瞭千里馬和伯樂的什麼關係?

14、本文結尾兩句,對全文有什麼作用?

一、1、略 2、①有時 ②雖然 ③顯現 ④尚且 3、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4、雜文 唐朝 韓愈 託物寓意 5、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裏 ∕ 而 食 也 6、食馬者 千里馬 聖明的君主 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 7、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8、B9、學生能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二、

1、A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B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C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D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兩個特點:食量大和能夠日行千里。(2)首先要觀察和辨別人的能力大小,然後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機遇,在實踐中挑選辨別人才。

3、(1)首先寫了千里馬辱沒在奴隸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稱的終身遭遇。然後寫了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的待遇都辦不到,最後寫了千里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賞識,反而被埋沒摧殘。(2)暗示了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殘埋沒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沒。

4、(1)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千里馬被埋沒摧殘完全是因爲沒有伯樂發現賞識它。(2)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論證的前提,立論的根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懷才不遇,憤世嫉俗。

6、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的終身遭遇,是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

7、(1)運用了誇張的手法。(2)目的是強調千里馬的食量大,與衆不同,爲下文食馬者的無知表現做鋪墊。

8、第一段的“也”:無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憤怒、譴責。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諷。

9、“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感。 “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表達作者無限痛惜的情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顧惜?”表達作者憤怒的譴責。“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作者深刻的嘲諷。

10、伯樂喻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指人才。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千里馬對伯樂有依賴的關係。沒有伯樂的發現和常識,千里馬就會被摧殘和埋沒。流露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1、源於“食馬者”的無知。目的在於激發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12、伯樂:識別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和策馬者:埋沒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13、提出中心論點,開篇點出論證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14、點明文章主旨。“不知馬”三個字是文章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