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長春版九年級上冊《孔子世家贊》教案(4課時)

長春版九年級上冊《孔子世家贊》教案(4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2K 次

 教學目標:

長春版九年級上冊《孔子世家贊》教案(4課時)

1.大致瞭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積累文言實詞與常見虛詞的用法,疏通課文,通過文章所述事蹟瞭解孔子性格特點及其高尚人格。

3.瞭解孔子對司馬遷的影響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與常見虛詞的用法,疏通課文。

2.通過文章所述事蹟瞭解孔子性格特點及其高尚人格。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孔子對司馬遷的影響

2.如何理解文中孔子與弟子關於“吾道非邪?何至於此?”的不同對話。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講練結合

  教學課時: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研讀課文1~5節。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瞭解孔子的生平事蹟。

4、學習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學習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精神。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爲何能享此殊榮?令天我們就來學習司馬遷的《孔子世家》,瞭解他對我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史的影響。

 二、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1~5節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魯(“反”通“返”)

2、孔子長九尺有六寸(“有”通“又”)

3、師襄子闢席再拜(“闢”通“避”)

4、幾然而長(“幾”通“頎”)

(二)重點文言實詞釋義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禱於尼丘得孔子(禱:祈禱,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異母兄名孟皮)

4、及長,嘗爲季氏史(嘗:曾經)

5、嘗爲季氏史,料量平(料:計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確)

6、請與孔子適周(與:同,跟。適: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竊仁人之號(竊:竊取,這裏是自謙語,偷用、冒用。號:名稱)

9、爲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進焉(稍:漸漸。益進:增多)

11、與齊太師語樂(語:談論)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視的樣子。一說遠視的樣子)

13、師襄子闢席再拜(再拜,拜兩拜)

(三)詞類活用

1、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不同)

2、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聰明深察,形容詞用作名詞,聰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攏,靠近)

3、博辯廣大危其身者(博辯廣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博學善辯的人。危,形容詞用作動詞,危害)

4、孔子學鼓琴師襄子(鼓,名詞用作動詞,彈奏)

(四)特殊句式

1、其先宋人也(判斷句)

2、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被動句)

3、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判斷句)

4、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判斷句)

5、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省略句)

(五)難句解釋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明確:聰明深察,形容詞用作名詞,聰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攏,靠近。博辯廣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博學善辯的人。危,形容詞用作動詞,危害。這兩句譯文:聰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攏,是由於他好非議別人。博學善辯的人危害到自身,是因爲他好揭發他人壞事。

 四、問題探究

第一部分:孔子身世及從政情況初識孔子

第二部分:孔子適周問禮、適齊聞《韶》、在魯學琴

1、課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紹了孔子一生的從政情況,在這段簡短的介紹方面的評價中,流露出作者對孔子怎樣的評價?

明確:(1)孔子出身貧賤,但才貌雙全;(2)孔子具備從政爲政才能,施政效果顯著;(3)孔子一生謀求從政爲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屢遭“斥”“逐”,不能如願。作者把自己的認識評價與客觀的敘述有機融合在一起。

2、課文第五段寫了孔子在魯學琴的經歷,體現了孔子怎樣的學習過程?

明確: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分析:這段敘述,一是表現孔子的樂學好學,學琴十日而不進,仍樂此而不疲,勤奮而鑽研;二是表現孔子的善學會學,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爲人,由淺入深,深思善悟,紮實有序。這段文字,有對話描寫,也有情態描寫,有對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師襄子的側面映襯,寫得十分傳神。)

 五、課堂小結

這一課時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初知了孔子的一些情況:孔子的身世和從政經歷,以及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事蹟。至於孔子的其它情況,留待下一節課瞭解。

 六、佈置作業

1.積累文言常識

2.《導學練》

  七、教後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研習課文6-11節。

2、積累文言實虛詞。

3、學習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感受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人格魅力。

 教學環節:

  一、複習鞏固

檢查有關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和重點句子的翻譯

 二、學生自學階段

1、學生自讀,疏通文意。

2、分組討論,解決疑難,用紅顏色的筆圈畫出不懂的字詞及句子。

3、共同歸納6-11節的文言知識,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知識預設

(一)通假字

1、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匪同“非”)

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3、夫子蓋少貶焉(蓋同“盍”)

4、賜,而志不遠矣(而同“爾”)

(二)重點文言詞語釋義

1、楚救陳,軍於城父。(軍:軍隊臨時駐紮。)

2、陳、蔡大夫謀曰。(謀:商量。)

3、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譏:諷剌。疾:弊病。)

4、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設行:指施政。)

5、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徒役:服勞役的人。)

6、從者病,莫能興。(病:筋疲力盡。)

7、吾道非邪?吾何爲於此?(道:思想,主張。)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醜:恥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有國者:享有國家的人,即國君。)

10、使爾多財,吾爲爾宰。(使:假使。)

11、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興師:調動軍隊。)

(三)詞類活用

1、楚救陳,軍於城父。(軍: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2、子能修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綱、紀、統、理,都是名詞用作動詞,分別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綱要、治理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動句)

2、子路慍而見曰。(省略句)

3、予一以貫之。(賓語前置句)

4、吾何爲於此?(賓語前置句)

5、人之不我信也。(賓語前置句)

6、人之不我行也。(賓語前置句)

7、統而理之,而不能爲容。(被動句)

8、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爲容。(被動句)

9、不容然後見君子。(被動句)

 四、課堂探究

1、課文第6、7兩節寫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作者描述孔子與身邊弟子們的不同表現,有何作用?

明確: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情況危急,身邊的弟子們都“病”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絃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貢的話,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爲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2、課文8-10節寫了孔子與三個高徒的對話。三個高徒對孔子“吾道”分別有怎樣的看法?從他們的對話中,能夠反映各人怎樣的性格和行爲特徵?

明確:

(1)子路認爲孔子的思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衆叛親離;子貢認爲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過於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衆的支持;只有顏回,認爲孔子的思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和民衆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願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

(2)這段對話反映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是:

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直言相誨;

子路:坦誠直率、敢於質疑;

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五、課堂小結

文章的6-11節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兩節介紹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時的行爲和心理。接着三節分別寫孔子與子路、子貢、顏回的談話。最後一節,寫被圍陳蔡之間的困境被解除,這一事情結局的介紹,似不經意,但卻暗示孔子頭清晰,處理問題舉重若輕。

 六、佈置作業

1.積累文言常識

2.《導學練》

  七、教後感

第三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