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孔子游春》評課4篇

蘇教版《孔子游春》評課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孔子游春》評課第一篇

聆聽了《孔子游春》一課,感受頗多。

蘇教版《孔子游春》評課4篇

一、敢於嘗試。本文哲理性強,學生缺少理解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基礎。季老師能選擇這類課文作爲案例進行示範,供大家研討,有敢於嘗試的勇氣。

二、教學層次清晰按賞春言志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在教學每一個段落時,又緊扣其中的關鍵點,如賞春部分引導學生領悟泗水河畔春天美景時,抓住春風、桃紅柳綠兩字和從哪感受到大自然是位偉大的母親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想像、理解,論水過程中圍繞水的四個特點逐個理解,層次清楚,上下連貫,一氣呵成。

三、訓練紮實、整堂課,立足主體,讓學生在讀中圈圈劃劃,自我感悟,寫出感受,在交流中內化吸收。在教學過程中不忘進行雙基訓練,如在品詞析句中感受飄逸和飄動的異同點;在欣賞優美語句的同時適當引導學生關注寫作方面所採用的方法;在圈圈劃劃中寫出自己的感受,注重讀寫結合;在理解水的志向時讓學生前後聯繫,加深理解,聯繫到前面學過的文章(三軍可奪帥。。。),聯繫到上學期所學過的課文(水滴石穿等),等等,雙基訓練的意識較強,穿插較及時,效果也較好。

四、能抓住空白點,及時進行拓展延伸。圍繞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一個省略號深入挖掘,引導學生想像泗水河邊的其它美景,在此基礎上,根據文章的句式特點,巧妙地將文中的內容和想像的情景結合起來,改寫成一首優美的散文詩,讓學生朗讀中濃厚了學習興趣,內化和拓展了所學的知識。建議在理解水的特徵時用好出示的水的圖片,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學生交流時及時糾正語句中出現的有關毛病。

  《孔子游春》評課第二篇

《孔子游春》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遊賞,巧借河水誘導弟子的故事。表現了孔子對學生的關愛及師生之間真摯的情誼。課文分爲“賞春”“論水”“言志”三部分。整堂課給人感覺條理非常清晰,教學指向很清晰,重點突出很明顯。謝老師的語文修養和學生的語文積累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一堂很優秀的課。

在指導“賞春”這一環節時,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謝老師圍繞“美景”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讓學生談談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景色優美?學生的發言很精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吳裕婷,她說“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一口氣說了很多,這個平時謝老師紮實的課堂訓練是分不開的。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讓學生再次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偉大”,並讓學生仿照書上的寫法完成填空:( )的( ),是她( )的( ),學生思維活躍,如“綿延的山脈是她的皺紋“,從多方面訓練了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課文第八自然段是文章重點部分,在處理這部分的時候,謝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課堂上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很有必要。讀是學生理解的前提,學生後來的精彩發言和這幾分鐘自讀是密不可分的。這裏也可以從真君子入手,讓學生先談談你認爲什麼樣的人是真君子,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積累,再聯繫課文說說孔子口中的水有什麼特質?這樣理解可以給學生一點坡度。在“論水”環節中,謝老師引導學生:你對水的哪一個特點感受最深?它讓你聯想到了哪些人或名言?學生通過交流,對文本價值取向做了較爲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對“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 “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認識。解決了“論水”這一個難點以後,謝老師用很自然的一句過渡語過渡到了“言志”,並提問“你發現水的影子了嗎?”因爲剛纔學生對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這四個特質有了很好的理解,所以這會可以將顏回、子路以及孔子的志向和“水”有機結合起來。

  《孔子游春》評課第三篇

今天,在趙熹琴老師悉心的安排下,我們觀摩了哈市安靜小學劉競老師的《孔子游春》,真可謂受益匪淺。

本課是一篇遊記,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帶着弟子到泗水河畔遊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動一課,表現了孔子對弟子的關心,洋溢着師生間濃濃的情誼。孔子乘“泗水河正漲春潮”之際,適時組織弟子“遊春”,並以“水”爲話題,敘物明理、潤物無聲,善教至極;隨後與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濃至極。文章辭章俱佳、意境深遠,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在教學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授課教師平日紮實的教學功底與良好的駕馭課堂能力,對於教材的理解與把握,更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教學時,劉老師重點抓住兩個重點段。

一是第二自然段,特別是“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通過理解詞語與充分的發揮想象力,讓大家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不僅加深了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爲朗讀的訓練奠定了基礎,而且爲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的培養創設了有效的平臺。

在教學“孔子談水”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質疑能力與歸納能力;另外在理解水的品質這一問題時,劉老師注重了讓學生將文中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由易到難、步步深入,重難點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在此過程中,小組交流的方式得到了合理的應用,學生以此爲契機尋求共識,通過自主探索順利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體驗,提高探索學習的興趣。

四十分鐘的教學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度過,這也不得不讓我們爲劉老師極強的親和力豎起大拇指,看到課堂上教師的從容大方,學生的全心投入,更可謂是這節課一大亮點!

以上僅代表撫順小學五年教研組的淺顯認識,僅供各爲教師參考,並期待與大家的交流!

  《孔子游春》評課第四篇

接觸“詩意語文”已兩年有餘——自我們成立研究共同體,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可以說,是王老師的詩意課堂激發了我內心深處對語文教學那份深埋已久的喜愛和敬仰,從此與平淡枯燥的教學生活說再見,踏上小語教學的研修之路。也正因爲如此,我對王崧舟老師的尊敬與喜愛從未改變過。

王老師歷經“嶄露頭角”——“孤獨沉潛”——“一鳴驚人”——“開創流派”幾個階段,漸漸成長爲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擁有深厚底蘊和大師風範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曉。當下,每每看到王老師令人陶醉的課堂,我們都在不時地感嘆:這樣的課只可以欣賞,我們永遠學不來,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不然!也許,我們也經歷如王老師那樣“孤獨沉潛”的五年(上千節聽課,衆多書籍融入內心),即使我們不能擁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自會碩果累累!

課標修訂版出臺之前,詩意語文曾是衆多熱愛小語教學的教師爭相賞析與模仿的對象,但也出現了很多異樣的聲音:認爲詩意語文對學生的“牽引”成分太大,課堂“詩意”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呈現,教師的表演成分太多。不知是不是這些異樣聲音的影響,王老師有一段時間沒有新課例的問世。伴隨着課標修訂版的出臺,我們一直在期待——期待詩意語文在課標修訂版指引下的改變。終於,2012年王老師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樹》——課堂依舊不改其詩意讓我們每一個觀者都陶醉在課堂的意蘊,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時,完美融合了“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標核心主題,使詩意語文更具語用價值。

今天,我們再次觀摩王老師執教的《孔子游春》,對詩意語文的瞭解更加深入。

感受

《孔子游春》一課,敘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給衆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長的課——孔子以景色優美的泗水河畔爲課堂,以“水”爲課文,引領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如此,一位是被稱爲“萬世師表”的孔子,一個是自古以來被衆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遠的“水”,一位是當代名副其實的“詩意語文大師”。三位大師的不期而遇,爲我們呈現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語課堂。

1、教師:

王老師的語言永遠是那樣不徐不疾,朗讀的深沉有力,教學的環環相扣,對學生的那份尊重及設計精妙的指導與評價,均給詩意課堂的呈現鋪墊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

“從讀到悟,從悟再到讀,從讀到寫”,學生陶醉在這樣詩意的課堂,收穫着不斷髮展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從學生課堂讀和寫的表現來看,他們的各種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3、課堂教學:

(1)、板書設計的巧妙。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呈現了“課堂”、“課文”、“課題”這樣的主板書,其中對“課文”教學部分呈現了“水”的幾個特點——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同時,在學生反覆地讀悟之後,引領學生進行了重點語句結構的認識及寫作練習,將學生的部分觀點呈現了出來。這樣由表及裏的精心設計,給學生呈現了文本的幾個關鍵點和思考點——學生由此展開,由點到面,對文本的瞭解也就愈加深入。同時,這樣的板書設計,也意在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去把握文本,如何將長文讀短”的方法。

(2)、師生“對讀”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引領,以及對文本特點的發現。

在本節課上,王老師多次運用“師生對讀”的形式: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岩,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我們能發現:在師生對讀的過程中,教師的朗讀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引領作用,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其次,在師生對讀的過程中,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重點語句的構句方式特點——先寫看到的,後寫想到的”。如此,學生在練習朗讀,親近文本,感受詩意的同時,學到了文本語言的特點,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

在反覆地朗讀中,王老師還將文本轉換成詩歌形式,學生的朗讀達到了一個至高點。這一效果的呈現,不僅僅取決於一種文本格式的轉換,更取決於教師的引讀,指導,更取決於學生“讀——悟——再讀”的學習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也伴隨着學生的“靜讀+批註”的個性感悟活動。

(3)語言文字訓練

課堂中,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了課文“水”這一段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學到的語句構句特點來進行續寫《水》這篇文章。這樣的寫作練習,是基於文本理解的,是基於“置身泗水河畔這樣一個美妙課堂的”,是基於對文本寫作方法的把握的。有如此基礎,學生將學到的寫作方法才能逐步內化,從而發展自我語言文字靈活運用能力。

思辯

活動中,依然有老師提出:詩意語文課堂牽引痕跡很濃!對於這一點,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1、“牽引”與“指引”

我們都知道:課堂,當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又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牽引”和“指引”呢?以我膚淺的認識:“牽引”,是教師不顧學生存在,不顧學生實際的;是隻顧完成教學設計任務的。而學生是鮮有思考、閱讀、寫作時間的,他們的任務就是聽和記。可“指引”則不同——課堂需要指引,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之路需要指引。區別“牽引”和“指引”的關鍵當是:整節課是“教師的”,還是“師生共同的”課堂?課堂是上教師是在講教學設計,還是在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學習?如果我們看到老師有“引”就稱其爲“牽引”,那老師在課堂上豈不是要一言不發嗎?拿最提倡學生主體性的“導學案”來說,它不也是教師設計嗎?不也是按部就班地“牽引”學生學習嗎?

2、發現“詩意語文”內涵

在我們陶醉於王老師執教的《孔子游春》之際,在看到學生朗讀水平明顯提高,習作自然流暢之時,我們怎能說這樣的課詩意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呢?

只能說,王老師以“詩意語文”的教學理念將漢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發掘出來,將語言的魅力呈現在每個孩子的面前、心田,進而發散出言語實踐活動——這樣的課堂,學生和教師一起在朗讀與感悟中得意,在品析與對讀中得言,在朗讀總結中得法,在言語實踐中得能。在“詩意”的外衣下,我們如果能發現深藏其中的言語魅力,我們對語文的思考,對文字的欣賞,也許就更深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