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閤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裏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2.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

3.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掌握19個新詞。

4.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掌握19個新詞。

(二)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三)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

(二)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

老師充滿感情地講:我想同學們從小就聽過這樣一個童話故事,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光頭赤腳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餓,可是一整天了,沒有一個人來買她一根火柴。最後她蜷縮在牆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第二天,當人們發現她時,她已經面帶微笑地去了,手裏還捏着一把燃過的火柴梗。這個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你們知道這個童話叫什麼嗎?

 (二)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7課《賣火柴的小女孩》。

  (三)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提問:這篇童話的作者是誰?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讀預習,瞭解作者情況。

2.老師可以根據小資料裏的內容爲學生補充介紹有關安徒生的生平及創作情況。尤其要指出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丹麥是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那時貧富懸殊,金錢支配一切,社會非常黑暗。《賣火柴的小女孩》就反映了當時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情景。同學們在學習這篇童話時,一定不要忘記這一點。

 (四)老師有感情地配樂範讀課文(或播放錄音)。

  (五)學生自己初讀課文,並畫出文中生字詞。

  (六)自學本課生字詞。

1.明確要求:①讀準生字字音;②記住字形;③理解意思;④會用生字組詞;⑤掌握特殊的部首;⑥把讀讀寫寫中的新詞各讀三遍。

2.讓學生按以上六點要求自學生字新詞。

3.檢查預習效果。

(1)課堂討論識記生字的方法。

烤火的“烤”、火焰的“焰”、暖烘烘的“烘”都和火有關,所以都是“火”字旁。“烤”字的右下邊不要多寫一橫;“焰”的右半部是“臽”不是“舀”。櫥窗是用木頭做的,所以“櫥”字是“木”字旁加上廚房的“廚”字。

(2)出示形近字組詞,幫助識記生字。

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烤(    )哄(    )焰(    )櫥(    )

拷(    )烘(    )陷(    )廚(    )

(3)出示卡片,讀準文中生字的音。

當搖籃   薄紗  許多幅      噴香

(七)初讀課文,瞭解內容,理清層次。

  1.指讀預習中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邊讀課文邊思考。

2.提問: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麼?最後她怎麼樣了?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即板書答案。

3.指導學生根據板書,給課文分段。

學生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並按照板書的提示,就很容易理清這篇文章的層次。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共分三段。第一段是第1到第4自然段,講在大年夜,一個小女孩光着頭赤着腳在街上賣火柴。第二段是第5到第11自然段,講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種種幻景。第三段是第12到第13自然段,講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

4.提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用幾句話說出來。

老師指導學生看着板書,用串連段意的方法,說說這篇課文的重要內容。

在學生小組討論後,可以指名提問,老師加以指點評議。

這篇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大年夜,一個光頭赤腳的小女孩在街頭賣火柴,她又冷又餓,爲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種種幻象,最後凍死在街頭。

  (八)自己再讀課文,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九)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大家一起讀課題。(老師板書。)

  (二)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7課《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字詞,初讀了課文,瞭解了內容,誰來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從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指導學生學習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種幻象。

1.提問: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麼?她看到了什麼?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體會到什麼?結果怎樣?請同學們帶着這幾個問題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

在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默讀思考後,老師逐題和學生一起討論。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麼?

因爲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來取暖。但是她開始不敢擦火柴,“她敢從成把的火柴裏抽出一根,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這句話說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連一根也不敢,因爲要靠賣火柴來維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會打她。但是“她終於抽出了一根”,從“終於”這個詞可以體會到,小女孩抽出這根火柴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她實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氣,擦燃了一根火柴來取暖。

在學生理解完這一問題後,老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讀第5自然段的前4句話。

3.她看到了什麼?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體會到什麼?

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當時的心理,可以追問:當小女孩看到大火爐時,她什麼心情?老師指導學生用輕快的語調來表現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歡樂。

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能聯繫第一段的內容,把美妙的幻象和悲慘的現實對照起來,體會小女孩的處境。可以追問:小女孩爲什麼會看見大火爐?學生就會聯繫第一段的內容理解到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光着頭赤着腳的小女孩已經走了一天了,她的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一座房子的牆角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在寒冷的現實中小女孩渴望得到溫暖,纔在幻象中看到了大火爐。

4.後來結果呢?

老師要指導學生用低沉的語調來表現小女孩幻象破滅後的失望和痛苦。

5.指導感情朗讀。

在上面幾個教學環節中,老師已經指導學生邊體會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這裏可以先讓學生練習把第5自然段完整讀一遍,再指名讀,老師略加評議。

6.總結學習方法。

提問: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纔是如何學習第5自然段的?

老師可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出學習的步驟:先帶着問題默讀思考,然後回答問題談體會,最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學生自學第6到第11自然段。

1.同學們就按剛纔的學習方法,分小組自學第6到第11自然段。

2.出示思考題:

小女孩後幾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麼?

她看到了什麼,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體會到了什麼?結果怎樣?

3.分小組自學,老師巡視。

 (六)彙報自學成果。

1.討論第二次擦火柴。

(1)提問: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麼?

是爲了看清屋裏的東西。

(2)提問:你從小女孩看到的烤鵝中體會到什麼?

在學生理解得不全面不到位的時候,老師應鼓勵別的同學補充說明,對談得深刻、有獨到之處的同學,老師應及時表揚,並鼓勵他們把理解到的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出來。使學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餓,飢寒交迫,“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她已經一整天沒吃東西了,而街上飄着一股烤鵝的香味,這個飢餓難忍的小女孩是多麼渴望得到食物呀!

(3)結果怎樣?

(4)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指讀,男女生對讀。

2.討論第3次擦燃火柴。

(1)重點討論小女孩爲什麼看到了美麗的聖誕樹?

在學生聯繫第一段的內容談到“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說說人們會怎樣過大年夜?大年夜應該是什麼樣的?

是呀,每個窗子裏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着一股烤鵝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興奮的時刻,可以圍着美麗的聖誕樹跳啊唱啊,盡情地歡樂。又冷又餓地賣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歡樂。

小女孩家裏一貧如洗,生活貧苦。正是在這種環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歡樂。

(2)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指讀,師生對讀。

3.討論第四次擦燃火柴。

(1)老師導讀完第8自然段後,提問:小女孩爲什麼第四次擦燃了火柴?

因爲她想起了奶奶說的話。

(2)提問:她爲什麼看到了慈愛的奶奶?

從“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來看,小女孩是多麼孤苦可憐啊!家裏只有奶奶疼愛她。在小女孩面臨絕境的情況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覺中看到了奶奶。

(3)有感情地朗讀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讀出來。

4.討論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點句含義。

(1)老師接着學生讀的第10自然段導讀:“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爲的是——學生說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老師接着導讀完第11自然段,提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結果怎樣?

(2)出示重點句,理解其含義。

“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麼意思?

對這句話的理解,要先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弄清這裏所指的是死亡,是離開這個世界。然後追問:小女孩是在什麼情況下死的?學生聯繫前面的內容,就會弄清小女孩是在產生幻覺的絕境中死的,彷彿是奶奶摟着她一起飛走的。老師繼續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什麼?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更深一層理解到,小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飢餓,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擺脫這一切。可見小女孩十分可憐和悲慘,可見當時社會十分黑暗和不公。

(3)有感情地朗讀第12自然段。

 (七)體會作者的合理想象。

1.提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嗎?爲什麼?

這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時看到的幻象,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是多麼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那樣得到歡樂,得到聖誕禮物,她是多麼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啊!火爐、烤鵝、節日的歡樂、奶奶的疼愛,都是她平時渴望得到而又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只能在她臨死之前的幻覺中才出現。

在學生理解到這兒後,老師可以追問,從幻象與現實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什麼?

學生從強烈的對比中就會深刻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對她寄寓了無限的同情。

  (八)學習第三段。

1.自己讀第三段,說說這段寫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學生質疑。

3.師生討論提出的問題,理解重點句。

(1)小女孩凍死了,爲什麼描寫她“兩腮通紅”、“帶着微笑”?

學生聯繫上文,就會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與歡樂中死去。幻象與現實,死亡與微笑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引發人們對她的同情。

(2)爲什麼要特別寫明她是在“大年夜”凍死的?

“大年夜”本應是歡樂和幸福的時刻,可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卻在這特殊的時刻凍死了,這樣更增強了對比的效果,啓發人們深思。

(3)“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對這句話中的兩個“幸福”,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句話中第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臨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東西的幻覺中死去的。第二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了。這裏的“幸福”實際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師繼續追問:從文章的結尾中,你能體會出作者飽含着什麼樣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飽含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4.指導朗讀:小女孩死了,我們也對她寄寓了無限的同情。請同學們用同情憐惜的感情來朗讀這一段。

 (九)配樂朗讀全文。

  (十)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