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篇一】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

《船長》這篇文章講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船脫險,自已卻屹立在船長的崗位上,隨着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歌頌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認識哈爾威船長這個人物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教學中我以“課文怎樣具體寫他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爲主線貫穿課堂,層層遞進,重點突出,通過兩段對話的感悟、理解、朗讀,瞭解船長的忠於職守,他的做人之道,瞭解他的英雄行爲。

課堂中由面到點,展幵討論。如文中有一名話“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幵槍打死他!”那麼船長會幵槍嗎?討論中出現了兩種看法:會!不會!激起了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感受其人格魅力。

我覺得不足之處在於內容上挖的不深,沒有抓住關鍵點,挖掘內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長問“還能堅持多少分鐘?”“20分鐘”“夠了”船長說。教學時,對於這段話我是一筆帶過的,其實其中大有文章可作,爲什麼說20分鐘夠了?20分鐘之內,要將60名乘客轉移,要做多少事?20分鐘對於救人來說寬裕嗎?可是船長說“20分鐘夠了”,正體現出他的沉着、冷靜。看來教材還是需要進行深入挖掘。

新課標強調課堂應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我在想如果教學中抓住“臨危不亂”這個詞組織學習,從那兒看出危險?亂又表現在那兒?船長又是怎樣“臨危不亂”的?通過船長動作、語言、感悟體會其品質。這樣就避免了教師牽引明顯。以學生爲主,放手讓學生去學習,抓住重點,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效果會更好。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篇二】

 反思一: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長”

第二課時,我引導學生一起研讀的主題是: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船長?劃出你感受深的語句,用高度概括的詞語來讚美船長,做好批註。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長。教師不能以自己理解代替學生的認識。這是我設計這一課時的宗旨。從上課的效果看,這樣設計是成功的。學生除了認識了一位捨己救人、忠於職守的船長,更從字裏行間認識了一位尊重婦女、愛護兒童、臨危不懼、果敢鎮定……的船長,人物形象也越來越豐滿,這就是多元解讀,這就是有效解讀。

多元解讀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意見。有學生覺得船長的犧牲是沒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機會逃生。從文字上來看,20分鐘逃生的時間夠了,他完全可以在其他人逃生以後自己逃生,爲什麼一定要捨棄自己的生命呢?我肯定了他的說法。因爲對於小學生來說,應該尊重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一樣。但我也讓他理解船長,十九世紀的英國,船長怎能棄船而生呢?這是他所處的環境和時代決定的,這是他所處的行業規則所決定的,這是他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否則,即使他上了岸,也會爲這個社會所不容,遭這個行業所唾棄。所以在哈爾威船長心中,船長就應該與船共存亡,他是不會拋棄諾曼底號獨自逃生的,表現他忠於職守。

 反思二: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滲透寫作指導

這篇課文很有特色,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大作家雨果對人物的描繪可以說是栩栩如生。有正面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本課着重通過語言(下達指揮命令)描寫來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質;有側面描寫,對遇險時場面的描寫,船長英勇獻身時人們的心態描寫等來突出船長的光輝形象。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凸現在我們的面前,讓人景仰。這些都是寫作方面的知識,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應該滲透寫作的指導。所以,在課後,我佈置了一項練筆作業“二十年後,克萊芒來到了哈爾威船長的墓前……”讓學生展開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續寫,是課文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受到了較好的效果。

【蘇教版六上《船長》教學反思篇三】

在備《船長》這一課時,我被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爲人的英雄行爲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長正目光凝然、注視前方,臉上是那麼安詳平和。試問天下蒼生,有誰,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與寧靜;能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捨生取義?這對於芸芸衆生來講,是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聯想起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與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是輪船沉沒,也是衆人爭相逃命,也是船長下令緊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責任在船長,因爲是他的錯誤決策才造成了這一慘劇。而我們的哈爾威船長,自始至終,都是那麼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樣的好課文,怎能不精心引導學生去細細閱讀、細細品味,學會做人?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深入文本,與我一樣有着深切的閱讀感受與體悟呢?怎樣才能讓學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呢?

課前,我反覆讀了課文,閱讀教學參考資料,鑽研教材,還上網搜尋到了多篇教案。我想,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借鑑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無可厚非。但感覺實踐下來,從模仿學習到靈活地運用乃至創造,這是一個比較艱辛的過程。特別是優秀的教學設計如何適合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運用自如,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真正做到“得法”,何其難也?其中對學科性質的認識是前提,對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的整體把握與靈活調控是關鍵,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的有效、高效的活動是核心。這些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僅僅說說而已是無用的,最要緊的是落實在行動之中。

總結這堂課,如果要說好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表現,他們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我能感受到他們情感的波瀾起伏以及智慧的輕舞飛揚,學生的情感與智慧活動是與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諧同步的。

在上第一課時,總想在這堂課上使課文的重點有所呈現,所以教學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存在明顯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別是預習檢查這一板塊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課堂教學結構有些前鬆後緊,以至本該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場。這也是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在這樣的教研課上也出現了,真是不應該,以後得認真加以改正。

另外,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也必須得注意。比如:讓學生談談對作家的瞭解的時候,應注意指導學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讓學生交流課前已理解的詞語時,要讓學生說值得一說的詞語;生詞最好是指導讀寫後,還能讓學生默寫一下,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在訓練概括完段意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還需加強;要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發生海難時人們驚慌失措的感覺,朗讀指導還要到位;有些問題的提問設計得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