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示兒》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示兒》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5K 次

 《示兒》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示兒》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以“愛國”爲主線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愛國者的形象。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採用的古詩教學方法是:情境導入,瞭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課前我根據校長的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課件,自己分析消化,設計教學方案,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和學習。

整首詩,我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我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爲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爲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爲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陸游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抒情言志。所以,在學完《示兒》後,爲了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瞭解陸游的性情、陸游的志向,我又向學生出示了他的另兩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在教學中,我進一步瞭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並努力把它們應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學無止境,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做到遊刃有餘。

 《示兒》教學反思二

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採用的古詩教學方法是:情境導入,瞭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課前我認真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和學習。

整首詩,我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我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爲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爲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 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爲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教學本課後,我也發現了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寫作背景的介紹過於簡單,使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徹;其次,學生對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思想的理解僅僅侷限於書中的詩句,還有當時的歷史事件。在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延伸時,我雖多方引導,但學生聯繫實際、自身談現在學習這首詩的意義時,部分學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滿意。如能聯繫當前國家形勢談出愛國主義對與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意義,中心就會得到再一次昇華。還有,我對多媒體教學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順暢進行。

通過此次教學,我進一步瞭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並努力把它們應用與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學習是無止境的,今後我還必須深挖教材,課前認真備課、對學生的瞭解上做到細緻入微,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示兒》教學反思三

《示兒》一課緊扣一個‚悲‛字讓學生理解詩文,重點思考‚詩人臨終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唯一的遺願又是什麼?‛哪句詩寫明瞭這一點?學生很快便找出了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

我問學生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我追問:‚這個‘悲’字包含了幾層意思?也就是說,作者都悲傷些什麼?‛學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講解中我介紹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離失所,朝廷被迫南遷但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歷史,由此引導學生領會到作者有‚三悲‛:一悲,臨死前沒能看到祖國的統一;二悲,自己年邁體衰,無法再爲國家效力;三悲朝廷腐敗,不派兵迎敵平定戰亂。所以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後要停頓長一些,然後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凸顯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又配以拓展《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讓學生從中明白當時的統治者昏庸、腐敗,不思收復中原以至於詩人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什麼也做不了時的無奈,哀怨,傷痛,悲憤!讓學生透徹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源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適時的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一生爲多難的祖國奔走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發他們的愛國志!找準詩眼,體會它貫穿全詩的情感是學詩的關鍵所在,適時的思想教育蘊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明詩題;解詩句;悟詩情;入詩境。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些,學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又深了一個層次!另外,嘗試根據實際情況寫詩也是一不小的收穫。不過給學生自由體會的時間還不夠多,以後應放手讓孩子多做自主學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