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1

在教學這首詩之前,我先安排學生欣賞梅花圖,並談談自己觀察圖畫後的感受,使學生對梅花有了初步理解。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通過抓住“淡墨痕”“清氣”等詞語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梅花堅貞不屈、樂於奉獻的品質。後通過詩人和梅花之間的聯繫,學生才真正從“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中體味到了詩人那種鄙薄流俗,堅貞不屈的品格。

最後安排了拓展延伸,介紹王冕其他一些描寫梅花的詩,使學生的感受更爲深刻。古詩教學中我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將課外的資料蒐集與課內學習相結合進行教學,課前讓學生蒐集各種與梅花有關的資料。有詩人的背景資料,有關於梅花的名句積累,還有描寫梅花的詩句……給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除利用好教學參考書的同時,還應通過課前預習,查找資料,瞭解作者寫作的生平,創作的時代背景,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提高語文素養。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2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本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詩歌,藉助“賞”與“讀”的結合,讓學生對梅花有一個直觀而清晰的瞭解。

首先,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着“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其次,我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覆誦讀;讓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僅僅領悟到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們更多更直接的與文本產生對話,使課堂教學回歸了語文的教學本色。在帶領學生品讀理解“朵朵花開淡墨痕”這句詩時,我着重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畫中梅花的清新秀麗。最後回到詩中來,讓學生明白這就是詩人想表達的“朵朵花開淡墨痕”。

最後,在課外延伸中我讓學生蒐集寫梅花的詩句……既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又拓寬學生思維。整堂課學生學得有滋有味,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3

在我對公開教學《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後,有幸得到了學校教師-們的指點,才發現自己課堂出現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慚愧了。經過整理,我對自己的教學作了二次反思。

總結如下:

一、整個教學過程偏離了自己預設的主旨。課前設計中,我的整堂古詩教學課是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設計的,這個出發點得到了宋校長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嚴重偏離自己預設的“軌道”。詩人背景沒有介紹清楚,讓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該抓的字眼沒有抓住,上完課之後還有很多學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古詩詩意的理解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寫的是畫中的梅花,在詩意的解釋中,我卻沒有交待清楚,讓學生疑惑重重,誤認爲是現實生活中的梅花,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

二、沒有抓信課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的靈魂就在“清氣”二字上。清氣指的是清高純潔的氣節。該名可理解爲:“只希望把它清高純潔的氣節永遠留傳人間,”也可理解爲“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純潔的氣節充滿天地人間。”只有抓住這句,古詩的意境才能得到昇華。

最後,老師們還教了一套如何領會古詩詩意的方法--擴、補、調、換、連。擴指的是單音節擴爲雙音節;補即爲補充省略的詞語;調是調移、顛倒順序;換是古語換新詞;連就是將詩意連貫起來理解。

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今後的古詩教學一定會比這次好。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4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題畫詩,流傳至今,想來必有其獨特魅力。今日教學此詩,頗有一點收穫。首先,多媒體教學手段總是能爲課堂教學錦上添花,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孩子們欣賞梅花的圖片,馬上把學生帶入了情境,讓學生對接下來即將接觸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認識。紅色、黃色、白色的梅花綻放枝頭,真是給人無限遐思!

我們知道,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一般就是:釋詩題,識作者,解詩意,品詩情。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學程導航的教學理念,我指導學生紮紮實實地做好了“預習”這項工作,課堂上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基本摒棄逐字逐句理解古詩的傳統教學方法,只借助工具書說出古詩的大體意思即可。

上半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品詩情”這個環節上,並且通過補充、拓展文字和圖片材料,不斷地在學生腦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脫俗、淡雅樸素、冰清玉潔之氣質和形象。

下半節課,我又把學習的重心轉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與王冕緊緊地交融在一起,這正是“託物言志”類詩的教學關鍵。通過墨梅,相信孩子們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權貴、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這個重點展開教學,孩子們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詩,一樹梅花,更是一種精神,一分傲骨。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5

爲了讓學生從“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句品讀作者的品質,於是我上網搜尋了關於王冕的資料及晚年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並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爲生。

於是學生才真正從“不要人誇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中體味到了作者那種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可見,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深入解讀文本,多層次、立體化的解讀文本,不僅要利用好教參,還應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充分利用課外資源,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豐滿課堂,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提高語文素養。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6

這首詩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長畫梅,也喜愛詠梅。本詩正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爲喻,在高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節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瞭解詩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詩的題目,掌握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學習詩句時抓字眼,明詩意,想象詩的意境,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感覺上古詩的時候,要抓住詩眼來教學,這樣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傳神地表達出了梅花沒有華麗的外表,很樸素,很簡單的特點。“滿”字傳神地寫出了梅花香氣四溢,灑遍四野的特點。抓住這“一淡一滿”可以較輕鬆地讓學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貢獻卻是多麼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帶給人間。

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寫照嗎,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衣”,沒有高官厚祿,沒有加官進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則——默默地把“香氣”帶給人們,把“清氣”留在人間。

抓住詩眼——“點一而破萬”。這就是它的妙處!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7

又教《墨梅》,發現詩中有不少地方和原來的不同了,如原來的“我家洗硯池邊樹”成了現在的“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改爲了“個個花開淡墨痕”,“只留清氣滿乾坤”中的“留”成了“流”,爲此,語文老師們還議論紛紛,心想是否是編輯的疏忽所致。且不說前兩處的'改動是由於今古的說法不同而已,而對於詩句中墨梅的清氣“留”在天地間變更爲“流”在天地間頗有爭議。後讀了課本的主編張慶的解釋才知道:這裏的“流”可以理解爲“流溢”,是指梅花可貴的清氣流溢在人間。

這個備課時的爭議讓我想起了以前教學這首詩時,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個爭議——一位學生認爲詩中寫的梅花不是畫中的梅花,而是生長在詩人院中洗硯池的梅花實物。他發表了自認爲很充分的理由:從詩中所說“只留清氣滿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間。而且還說到了因爲梅花長在了洗硯池邊,洗硯池中墨水滲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開淡墨痕”。雖然學生的看法並不是很科學,甚至有點可笑,但我並沒有批評他,因爲他的確實已經在學習思考問題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上兩個教學案例中,學生能從閱讀中提出問題,引發深層次的探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和自然科學知識,來體驗、感悟語言文字,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8

(一)、引導學生理解古詩中畫龍點睛的字眼。

古人寫詩,注重煉字。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於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爲之一新。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盪,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這種不流於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正是作爲詩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這種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鍾情於梅花精神的表現方法正是作爲畫家的王冕的巧奪天工之處。於是我再課堂上讓學生把這首詩表示的梅花的特點的詞畫出來?(在詩句中圈出來),學生就很快找出了“談談”“滿清氣”,好顏色”等詞語。然後讓學生去品味這些字的含義,體會詩句的情。這樣,學生就能從古詩中的字眼中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走近詩人,體會意境,以情激情。

於老師曾經說過:“實施新課程,要煥發學生生命的活力,應力求拔動他們心底的漣漪,激起課堂智慧的浪花,喚起澎湃的激情,語文課堂應該追求水的活潑,水的靈動。”這就告訴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激情的課堂。於是,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充滿激情的語言和提問,如:1、“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僅僅是在讚頌梅花嗎?想想此時的王冕會是什麼樣的內心?2、“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是王冕的人生寫照,他畫梅的目的在於什麼?3、相傳王冕的畫特別好,當地的幾次想見他,巴結他,誇獎他的梅花圖美,但都遭到王冕的拒絕。他以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操。你從而體會出詩人的什麼品質?”學生通過思考,瞭解詩人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想象詩人當時的表情神態及內心情感,從而明白了詩人那種不貪圖虛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潔端莊的高貴品質。此時,學生都被詩人的那種傲氣所折服,他們激情高漲,我立刻繼續提問:“此時此刻,你想對王冕說什麼?”學生的激情再次昇華……“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這樣的思想感情全都讓學生體會出來了。這樣的.課堂,讓學生走近了詩人,體會了詩中的意境,以情激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讓學生讀中感悟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課外,拓展延伸。

爲了讓學生能積累有關梅花的名詩句這個教學目的,我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提出以下的要求:“1、自古以來,有很多詩人都以梅花爲詩,除了這首《墨梅》,你還知道哪些詩句都以梅花爲主題呢?說一說。2、練習寫出以下的物體的詩句:荷花,青松,蠟燭。這樣給學生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這也是我教學完這首詩以後最想達到的目的之一。這樣的設計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在這一節課中收穫可大了,讀詩、學詩、悟詩、延詩,整節課的設計十分巧妙,教學效果很好。精品課堂的嘗試與實踐,讓我明白了:一節課的實效性是來自老師悉心的鑽研,通過深入地備課,對課程的研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肯定是一節語文精品課程。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9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讚美墨梅不需要別人誇豔麗的顏色、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借梅自喻、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品詞析句、賞詩中描繪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體會詩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呢?教學中、我設計個三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多角度的誦讀中進行不同層次的品味。

一、認識梅花。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與學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資料、給學生呈現出梅花潔白、堅韌的第一印象。

二、瞭解詠梅詩句。課外的資料蒐集與課內學習相結合是我這堂課的一個主要特點。我在課前讓學生蒐集各種與梅花有關的資料。由於有了上學期的基礎、學生也基本掌握了蒐集資料的要點、蒐集到的資料內容豐富。這也給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這也我學完這首詩以後最想達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結全詩、銘記“國魂”。根據板書進行小結、使學生對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國魂”的美譽、將梅花堅韌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學生的心裏。

上完這首《墨梅》、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還很膚淺。

一、當有學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樹被洗硯池裏的墨汁染成墨色?”這一問題時、我的引導顯得粗略、模糊。教學過後才通過資料瞭解到“洗硯池”是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這麼個“洗硯池”、無從考究、但可以明確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當時能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教學便會更充實一些、厚實一些。

二、自己對題畫詩的瞭解還不夠、沒有抓住題畫詩的特點來爲教學服務。教學時如果能借助“畫與詩的'結合”來理解詩意、特別在帶領學生品讀理解“朵朵花開淡墨痕”這句詩時、若能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回到畫中去、由畫即詩、教學效果肯定也會上一臺階。

三、在突破“詩人借梅自喻、抒發高尚情操”這一教學難點時、僅僅只是爲學生呈現一個簡單的故事、預想從故事中就能體現詩人品質的方式顯得太膚淺。其實、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類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並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摒棄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以作畫爲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課堂中、我就沒有涉及到詩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錯過了很好的利用教學資源的機會。

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整節課還有許多缺失。但通過執教《墨梅》一課、我也深刻地體悟到教師只有深入解讀文本、多層次、立體化的解讀文本、充分利用各種可用資源、才能使課堂真正豐滿、使學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學更爲有效。

六年級下冊《墨梅》教學反思 10

上完這堂公開課後,感覺自己好像被掏空了一般,有點茫茫然。然而冷靜一段時間後再回過頭來看,似乎才又認清了自己。細細回味,我這堂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賞讀結合。

對於梅花,身處南方的孩子是比較不瞭解的,因此,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開放”的動畫片斷,讓學生對梅花有一個直觀而清晰的瞭解。但由於時間及渠道有限,這一設想最終沒能實現。後來上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幾幅梅花圖畫,再通過後面學詩時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詩歌,希望能借助“賞”與“讀”的結合,讓學生對梅花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二、詩畫結合。

古詩云:“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爲奇。”王冕的這幅墨梅圖真正做到了這一點,而這個單元的三首詩也都是題畫詩,因此,這一主題單元我主要藉助“畫與詩的結合”來理解詩意。特別在帶領學生品讀理解“朵朵花開淡墨痕”這句詩時,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回到畫中去,觀察畫中的梅花:長長的枝幹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幹與花蕊的佈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層次清晰;花用淡墨點染,花瓣和花蕊用濃墨勾點,顯得格外清新秀麗。最後回到詩中來,這就是詩人想表達的“朵朵花開淡墨痕”。

三、內外結合。

課外的資料蒐集與課內學習相結合是我這堂課的一個主要特點。結合《內外交錯,互相促進》這一課題的繼續實驗與探索,我在課前讓學生蒐集各種與梅花有關的資料。而由於有了上學期的基礎,學生也基本掌握了蒐集資料的要點,蒐集到的資料形式各樣,內容豐富。有詩歌、畫,有詩人的背景資料,有關於梅的名句積累,還有學生自己畫梅花,寫詩句……給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這也我學完這首詩以後最想達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課堂上學生交流彙報自己蒐集的資料時,有些同學對於如何整理表達自己彙報的材料還有所欠缺,這說明在這方面,今後教師應繼續加以指導。

中國的詩歌文化有着千年的歷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覺有點力不從心,但我願意嘗試,因爲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報,哪怕是失敗,這對我來說也是最好的收穫了。希望今後還有機會上這樣的公開課,讓我繼續摸索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