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教學內容的和諧──豐富有效:讓每個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在一篇文章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去研讀,而研讀後的學生髮言會出現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課堂生態美”。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如何“豐富”課堂,讓學生“活躍”起來?筆者認爲將課堂內外的知識有機的銜接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課內、課外是學生獲取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讓課內成爲夯實的主戰場,成爲課外的.成果的展示廳,讓課外成爲課內的採集場,成爲課內的拓展區,兩者有機結合,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師生互動,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在教學《在山的那邊》時,共用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指導朗讀和探究詩中的山和海分別有什麼深層含義。這個問題,第二課時就安排學生質疑問難,生生互問,生生互答,師生互答。我要求學生針對這首詩的內容、寫法、語言等各方面進行思考和提問。兩個班級的情況相似:都集中在幾位大膽好學勤思的學生身上,整堂課都在這幾位學生身上繞圈子,能答題的也差不多集中在包括提問的學生在內的近十位學生身上,而近三十位學生卻在觀望、在沉默,看來六年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這一點還沒有充分地體現,大多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還處於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地位。可能老師們對孩子沒有十分強調“主動學習”、“做課堂主人”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就一個個地沉默下去,在語文課堂上,慢慢習慣睜大一雙亮晶晶的眼睛或好奇或探詢或無神地看着老師,頭腦也忘了思考,手兒也忘了活動,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學生的那份靈性也逐漸消失了,學習的熱情或者說知識對他們的吸引力也逐漸減退,直至最後消亡,那麼“厭學”、“逃學”自然而然就出現了。這樣想想,後果是多麼可怕呀!我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得好,我決定爲這個目標而努力!學生的質疑提問將會繼續,不會因第一次的失敗而停下我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腳步。爲了調動沉默學生的積極性,也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我決定以小組內討論、小組長集中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這三步走來調動全班學生的質疑提問、發言的積極性,尤其鼓勵平時不積極的學生,在小組內要求小組長多給他們機會,把小組的意見和觀點也有意交給他們講述,力求把全班同學調動起來,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啊!

在這裏,我將訓練和感悟並舉,旨在使學生不僅體會詞語理解中的細微差別,而且通過教師提供的背景和例子,爲運用詞語打下紮實的基礎。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活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