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1

這是一首抒寫大山裏孩子對未來美好充滿期望的詩歌,很憧憬,也很美好。我在備這課的時候也充滿着美好,但是第一堂課,我忽然卡住了。發現學生們從小學到中學的轉變,還沒適應過來,完全不是我上一屆的活潑熱鬧。無論我怎麼做工作,學生只是期待我給他們答案。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我們小學都是不回答的,我們習慣了老師說。

忽然覺得是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對學生的能力確實估計不足,這些,成績幾乎都是我們鄉下三類四類的學生,我一下子想教會他們的語文能力真的很難。甚至,很多孩子連修辭都不知道。

於是,我把課堂停下來,只設計一個問題“找出你認爲寫得最優美的句子”然後,讓他們討論,我下去聽他們表達,一個一個,錯了的,我及時糾正。學生只要說一點,我就鼓勵和表揚。剩下的時間,和他們一起讀課文

回來,我把課堂重新設置了一下,我告訴學生分析句子從那些方面,儘量起點放低。第二堂課,學生只要講一個詞語,我就馬上給予表揚,然後我告訴他們,有些該怎麼走。

初一,讀是重點。結合這個特點,課堂的另一個目標是深入朗讀,要他們學會感情的變化起伏。然後和學生們一起探討,這個句子裏哪些需要重讀,爲什麼,這樣一下,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也加深了,對讀的感情也更加投入了。在意象的理解上,學生們還是能很快把握的,這個倒是超出我的想象。只能能回答,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我都適時加以補充的。課堂漸漸清晰明朗起來了。至於詩歌的意象,含蓄等特點,我都沒有講,慢慢來吧,先讓他們學會表達。

課堂的最後,我設計的環節是講名人遇見山,爬過山的故事,學生講的不多,我補充了幾個例子,這個目的是保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我還推薦了《乞丐囡仔》這本書,讓學生去閱讀。這堂課,真實提醒着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裏,不要急於求成,一點一點腳踏實地去滲透,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看見我們自己的那片海。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2

【原文片段】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

【教學片段】

師:(引導學生抓住“鐵青着臉”理解所蘊含的意味)“山那邊的山啊”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生:是,因爲山那邊還是山,又高又遠,看上去是青色的。鐵青着。

生:作者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頂,沒有看到嚮往的大海,望見的俐日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師: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鐵青着臉”?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生:生氣時。

生: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大山好僳人生氣時那樣“鐵青着險”。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

師:很好,那你體會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了嗎?

生:山在嘲諷我,笑我天真幼稚。

生:失落。

師:“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讓我們讀出了原來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此時才明白,那其實是幻想。你認爲呢?

生:零分告訴我成功並非易辜,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簡單。生:“我”受到了挫折。

師:那你應該帶着怎樣的心情來讀詩?

(生練讀,師點撥指導,學生用心讀詩。)

師:但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你從哪讀出的?

生:在山的那邊,是海/是有信念疑成的海。

生: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師:“山”是作者成長的重重險阻,那“海”呢?那“枯乾的心靈”該怎樣理解?

生:是奮鬥的目標。

生:雖然“我”沒看到海,但心中仍嚮往着美好的理想,“枯乾的心靈”是對理想的渴望。

師:那“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又怎樣理解?

生:是說理想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

生:是說理想滋潤了心靈。

師:是啊!經歷磨難的“我”說:“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之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於攀上這樣一座山,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生:老師,我明白了一次努力不會成功,要反覆努力,理想才能實現。

生:努力了,達不到目的,也不要大失所望,要不懈地奮鬥。

師:是呀,在學習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生:有一次我和同學去爬山,我走散了,焦急中又扭傷了腳,開始我想下山簿了。但我是班長,我一定要登上去。我一瘸一拐地向上登,竟忘了腳疼,工夫不負有心人,我最後登上了主峯。

師:是呀,詩人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告訴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師:老師讀了《在山的那邊》後很有感觸地寫了一句: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地對待艱難困苦,即使身陷逆境,美好的理想也一定能實現。你能否能將自己的感受也寫成一句話?

(學生紛紛思考,踊躍試說:本課在激勵學生成長的高潮中結束。)

【課後反思】

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新學期開始了,學生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在山的那邊》寫的就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教學本片段時,我採用了“加強朗讀──探究關鍵詞句──開創問題情境──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實施教學。

1、在探究前、中、後均安排了朗讀,讓學生潛心體會文本,讀思結合,提高朗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2、探究關鍵詞句。我從探究關鍵詞句入手,以課後“研討與練習”爲線索,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探究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品味詞浯。在此教學環節中我注重薰陶感染,立足整體,凸顯價值取向。

3、對詩的探究,品味。我通過有價值的設疑來引導學生研討,重視浯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引導學生說出對詩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浯言運用和表達能力。本節課教學我“以生爲本”,注重浯文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值得欣喜的是:學生經過引領,都能積極思考,踊躍發言,對人生有較深的感悟。這節課對學生啓發很大。如果說能對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能有所幫助的話,那將是我最大的欣慰。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3

詩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發到極點,有感而發的最高文學形式,其文內涵豐富,其聲如雷貫耳,其義激人發聵,震感心靈,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真善美的精華,讀之洗滌心靈,誦之耳聰目明,寫之沉澱智慧,實爲育人之良藥,忽視和淡化詩歌教學時語文教育的一大遺憾,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邊》這堂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用動情的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細緻的分析闡釋詩歌字裏行間獨到的人生體驗,感受詩人的豐富的的情感,設置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那顆絕不屈從於不公平的命運,敢於尋找夢想,執着的心靈。逐字逐句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與貼切,講述詩歌簡單的寫作技巧。當堂堂練習我設計了用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兒時的一個夢想,學生懷着創作的衝動開始嘗試寫詩,有了前所未有新鮮的體驗,當讀着自己用心寫成的稚嫩卻無比真切的小詩時候,學生收穫不只是一篇課文的理解,而是被詩歌潤澤了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