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文言文教案彙編:《馬說》

文言文教案彙編:《馬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馬說》教案第一篇

  一、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案彙編:《馬說》

(一)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正音、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使學生讀準、讀懂課文

(二)通過對課文內容“說、辨、議、想”的合作探究過程使學生感悟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託物寓意的寫法。

(三)通過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三)理讀課文,使學生做到讀準、讀懂課文

(板書:一、理讀 1、讀準2、讀懂)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學習小組合作 掃除字詞障礙。

  (四)解讀課文的內容與主旨

(板書:二、解讀1、內容 2、主旨)

1.說一說

(1)課文裏面有怎樣的千里馬?

你可以試着這樣說:這是一匹 的千里馬,因爲……

(2)又有怎樣的飼馬者呢?

你可以試着這樣說:我覺得他是 的'飼馬者因爲……

2. 辨一辨

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板書)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食馬者喻指 。

3.議一議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們來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告訴我們什麼?

(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

 (五)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板書:三、品讀 共鳴)

1.教師:品讀首先要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說,我讀到什麼地方的時候和作者感到一樣,怎麼樣?說說看。

2.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 學生背誦課文

  (七) 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認爲,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爲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2.教師舉例: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鼓勵學生: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成爲一匹千里馬。策馬揚鞭,馬到成功。

  (八) 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1.基礎題: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

2.拓展題: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馬說》教案第二篇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託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爲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鑑於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