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本文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瞭解“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3、累積一些文言詞彙。

能力目標:

1、學會運用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2、增強古文閱讀能力。

情感目標:

1、瞭解作者對菊花、蓮花的讚美之情。

2、學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貞氣節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作者愛蓮的理由及其託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並背誦課文

難點:

寫牡丹、菊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爲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並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討論並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討論並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爲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討論並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徵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徵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徵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討論並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爲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2

教材簡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讚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誦讀爲基礎,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學過程以“思鄉”爲主旨,緊緊抓住詩裏流露出的思鄉情感這一中心,通過朗讀明義——感悟抒情——拓展達理——背誦體悟四個環節,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情及理進行學習活動,並由此而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並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多媒體運用:電腦教學平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是洛陽人,於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他曾往來於現在的江浙一帶,在途經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時,寫下了一首詩《次北固山下》。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爲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呀。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範讀。

3、作朗讀指導並齊讀。

(提供舒緩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詩》、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賞配樂朗誦詩flash動畫《靜夜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於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麼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於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爲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裏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後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爲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係。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爲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裏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並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爲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裏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着,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纔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纔會青,水纔會綠,纔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闢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爲,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爲“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後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麼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四)拓展達理

1、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我們語文七年級下冊裏,還推薦了這樣一首詩,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大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的內容表述:喧譁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悽清婉轉的笛聲隨着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詩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着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爲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絃,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纔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問答:你是如何認識中國詩歌的思鄉情感的?

理解參考:古代由於交通和通訊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鄉遊玩,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使得那時人們的.思鄉意識很濃。鄉情像親情、友情和愛情一樣,是人類自身正常而又獨特的一種情感,但可以這麼說,鄉情是放大了的親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變化了的愛情。

這種由鄉情而轉變成的鄉愁,時時陪伴着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於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超越時空傳達了一種永恆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着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2、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今天之後,我們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話、網絡,我們的載人火箭也順利“上天”了,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思鄉情感又怎樣呢?有還是沒有?多還是少?淡還是濃?

現在我想讓大家先欣賞一首詩人於光中先生寫的現代詩,題目叫做《鄉愁》

投影:

鄉愁

於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插播於光中的《鄉愁》朗誦)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爲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ト綣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ァ斷緋睢肥美,《鄉愁》中的“距離”使得“鄉愁”更美。

討論:信息社會中的我們還擁有鄉愁嗎?

教師的理解: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放大一點,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再放大一點,它同人類的家園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爲祖國的一部分,作爲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

鄉愁依然存在我們現代人的心中,只不過不像古代那樣,由於條件的限制,而變得單純、狹窄和濃厚,作爲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一員,我覺得應該要樹立“大家鄉”意識,樹立全球意識,樹立人類意識,甚至樹立宇宙意識,讓鄉愁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博大,更加宏偉。

(五)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背誦。

(附:音樂背景《送別》)

(六)拓展作業

到圖書館找一首表現思鄉主題的詩,並把它背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領會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對珍貴自然遺產的欣賞、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課文,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語文真是一座包羅萬象的藝術殿堂,走進這座殿堂,我們去欣賞過古樸的趙州橋,參現過宏偉的故宮,遊覽過如畫的蘇州園林,真是美不勝收。曾經有外國朋友問當代學者餘秋雨:“中國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在哪?”他脫口而出——三峽。爲什麼三峽在餘秋雨的眼中會有那麼大的魅力呢?同學們,你們也想去山峽遊覽一番嗎?現在就開始我們的三峽之旅吧!

二、整體感知:

1、聽解說詞,欣賞三峽風光,感受美。

2、談論觀感,說說三峽

3、瞭解作者及《水經注》

三、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提示:讀好文言文關鍵要把字音讀對,把停頓讀對。

1、讀出下列字的正確讀音

闕(que)處疊嶂(zhàng)乘奔御(yù)風

曦(xī)月屬(zhǔ)引素湍(tuān)綠潭

襄(xiāng)陵絕巘(yǎn)林寒澗(jiàn)肅

沿溯(sù)長嘯(xiào)飛漱(shù)其間

2、根據文意標出停頓

A、自三峽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C、至於夏水襄陵D、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E、其間千二百里F、雖乘奔御風

G、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H、絕巘多生怪柏

3、自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標記。

4、檢查一人朗讀,全班共同點評。

5、學生欣賞解朗讀視頻,感受美,學習朗讀技巧。

四、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疏通文意。

1、釋新詞。

2、譯美句。學生自讀自譯,將疑難處做好標記。

3、小組交流合作釋疑。

4、集中展示,分組對譯,自主評價,教師點拔。

五、鞏固。

1、試背課文。

2、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

譯一譯:

1、略無闕處(毫無)2、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3、夏水襄陵(漫上)4、不見曦月(陽光)

5、或王命急宣(有時)6、雖乘奔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7、不以疾也(認爲,覺得)8、絕周讞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9、素湍綠潭(急流的水)10、飛漱其間(沖刷)

11、良多趣味(很)12、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13、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14、林寒澗肅(寂靜)

二、第三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1、思考:作者主要描繪了三峽的什麼景物?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2、質疑:

A、本文爲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寫“夏水”。(按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寫景順序)。夏天江水暴漲,春冬江水平靜,秋天水枯谷空,順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峽風光壯麗雄奇,但爲什麼要寫“猿鳴三聲淚沾裳”。

視頻提示、資料提示:“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三峽千古不夜航”

開放解答(展現三峽多樣性的美)

3、自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標記。

4、檢查一人朗讀,全班共同點評。

三、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美點尋蹤。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讓我不禁想到了(填寫原文),三峽的(景物)真(特徵)”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讀——拓展視野,延伸練筆。

1、鏈接:讀和三峽有關的詩詞,擴大視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送友人歸荊楚【唐】許渾

調瑟勸離酒,苦諳荊楚門。竹斑悲帝女,草綠怨王孫。

潮落九疑迥,雨連三峽昏。同來不同去,迢遞更傷魂。

上三峽【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送人歸蜀【張祜】

錦城春色溯江源,三峽經過幾夜猿。紅樹兩厓開霽色,碧巖千仞漲波痕。

蕭蕭暮雨荊王夢,漠漠春煙蜀帝魂。長怨相如留滯處,富家還憶卓王孫

2、聯想找出下面詩詞和本文的聯繫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水調歌頭游泳》―毛澤東

更立西灑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3、寫你也想寫一寫你神遊三峽後的觀感嗎!

激發:三峽真是一座文學寶庫,古人至此多有題詠,當代學者餘秋雨到三峽寫道:“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彙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着,讓滔滔江流濺着,讓迷亂的眼睛呆着,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着。什麼也甭想,什麼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同學們,你們難道不“見賢思齊”,也拿起筆來嗎?

指引:這裏有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讓我們如同泛舟在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卷中。

範寫:看,遠山逶迤,峯巒綿延,恰如巨龍騰空。羣山重疊,層峯累累,尤似萬馬躍踊。峽闊天開,兩岸風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五、課堂總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們的身心舒暢,更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滌盪。讓我們多親近山水,多親近自然,做一個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紙上的山水,一篇《三峽》,區區153個字,卻足以令我們神遊三峽,留連忘返,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書設計】

27、三峽

酈道元

山:連綿高聳(靜)

水:兇險迅急(動)

冬之景: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悽清(情景交融)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並當堂背誦。

教學重難點

同目標2

德育教育目標

1、競爭意識的培養。

2、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法學法

情景想象法,繪畫法,啓發式,討論式。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大家知道“詞家三李”都有誰嗎?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白),背兩首他的詩。其實,李白不只是“詩仙”,他還是“百代詞曲之祖”。

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煜),背幾句他的詞。李煜被稱爲“詞聖”。

今天,我們要接觸的這位詞人也姓李,她被稱爲“詞國女皇”。是婉約派的開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來評價她的詞學造詣,這個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詞,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學生看視頻:簡介李清照)

二、瞭解有關詞的基本知識

1、你們學過哪些詞?(《長相思》、《清平樂·村居》、《憶江南》)

2、你能說說詞和詩有什麼不一樣麼?

(詩每句字數一樣,而詞不是。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可配樂演唱。詞有的分上下闋。詞有詞牌名,每一種詞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韻律。

3、《清平樂》是詞牌名。你們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如夢令憶江南水調歌頭西江月虞美人)

師:對,這些都叫做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

生:如夢令。

師: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爲了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爲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我們今天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在學習詞的時候,要打開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聽,用嘴吟誦,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自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準一個多音字“興”,認清一個生字“藕”的字形;讀對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齊讀(隨機糾正錯音)

3、聽配樂範讀(課件)

4、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讀懂詞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和同學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麼事?(詞人的一次郊遊)

(3)這件事是發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

(4)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季節?(夏天,“藕花深處”)

(5)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

(6)爲什麼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

(7)爲什麼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爲“日暮”)

(8)爲什麼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學生說說詩的大意

(10)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爲了表達某種意願或心境。那麼,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麼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麼意願呢?

(學生回答以後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遊以後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教師板書)

四、品讀悟情

1、經同學們這麼一聯想補充,這首由30幾個字組成的高度凝練概括的詞立刻豐滿具體起來了,我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麼多美的畫面。來,一起讀這首詞。一邊讀一邊想象這幅活動的畫。

2、你們真能幹,自己就能讀懂詞了,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我們常說的“詞眼”,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來,讀讀這首詞,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裏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隨機板書學生的答案)

3、圍繞“醉”來感悟

文章是怎樣圍繞這個“醉”字展開的?是什麼讓他們深深地陶醉了?(板書:醉)

(1)、陶醉於美酒、美景

這首詞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詞語讓你讀懂這個“醉”字?

①一二句描繪了一幅“溪亭日暮”圖

1、咱們先來讀讀一、二句

從哪裏讀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爲何會“不知”?)

“沉醉”是啊,同學們想想,她是在哪裏喝酒啊?(溪亭)什麼時間?(日暮)

你的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說說日暮時湖邊的美景。

交流: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後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餘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這樣的情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

看着這樣的景色,你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哪些詩句?

(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雖然這裏不是長江黃河,但落日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會在溪邊的亭子裏幹什麼?請你調動想象說一說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詩、對對子生:看風景。)

是啊,在這樣的地方,品着美酒、(板書:美酒)賞着美景、聞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讓我們閉上眼睛帶着濃濃的醉意讀一讀

還有什麼讓他們深深地醉了?我們讀下去

畫面2:誤入藕花深處

②繼續交流:三四句描繪了一幅“藕花深處圖”

從“藕花深處”這句詞,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樣的荷塘使你聯想起哪些詩句?

(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多美的荷葉荷花呀!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祕的世界。鼻子裏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

3、當一彎明月如水般傾灑荷花時,衆人才猛然驚醒,等他們警醒起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將船劃到了藕花深處,可見他們真的是醉了!於是開始――“爭渡,爭渡”,讀下去!

如果剛纔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話,那現在該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詞人陶醉於美麗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書:美景)

(2)畫面3:爭渡驚起鷗鷺

1、此時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聽——嘻嘻哈,嘩啦啦……你聽到了什麼?(聽到了鷗鷺的聲音、聽到了劃漿的聲音、聽到了詩人的笑聲、聽到了爭吵的聲音……)

從哪些詞聽出來的?(驚、爭渡)

2、古代的女子平時受到的約束比較多,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那種少女活潑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來了,大聲的笑哇叫啊,那場面多麼歡快熱鬧!讀出他們搶着划船的熱鬧情景!指名讀

3、你還看到了什麼?給大家描述一下。

仔細看——看到了什麼?(鷗鷺飛起來了。)多不多?你是從哪個詞當中讀出來的?(一灘)如果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話,那麼眼前該是——“一灘鷗鷺上青天”了。?

4、是啊,她們拼命地划着船,水聲,笑聲,叫聲那麼響,那麼喧譁,這個時候把棲息着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拉拉”一聲,一羣鷗鷺衝破夜幕,飛上天空,那情景該多麼壯觀啊!這樣的情景詞人平時能看到嗎?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觀啊!

師:你覺得這個“驚”,除了指白鷺受驚,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驚喜師:爲什麼那麼驚喜?

生:壯觀的景象令人驚喜;因爲白鷺落下的地方就是岸邊了。

師:這真是美麗的意外!該是多麼意外的驚喜啊!所以是“鳥驚人也驚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讀“爭……驚……”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還伴着這美麗的意外。詞人深深地……(醉了)。這難忘的郊遊的經歷她忘的了嗎?所以這首詞一開篇就說“常記”。

5、剛纔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麼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她陶醉在日暮時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鷗鷺驚飛的意外中,陶醉在與朋友相約遊玩的快樂裏,她的心都醉了!(板書:遊玩樂趣)

(3)美好的生活讓她陶醉

我們常說“景中藏情”,這首詞字裏行間都向我們傳遞着李清照當時內心無盡的喜悅。你能從這首詞中猜測到李清照當時生活得怎麼樣嗎?(幻燈出示:適當補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結:的確,早期時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滿當中,生活在她的眼睛裏邊充滿了色彩,充滿了愉快,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樂趣。

所以我們纔會看到她記下的美好的生活場景,(板書:美好生活)讓我們跟隨李清照再次回憶起她那次難忘的郊遊。有感情的齊誦這首詞。

曾記得:人悅時,鳥亦歡顏,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時生活如此幸福美滿,那麼他晚年生活境況如何呢?

五、請同學們再欣賞一首她晚年寫的《聲聲慢》,你聽一聽,體會體會,感覺有什麼不同。

1、聽配樂朗誦。(視頻)

2、聽了這首詞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況怎樣?

(淒涼、慘淡、愁苦)

師:你從哪些句子當中讀出了她的這種苦和愁?請你把句子讀出來。

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師:一連串的疊詞表達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

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師:這滿地的黃花在她看來都憔悴了。

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這樣的情景一個“愁”字怎麼概括的了啊!

生:“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師:看到以前爲她傳遞過書信的大雁,更讓她傷心。

生:“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師:這樣的情景她覺得太難捱了。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

師:夠了,同學們,這首詞當中的每一個字幾乎都是詞人內心深處吐出來的愁和苦。兩首詞同樣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達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這是爲什麼呢?

探詢悽苦原因。

3、學生再看資料。(課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狀況資料)

4、看了這段資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國破、家亡、夫死,晚年無家可歸,流亡在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的情況下,她的詞的風格發生了變化。

6、指導讀。(齊讀前兩句兩句)從疊詞當中您體會到了什麼。痛苦,傷心,絕望,無助……讓我們再讀這一句話。讀得再慢一點

7、你覺得她在尋覓什麼?(往日的歡樂、幸福的家園、完整的國土、親人、友情。美好的生活!)

師:但這一切不復存在了。“借酒澆愁愁更愁’於是這無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讀第一句。

師:從一個無憂無慮的貴族小姐到孤苦無依的悲慘老婦,一代詞人李清照飲盡了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悽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會常常想起她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讓我們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憶吧。

生:齊背《如夢令》。

總結: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創作成爲中國古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甚至成爲太陽系當中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爲什麼這麼說呢?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其中一座環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這應該是在外太空惟一一個用中國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體了。這是很大的榮耀,這體現了李清照在人們內心世界裏邊的一種價值。

六、佈置拓展作業

1、課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詩詞、文章來細細品讀,並能用今天課上所學的知識去分辨分別是她什麼時期的作品;同時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積累。

2、夕陽的餘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隻……詞人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這樣一幅美妙的畫面,可惜,我們卻不能親眼目睹。

(1)請會畫畫的同學課後將這幅美麗的畫面畫出來,展現給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筆將其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教案5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於而且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來源有很多,有源於口語的,歷史故事的, 古書中名言警句的摘錄或節縮的,外來語等等,其中有不少來源於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於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二、作者簡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爲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的疾苦,也遊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爲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爲戒,故稱“三戒”。

三、正音、讀文

1、學生自讀課文,幻燈片顯示易讀錯字,由學生讀出,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黔qián 窺kuī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聽課文朗讀錄音後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瞭解故事大意。

3、學生舉手朗讀。

4、集體朗讀。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字詞釋意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人:連詞,相當於“而”。

至則無可用:到了 卻 以爲神: 把(它)作爲

蔽林間窺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對另一方 虎大駭:害怕

遠遁:逃跑 以爲且噬己也:將 咬

然往來視之:但是 益習其聲:漸漸

終不敢搏:始終 益狎: 更

驢不勝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計之曰::盤算

技止此耳:只 斷其喉:咬斷

盡其肉:吃盡 乃去:才離開

2.請學生結合已知字詞意思翻譯全文

3.幻燈片顯示參考譯文.

4.補充強調

船:用船(名作狀) 至:到了

稍:漸漸 且:將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動) 止:只僅

盡: 吃光 (用做動詞) 斷:咬斷

四、問題研討

觀看視頻動畫,對比思考以下問題。

1、動畫相對於文字要形象,但是無法體現作者的寫作技巧,經不起推敲。現在我們來研究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老虎動作和心理的詞語。

動作的有: 蔽、窺、遁、近、視(之)、蕩倚衝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爲神、覺無異能者、 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爲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誰來分析這些詞語的妙處?

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直至“蕩倚衝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最後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心理詞語與動作相映襯,最初,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爲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3、故事的寓意在哪裏?

這則寓言敘寫了老虎吃掉“龐然大物”驢子的故事,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

4.從這則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語,說說它們的意思?

黔驢之技: 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黔驢技窮: 比喻僅有的一點點伎倆也用完了

龐然大物: 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這三個成語多用於貶義,諷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無法解決的窘境等等。

五、小結

通過學習《黔之驢》我們又掌握了幾個文言文詞彙,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學習了三個成語,更感受了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淺。

六、課外延伸

1.爲本次課所學的三個成語造句。

2.蒐集兩個有成語出處的語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