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通用20篇)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通用20篇)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

一、 目標展示:

1 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2 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感知王幾何的人物形象。

3 體會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敬佩、尊重老師的感情,培養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預習:

1 走近作者:

馬及時,四川都江堰人,筆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詩集《最後一片樹葉》,詩集《泥土與愛情》和《小精靈拼音童話故事》叢書(4冊),詩集《樹杈上的月亮》《中國孩子》等、歌詞《茶山謠》等。

2 字音、字形:

須臾 徒手 屏息 綽號 嘈雜

輪番 喉嚨 銘記 高漲 彌勒佛

三、 自主學習:

1 快速瀏覽全文,說說本文主要寫的是誰?

2 王幾何本來叫什麼名字?“王幾何”這個綽號是怎麼來的?

3 王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絕活是什麼?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4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寫的是一節充滿笑聲的數學課,說說這節課上令人發笑的源頭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描寫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1) .“一個方頭大耳、矮胖結實的中年人夾着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擠進門,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講臺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師站在講臺上,雙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翹,胖臉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課堂,反手在背後的黑板上徒手畫了籃球大的圓,緊接着,又反手畫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這就是那些老同學給我取的綽號。天啦,本人太喜歡這美妙的綽號了!可惜,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五、 交流分享、話說老師

同學們,你們已經離開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學,離開了那裏的老師,想必一定有那麼一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就來說說他(她)的外貌特徵,或者他(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或者最常做的一個動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師的特點,說出老師的與衆不同。

六、作業

請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寫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師。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爲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爲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爲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複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麼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爲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爲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爲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3

一、資料鏈接

1.走近作者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於法國南部阿韋龍省聖雪翁村一戶農民家中。四歲左右,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回到父母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法布爾家爲生計所迫,幾度遷居,少年法布爾也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無法正常讀下來。他靠自學考取了沃克呂茲省阿維尼翁市的師範學校,畢業後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作《昆蟲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瞭解《昆蟲的故事》

本文選自《昆蟲的故事》。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並不侷限於僅僅真實記錄下昆蟲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觀對照蟲性,並以蟲性反映社會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爲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鉅著。

二、整體感知

1.利用註釋或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擾亂( ) 狩獵( ) 哀號( ) 喧囂( ) 喑啞( )

萵苣( ) 靜謐( ) 篡奪( ) 劫掠( ) 酷愛( )

妒忌( ) 窸窣作響( ) 吮取( ) 驚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猶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竊竊私語( ) 更勝一籌( ) 嗉( ) 囊( )

2.根據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1)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更勝一籌:

(2)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

篡奪:

3.本文主要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思路提示: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通常會寫哪些內容呢?一般情況下會從(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3)種類及分佈等方面來寫。

三、探究賞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的?

2.細讀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表現綠色蟈蟈的聲音這種無影無形的東西呢?

3.細讀第5段,作者是如何將蟈蟈的捕食特點寫的惟妙惟肖?試舉例說明。

4.文章寫蟈蟈的食性這幾個段落中,作者極寫其殘忍貪婪,與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語言品味

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於善於描寫,並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請仔細閱讀後,畫出文中富有表現力的句子,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麼特徵?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示例:蟈蟈在竊竊私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地窸窣作響。

作者用比喻、擬人的手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見到蟈蟈聲音的獨具韻味。

四、積累遷移

1.選擇一種動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對其進行描寫。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寫:

2.本文選自法布爾的《昆蟲的故事》,它被稱爲“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你怎樣看呢?學習本文後,談談本文有哪些寫作經驗可供借鑑。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徵、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時間: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並製作相應的課件,製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外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並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學生猜謎:(課件展示)謎一:

天熱爬上樹梢,總愛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說知道知道。

(蟬)

謎二:

綠袍元帥青頭將,封王賜爵不關餉。相逢總愛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門亮。

(蟈蟈)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2、板書課題:綠色蟈蟈(法)法布爾

3、觀察蟈蟈圖片。

4、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爲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爲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爲“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爲“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爲“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5、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哀鳴狩獵哀號喧囂沉寂

(mì)(cuàn)(jiéluè)(kù)(gōu)(yīnyǎ)(fēn)(zhōng)(wōjǜ)(zhuó)

靜謐篡奪劫掠酷愛弱肉強食篝火喑啞氣氛螽斯萵苣啄(qián)(shǔn)(huì)(kuī)(tú)(tu)鉗子吮取喙盔甲屠夫唾液

二、整體感知

1、精讀文段,走近綠色蟈蟈。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聲音特徵、外表特徵、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蟬

三、小結:

蟈蟈的生活習性------聲音、食性、共居情況。

四、課堂練習:

1、根據拼音寫漢字。

更勝一chóu()靜mì()喧xiāo()lvè()奪夜色cāng()máng()

2、請將橫線處的文字替換成成語

a.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b、異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c、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d、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五、作業:

1、抄寫本課字詞。

2、熟讀本文。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你認爲優美的語句,並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明確: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明確:用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於食物,我遇到了餵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

明確:“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

4、“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着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明確:“我用蟬來餵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二、品味語言

①找出作者在文中對蟈蟈的不同稱呼。

②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

狂熱的狩獵者

夜晚的藝術家、歌手

進攻者

我籠裏的囚犯

蟬的屠夫

蟈蟈稱呼的變化:

夜間捕蟬的蟈蟈——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用:

運用擬人的手法使文章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深刻的印象。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深刻的印象,更能表達

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三、主題:

這篇科學小品文,妙趣橫生。作者觀察細緻,文筆細膩生動,文中的蟈蟈活靈活現,令人喜愛。從中我們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自然的陶醉與癡迷。

四、小結:

在這篇文章中,法布爾通過自己詳盡的觀察,用生動活潑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蟈蟈這種可愛的昆蟲。

介紹了它的一些習性,如叫聲、食物習性。詳寫了食物習性,對蟈蟈的叫聲進行了略寫。教會了我們這種昆蟲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假如同學們對蟈蟈感興趣,還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關於蟈蟈的資料。

五、課文拓展:

如果你也要寫一篇關於動物的說明文,你會怎麼寫呢?根據前面所學的文章,試着自己寫一篇有關你最喜歡的動物的文章。

六、作業:

1、完成《練習冊》和《學案》上的相關習題。

2、預習第24課。

七、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蟈蟈——鷹(捕食)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八、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爲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並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爲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着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引導學生在欣賞、品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並在交流中體現了語文的表達特點,不是片言隻語,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課文的語言進行大段語言鋪陳敘述,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語文學習中關注學生的感悟的這過程中,既訓練了學生語感,又培養了語文素養。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閱讀課文,能理解本文所選的細小平凡的事中所蘊含的質樸純潔的人間真情。

2、 技能目標:

激發興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創新,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3、 情感目標:

通過音樂/圖象的薰陶,體會至愛深情,激發學生珍視親情,尊重生命。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播放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出示名言(1)愛一個人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爲他的幸福而高興,爲使他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2)有時我們做不了很偉大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爾-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2、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一起感受了人間的摯愛親情,兄弟、母子、父子間的血緣親情讓人感動。這節課讓我們通過一個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種詮釋的“親情”。(出示課題《落落的微笑》)

(二)、讀一讀,體會任婆婆無私的愛

1、要求:大聲地讀課文,找出老婆婆帶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難和波折,並說說都是怎麼解決的?讀的時候可以用圈點勾畫、寫眉批的方法篩選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顯示讀書要求)

2、交流:經濟困難,缺錢 租地,摸黑幹活

身體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瘡,無法下炕落落照顧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學拿出多年積蓄交贊助費

落落在學校挨欺負下決心要給孩子治病,“微笑列車”免費治療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麼?

(慈愛、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懂事、知恩圖報等)

5、小結: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難,毫無怨言地帶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超越了母愛的偉大心靈,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間真情澆灌的燦爛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語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動的詞語或句子,讀給大家聽一聽,並簡單說一說令你感動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葉,落到我的窩窩裏,也不能讓別人拿走。”

(感情真實自然,語言樸素,卻能感動讀者。)

“在鄂西北那個小山窪窪裏,太陽東昇西落,一老一少兩人朝夕相守,相依爲命。”

(不能再普通的語言了,讀來卻使人無比感佩,只因爲是真情的流露。)

小結:這篇文章沒有奪人眼球的鮮豔色彩,沒有時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總能抓住我們的目光,因爲作者選取生活細節加以表現,打動我們的恰恰是樸實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超越了血緣關係的親情。而這些又離不開樸實自然,真情流露的語言。

(四)、展示平臺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體驗到的人間真情,不僅是任婆婆無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車”的工作人員給予的。(出示“微笑列車”創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圖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屆‘微笑列車’國際脣齶裂治療學術研討會”的開幕式上所說一段話:“在世界許多國家,脣齶裂兒童患者面對的將是終身的孤獨和羞辱,他們幾乎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學和就業,更不用說爲社會做出貢獻。救助這些孩子的關鍵是技術。‘微笑列車’正通過先進的技術,更有效而經濟地爲醫務人員提供培訓,從而使他們能夠爲當地‘無助而又無望’的脣齶裂患兒提供幫助。世界上還很少有哪種‘投資’項目能獲得如此驚人的‘回報’。僅僅一次手術,就可以讓一個孩子不僅獲得一張全新的笑臉,而且開啓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爲中國的脣齶裂兒童帶來了無比燦爛的微笑。你能爲大家展示一下你瞭解的愛心故事嗎?

2、學生交流展示

(五)、課堂反思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你能給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一些建議嗎?

(六)、總結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羣體,他們有生存的權利,他們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經歷會給我們很多的.啓示。請大家捧出一份愛心,尊重與善待每一個生命吧。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節奏分明,讀準重音,讀出感情,並能背誦。

2.瞭解聯想和想象的概念,並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3.通過複述,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背誦詩歌,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範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於景的激情範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麼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着村外的松林、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彷彿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雲、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着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悽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爲什麼?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裏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爲什麼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爲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爲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範讀,審美陶情,融爲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覆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麼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雲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悽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範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澱》,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爲點,文章脈絡爲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雲 鮫人

疏星

教學反思:

一、情景創設是導引

學生所處時代畢竟離郭沫若所處的特定時代遙遠,不可能設身處地去體驗郭沫若的複雜心境。因此,這首詩所含的深刻內蘊和愛國情懷,必須由我來點破。如何巧妙爲之?我選用了絢麗的圖畫,幽雅的古箏,通過視覺、聽覺,調動學生的感覺,將學生引領進郭沫若所處的靜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創設,對學生朗讀感受音樂美,對賞析詩歌意境美起到了導引作用。

二、反覆朗讀是基礎

如果詩歌不反覆朗讀,那麼情景創設也只是徒勞無功。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在某種意義上比賞析詩歌還重要。通過反覆朗讀,學生纔會在腦中不斷加深印象,不斷完善認知,從而爲賞析詩歌打下堅實基礎。

三、語言凝練是難點

賞析詩歌可以看內容,析寫法。但關鍵是讓學生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學生如何體會並言說,重在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我在引導學生賞析《靜夜》語言凝練時,用《春》中一個“鬧”字來拋磚引玉,啓發學生來欣賞詩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決不知。

四、想象聯想是目的

本單元、本詩的重點就是要學生體會想象聯想的作用,進而培養其想象聯想的能力。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二詩節時,抓住詩眼“鮫人對月流珠”這一景象展開想象,試圖激發學生想象聯想之潛力。在拓展訓練這一環節上更是鞏固強化這種能力。

五、板書簡潔是亮點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簡潔的原則上,追求重點突出,學生一目瞭然,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詩歌描寫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全詩。

這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不足時明顯的:

1、在教學環節的銜接和過渡上還不夠嫺熟、自然,幻燈片放映時,因爲手誤,把本應對學生預習情況的考查內容提前顯示。學生欠缺思考、回答得過程。

2、在詩歌教學情景的引申和體會上還做得不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是全文的詩眼,也是意境昇華、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對詩歌“情景交融”這一特點,講解太突然。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用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3、採用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去關心中國農民的生活壯態。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一位愛心、愛護兒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們大家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爲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二、自瀆感知,整體把握

李森祥簡介:浙江衢縣人。1975年18歲時參軍入伍,1987年開始從事業餘文學創作,發表以《小學教師》、《臺階》爲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說作品。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生活爲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三、積累字詞

凹凼尷尬煩躁涎水門檻撬開大庭廣衆微不足道

四、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準備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學生活動: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內容,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

2、思考下列問題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麼?

3、討論,明確

(1)“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

(3)父親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卻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使你感動的原因(即體現父親的什麼特點)。

分組討論,明確:

立下造屋目標,併爲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要強、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的喜悅、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2)總結父親的形象特點

父親是中國農民父親的典型形象,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寫作特點

爲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寫得詳細?

點撥:詳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臺階”爲線索來塑造父親的形象,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

教後反思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親,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撐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悅,感謝父親!

同時,這篇小說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但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像文中這位父親生活的艱難,根源在於農村經濟落後。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爲實現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本文情節環環相扣、文筆流暢的特點。

2、學習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對老師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通過生動的人物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思路】

以“痛快”爲切入點,以“笑”和“靜”爲立足點,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到這是一堂怎樣的數學課?

二、分析王老師形象。

PPT顯示: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回答格式:採用 (描寫方法、修辭),表現了一個 的老師。(1)從同學們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2)從同學們的“靜”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三、PPT顯示課文語句:“可惜,從來沒有一位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

思考:你認爲在與王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當面喊“王幾何”嗎?

四、運用語言、心理、神態、動作、外貌等描寫方法,描寫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師。

五、課堂小結:

請注意,我並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學課文、寫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語文,動筆即是作文,只要我們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做一個時時刻刻都能被愛感動的人,讓愛和歡笑充滿我們的生命,這,便是語文!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合作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爲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臺階”爲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臺階”來展開)

明確:爲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臺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臺階——準備建臺階——建造臺階——建成臺階

四、踏上臺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說說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擡,他堅持要擡。擡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爲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臺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臺階造好了,爲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臺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爲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爲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臺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爲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說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說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臺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爲寂靜。一路的奮鬥,纔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說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書設計:

臺階李森祥

臺階三級九級

父親謙卑、勞動者需求的尊嚴

作者的情感:敬仰與憐惜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裏,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徵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麼象徵意義。

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體感知

①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並理解: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爲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有關提示]神聖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爲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爲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儘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繫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爲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提示]採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爲對比。

⑤你認爲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麼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爲社會造福,爲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啓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並識記文中生字、生詞。

2、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的敘述角度,試用第三人稱說說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學習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故事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從而聯想到自己的父親,感悟自己的父親。

教學重點:

1、能夠用第三人稱複述小說的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親”的形象。

教學難點:

感悟主題,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採用討論、質疑等方法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具安排:

幻燈片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好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並佈置學生預習。

2、學生課前預習課文,瞭解生字詞和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天壇祈年殿、中山陵)

師介紹圖片中臺階的豐富意義,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臺階:它有什麼意義呢?下面,讓我們隨着當代作家李森祥老師的步伐,踏上又一個臺階。

(板書:臺階李森祥)

【導語設計用圖片中的臺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二、出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1、理解並識記文中的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父親的形象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聯繫生活,感悟父親。

【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三、檢查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發表作後迅速成長。他的小說以、軍營兩大生活爲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的質樸形象。其作品獲《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他也是電視劇《天下糧倉》編劇之一。

(2)、字詞積累

涎()水籌()劃凹()凼尷()尬黏()性頭()顱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學習

(課件展示)讀書之境界:

讀懂人物

讀懂作者

讀出自己

下面就請同學也像攀登臺階一樣,開始我們本節課的學習之旅吧。

(一)、細讀課文,讀懂人物

閱讀小說,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內容,下面我們就來攀登第一級臺階

師:快速瀏覽課文,用第三人稱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講清楚: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樣造成有高臺階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師:我們知道了父親造高臺階新屋的不易,讓我們進一步的走進這位父親的感人形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最讓你感動,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以“從……看到了父親是一個的人”爲題說一段話。

師生共同總結父親形象: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後、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

【學生通過兩次不同要求的朗讀,特別是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中要,要抓住重點。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爲下一步教學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二)深入探究,讀懂作者

師:我們從作者的動情描繪中感受到了父親的勤勞、淳樸、堅強、謙卑,那麼作者通過造臺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要表達什麼樣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慮,不要侷限於一種)

(參考: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昇華,讀出自己

小說作品以現實生活爲基礎,它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們讀了《臺階》中的父親,想起了生活中無數的父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攀登第三級臺階。

1、首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曲《父親》。(播放歌曲)

一曲《父親》唱出了天下父親的辛酸和快樂。是啊,父親是登天的雲梯,撐起子女的未來;父親是拉車的牛,承載家庭的重擔;父親給我們一片藍天,父親給了我們一方沃土。父親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太陽。此時此刻你一定想對父親說些什麼呢?準備一下,來說一說。

【此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了《臺階》一文,我們看到了父親偉大的品質。但這篇文章的魅力決不而已。其感人之處更在於深含着那種淡淡悽楚和辛酸,我們在探究文學魅力的同時,更應關注偏遠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的現狀及深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愚昧。對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應將億萬農民的幸福銘記在心,奮發圖強、努力學習!

【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五、佈置作業:

回家之後爲父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2

一、目標導引:

1、藉助註釋和詞典讀懂這篇課文,熟讀成誦。

2、瞭解文章記敘的內容,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視小爲大的童趣。

3、認識觀察、聯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

二、自主預習:

1、閱讀《幼時記趣》課下注釋(1),瞭解作家作品。

2、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停頓,並且給易錯字標清字音。

稚( )藐( ) 項爲之強(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龐( ) 哈蟆( )

3、對照註釋並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圍繞着污物外之趣記敘了哪幾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總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話歸納本文的內容。

4、本文在結構上和語言上有何特點?試從文中舉例說明其特點。

四、導撥提煉:

1、朗讀(學生評價、比賽、老師指導)

2、討論並明確文言文詞語的特點。

有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增補適當的內容。如:

調——調換詞語的位置。如:

連——連成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一句話

3、自主試翻譯課文的第1——4段,小組交流並指出翻譯中的問題,集體訂正。

(注意“釋”、“補” 、“調”、“連”的具體運用)

強調以下幾個句子。

(1)、 補 使與臺齊 實爲“使之與臺齊”。

(2)、 以……爲…… 把……當作……

(3)、見二蟲鬥草間 見二蟲鬥於草間 原句省略了“於”字

驅之別院 驅之於別院

(4)、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爲……所…… 表被動

五、反饋提煉:

1、積累成語

從文中概括出三個成語,並解釋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樂

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六、檢測反饋:

你在童年時有類似之趣嗎? 你認爲總樣才能成爲一個有情趣的人? 學習本文,你獲得哪些啓示?

七、教後記: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① 感悟親情、尊敬親人,養成熱愛家庭的情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② 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興趣和習慣。

③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有條理、有中心地說話。

④ 圍繞一事一物寫一篇作文,具體生動,融人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

訪談、寫作和評價

活動設想

學生寫作的困難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因此作文時有些同學要麼搜腸刮肚、東拼西湊,要麼仿寫範文、編織故事,使文章顯得乾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本次活動指導將以此爲突破口,交給學生蒐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說真話、訴真情。另據課程標準的寫作評價建議,打算讓學生對作文進行自評、互評,並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推選代表講評自選範文。教師僅在各階段進行指導和最終進行評價。

課前準備

一、思考回顧

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風箏》、《散步》、《詩兩首》和《〈世說新語〉兩則》等,理解親情是人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的親情不只在作者筆下,更縈繞在每一位同學身邊。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家庭實際狀況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媽媽的嘮叨”三項活動中任選一項,再作具體的訪談指導。

二、訪談指導

① 選擇“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學,應在作文前與父母聊一聊相應的話題。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舊相冊,聽他們講講照片後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興趣的物品,問問父母它的來歷。

② 選擇“媽媽的嘮叨”的同學,應靜下心來聽聽媽媽嘮叨的內容,和爸爸談一談關於“媽媽的嘮叨”的話題。

三、談話指導

① 無論選擇哪一項活動,在與父母交談時都應該注意擬好談話提綱。內容包括:向父母介紹本次語文活動的內容和訪談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幫助;瞭解家庭故事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詢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長輩,文明禮貌,避免爭吵。

③ 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

④ 做好訪談記錄。

四、作文要求

① 文從字順,內容充實,文面工整。

② 敘事具體,能體現親情可貴,有真情實感。

③ 字數:600左右。

五、評改指導和要求

(讓學生對作文的基本原則、要求和寫作技巧有切身的體會,並自己發現作文的優點和問題,往往更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評價將在老師的指導下交給學生自行完成。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制定評分細則和對學生白評、互評的具體要求。)

1、根據作文要求確定評分細則(滿分100分):

a.文從字順,滿分20分。(錯別字2個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敘事具體,能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滿分30分。

c.能體現出“我愛我家(人)”的主題,有真情實感,滿分30分。

d.內容充實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數達標5分。

2、指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① 自評:

a.朗讀作文,發現和修改錯別字、病句。

b.細心閱讀,根據評分細則對自己的作文逐項評價。

C.寫50字總評。

② 互評:

a.四人一小組共同評改,每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總評,有四人簽名。

b.各大組挑選出範文兩篇,並推選兩人下次課講評。

(範文選擇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選擇大衆化的,更有針對性;或者選擇質量較差的,善意的指出問題並提出修改建議,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從中受益。)

3、學生講評

(把作文講評交給學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強化這種認識和體會,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學生講評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有沒有指導,指導是否到位。)

初次試講,學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談,如“我覺得這篇作文文從字順,內容具體,但有少量錯別字”等,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結合作文中的語句、段落進行評價,如“我覺得這編作文文從字順,如‘……’一句就寫得很美。”

課堂上,各大組主講人總評之後,教師應組織和動員其他同學發表意見,補充講評。

4、教師評價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各班不同的情況,着重對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和作文評改、講評過程進行評價,肯定作文前的有效準備,表揚認真評改的同學(尤其要表揚他們對自己、對同學負責的處事態度)。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給課文生難字注音。

2、完成《導練》42頁:一、整體感知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喜歡冬天嗎?能說說對廣東的冬天的印象嗎(陽光、樹木、花草、溫度)?那濟南究竟是一個怎樣迷人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二、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作品: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鬚溝》等。

三、檢查預習:

1、注音(投影):

鑲上(xiāng) 圈兒(quān) 薄雪(báo) 看護(kān) 貯蓄(zhù)

水藻(zǎo) 澄清(chéng) 一髻白花(jì) 狹窄(zhǎi)

2、查正:《導練》42頁:一、整體感知1、2、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在掃清生難字的基礎上,速讀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1)理清課文的條理(投影)

(A寫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B寫陽光下的山C寫小雪下的山D寫外城下的山

E寫濟南的水)

(2)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麼特點?(抓關鍵詞概括)(投影圖片)

(小山搖籃圖: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雪後初晴圖: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水墨畫:城外的遠山—一淡雅。

空靈水晶圖:水色——綠。)

(3) 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文中大量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擬人、比喻)(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也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欣賞第一、第二自然段:

(1)濟南的冬天天氣的特點是什麼?課文用什麼寫作方法寫濟南的天氣特點的?

( 溫晴。用對比的寫作方法。)

(2)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

(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四面環山,像在“小搖籃裏”,┅┅ )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3)作者從山、水寫濟南的溫晴,陽光下的山是怎樣的(抓住關鍵的詞語)?

(4)第二段中,作者寫得情景交融,濟南的人們也一樣喜愛,找出相應的關鍵詞語。

(含笑、春天、溫暖、綠、慈善)

五、小結:

本文抓住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把我們帶進了濟南美的冬天美的世界,文章着重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山和水。

六、作業:

熟讀“最妙┅┅太秀氣!”

第二節

教學目的:

1、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內容:

重點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三、五自然段段。

二、重點研讀:第三段和第五段:

1、第三段和第五段寫景順序有什麼不同之處?

(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麼相同之處?

(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3、第三段中的描寫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雪後的山。秀氣)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達作者讚美情感的一個字?本段寫了哪些景色?

(妙。雪、矮鬆、樹尖、山、草、夕陽)

老師講(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爲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

5、美句賞析:體會下面句子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曬着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擬人。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冬天的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2)巴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擬人。形象生動的寫出它們的狀態、樣子和情態和活靈活現的特點。)

(3)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擬人。形象生動的寫出了山秀氣的特點。)

(4) 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技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垂柳的慈愛,嬌美,充滿生機和活力)

(5)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整個濟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瑩透亮,色彩豔麗的特點。)

6、讀了文中的比喻、擬人句,你心裏產生怎樣的感覺呢?這又是哪一種美呢?(以“山”爲例說說)

(陽光下的山:象慈愛的母親,親切溫馨。

薄雪下的山:象嬌柔秀美、亮麗多情的少女,令人喜愛。

城外的山:安寧舒適——情美。)

三、小結:

1、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如詩如畫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運用大量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把濟南的冬天寫得極致神韻!帶給作者一種美的享受。

2、詞句賞析的格式:這個句子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被寫事物……特點。

四、堂上訓練:《導練》43頁“課文精讀”

附板書:

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貫穿全文

小山搖籃圖: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雪後初晴圖: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擬人

如詩如畫: 水墨畫:城外的遠山—一淡雅。 比喻

空靈水晶圖:水色——綠。

極致神韻 美的享受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3、反覆朗誦並理解歌詞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1、解題

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

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爲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小結課文

四、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五、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課外作業

1、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竹林深處人家》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每篇課文都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通過閱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把握課文通過描繪景物的情狀和特徵,並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點。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品味—探究—體驗”。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已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並會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繼續鞏固已學知識。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的分析,會把美文肢解,破壞學生對美文的全面體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讓學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礎上發現竹林的美麗、竹鄉生活的恬靜,體會作者的情感。適當拓展課程資源,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學習多角度寫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語段,品味描繪竹景的形象生動的語句。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江南竹鄉的特殊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方法;

2、移步換景寫法的特點及運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兩節連起上)

教學工具:

多媒體、卡紙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①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寫景散文,出示課題《竹林深處人家》。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些什麼問題呢?把它寫下來。(學生可能會想到:竹子多、密;在濃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點明瞭“人家”生活的環境和地點,體現了江南竹鄉的特色;“深處”體現了竹林的茂盛和環境的清靜等等。)

②學生自由發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並積極發表不同的想法。

③現在我們走進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體現這些內容的。

2、整體感知

(1)初讀

①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圈出自己認爲的生字難詞,並寫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組內交換看生字卡,並相互指正。(小動)

③開火車讀出屏幕上的字詞。(流程性檢測)

④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順暢。(再次強化生字詞,再讀課文,熟悉文本內容,爲後面理解感悟做準備。)

(2)泛讀

①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做)

②想(喜歡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寫下喜歡的理由)。

③小組內交流:各成員先說說自己喜歡的語段及其理由,然後確定本組最喜歡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進行分析並在學習卡上簡要記錄討論成果。(聽、想、做)(小動)(此環節意在爲學生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學生們可能會從文中找出作者從色彩、聲音、氣味等各方面對竹子進行細膩描繪的句段,從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方面來談,從而深切體會寫景散文的特點。)

④小組代表發言。師作點講、精講。(如果學生做得好,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水平的三個小組)

3、研讀課文

重點研讀前三段和結尾寫竹鄉人家生活氛圍的語段。

①思考: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竹海景象?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特點?前文寫竹海與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聯繫?

②小組討論交流以上問題,並選一個問題準備作交流發言。

③小組代表發言。

④師小結:並出示板書:

遠望——竹林如海“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過”)

四顧——穿過竹海“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先思考,然後寫下來。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從寫景散文的特點出發,多角度去考慮。)

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特徵突出,順序明晰,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動詞極具表現力,寫出了色彩,從多種感覺來寫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組合作: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句子,看哪組寫得又多又好,接着寫在學習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組粘貼本堂課的學習卡。

④互看學習卡(每個組至少看兩個組的學習卡)。看:一看記錄內容是否完備,二看修辭手法是否運用得當,三看與自己所在小組的學習卡相比有何優劣。評:說說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進的。(這一環節可促學生自己總結,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師指出更有效。)(時間機動處理,如果時間充裕,可讓每一個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

⑤課外作業:竹與鬆、梅並稱爲“歲寒三友”,歷來爲文人墨客所喜愛。蒐集有關竹的詩、文、繪畫等資料,與同學交流。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教學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2、題解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3、課文分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作者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代的邊關,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

樣進入少數民族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疆的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那麼孤獨,那麼勁拔堅毅。那橫貫沙漠的黃河上,落日正圓。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寫出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稱爲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無人行,直到蕭關才遇到騎馬的偵察兵。偵察兵告訴我,河西節度使還在前線的燕然山。

小結:

這首五律寫作者奉命出塞赴邊宣慰查訪軍情,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緒與大沙漠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象融合起來寫,寫得氣勢雄渾,充滿詩情畫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2、題解:

王昌齡是盛唐的詩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節,兩次被貶,天寶年間他被貶爲龍標尉。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寫下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3、課文分析

楊花落儘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深春時節漂泊無定的楊花已經落盡,叫着“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聲聲悽切。景物描寫渲染出悽苦哀愁的氛圍,表達了對友人被貶的飄零之感、離愁別恨,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聽說被表龍標尉,爬出涉水遷謫到荒遠地區。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與共。我只有將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與明月,請明月傳情給夜郎之西的朋友。這樣寫既表達了自己的愁心憂思,又表現了對友人的關心勸慰:朋友,在貶謫途中,不要孤獨憂傷,有我李白的愁心與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這兩句詩構思新巧,想象美妙,表達了真摯深長的友情。4、小結

這首七絕表達了對朋友被貶的愁心憂鬱。作者不寫春天中的鶯歌燕舞,而寫漂泊不定的花和聲音悲切的啼血杜鵑的描寫,是融情入景,以景襯事出有。末兩句發揮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載體,能給勸慰伴君同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現作者強列的感情。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8

《秋天》是何其芳於三十年代初創作的一首優美的抒情詩。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詩人用情味深長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三節詩組合成三幅既流動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發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詩文的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設計理念:

這首詩的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語言。教學中採用誦讀法,討論法,想象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我想體現的是閱讀與口頭表達和寫作相結合,整體感知與深入探究的結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礎上,從書本向生活,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在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詩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文,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2、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3、師生共同準備秋天的圖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一場場涼絲絲的秋雨過後,城市開始換上了它秋天的行裝,金黃成了它的主色調。同學們當中有誰喜歡秋天這個季節,能說說爲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後)師:是的,很多人都喜愛秋天,愛它的疊翠流金,愛它的落葉繽紛,愛它的菊香滿園,也愛它的天高氣爽……但是相信你們所體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鄉村中獨有的秋天是另一個世界,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一起走進現代詩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領略鄉村的秋之風采。

二、聽讀課文

1、師配樂誦讀詩歌。

【設計說明】賞秋,旨在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初步感受詩中美的意境、語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會被詩中所描繪的美景深深打動。那麼詩中描繪了哪些美景呢?

3、你們所描繪的景色又分別組成了三組畫卷,誰能給三節詩起出漂亮而整齊的名字?

明確: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教師板書)

【設計說明】說秋,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感受課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時鍛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

4、師:通過你們的總結,相信在你們的腦海中已經組合成了三副美麗的畫卷,現在就請你們閉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師再次配樂朗誦。

三、初讀課文

1、資料助讀:作者簡介。

2、學生齊讀詩文。

【設計說明】讀秋,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

3、指名朗讀。

師:學詩歌的關鍵是朗讀,誰願意爲大家朗讀一下?讀的時候注意語調、語速。

指名朗讀。

師:要把握好詩文的語調,掌握好語速關鍵是要把握詩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4、小組合作:一人朗讀,其他三人點評得失。

5、師小結,生回顧。看大屏幕上一組秋景圖,配樂齊聲誦讀全詩。

四、研讀課文:

1、師:詩文語句優美生動,引發人們的想象,產生了獨有的意境,這是因爲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並且啓動了聽覺、視覺、味覺等多中感官,請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明確:伐木聲丁丁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讓人滿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嫺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一層意思說,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設計說明】品秋,旨在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鍛鍊口語組織能力,又互相啓發,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師:在對詩文的進一步理解下,讓我們再齊讀詩文,讀時注意重音。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都明確了讀時應重點突出的字,但卻千篇一律的把音讀得很重。重讀不是一定要把音讀重,而是在讀的過程中或輕或揚或緩或急,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

學生自由朗讀,並品味詩句的讀法。

師:哪位同學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下詩文,並說說這樣讀的理由?

誦讀建議:

伐木聲丁丁飄出幽谷——爲了突出幽谷的深、靜,“飄”可以讀出拖音;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稻香”展示豐收的圖景,要重讀。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表明秋天捨不得離開農家,說明農家豐收了。“棲息”要重讀,讀出豐收的喜悅。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漿——“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安適的神態,“輕輕”要讀出這種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寫出漁民捕魚時歡快的情景,可讀的歡快一點。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寫出了少女的情懷,她的眼裏都是秋天,心裏一定微顫着喜悅與夢想,要重讀,且“眼裏”要輕讀,表明詩歌將結束。

【設計說明】誦秋,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習朗讀的技巧;進一步深入理解詩文,品味優美的語言以及獨有的語境。

3、師:請大家再次齊讀詩文,可以背誦的同學,請背誦詩文。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資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較此詩與課文的異同。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比較與欣賞能力,在比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詩人不同的詩風,不同詩作不同詩味。

六、教師小結

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以及聽覺、視覺、味覺等多種感官的運用下,原來秋天可以變的這麼愜意,悠閒,可以變的這麼富有詩意,更可以編織進這麼多美麗的情懷和美麗的夢想。同學們,生活在城市中的你們呢?對城市的秋天有沒有獨到的見解呢?

七、作業

寫一篇作文《島城的秋天》。提示:可以運用擬人等多種手法,充分展開聯想,寫自己熟悉的、熱愛的別於書本的美麗秋天;或選取詩文中一個詩節或幾句話,發揮想象力,進行再創作。

【設計說明】從課本中得到啓發,由課內到課外,發揮學生想象聯想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激發表達興趣,享受寫作帶給自己的快樂體驗。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19

一、導入,創設情境,出示學習目標

1、1923年,23歲的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後,準備從上海乘船赴美留學,我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線的起點上。在太平洋的舟中,離家越遠,對故鄉,對母親的思念越強烈。海浪滔滔,天風吹卷,遙遙的海岸越來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親淚光閃閃的雙眼。我輕倚欄杆,精心地將一隻只用思念與淚水折成的紙船拋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這天風、這海浪又怎能知曉我的心願?它們無情地將我的船兒翻卷回我的身邊。船兒啊,求你,平安地駛去,將我的思念、我的愛帶到母親的身邊。就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的茫茫大海上,寫下了這首思念母親的《紙船》。(背誦)

2、師配樂背誦《紙船》

3、親愛的小讀者們,聽完我的詩,你的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呢?(如果提到愛與思念,板書)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這首現代詩(板書),我想把我寫作《紙船》這首詩的所思、所想、所念與小讀者們共享。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感受,相信你我都會有所收穫。(板書課題)

4、那我們先來一起訂一個學習計劃吧,我們學詩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提問2-3個學生後,出示教學目標

讀:

品:

悟:(板書)

詩歌的學習離不開朗讀,在讀中感受詩歌的美,感悟詩情,融入情境。好的詩歌猶如一壺好茶,需要我們認真品味。在品讀的基礎上,還能有所感悟,簡單來說就是讀、品、悟。

二、朗讀詩歌

1、下面請同學們先來讀詩吧,自由朗讀。

2、指名一學生讀,學生評價

3、齊讀,評價

評價要點:

1、把握基調,表達思念的情感(比較哀傷的語調,比較舒緩的語速)

2、語氣強弱,語音的輕重(重音,節奏)

3、入情入境(隨着詩情,進入詩境,每一個字都飽含感情)(板書要點)

4、大家讀得韻味不夠,我覺得是因爲大家還沒有體會我寫作此詩的心情。留學之前,我生活在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裏,有思想開明的做海軍軍官的父親和對我疼愛有加的母親,還有手足情深的弟弟,家裏充滿歡聲笑語。而我現在卻要離開熟悉的溫暖的家,隻身一人遠渡重洋,在風雨飄搖的郵船上,更無法抑制對家的嚮往,對母親的眷戀。我無處傾訴,只有把思念凝聚在這小小的紙船上。大家設想一下,我當時會是怎樣的哀傷與孤獨呀!

大家有沒有相似經歷的時候,你離開母親,離開家,會是怎樣一種滋味?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6、男、女生各推薦一名學生讀(可以挑選你喜歡的詩節來讀)

7、學生配樂試背《紙船》

三、品析鑑賞

1、這一遍同學們讀得真好,讀出了我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有的同學已經把詩記在腦子裏啦,我很欣慰。大家知道,我是一位世紀老人,一直活到九十九歲。一九九九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年,得知《紙船》將要被選入初中語文新教材,我非常高興,於是就給全國小讀者寫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讀者》,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封信的內容?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過程和方法:學生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祖孫三代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祖孫三代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3.體會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對稱的語言美

三、自學指導

(1)請同學們用溫和、親切又含着莊重的語氣,平穩的語調將課文自由地朗讀一遍(6分鐘完成)

(2)輪讀課文(一人讀一節,共八人讀),比誰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老師叫停,引導學生更正,並板書正確的字音)(6分鐘完成)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思考以下問題,8分鐘後比誰能正確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幾個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時是怎樣的心情?說說你是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1.通過散步這件事,你對這個家庭的四個成員都不陌生了,請你給這個家庭的四個成員分別加上一個修飾語。並說出這樣加的理由。

一個()的“我” 一個()的母親

一個()的兒子 一個()的妻子

2.我們常常把鮮花送給最可敬的人,這裏只有一束鮮花。如果是你,你會把這束鮮花送給這個家裏的哪個成員呢?你送鮮花給他時,能否說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鐘完成)

速讀課文,採用畫波浪線的方法將文章中那些兩兩相對稱的句子找出來,然後同學之間交流一下品味語言的精美,3分鐘後比誰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你喜歡這個家嗎?它讓你感受到了什麼?如果要使每個家庭都變得和睦、溫馨、幸福,你覺得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獨立思考2分鐘後,比誰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四、課內練筆

你擁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嗎?請用你的筆來記下發生在你家的親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課外作業

1.真誠行動

回家爲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寫親情

用一段話或一首小詩寫寫你對親情的感受。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

在教學方法上,將朗讀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範例四教學藝術是不完美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課堂的氣氛還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我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爲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爲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其次是學生的競爭機制沒有有效的發揮,比如小組打分不及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是我在實行課改上的一個缺失。

再有,學生在談感想時,很多同學語言蒼白,不夠深刻。鑑於此,我以後的工作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