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給予樹》教學反思

人教版《給予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有幸在鎮級公開課上教了這一課的第二課時。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人教版《給予樹》教學反思

  一、文本對話,培養感悟。

引領學生深入鑽研文本,憑藉語言文字,讓學生置身於文本的情境中,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實現語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如在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從讓學生理解“什麼都沒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麼?”“她怎樣一直盼望?”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樣的可憐,那樣的需要人們的同情。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爲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二、以讀爲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讀中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將自己當做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閱讀表達出來。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如在讓學生感受小女孩“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啓發學生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憐,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這是一讀。接着出示可憐的小女孩圖像配上貝多芬的悲傷的《月光奏鳴曲》及老師解說,此時此刻讓我的孩子們說說自己心裏想要說的。“她真可憐!”“我想讓她快樂。”“我想帶她一起回家過聖誕節。”……孩子們說得很精彩,配樂朗讀也富有個性。從孩子們的話語間,從孩子們的朗讀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這是二讀。金吉婭也是這麼想的,大家一起讀。這是三讀。學生的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髮,又迴歸文本。

  三、以“情”爲線,雙性結合。

語文是心靈的學問,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這堂課,我立足於“情感”主線,引領孩子走進金吉婭的內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讀者三位一體,與人物產生共鳴。爲了撥動學生“情感”的心絃,我注重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因此,課堂上學生詩意盎然、靈氣勃發。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當學生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後,讓學生明白,“給予樹”不僅在援助中心,更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給予無處不在。然後出示小詩讓生仿照着寫上一兩句,還要求感興趣的學生自己也能編一首。期間,我還利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以及句式,讓後進生也能寫上幾句。寫的落腳點落在了學生的情動處。就這樣,濃濃的詩意迴盪在教室裏,充滿愛意的給予之花開在了孩子們的心間。

  四、課堂駕御,走進學生。

課後,有同事問我:“你班學生爲什麼舉手這麼積極?”我說:“那是黑板上掛着的聖誕禮物發揮了作用。”那天剛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爲這個,才萌發了讓課堂上表現得好的學生上臺去摘一個禮物的想法。(這禮物包括剪成各種形狀的彩色卡片)其實,當初我還在想,禮物是不是太搶眼影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可後來從學生的《公開課上的我》一文中瞭解到,學生都將得到禮物作爲積極舉手的動力,課堂上也無一人目光緊盯禮物。就連我班成績最差的林邦琪同學,也積極地舉起了手,動情地朗讀起句子來。由此可見,用送禮物來激勵學生的方法在這堂課上運用是成功的。可這禮物難道僅能作爲一種激勵的手段嗎?評課時,有同仁指出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讓這些得到禮物的同學將表達愛意的詩句寫在卡片上再貼回給予樹上。讓文本中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與課堂上學生自發的對所有需要送去愛的關懷的人的愛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語點破夢中人,這不是對學生靈魂塑造與精神引領的又一大好時機嗎?

課堂是靈動的,是不斷生成的。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走進學生、聆聽學生。可能由於緊張的緣故,課堂上,我只顧自己教學環節的落實,有的甚至沒有聽清學生說什麼。應此,就有林校長的評課:“你在課堂上太嚴肅了,應該還學生以微笑。”校長這句話意味深長,我欣然接受。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最後一段的教學還不夠落實,“爲什麼把這棵聖誕樹稱爲給予樹?” 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等,都有待改進提高。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優化我們的教學行爲,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我們應該讓教學反思成爲自身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主動反思、深入反思、不斷反思,促進個人的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