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

三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三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三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教學反思1

這一課是描寫聖誕前一個小女孩一家的情況,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這一單元都是教育孩子們怎樣去關心別人,這是一篇極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愛每一個人。要給我們班上課時,我先領着學生了解了一下聖誕節的時間及西方國家是如何過的。再讓學生聯繫現在我們身邊的人是怎樣過聖誕節的,並說說自已的希望。由聖誕樹引入課題,讓學生猜想給予樹是什麼樣?有什麼作用?結果有的學生猜想它可以讓人的願望實現,有的學生猜想它上面有無數的小禮物,有的猜想它每天會在樹上結出無數的禮物送給小朋友等。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倒挺豐富的。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因此,我在複習部分,用了摘要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寫,讓學生有個直觀印象。然後抓了文章的兩條感情線,從開心的節日氣氛感受手足之情,從擔心難過的感情線中又引出仁愛之心和母子之愛,把課文的重要句子帶出來。並且把朗讀,情感體驗讀,串讀,領讀結合在各種重要句型中,最後,引出愛的主題,讓學生來暢談——愛在何處,昇華主題。

在本校的試教中明顯存在着如下問題:教師引領成分較多,學生情感體驗不夠,朗讀指導效果不明顯,昇華主題花的時間不夠多分配時間上需要再加改進,在兩部分的詳略還欠突出。爲了吸取改進問題,又爲了迎合市區學生的基礎,我特意在複習過程中加入了“甜蜜()笑容、緊緊()擁抱”來區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專注學生的語言規範問題和思維發散性。在塔山小學上課中,的確克服了在本校試教中遇到的些問題,把兩部分的時間差距拉開了,能更沉着地指導學生朗讀了,主題也昇華了,並且真正實現了目標,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感受到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和給予帶給大家一種心靈的洗滌。

然而,又有些新的問題和情況出現,需要引起自己的注意。

一,真正把握好語文課和思想課的分寸,最後拓展部分時間放的多了點,學生髮言過多,反而有些拖散了結構,這個結尾卻成了我整堂課的敗筆。或者我們上語文課更多的應該關注其文本,以及作爲語文學科工具性來。

二、注意提高某些要求必須肯定的表述。這當然是說對學生的某些自學要求的肯定提出,準確、明瞭,最好直觀。

  給予樹教學反思2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在我們國家,也只有春節能和聖誕節相提並論了。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充滿了歡樂。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小孩子都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斷的得到禮物,但不會有人苛求送出什麼。家長也不會讓孩子拿着錢跑到超市去買禮品,就更不用提送禮品了。在春節裏,得與失是相互的,孩子磕頭,大人給壓歲錢。超市也不會設計"給予樹"這樣的慈善創舉,只是不停的促銷。

《給予樹》這篇課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同時,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爲她的行爲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當然,這兩種愛,是爲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爲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給予樹教學反思3

《給予樹》是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課前已經讓學生收集了許多關於聖誕節的資料,在第一課時結合課後的“資料袋”進行了處理,讓學生了解聖誕節,感受聖誕節的快樂氣氛。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二、精讀課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設計這課時,我主要抓住“以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爲主線,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金吉婭美好的心靈。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

1、從母親的心情變化讀“給予”

在這堂課上,抓住重點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用一個問題“金吉婭爲什麼會沉默不語”,引導學生找到了媽媽的情感變化:先是擔心,而後又生氣。爲學習下文埋下了伏筆。金吉婭在家境困難的情況下,用給哥哥姐姐買禮物的錢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儘管她知道她這麼做,可能會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還是這麼做了,初步顯示出了她的善良。媽媽的心情變化,在文章裏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2、從人物言行讀“給予”

這篇課文主要人物有兩個,一是金吉婭。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我抓住金吉婭說的最後一句話,重點理解“得到許多禮物”和“什麼都沒有”,通過理解、想象、朗讀,來走進金吉婭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第二個人物是媽媽。通過“緊緊地擁抱着金吉婭”這個動作,來體會此時媽媽的激動以及對金吉婭舉動的讚許。最後,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揭示中心的句子,“這個聖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這個環節,我沒有過多讓學生談理解,重點放在了引讀上,希望學生能在讀中充分感悟。

三、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當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並結合《語文同步》中的小練筆進行了小練筆。課後,我對學生的小練筆進行批改時,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練筆寫得都不錯,不僅把對金吉婭感謝的話寫出來,還寫出了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而且條理清晰。這中練習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整體比較順利,教學的目標也基本達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學生關於聖誕節的資料,處理得不夠精煉。今後應多指導學生如何處理信息,從中抽取與學習任務有關的內容。

2、朗讀訓練還是不夠,關於媽媽的心情變化的句子讀得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