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古詩《乞巧》教案大綱

三年級古詩《乞巧》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學習目標:

三年級古詩《乞巧》教案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詩中蘊含着的民間傳說,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學習重點、難點:

1、 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蒐集詩人林傑的資料。

3、瞭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師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2、剛纔老師講的故事與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有着密切的關係,大家知道是什麼節日嗎?(乞巧)

3、板書:乞巧,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認記“乞”字。

對於“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呢?(區分“乞”與“氣”)再讀課題。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麼意思嗎?快打開書看看註釋吧。

3、除了題目,你還能在哪兒找到“乞巧”這個詞呢?(在詩句的'第三行)第二個“乞巧”與題目的“乞巧”意思一樣嗎?我們先打上問號,等一下再來理解。

4、認識詩人

有誰知道詩人林傑是怎樣一位詩人呢?介紹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內容。教師針對學生的介紹,相機補充。

5、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2)朗讀要求: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並把古詩讀通順。

6、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正音:(宵——霄)(“宵”是寶蓋頭,“霄”是雨字頭)(宵——晚上,霄——天空)

7、書寫“霄”

教師示範書寫,學生看後練習。

8、再讀古詩

再讀古詩,邊讀邊思考: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有讀不懂的地方請作好標記。讀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三、品讀鑑賞,積累內化。

(一)學習第一、二行詩

1、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碧霄)(板書:看碧霄)

師: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學生欣賞並朗讀詩句。

師:七夕這天看到這樣的“碧霄”你想到了什麼呢?(引導學生回答:牛郎織女在這天晚上渡河橋相聚。)(板書:渡河橋)

2、牛郎和織女見面了以後,你彷彿聽到他們在說什麼呀?

師:多麼幸福的場面啊!(板書:幸福)

3、師:我覺得他們一年才相聚一次實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會怎樣做呢?(指名回答)

當時的人們也想讓他們幸福地過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們看着天空就會想起(讀詩句:“牽牛織女渡河橋”)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織女心靈手巧,人們是怎樣向她學習的呢?讀讀第三、四行詩,結合課後的資料袋來理解?

1、生自由讀三、四行詩。

2、彙報

師:人們是怎樣向織女學習的呢?在第三行詩中有個詞告訴了我們。(乞巧)

師:這“乞巧”又是什麼意思呢?(結合課後資料袋回答)原來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們是怎樣乞巧的呀?(穿紅絲)來,讀讀詩句吧。(生讀第四行詩)

a、讀了詩句,你有什麼想問的呢?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盡”以及人們對“巧手”的追求。

b、同學們,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們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導學生說出可能出現的地方)

c、有這麼多地方呀,那當時的場面就……(熱鬧了),這兩句詩該用什麼語氣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教師小結:就因爲這樣,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四、體驗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傑寫下《乞巧》,來表達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大家能讀好古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有的同學在這麼多次的讀書中,已經能把古詩背誦了,能一起背嗎?(學生齊背)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也蒐集了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請你自由讀讀吧。(古詩《秋夕》)

2、可以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讀後區分兩首詩的異同,老師對詩作介紹)

3、積累

學習古詩,光會讀會背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學習的古詩積累下來,希望同學們課後把古詩抄在積累本上。

 六、總結。

通過古詩的學習,我們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也可以去朗讀更多的古詩,瞭解更多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板書設計:

看碧霄 渡河橋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紅絲 乞巧 學習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