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教案大綱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一.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教案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

二.設計思路:

1.把握教材特點。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在科學研究中特別重視調查研究,足跡遍佈祖國各地,每到一處都不恥下問。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觀測物候,在氣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

這篇課文講了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也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點,感受深刻道理,增長閱讀興趣。

題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着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內容分爲三大板塊,分別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楨意味深長的話,條理清楚,中心明確。

課文語言清新流暢,生動鮮明。

2.靈活處理教材。

文中人物對話雖然比較多,但淺顯、簡潔,所以並不想按照課後練習中安排的,重點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而是重點用來指導寫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語言,因爲四年級的學生經常寫一些記敘文,又不太會引用人物語言。

而培養學生自覺積累語言的習慣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永恆的追求。課文最後一節引用竺可楨的一段話總結全文,昇華中心,無論是從語言工具的價值,還是從思想教育的價值,都有其記憶的必要,所以我決定讓學生背誦這一節。

3.凸顯設計理念。

①把教材當作例子,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四年級下學期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挖掘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點。

②以人爲本,遵循常態下學生的一般閱讀規律。

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引領學生在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中,主動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認識的深化,興趣的拓展。

④迴歸樸實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行進在語言的基石上。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的最後一節。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進一步明確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3.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4.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5.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1.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點,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五.教學難點:

整體感悟文字間的內在聯繫。對人物形象迅速準確的把握,對浸透其間的感情真切體會,對蘊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學準備:

1.發放《竺可楨的自然日記》閱讀資料。

2.發放《詹天佑》閱讀資料。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學習內容。

二.初步接觸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及中心。

三.簡要介紹人物。

圖片、生平、成就。

四.引導練讀課文。

1.引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2.學生自由練讀。

讓學生自己說說練讀方法與目標。

4.抽樣檢查練讀情況。

讓學生自己確定抽樣方案。

5.學生再次回報閱讀收穫。

6.引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五.梳理課文板塊。

教師不作分段提示,讓學生自己琢磨出課文板塊。

一般把課文分成三段。

六.品讀最後一節。

1.挑戰讀。

2.以採訪挑戰成功者的方式,讓學生練習採訪,並感悟讀書方法。

3.教師引領,提升學習方法:品詞析句,讀懂課文最後一節。

哪些詞語最讓你心動?爲什麼?

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爲什麼?

4.小結:竺可楨的話鮮明地反應了他是一個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人;竺可楨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樣一個道理。

5.朗讀並背誦最後一節。

七.積累文中詞語。

八.指導書寫生字。

1、重點觀察分析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2、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激發研讀興趣。

1.拋出問題:有人說課文的最後一節可以去掉,你認爲呢?

2.討論解決思路。

3.引導學生尋找課文內容上的前後共同點。

4.引導得出結論。

二.品讀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引導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這段文字中最打動你心靈的詞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來看花啦”中的“又”等詞,課後練習4-1和“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兩句話。

4.引導感悟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讀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質疑:爲何人物對話沒有讀錯?

引導:記敘事情時。有時可以省去人物語言提示語。

比較一、二兩大段中人物對話,體會記敘方法的多樣性。

4.想象,給課文補充提示語。

5.練習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四.激發思考興趣。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爲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爲題。

五.寬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竺可楨的自然日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加深對人物品質的感悟。

2.發動全班蒐集有關科學家的故事,舉行一次故事會,瞭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六.深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與竺可楨的一個顯著的共同之處,在重要處做上記號,感悟出一個道理。

2.交流:如果我們學會了長期、精確做事,那會怎麼樣?

七.教學反思:

1.讓理性之光穿透課堂。

語文課堂是一個極富挑戰性、創造性的時空。所以,語文課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師。肖川在《成爲有思想的教師》一文中說過:“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這堂課就融入了我對語文課堂的理解:凸顯學生主體,摒棄散漫對話;凸顯心靈交融,摒棄外在膚淺;凸顯語言味道,摒棄遊離形式。步步踩實在語言的基石上,行進在文字之間,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構建課堂文化平臺。

竇桂梅“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了我們不少啓發。她所說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如那些連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她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

這堂課的主題詞是“嚴謹”“科學家”。在構建的這樣一個主題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體現。

3.用鏈接穿越課堂時空。

課堂應成爲學生語文學習的中轉站,鏈接過去的學習與將來的學習,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根植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再侷限在“這篇文章”裏,不應再侷限在教材裏,要注意“這篇文章”與“那篇文章”,教材與我們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間的聯繫,要爲學生打開通向語文世界的通道,讓他們看到人類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文化之星,並吸引學生在課外大膽地去探索。這堂課在突破傳統的封閉課堂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4.精心琢磨引領的藝術。

把引領作爲一種教學藝術來探究,努力使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維活躍,說得精彩,讀得精彩。本堂課學生的個性堂飛揚,生命在課堂上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