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說勤奮》課文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說勤奮》課文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說勤奮》課文內容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裏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爲止。長大以後,他更加勤奮。爲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他用了19年時間,終於編成了著名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裏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後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於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附《說勤奮》教學反思一篇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通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並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課文開頭鮮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橋樑,中間通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一是抓關鍵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讓學生帶自已的實際做法和想法去與他進行比較,從而反襯出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真實的,印象深刻的。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象童第周的勤奮的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爲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樣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後,對這一部分做了一個小結,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看板書,說說兩個例子不一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寫文章時要有意識選擇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說服力。爲他們寫作作鋪墊,課文舉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新課結束後我爲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爲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爲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麼?孩子們答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