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上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2篇

蘇教版四上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九色鹿》教學反思1

蘇教版四上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2篇

《九色鹿》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後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民間故事”大背景:本篇課文是民間故事,學生對這一類型的課文很感興趣,以此爲基點,首先帶領孩子走進這一文化寶庫。介紹民間古故事。同時重點介紹了《九色鹿》與敦煌石窟的關係。《九色鹿》原出自《佛經》。該故事繪畫與敦煌石窟257窟的西壁上,畫面從兩頭開始,中間結束。層次清晰,中心突出,構圖嚴謹,是北魏的經典作品之一。這些知識呈現給孩子時,學生是大開眼界,興趣就一下高漲起來。

二、“讀”是語文學習第一位。對於這樣人物個性鮮明的文章,孩子特別的喜歡去讀,同時,讀是吟誦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的共鳴。課文的味道都會在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走近這些主人公,充分的展示了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纔是真的體會,深的投入。在讀中體會不同的語氣,領悟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就可以告訴我,孩子是真的領會到了人物的性情。

三、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語文的最基礎能力的培養,是我在教學時一直所堅持的。從文字中去發現語文的魅力和奧妙。

 《九色鹿》教學反思2

《九色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的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後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問中的重點詞句,從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在課堂上,在重點詞句的理解這一環節,我還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到位,今後還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同時我還有兩點體會: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爲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任,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如:看着畫面想一想,當時調達會怎樣向九色鹿起誓,會怎樣說,怎樣做?這樣,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才能更好感悟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