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

設計理念:

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在主動的閱讀實踐中形成。只有主動積極的閱讀實踐,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聽、讀、思、議、品、評等方式進入閱讀情景,經歷魏格納“偶然發現”“艱難考證”“提出假說”的閱讀全過程,再以切實的感受、鮮活的認識從閱讀情境中走出來,從而得到真正生動活潑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著精神,並能把讀後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世界地圖或地球儀。

2、學生準備:世界地圖或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我介紹,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經過30年的觀察研究,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祕密,創作了著名的《昆蟲記》。我們也應和法布爾一樣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穫,讓我們用心去學習第8課。(出示課題,齊讀)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讓我們用心去發現,說說你從這個題目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2、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並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學要求:

(1)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 思考: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3、檢查自學情況

(1) 出示生字、新詞

呈現 凹進 精神大振

端詳 叩開 枉費心機

起源 資料 浩如煙海

靜謐 寧靜 大陸漂移

① 請同學們自由讀生字、新詞,要求讀準確,讀響亮些,別看是生字,讀起來也是有節奏的。(自由讀指讀)還有誰願意來挑戰下(指讀)老師從你身上學到了,原來生字也是可以讀出感情來的,你是怎麼讀出感情的呢?我們也學着試試(齊讀)

② 請同學看“大陸漂移”,這是一個關於地質學方面的科學術語,老師這有一段相關的介紹。出示介紹

③ 聰明的孩子最會發現,從最後一行這2個詞中你發現了什麼?你知道還有哪些表示“靜”的詞嗎?(學生自由說)老師這兒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靜”的詞,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這些詞。(齊讀)

寂靜 寧靜 幽靜 鴉雀無聲 萬籟俱寂

(2)提問: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3)介紹魏格納

①老師這有介紹魏格納的資料

出示:

魏格納(1880——1930)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說,爲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說,他先後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進行考察,並於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出示魏格納頭像)這就是爲科學獻身的魏格納

②請同學們看課文最後一段,也有對魏格納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紹。(出示最後一段抹紅震動)震動什麼意思?他的什麼發現震動地質學界?

三、集體交流,品讀感悟

1、年僅32歲的魏格納,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成爲一顆耀眼的科學新星。魏格納提出的假說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4自然段,並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把相關的句子用“——”劃出。

(1)出示句子:

“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結果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吻合在一起。”

重點研究第一句

①“這兩個地方”指的是哪兩個地方?“吻合”什麼意思?

②我們看地圖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③“不可思議”什麼意思?爲什麼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間隔着遼闊的大西洋,距離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邊的2個地方卻能如此緊密的吻合在一起,這是多少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啊!讀——(引讀第一句)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他不斷念叨着,讀——魏格納此時欣喜若狂,大聲喊着——

④ 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魏格納有了更多驚人的發現,齊讀2,3句。請同學對照地圖,看看是否如同書上所描寫的那樣。

(2)你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有了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想像一下,當年魏格納有了一次比一次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驚喜)從那些地方我們感受到了魏格納的驚喜。

出示:

“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細端詳着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的不同點。”

“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

① 請同學自由練習,把魏格納的驚喜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② 指讀,引讀當魏格納無意中發現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竟然是這樣不可思議的吻合,魏格納——(引讀第一句)於是他——(引讀第二句)當魏格納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時,魏格納——(引讀第三句)

(3)偉大的發現總不會輕易現出他的真面目,年輕的魏格納爲什麼會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呢?(仔細觀察)

你從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納的認真,一絲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點。”

“魏格納興奮極了,……進行了比較。”

(4)僅僅會觀察還是不夠的,我們更要學會從觀察中敢於思考、探究。看到這些驚人的發現,魏格納的腦海裏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它們的海岸線纔會驚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才能成爲真理,爲了證實這一奇想,魏格納都做了些什麼工作?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學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議是什麼?“也曾有人提起過”,說明了什麼?

(2)在大科學家的勸阻下,魏格納是怎樣做的?那些詞語看出考證工作的艱難?(浩如煙海)解釋這個詞語,經過魏格納將近2年時間不懈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魏格納終於找到了證據。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中龍既見於巴西東部,也見於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所以, 。

 四、迴歸整體,遷移昇華

1、(指板書)仔細觀察,敢於思考,反覆求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過課文的學習,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2、是啊,只要我們學會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就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穫。

 板書: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仔細觀察 敢於思考

  反覆求證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2

一、回憶導入,梳理內容。

在上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已經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作者的童年生活,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童年有什麼美好的回憶?

二、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說說讀懂了什麼。

2、大自然提供給我們許多的玩具,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但是作者爲什麼“最着迷”於綠葉呢?

(二)學習二至六自然段。

1、齊讀第二自然段,看看這段的寫法有什麼特點?(是下文的總述,同時也解釋了上文的懸念)

2、從哪些地方看出“我”對綠葉非常着迷?爲什麼綠葉會使“我”那麼着迷?根據學生回答,逐段學習3——6自然段。

(學習3——6自然段,不一定按順序,學生最喜歡哪個自然段,讀一讀,然後深入學習即可)

(1)默讀第三自然段,說說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採集綠葉的快樂,畫出句中的動詞,認真讀一讀。

指導朗讀,體會“我們”採集綠葉的快樂及對生活的熱愛。

(2)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採集樹葉的活動幾乎使每個人受了傷,這與快樂有什麼關係?

(3)指名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爲什麼最喜歡這部分內容。

自讀本段,想象文中描述的場面。

指導練習有感情朗讀。

試背誦本段。

⑷自讀第六自然段,結合文中語句,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樹葉的知識。

說說自己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

三、迴歸整體,感悟內化。

1、解題:課文爲什麼以“綠葉的夢”爲題?

2、回憶作者的表達方法,說說有什麼值得借鑑的。

3、小結:作者的童年是快樂的,他們投身大自然,盡情享受大自然送給他們的童年禮物,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學們羨慕作者與大自然的親近,羨慕他們的快樂,而我們更應該羨慕他們富於創造的一雙小手。會創造快樂的孩子永遠不會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們有自己的快樂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難以忘懷的童年。

四、佈置作業。

1、繼續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

2、說說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學一起分享快樂。

3、簡介葛翠琳,推薦閱讀《野葡萄》《會唱歌的畫像》等作品。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3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一名普通的小姑娘之間互相幫助的事,反映了愛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風。

文章可以分爲4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一個小姑娘在路上撞上了一位衣着不整的老人。父親告訴小姑娘,那老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愛因斯坦。小姑娘感到很奇怪。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第二天,小姑娘又遇到了衣着不整的愛因斯坦,並告訴愛因斯坦穿戴的要領。

第三部分(第14~22自然段):第三天下午,愛因斯坦按小姑娘說的那樣穿戴得整整齊齊的,他邀請小姑娘到家裏做客。在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幫助愛因斯坦拜擺放東西、收拾房間。這部分內容進一步表現了愛因斯坦的平易近人。

第四部分(第23自然段):愛因斯坦告訴小姑娘的母親,小姑娘教他怎樣穿戴和佈置房間,他教小姑娘做數學。

通過愛因斯坦說的話,可以進一步看出愛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在他看來,小姑娘能夠教他穿戴和收拾房間,這是很了不起的本領;而自己沒有什麼本事,只能教小姑娘做數學題。話語中充滿了對小姑娘的讚揚。

教學目標:能夠認讀5個字;瞭解課文內容,知道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感受他平易近人的作風;能夠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感受愛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風。

教學思路:

一、充分自讀,瞭解課文內容

1、先看課後認讀字表自學生字,然後充分地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再圍繞“課文寫了愛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間的哪些事”這一問題,進一步自讀思考。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能表達清楚就可以了。參考答案如下:

(1)愛因斯坦和小姑娘在路上相遇,小姑娘發現愛因斯坦衣着不整。

(2)第二天,兩人再次在路上相遇,小姑娘告訴愛因斯坦應該怎樣穿戴整齊。

(3)第三天,愛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說的穿戴的整整齊齊的,並邀請小姑娘到家裏做客。在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幫助愛因斯坦收拾房間,愛因斯坦幫助小姑娘做數學題。

2、檢查朗讀,指導正確、流利。

3、學生彙報:指導用詞的準確。如"短而硬"、"棕褐色"、"陷"、"蓬亂"等詞分別把鬍子、眼睛、頭髮的特點表現得如在眼前,使人彷彿見到愛因斯坦衣冠不整、頭髮蓬亂的模樣。如果文章這麼寫--

老人蓄着小鬍子,一雙棕褐色的眼睛,長着灰白頭髮。

你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嗎?

4、“讀了課文,你對愛因斯坦有了哪些瞭解”是在上一問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後才能回答的問題。

通過課文的語句、段落我們可以知道: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對人真誠、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等等。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1、分小組練習。

2、選擇一兩個小組在全班分角色讀。組織學生對角色朗讀的情況進行評議。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喚、技”等12個生字,會寫“喚、紀”等15個生字,會寫“呼風喚雨、世紀”等17個詞語。

2.能給問題分類,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語文要素】

3.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語文要素】

4.能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能給問題分類,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

2.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會寫17個詞語。

2.參照批註,理解分類,並能根據課文內容分類提問。(重點)

一、由詞入題,以題質疑

(一)讀題解詞

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今天的課題。(學生讀題)“呼風喚雨”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呼風喚雨”的意思是比喻具有能夠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種局面。)

(二)隨題識記

“喚”和“紀”是這篇課文的生字,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個字都是左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什麼?(注意左窄右寬)請跟着老師一起寫這兩個字。(教師範寫)

(三)課題提問

我們前面兩節課學習瞭如何提問。讀了這個課題,同學們想問些什麼?

二、參照批註,理解分類

(一)找出批註問題

“一位同學”讀了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問題,寫在旁邊和文後。請大家把這些問題找出來。(學生找出課文中“一位同學”的問題,讀出來)

(二)問題分類鞏固

大家找得很準確。“一位同學”閱讀了這篇課文一共提了6個問題。你們能把它們分類嗎?

生1:“爲什麼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呢?”“爲什麼‘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代’?”是根據課文內容提問。

生2:“‘發現’和‘發明’有什麼區別?”是根據寫作細節進行提問。

生3:“‘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在現代指什麼?”“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20世紀的科學技術還創造了哪些神話?”是聯繫生活進行提問。

三、學習課文,分類提問

(一)提問歸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夜間飛行的祕密》,知道了可以多角度提問。我們可按課文內容提問、根據寫作方式提問、聯繫生活實際提問。剛纔也瞭解了“一位同學”的提問方法。現在,我們就來完成課題下面的學習提示的要求:“讀課文,寫下你的問題,和同學交流。”大家邊學習課文邊完成提問。

1.第1~2自然段。

(1)請同學們讀第1~2自然段,你們想提出什麼問題呢?

生1:“洞察”和“探索”有什麼不同?(師點評:這是根據寫作細節來提問。)

生2:爲什麼說“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師點評:這個問題是需要聯繫實際提問的)

生3:在20世紀100年的時間裏,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了哪些發現和發明?(師點評:這個問題你是聯繫生活實際來提的)

(2)指名學生讀第1~2自然段,學生點評。

2.第3自然段。

(1)20世紀,人類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自身的生活,變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範圍是如此之大,內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一句詩來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你怎麼理解這句詩?(20世紀,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是很短的,但是變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2)朗讀指導。如果請你讀這句詩,你會怎麼讀?誰來試一試。(學生朗讀,教師相機評點)

(3)在上一個自然段中寫道:“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那人類以前是怎樣的生活?(學生自由說,教師相機評點)

(4)請默讀第3自然段,並進行提問。

預設:在過去的社會裏有沒有“千里眼”“順風耳”呢?

3.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爲文章的總結和對未來的展望。請大家默讀後,針對此段提問。(學生默讀,並思考問題)

預設:伯特蘭·羅素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這句話現在依然適用?(點撥:根據課文內容來提問,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給問題分類,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重點)

2.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難點)

一、學習課文,分類提問

(一)課後清單

1.上節課的分類方法大家都掌握得很好。老師這裏有一位同學,他也給問題分了類,大家看看他是怎麼分的。(課件出示課後問題清單。)

預設:分爲三類,分別是——不影響我們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可以引發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2.師點評:找得很準確,這就是我們今天接觸到的新的問題分類。

問題序號問題類型問題內容

(二)整理清單

1.接下來請四人小組針對剛纔大家提的問題,根據清單表格進行分類整理。(清單表格如右)

2.小組合作整理問題清單。

(三)展示清單

師:老師看到大家認真地整理了問題清單,請兩個小組派代表上來展示你們整理的問題清單。(小組代表上臺,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問題清單,並將問題的.分類說清)

問題序號問題類型問題內容1不影響我們對課文理解的問題。“洞察”和“探索”有什麼不同?2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這句話現在依然適用?3可以引發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現代科學的每一個奇蹟都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嗎?

二、優選問題,設法解決

(一)選擇最具有價值的問題

剛纔,同學們都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分類。接下來,請四人小組討論,在剛纔的這些問題中評選出最具有價值的問題,並說出理由。(四人小組討論後,各小組代表彙總彙報)

(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懂得了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接下來就要設法解決問題。大家思考一下,能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生1:一些問題可以聯繫上下文來解答。

生2:有的可以通過平時的生活經歷來解答問題。

生3:可以查閱書籍或者上網搜索資料進行解答。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自學生字新詞,認讀13個字;

2朗讀課文。瞭解神舟五號飛船從天外安全返回祖國大地經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產生驕傲自豪的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神舟五號飛船從天外安全返回祖國大地的經過,產生驕傲自豪的感情。

查閱資料

神舟五、六號的補充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注意認讀字的發音

1.生自由讀課文,看你能不能達到正確流利,注意認讀字的發音。

2.指名朗讀,注意指導難句的斷句。

二、交流資料

關於神舟五號的資料。關於神舟六號的資料。

老師補充神舟的的發展史。

三、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想一想爲什麼會用這麼都麼多時間的時間詞語?如果去掉這些時間詞再讀課文你有什麼感受?表現了科學家的什麼品質?

(2)生默讀後小組交流。

2.彙報結果:一方面,可以使文章條理清楚,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返回過程中科學工作人員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劃出楊利偉與指控中心的對話,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像體會當時的情景。

2.指名朗讀。

3.瀏覽全文,使這給課文分三部分,說說每部分寫了什麼?

(1)生獨立分,同桌交流。

(2)指名說訂正。

4.那課文是按什麼順序講述這件事情呢?(按照時間順序寫的)

五、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怎樣概括?

1.小組說2.指名說

六、作業:朗讀課文;可以辦一期神舟資料展。

板書設計:

“神舟”五號,我爲你驕傲

20xx年10月16日6時23分楊利偉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有個人的獨立感受。

2、進行創作表演活動,激發學習熱情及思維活力。

3、進行練筆訓練,激發學生再次創造。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放錄音,請同學們側耳傾聽,當意境悠遠的音樂、嘩嘩的溪流聲、小鳥悅耳的歌聲、小動物們歡快的嬉鬧聲在教室每個角落迴盪,孩子們臉上出現神往的神情時,問他們:“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

告訴學生,在美麗的樹林中,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你願意讀讀它嗎?

二、自讀自悟

1、自讀課文,思考:

三個青年和智慧女兒的話你聽明白了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2、交流感悟:

由學生選有關語句朗讀,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創作表演

1、讓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自己找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感受不同角色的語氣,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課本劇展示。同學們互相評議。

四、發散訓練

讓學生任選一題,表達你對幸福是怎樣理解的?

1、說:

以其中一個牧童的口吻,給身邊的人講一講發生在村子裏的一口噴泉邊的美好

經歷。

2、畫:

借智慧的女兒的神筆,畫一副畫,並寫上幾句話,表達你對三位青年的讚美。

3、編:

村民們來到井邊,看到不噴水的小井又流出了清涼的泉水,肯定有一段對話。找2~3名同學扮演村民,進行對話訓練。

4、寫:

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困難嗎?你想智慧的女兒給你幫助嗎?請給智慧的女兒寫一封信,和她交個朋友吧。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會十二個生字以及新詞;朗讀古詩並瞭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背誦、默寫課文。

2、聯繫生活實際、資料查詢、討論等相結合。

3、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喜歡學習詩歌。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並瞭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師:今天,我們走進李白的時代,和他享受詩的快樂。

板書:贈汪倫

讀詩的名字。

二、自學古詩:鼓勵:請同學們自己讀這首詩,根據註釋,或查字典自己嘗試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

學生各自投入地讀書,然後自己嘗試解釋詩句。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向身邊的同學求助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誰來說說你怎麼理解這首詩的。

2.鼓勵:你很能幹,不用老師講,自己就理解得這麼好,誰再試一試?

3.提示:很好,看來,大家的自學能力挺強,離開老師也能自己學習了。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問。”對這首詩,你們有什麼問題?

4.鼓勵將問題進行得更準確:你們真會提出問題,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你再仔細讀讀詩,再仔細思考思考,討論討論,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問題。

5.學生讀詩,提出新的問題。

6.學生再一次說自己的理解。

7.學生提問:“踏歌聲”是什麼意思?李白爲什麼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和汪倫的感情爲什麼這樣深?”

出示補充的資料(教參)

8.鼓勵:這兩個同學很會聯繫生活實際,按理說送人應該在家裏告別,送別朋友一般又比較傷感,他們發現了詩中寫的和生活實際不同。請大家圍繞“汪倫爲什麼要等到李白上船時再送?”“爲什麼是歡歡喜喜地踏歌相送?”

9.提示:誰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

10.鼓勵:汪倫真是李白的知己,你們真是李白和汪倫的知己,也是這首詩歌的知己啊!你能把這首詩歌背誦下來嗎?

11. 提示: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詩?用什麼形式送的?

板書:以歌送別

12.學生細細地讀詩歌,將問題進行系統準確化:“一般人離別時都很傷感,爲什麼汪倫送李白時,高高興興地踏歌相送呢?”“爲什麼汪倫偏偏要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時候纔來相送呢?”

13.學生討論。

14.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15.學生背誦。

16. 學生:以歌送別。

四、指導學習古詩《山中送別》:

1.提示:汪倫以歌送別李白,王維也在送別自己的朋友,出示: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2.提示:請你藉助課下注釋、字典等相關的資料進行自學!有困難的同學仍然可以與身邊同學交流。

小組交流

3.引導:誰能將這首詩歌解釋一下?

4.學生自由讀一讀。

5.學生藉助相關的資料進行自學。

6.提示:如果說汪倫用歌送自己的朋友李白,那麼王維用什麼送別自己的朋友呢?

板書:以話相送

7.學生相互討論學習,然後進行展示。

8.學生說說:以話相送.

五、師生:

提示:古人不論是以歌送別、以話相送、以酒相送、以目相送,說到底詩人是以什麼相送?

板書: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激發情感:待人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讓我們都懷着和詩人一樣的心情吟誦這兩首詩歌吧!

學生說說:以心相送 以情相

學生進行背誦。

六、作業:1’

提示:課後蒐集相關的送別詩歌,進行背誦。

送給老師幾句詩。

學生完成。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口語表達的訓練,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己的想法和感受。

2、通過表達“自己在教師節做了什麼”加深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對教師的敬佩。

3、在交談中培養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4、練習將教師節的活動場面或與老師發生的事寫下來。

教學重點:能清楚明白地說己的見聞,加深對教師的敬佩之情。

教學難點:加深對教師的敬佩之情。

教學準備:教師節當時的照片或手抄報、習作等紀念性物品。歌曲磁帶。

教學過程:自主設計

一、激情導入

“教師節”的腳步雖然已跚然而去,但那歡樂、溫曖的記憶卻一直縈繞在心間,那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有獲得了一分獨特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你能用一個詞、一句話概括一下那天的感受嗎?

學生表達自己當天的感受,自由發言。

二、教師節我們做了什麼?

1、那一天,老師……(老師談自己的感受)

2、你那一天做了什麼哪?先告訴小組同學,再派代表談一談。在小組內交流。

3、評選兩人蔘與班級交流。

三、那一天的場景或發生的事也許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難忘。不妨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四、描述場景或事件,先說給同桌聽,再在全班交流。

五、指導學生寫出習作提綱。(教師節活動場面、你和老師之間發生的事等。)

六、指導學生習作。

七、板書設計:

表達—老師的節日

一、說二、寫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一、通過文白對照,讓學生掌握《精衛填海》的文言大意。

二、瞭解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特點。

三.懂得故事背後蘊涵的精神。

教學流程

一、課件展示精衛填海圖,激趣導入

1、展示圖片“精衛填海”,觀察“精衛”的樣子: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有點像烏鴉。

2、它是誰?回憶讀過的“精衛填海”故事。

二、出示《山海經》中文言文片段,文白對照,學習神話

1、出示《山海經》中文言文故事片段《精衛填海》,教師在音樂聲中誦讀故事。

2、學生跟師學讀文言文《精衛填海》,注意句讀,讀出味道。

3、藉助註釋或組詞語,初步理解文意。

三、閱讀白話文《精衛填海》,文白對照,走進故事

1、小組成員開火車輪讀故事,掃除生字障礙。

2、小組展示朗讀情況,進一步感受故事情節。

3、進行文白對照,深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1)在白話文旁將對應的文言文內容寫上,注意整潔、美觀、有一定速度。

(2)同桌互查文白對照情況。

(3)集體交流文白對照情況。(一生讀文言文內容,一生對應朗讀白話文內容)

四、再入文本,體會神話人物精神品質

再次瀏覽白話文故事,討論交流:

1、精衛爲什麼要填平大海?

2、精衛能否填平大海?(可擬題辯論:你贊同精衛的做法嗎?爲什麼?)

3、從精衛身上你感受到了什麼?(寧死不屈,鬥志昂揚、堅持不懈、矢志不渝)

4、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對待?

五、作業拓展,深化認識

1、續編故事:《小精衛填海》。

2、將故事編成課本劇。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0

【教材簡析】

這篇童話是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先講三個牧童發現樹林裏一口老泉已經不涌泉水了,他們主動帶來鋤頭、鐵鍬,疏通泉眼,開溝引水,砌井加蓋。他們這樣做是爲了讓人們能喝到乾淨的泉水。再講智慧的女兒看見了他們的所作所爲,稱讚他們做了一件好事,並祝他們幸福。這時,三個牧童並不理解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幸福是什麼,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講十年以後三個牧童又在小井旁邊相遇。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的好處:有了泉水,樹木茁壯成長,人畜可以隨時飲用。他們爲此感到快樂。回顧各自十年的生活經歷,他們對幸福是什麼有了比較深刻也比較一致的體會:因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益處而感到幸福。最後講智慧的女兒再次出現,她概括了他們的體會,揭示了幸福的含義。

故事情節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在他們有了體會之後,揭示幸福的含義。她就像有着無窮智慧的導師,指引三個牧童去實踐,去發現,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智慧的女兒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變得神祕而有趣,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幸福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上課時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渲染、激活課堂氛圍。爲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達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朗讀課文,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學合作表演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瞭解故事內容,教學的難點是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教法學法】

自學課文,理清脈絡;緊扣主題,自讀自悟;聯繫現實,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多元感悟。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

1.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那麼同學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幸福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題目就是“幸福是什麼”。

2.板書課題,齊讀。

二、朗讀感知

1.讀課文,正讀音。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寫三個牧童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兒的祝福,並讓他們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以後,三個青年與智慧的女兒在小井旁邊再次相遇,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親身體會到了幸福。)

三、探究起因

1.默讀課文起因部分,思考三個牧童是怎麼幹的?

2.指名幾個學生說說他們挖小水井的過程。

3.他們挖小水井時心情怎麼樣?把表現他們心情的語句劃出來。

4.讀所劃的語句,說說他們爲什麼這麼快樂?結合上下文說一說。(因爲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並且給別人帶來好處。)

5.朗讀課文起因部分,讀出他們快樂的心情。

四、感悟幸福

1.過渡

(1)三個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麼?(爲了讓別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3)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三個牧童弄懂這個問題了嗎?自由讀下面的課文。

2.交流:三個牧童分手後,各自都做了些什麼?(學做醫生,爲人治病;勤懇工作,對人有用;耕地種麥,養活多人。)

3.十年後,三個牧童已經變成三個青年,回答:他們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這些體會是怎麼得到的?(通過勞動得到的。)

4.速讀全文,把智慧的女兒兩次說的話劃下來,讀這兩段話,結合三個青年的體會說說幸福是什麼?(通過自己的勞動,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幸福。)

理解:“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義務”,就是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例如,作爲學生,應盡的責任是好好學習;作爲子女,應盡的責任是孝順父母。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兒說的“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益”就是好處。這句話是說: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的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這句話的意思看起來很抽象,但聯繫課文理解,就變得非常具體、豐富。三個牧童疏通泉眼,開溝引水,砌井加蓋,給人們帶來了好處,這是幸福。第一個青年給病人治病,病人恢復了健康,他感到多麼幸福。第二個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過很多事,他勤勤懇懇地工作,他的勞動沒有白費,對別人是有用的,所以他也是幸福的。第三個青年留在村子裏耕地,麥子養活了許多人,他的勞動也沒有白費,他也感到幸福。這樣,抽象的道理就被這幾個具體的事例詮釋得淋漓盡致。)

五、總結深化

1.體會“幸福”的含義。

2.故事情節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在他們有了體會之後,揭示幸福的含義。她就像有着無窮智慧的導師,指引三個牧童去實踐,去發現,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智慧的女兒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變得神祕而有趣,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概括中心:《幸福是什麼》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4.談談你學了課文後有什麼收穫?

5.今天,我們知道了什麼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學們今後一定會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嚐到幸福和快樂。

六、作業佈置

1.閱讀自己喜歡的童話。

2.蒐集關於幸福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10*幸福是什麼

(靠勞動 盡義務 有益的)

幫助別人 有用的 養活別人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1

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 、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重點:

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 、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教學難點:

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性發生的結果。

教學關鍵:

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爲教學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教具準備:

課件、硬幣、珠子、綵球。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呢,老師想問大家兩個問題?

1、明天是不是星期四?

生:是。

師:能確定嗎?

生:能。

2、 明天是不是晴天?

生:(可能會說),是,不是,不知道。

師:分別讓說是,不是,不知道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理由。

師:也就是說明天是不是晴天我們能確定嗎?

生:不能。

師:生活中就是這樣,有些事情我們可以確定它的結果,有的事情則不能確定它的結果。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不確定現象

1、師:大家喜歡玩遊戲嗎?我們來玩一個拋硬幣遊戲怎麼樣?

(出示幻燈片)請看大屏幕

拋硬幣。(例1)

拋硬幣活動要求:

(1)、拋之前先猜一猜硬幣落地後,是正面向上?還是反面向上?

(2)、分組進行拋硬幣活動,注意記錄和觀察硬幣落地後,有幾種結果。

(3)、活動後,同學們想一想怎麼用語言準確的描述描述硬幣落地後的出現的結果。

2、師:教師引導學生用規範語言描述:這位同學說的挺好的,挺恰當的,我們就可能也可能.來說這種現象好不好。(板書:可能也可能.)

3、練習。

好,再來看一下,現在老師手裏有一個盒子,老師找幾個同學來摸球,摸到球后,請同學大聲的告訴大家你摸到的是什麼球。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 能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2. 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弄清聶耳爲小毛頭寫曲子的原因,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教學重點:

能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教學難點:

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弄清聶耳爲小毛頭寫曲子的原因,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一、導入課文

你會唱《賣報歌》嗎?(唱唱《賣報歌》 。 )你對《賣報歌》瞭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 去看看。

二、讀通課文

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三、學生自學課文

1. 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意。要求做到邊讀、邊畫、邊想。

2. 分組自學討論。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解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3)討論:聶耳爲什麼要爲小毛頭寫曲子?

3. 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分段讀,正音。

(2) 彙報交流聶耳爲小毛頭寫曲子的原因, 體會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徵 (小毛頭的聰明、 可愛; 聶耳的富有同情心、虛心等) 。

四、自己講述這個故事(複述)

五、課外延伸

回家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正確認讀本課10個生字,學會書寫10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語言文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爲什麼要敬畏漢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方塊字所營造出的神祕意境;感受詩歌中文字創造的奇蹟;理解方塊字的含藏不盡的意蘊。體會作者對中國語言文字熱愛的感情。

課前準備:學生課前預習,認讀生字詞,教師準備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由文章題目入手,引發學生思考:“敬畏”是什麼意思?“敬畏”是“敬重、畏懼”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

1、 默讀課文,解決生字障礙。

2、 板書本課生詞,瞭解學生認字的情況。

3、 理解詞語。(能直接理解的,直接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藉助工具書理解或讀書聯繫上下文理解。)

告誡:警告勸戒。

積澱:積累、沉澱。

杳無人影:空曠遼遠得不見人影。

意蘊:內在的意義、含義。

言簡意賅:言語簡單而意思概括。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三、 熟讀課文

採用形式多樣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度自己喜歡的段落。鍛鍊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學生對本課的興趣,但切忌越讀越煩。

閱讀方式可採取提問讀,師範讀,評價讀,默讀體會等方式。

(讀出“追憶往事”、“敬重”、“畏懼”之感)

第二課時:

一、 深入課文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熟悉了課文,練習了朗讀,明白了一些詞的意思,同時我們也初步瞭解了“敬畏”一詞的意思。再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出自己的對“字”的敬畏之情的。

1、小時候受大人的影響——“敬惜字紙”。(2、3)

關於“敬惜字紙”同學們可以閱讀一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材料。通過對課文及閱讀材料的閱讀,你對“敬惜字紙”有何理解?(古時候人們對字的敬重,崇拜同時也是對文化的敬重!對生命的敬重。)帶着這種敬重把這段話再讀一便。師指導朗讀。

2、小時候讀《聊齋志異》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塊字的神奇。(5)

我們祖國的方塊字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個多麼鮮活的生命啊!同學們你們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讀書時你有沒有過身臨其境的感受?讀什麼書時,你是否也曾隨着作者一起哭過?笑過?恐懼過或輕鬆過……(多指明說說)瞧!這就是方塊字的神奇之處哇!讓我們再來深入體會作者的這句感慨吧:“方塊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風喚雨的本領啊。”

3、回憶自己讀古詩的經歷,感受方塊字創造出的奇蹟。(6、7)

多麼神奇的方塊字啊!它記錄女歌唱家月光下不絕如縷的歌唱,那聲音悽婉蒼涼,從一個世紀“響到”到另一個世紀,餘音依然在字裏行間縈繞,沒有消散。這是什麼?這是生命的延續,它承載的是女歌唱家的靈魂啊!

指名讀最後一句。

4、談自己對中國文字的認識。(8)

聯繫全篇內容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理解爲什麼作者說:“漢字,在我的眼裏是有生命的。”

你如何理解這句話?正是作者層層深入的介紹中國漢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所以作者才最後感慨道:漢字,在我的眼裏是有生命的。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指導朗讀,引發想象,體會領悟詩句的意思並背誦《楓橋夜泊》。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引導學生以樂觀的心態走出憂愁困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並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通過詩句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並學會樂觀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着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

(找2—3名學生吟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爲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叫什麼名字嗎?

生:《楓橋夜泊》。

師: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真到位。沒錯,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書:楓橋夜泊,唐。張繼)

二、初讀古詩,感受楓橋夜泊的畫面,並介紹此詩的由來。

1、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師:讀得還不錯。讀古詩,要讀出詩的韻味,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就要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大家可以劃出詩的節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搖頭晃腦”的去讀。大家嘗試一下。

2、老師劃好節拍並示範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誰願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麼讀這首詩?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4、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詩歌。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覺得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我們說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現在,請同學們慢慢的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着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在不停地啼叫,周圍到處瀰漫着寒霜。這給你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生:清冷。

江邊有火紅的楓葉、有小橋、有流水,漁船上還閃爍着燈火,有人家。

這又給你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生:很暖、很美。

你在這麼美的夜色裏,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你會感覺怎樣?生:很幽靜。師:好的,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剛纔大家一起感受了詩中描寫的意境,那作者當初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寫作背景)那年秋天,詩人張繼去趕考,榜上無名,於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乘舟經過姑蘇,把船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他帶着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

準備天亮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月亮漸漸落下,成羣的烏鴉啼叫着離開巢去覓食,天空中佈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遠處漁船上閃爍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悠遠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的寂寞、憂傷。

或許是憂於國事,又或許是觸景感懷,於是心有萬千,這動人的詩句油然而生,從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三、介紹詩人。

張繼,從小聰明好學,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爲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曆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於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後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遊,晚年遊歷於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爲有名。

四、分析詩歌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

1、題目叫《楓橋夜泊》,那楓橋在哪兒?

生:在江蘇省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其實楓橋原名爲“封橋”,是因爲張繼的這首詩才更名爲“楓橋”的,並且從此與寒山寺一起馳名天下。楓橋,是蘇州一座很有名的橋,每天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這裏參觀遊玩,來領略楓橋的詩情畫意。

2、“泊”有兩個讀音,在這首詩裏讀作“ bó ”,那它還有一個讀音該怎麼讀呢?

請大家組詞說明:湖泊(pō)停泊(bó)(板書)

3、夜泊又是什麼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邊。

4、有誰知道整個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師:你說得很準確。

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

5、詩中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秋天

6、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霜滿天

秋霜季節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來臨。

唐朝杜牧也寫過一首關於秋天的詩《山行》,大家還有印象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麼景色?——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板書)

8、看到滿天的霜,你是什麼感受?——清冷、淒涼

9、“江楓漁火對愁眠”,讀着讀着,哪個字眼觸動你的心?——愁

10、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思鄉之愁、孤獨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聽到了什麼?——烏啼、鐘聲(板書)

12、“烏啼”是什麼意思?烏鴉的叫聲在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怎樣的形象?

烏鴉的叫聲。

烏鴉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動物爲生,所以被稱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聲是“呱——呱——”的粗劣嘶啞聲,因此使人感到又淒涼又厭煩,被認爲是一種不祥之鳥。其實烏鴉還是受國家保護的益鳥。

烏鴉的嗅覺異常靈敏,它能及時發現地上的動物死屍,還能聞得到從地下散發出的腐屍味而常在有新墳的墓地呱呱亂叫,甚至還能在房前屋後飛過時,捕捉到某個病人臨死之前所散發出的特殊異味,然後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發出異樣的叫聲。可以說,烏鴉常常在鄉間預言並見證了一個人的整個死亡過程,並且以口無遮擋的方式提前發出了各種不祥的訊息。加上烏鴉本來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祕陰冷的形象首先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據說,人死之前會發出一種氣味,烏鴉聞到後,就會停在旁邊叫,預示人將死,所以人們就恨烏鴉嘴,認爲烏鴉是不祥之物,聽到它的叫聲家裏就會死人,所以用烏鴉嘴來形容對事情發展提出不好的預測的人。

13、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我們平時形容教室很安靜,常常會怎麼說?“一根繡花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以繡花針的聲音來襯托教室的安靜。

那晚上一個人在夜半聽到鐘聲,會是什麼感覺?——靜、寂寞、憂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抒發了一種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剛纔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滿寒意的滿天霜,看到了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還有那遠處若隱若現的寒山寺,在我們的耳邊還不時傳來那一聲聲躁人的烏啼,以及悠遠沉重的寺廟鐘聲。好,你們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想一想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裏有點兒(引說:思鄉),有點兒(引說:憂愁、孤獨、寂寞)

小結:寧靜、幽暗、寒冷、淒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五、拓展:拓展一:師:在這裏,還有一種愁。

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斷,誰願意來讀一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長那麼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裏,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使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裏,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讀了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自由發言。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姑蘇城外,寺廟鐘聲又不斷地敲打着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一氣呵成寫下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拓展二: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板書:毛寧的《濤聲依舊》

接下來我們聽一首歌,這首歌有部分歌詞是借鑑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歌是毛寧唱的《濤聲依舊》。(給學生髮歌詞)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才發現又回到你的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聽完歌,請同學們找出歌詞中借鑑詩歌的部分進行對比。

對比: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江楓漁火對愁眠(帶走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留連的鐘聲)

2、歌詞中描寫的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的愛情故事。

青春爛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在楓橋古鎮邊相遇、相識、相戀,最後因爲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懷着一份對對方無盡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後的今天,兩個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楓橋邊相遇,面對江楓漁火,古寺鐘聲,雙方蘊積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發出來。經過太多的世事滄桑、太多的榮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這個人。

一份真愛,已經錯過一次,千萬不能再次錯過。那種久淤於心的祈盼、渴望、見到對方後的那種欣喜、以及對對方心思的猜度和心靈的感應都蘊涵在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中。

3、我們經常說一個人“飽經風霜”,這個“風霜”怎麼理解?

(解釋:飽:足足的,充分;經:經歷;)

舉例:他聽見腳步聲,擡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風霜”:形容在歲月中經歷得多,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各種艱難困苦,顯得很滄傷。

4、對於現實中受到“風霜”感染、受到“濤聲”影響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呢?

對於現實中飽經風霜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儘可能多的關注、關心和幫助,使他們在關愛中擺脫落寞的陰影,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精神。“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這是歌曲中表達的願望。

拓展三: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小結:是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聲笑語,也會有憂鬱哀愁。而張繼,是變憂愁爲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那你呢?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是採取什麼方式排解的?(學生自由回答)

傾訴、轉移注意力、聽歌、睡覺、吃東西、逛街、旅遊、淋雨、喝酒、打球發泄……

六、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裏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盪着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着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並熱愛詩歌吧。

七、作業

1、積累描寫秋天的古詩,收集寫“愁”的名句。

2、背誦並默寫《楓橋夜泊》。

八、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張繼

看到: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

聽到:烏啼、鐘聲

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生字、新詞,瞭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並能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烏塔爲了自己的目標勤奮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獨立自主的好品質。思考作爲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自主能力?

4.創新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自己提出問題,學會獨立思考。

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着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爲什麼能獨自一人遊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查找有關歐洲國家和城市的資料;教師製作教學幻燈片。

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二)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導引目標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烏塔》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大概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激發興趣)

2.學生回顧內容,提出疑難,展示自學;教師梳理、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創設條件

1.置疑: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個遊歐洲,確實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請結合課文內容,小組學習,談一談烏塔身上具有什麼性格特點?

2.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題,引起學生思考、討論,並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烏塔的性格特點板書到黑板上,這對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鍛鍊。)

三、組織研究

1.激情:烏塔和中國小學生不同在哪裏,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麼?你贊成哪一種教育教學方法呢?現在,請同學們自願結組,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分組討論:

(1)烏塔的說法和做法好不好?我們可不可以像烏塔一樣單身外出旅遊?

(2)自立精神與冒險有什麼區別?怎樣纔算自立?

(3)從烏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啓發,受到了什麼啓示?

2.得出結論,達成共識。板書:長出獨立的翅膀。

3.小結,教師提出自己的建議:

a、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她的獨立精神,但並不是要我們每一個同學去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學習各方面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長同意和充分準備。

c、要像烏塔一樣有主見而不盲動,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

一個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時間才能鍛煉出來。

(深入研究課文內容,擴大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空間。同時,學生廣泛地查詢資料,學習知識,流利地表達,這樣,不僅涉入了知識,又鍛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反思小結

1.本篇課文學完了,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請同學們朗讀課文。

五、佈置實踐作業:(任選兩題)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的意見。

2.回想自己遊玩過哪些地方,請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寫詩,或寫文,或畫文並茂,把給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寫下來。然後展示給同學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