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長城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大綱

長城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橫亙於中國崇山峻嶺、河流峽谷、沙漠高原之間的長城在中國境內綿延數萬裏。其內涵豐富、歷史久遠、姿態萬千、景色壯觀。是世界上偉大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

長城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長城大約開始修築於中國公元前7至4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爲防禦外來侵掠,許多諸候國開始在邊境營造數百里或上千裏的不封閉的城牆,這種城牆就是中國最早修建的長城。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原有的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並加固、增建,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向東達遼東,長萬餘里,形成當時的“萬里長城”。漢朝爲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對農耕地區的掠擾,建築了防邊長城的障、城、亭、燧等軍事防禦設施。漢長城東起遼東,西經鹽澤(今新疆羅布泊),向西繼之以烽燧,直到新疆的西部,全長超過二萬里。

作爲中國古代重要的防衛工事,長城經北魏、北齊、東魏、北周、隋朝、遼朝、金朝、明朗等各個歷史階段,長達二幹多年間的營造。特別是二百多年間路大的.長城修築工程,東起鴨綠江,西到亮峪關,全長6300多公里,被稱爲“萬里長城”,並設立了遼東鎮、薊鎮、宜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九個防守區,亦稱“九邊”、“九鎮”,有效地對長城全線進行防務管理和修築,形成了由城牆、關、城堡、牆臺和煙墩等組成的完整防禦工程體系。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多是這一時期修築的。經實地考察已證實,橫跨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湖南、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各個時期的長城長度達五萬多公里以上。

歷代遞建的長城始終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建築材料與形式多以土、石爲主.但也因自然條件的差別而異。城牆是長城的主體,最早是利用生土夯築,後則加工爲石,同時又根據個別地段的地質特點,或以木板、木榨等構築牆體,或利用山嶺的自然形態爲牆體,建築材料不限於土、石,豐富多變的特點在今天仍可清晰看到。秦漢長城多以自然石塊壘砌,或夯土修築儘量利用山險建成,在山脊、懸崖峭壁處,多利用地形,稍加修綴而成牆體。而在風蝕嚴重的草原、荒漠地區,常用土坯築成甚至還有用葦草層或紅柳層的夾築砂礫牆體.

如今甘肅省玉門關一帶的長城。金代長城主要分佈在少石多土的內蒙古高原上,多以夯土版築或土坯做牆。明長城在山區一般利用山脊作牆基,外包砌條石、青磚,內填黃土、碎石,既便於施工,又節省材料和勞力,如居庸腐關八達嶺長城;或用磚砌成牆體兩側,內填黃土、碎石,如河北省山海關到山西省雁門關一帶的長城。長城沿線還因地理位置的重要程度建有規模不等的其他各類防禦設施,如關、城堡、牆臺和烽火臺等,在軍事上滿足駐兵、屯糧、防衛、藏武器和軍情傳遞的需要。

歷史上的長城作爲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兩大經濟區域文化衝撞與融合的產物,爲推動中原地區經濟發展及文明進程,穩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保障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暢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天的長城雖已失去了昔日的功能,但已作爲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的結晶,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比薩斜塔等被謄爲世界奇蹟,象徵着中華民族血脈相承的聰明智慧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