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通用10篇)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通用10篇)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1

11月2日,參加東臺市第十六屆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的八位老師,向我們展示了東臺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的風采,他們的課透露出豐厚的文化底蘊、高貴的精神氣質以及精湛的教學藝術,令人嚮往。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堂課是弶港小學王春燕老師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選自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通過對林沖與洪教頭雙方語言、動作等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謙卑有禮、武藝高強的梁山第一等好漢。課文較長,文章中值得挖掘的東西很多。教學過程中,王春燕老師由柴進對林沖的評價去組織教學,引領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感悟人物形象,同時欣賞《水滸傳》人物的圖譜,激發了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和慾望。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認爲王老師的這堂課有以下五個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鑑。

一、情境導入,三讀切題。

市一小五(1)班的學生在舞臺上一坐定,王教師便播放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主題曲《好漢歌》。王老師激情引領,學生同唱,雄壯、豪邁的歌聲把學生帶入了《水滸傳》的情境當中,由《好漢歌》進而讓學生說出“你知道哪些水滸好漢?”學生興趣盎然地說出了“武松、魯智深”等一些英雄好漢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綽號,由此引出林沖。老師隨口說出“柴進門招天下客”,沿着老師的手勢,學生齊說“林沖棒打洪教頭”,至此引出課題水到渠成。緊接着老師連拋“打的是誰”“怎麼打”“誰打”,引導學生三讀課題,可謂是一步一營,循循善誘,自然貼切。

二、問題引領,提綱挈領。

縱觀王春燕老師這一堂課,實際上設計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林沖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雖然也提了不少輔助性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圍繞着這個問題來展開的。關於“林沖是怎樣的人”,王老師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梁山另外一位英雄柴進的介紹:“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由此入手,引導學生品讀,初步感知了林沖的形象。然後以“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 。”爲抓手,通過對比朗讀,在“林沖初見洪教頭”和“林沖棒打洪教頭”這兩個情節中,讓學生細讀課文,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的描寫,體會林沖和洪教頭的人物個性,挖掘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在學生對課文、人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自由討論,說一說 “林沖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說說理由。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後,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當說到理由的時候,同學們將課文和自己的見解結合在一起,每個人的答案都很精彩。學生先後比較清晰地說出了“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謙卑有禮、處處忍讓之教頭。”“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武藝高強、機智沉穩之教頭。”這種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尋找答案的學習方法,不僅提高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生動體現。

三、以讀感悟,“讀”領風騷。

王老師的這堂課上書聲琅琅。在讀書的形式上有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表演朗讀、感情朗讀等;在讀的內容上有分段讀、分句讀、詞語讀等。王老師的讀書也不是爲讀書而讀書,而是爲體會林沖和洪教頭的人物個性,挖掘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而精心設計的有層次地讀書,一次比一次的要求更高,一次比一次精彩。例如在讀林沖初見洪教頭時,讓學生抓住“躬身施禮”,先做動作,再讀出林沖的語言,林沖“謙遜”的形象就出來了。再比如讀描述洪教頭的的語言時,先讓學生從具體的文字中,找到描述洪教頭的神情、動作的詞,讓學生先“冷笑兩聲”讀:“只因大官人好習槍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來依草附木,冒稱武師,找你騙吃騙喝,你怎麼能如此輕信呢?”“跳起來”再讀:“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較量一下,我就承認他是真教頭。”在這樣的指導下,情境自然就出來了,學生讀得多,讀得有趣,而且一遍比一遍讀得有提高。學生對洪教頭的“目中無人”有了人入木三分的認識,在對比之下,林沖的“謙卑有禮”的形象就自然立於學生的頭腦之中了。另外引導學生三讀林沖 “撥草尋蛇”的招式,感悟他的敏捷,也很值得肯定。

四、課內生根,課外延伸。

聽了王老師的這節課,給人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學生喜歡上這篇課文,進而喜歡上了《水滸傳》。從課前豪邁的《好漢歌》導入,歷數魯智深、武松、吳用等水滸人物,到結束時讓學生讀金聖嘆對林沖的點評,再到欣賞《水滸傳》人物圖譜,無不滲透着大語文的觀念。封閉性的閱讀只會在“文本解讀”上下工夫,只會在讀者和讀物之間兜圈子,而開放性的閱讀,可以把學生帶進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攝取知識,吸納前人積累起來的優秀文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較爲紮實的知識基礎,在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王老師通過這節課爲學生打開了一扇門,讓學生通過這扇門,逐步進入《水滸傳》,進而邁入文學名著的殿堂。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學素養,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激情洋溢,精氣神足。

在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的五位老師中,王春燕老師教學風格獨特,有一種內在的類似於梁山好漢的豪放直爽的氣質,很適合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這樣的課文,語言鏗鏘生動,好似單田芳走上了一小的舞臺。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緊張、活躍,課堂節奏有張有弛,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互動頻繁,內涵豐富,引人入勝,形成了真正的情境場。

總之,王春燕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始終緊扣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去引導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活的個性特徵,使學生對梁山好漢產生興趣,對古典名著《水滸傳》產生了濃厚興趣,形成美好的閱讀嚮往和期待。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2

聽了徐、張兩位老師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後,對兩位老師的教學藝術感到欽佩,對他們於文本的解讀也深受啓發。

整堂課師生情感充沛,能夠充分感受到師生情感的投入,激情澎湃,熱情高漲,也感染了我們,大家都沉浸在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情景中。老師能夠抓住小說的文體特徵,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並且明確目標,通過情節感受人物鮮明的形象。

教學中能夠做到長文短教,以主問題引領課文,直奔文章重點段第七自然段,緊扣題目“打”,從三個回合的過招中,通過表演、分角色朗讀、小組合作等形式感悟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且注重寫法指導:動作、語言、側面、對比等描寫,讓學生學會比較、欣賞。教師研讀教材深,能夠挖掘文字中隱含的信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客觀分析洪教頭的人物失敗原因。

整堂課教師沒有就教材講教材,而是由一篇文章延伸、拓展到閱讀整本書《水滸傳》,通過介紹《水滸傳》、水滸中人物綽號出示等方式,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慾望。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3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中的一篇課文,根據小說《水滸》中的部分章節改編入選。小說作爲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是我的困惑之一。

有幸,聆聽了段寶敏老師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第二課時的教學。可以這樣說,段老師對於這一文體的把握和教學,有着自己獨到的理解,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

我來談談對於這節課我學習的體會和感受。

首先,上課之前,學生讀詩詞時所表現出來的氣場,是學生平時讀書積累,厚積而薄發出來的語文素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學生身上可以看出教師的素質,在之後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和發言也可以看出老師平時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所付出的努力。作爲農村教師我想把我學習到的好的東西帶給我的學生,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讀書帶給他們的快樂和益處。

其次,從老師的課堂來看,緊緊抓住賞析故事情節中的人物——林沖、洪教頭這一教學重點,組織學生圈畫批註進行自主閱讀,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林沖的武藝高強、謙遜忍讓,洪教頭的武藝稀鬆、傲慢無禮。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有靜態的.默讀、瀏覽,也有入情入境的朗讀、表演,學生的感悟水到渠成。因爲低年級和高年級的上課風格和對文本的剖析都有所不同,所以,對段老師循循善誘的指導朗讀和對人物的理解分析,讓教低年級的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總之,老師嚴謹認真,細膩真摯,有很強的課堂掌控能力,這些都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4

一、善於激勵學生

課一開始,孫老師便從鼓勵學生大聲發言入手,談話中帶着幽默,讓學生把自己的小嘴巴變成大喇叭,學生的興致就上來了。課中,他用孩子的名字做文章,“你的名字裏有個聰,聰表示聰明啊,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他讓學生心潮彭湃,“讓我看看你的腦袋,外面看看和其他人一樣,裏面就是不一樣。”他讓學生充滿自信,“老師喜歡舉手的孩子,舉手的孩子自信!”等等。在孫老師的課上,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話語,讓學生舉起的小手多起來,發言的人多起來,發言的聲音響亮起來。

二、注重概括能力的培養

孫老師的第一堂課其實也如我們平時上課一樣,檢查學生的預習,讓學生概括段落的意思並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但他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對教材的研究和把握,對名著的認識以及對課堂的生成都駕輕就熟。他在檢查學生讀文之後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自然段的內容,然後再簡潔地歸納爲兩個字,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從閱讀——概括——提煉的過程。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對段意的概括,但學生的這種概括能力不可缺少。

三、課的重點突出

在《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中,主要有三個人物,孫老師的第二課時就讓學生認識了林沖是個什麼樣的人。用他的話說:“一課突出一個重點。”這樣就能讓學生認識得更深刻。課中,孫老師以一個填空題()的林沖讓學生在文中找依據,並把他們說得好的寫在黑板上。通過交流、演示招式,透過語言文字,孫老師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個謙虛的林沖,武藝超羣的林沖,武品高尚的林沖,禮貌待人的林沖。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5

學校一年一度的教學開放周和家長會如期而至,教學開放周那天我上了《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的第3課時,課上下來後,有很多的想法思考,不足與收穫。

這節課吸取了《黃山奇鬆》那節課貪多的問題,於是,選擇講第3課時,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設計時目標明確,①進一步品味人物的個性特點,②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本着這兩個教學目標,課堂流程是清楚的。首先,回顧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品味人物的個性特點,接着進入本課學習。林沖在洪教頭一再逼迫和柴進的勸說下,答應和洪教頭比武,過渡到第四自然段的學習。用課件出示句子,抓重點詞品味兩個人的性格特點。學生概括也準確。有急躁、自以爲是的洪教頭,有忍讓、謙虛、有禮貌的林沖。戰了四五個回合,林沖不打了,說認輸了,引導學生體會林沖的機智。他的目的是去掉木枷,才能得以施展武功。先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然後過渡到第七自然段學習故事的高潮部分。先整體瞭解幾個回合打敗洪教頭,開始答案不一,經過再次讀書,得出3個回合。課件用表格形式出示3個回合各自的招式,從林沖的一橫、一退、一掃,不難看出他的武藝高超,含而不露,相比之下,洪教頭太自不量力了。此時,看結果,洪教頭灰溜溜地走了,再看衆人的表現,因時間關係用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的句式說一說,孩子們說得精彩,緊接着看視頻《水滸傳》電視劇中的這一片段。目的是再現文字場景,通過文字想像場景,這也是學語文的目的。後面拓展做了一個微視,介紹四大名著,推薦《水滸傳》這部書給孩子。小結本節課內容同時滲透寫作方法,學會用動作、語言、外貌、神態來刻畫人物。最後讀書沒有讀完。課的思路和流程是清晰的,目標也明確,但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

反思的是:課在行走的過程中,又是前鬆後緊,重點段落讀得少,沒有達到以讀促講的目的。爲了趕時間,怕完不成教學設計,只好匆匆而過,在這是有遺憾。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課前設計時還刪減了很多內容,看來這個問題就是自己課堂真正的問題,還是目標不夠明確。究竟是講讀,還是學習寫作方法,兩者要分清楚,抓住目標做紮實。回顧這節課,時間處理不好,問題是學生對同一問題說得多,有重複現象,沒有很好的收放。該略就略,該講就講,要收放自如,只有這樣才能突出中心,突破難點。另外,本節課讀書少,設計時有不同要求地讀書,只因時間問題,導致這樣的結果。

這節課我也拍了錄像,與前一節《黃山奇鬆》錄像課相比,手勢少了很多,命令的口吻有3處,也改變了很多。課堂上也不那麼急躁了,穩健,大方了很多。板書也漂亮了一些,與名家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此時,讓我想起於永正老師的板書,一筆一畫的功夫在書寫教育人生。欣慰的是自己有改變,只要持之以恆,一點一點的去改變,一定是可以的,也會縮短與名家的差距。

佛祖在菩提樹下一夜頓悟,自我感覺越來越喜歡語文課堂了。喜歡解讀教材,喜歡有自己的見解和獨到之處。雖說不成熟,但願執著着,吾將上下而求索。爲的是一己之見能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和進步,更多的是服務於學生。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6

《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主要寫林沖遭刺配來到“小旋風”柴進莊上,被洪教頭所逼與之比武,幾招之內便將洪教頭敗於棒下,最後使之羞慚而去的故事。全文緊緊圍繞“比武”這一中心,以動作、語言等描寫來刻畫林沖、洪教頭的性格特徵。

在這堂課上,主要體現的思想是: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怎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理解一些不常見的詞語;怎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在學習中有所發現。所以教學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圍繞“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展開自發探究,讓學生在閱讀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內化吸收,促使他們在學語文的同時,提高品味、積累的能力。

設想很美好,但課堂有缺憾,課上下來,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由於課堂時間太有限,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估計不足,在讀書交流這一環節教學時間過長,佔用了精彩環節交流,即第七段的交流,最終導致有點拖堂。

二、不能很好地關注評價,推動教學。畫龍點睛的評價能讓孩子找到思考的方向。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應有指向性,有針對性。

三、在第七段的精彩片段學習時,可引入視頻或音頻,增加課堂學習氣氛,激起學習興趣。

四、整個課堂,教師的講解佔用的時間太多,不能很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一堂好課不在教師講得好,而在教師引導得好,在師生碰撞的過程中,學生有生成的東西。這堂課,我只能勉強說是個好導遊,不是個好老師。

整體說來,上完課後,反思當初的教學設計,有一些細節要改進,從根本上講要擺正教學思想,教育觀念。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7

今天,我教了《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課上的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想了很多……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編入教材時略有改動。本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獨特魅力,並讓學生接觸白話文,爲將來中學學習文言文做一些準備。由於本課是記敘梁山好漢的話本,因此語言不同於現代語言,不太適應學生的語言習慣,因此我重點指導學生自學生字,反覆閱讀,邊讀邊想邊記。

開始檢查朗讀情況了,學生都積極舉手,我喊了兩個同學讀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韓楓也不示弱。他一邊把手高高舉起,一邊大聲說着:“劉老師,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躍,我便請他站起來讀第3自然段,然後又請了幾個同學,沒被喊到的幾個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幾聲,我轉向那幾個學生安慰他們說:“等會兒還有機會,我們先來聽這幾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說實話,今天讀課文的幾個同學除了韓楓,朗讀水平都屬於中上,對於韓楓能讀得怎麼樣,我心裏沒有把握。韓楓是什麼樣的學生呢?似乎每個班級都會找到這樣的孩子,他熱情、單純、好動、頑皮,有時會少寫點作業,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又不付出努力,課堂上無論會不會總愛積極舉手,老師請他回答時,往往不是回答不上來,就是張冠李戴,他讀書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兩個學生較順利地讀完了,個別字讀錯了我就及時糾正。輪到韓楓了,他剛開始讀得還可以,當讀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個犯人?”這句話時,把這句話讀斷了,我請他再讀一遍,仍然沒有讀好,有幾個學生頓時把手舉起來了,我說:“請別的同學試試吧!”韓楓頓時泄了氣,無奈地坐下了。

我請陳露讀了一遍後對韓楓說:“韓楓,請你再讀一遍,好嗎?”韓楓趕緊站起來,很興奮地端起書,重讀了這句話,可惜的是他滿心想讀好,就是不能如願,又讀斷句了。“唉呀,你還是坐下吧!”“劉老師,讓我讀!”很顯然,同學們有點不耐煩了,有的高舉着手,有的小聲地埋怨着。再看看韓楓,耷拉着腦袋,一臉的沮喪。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靜一下,便微笑地鼓勵韓楓:“比剛纔好一點了,再來一遍!”韓楓鼓起勇氣又讀了一遍,雖然沒讀斷句子,但不夠通順、流暢。我滿意地說:“好!又進步了!”我對其他學生說:“其實他能讀好,只是有點緊張,大家不要着急,我們請韓楓再讀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負衆望!好嗎?”同學們都友好地同意了,韓楓讀這一句時是那麼仔細認真,生怕再出錯,還好,他終於讀得正確流利了。他舒了一口氣,我也舒了一口氣。後面的課文我堅持讓韓楓讀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錯了一處,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兒。學生們不由得爲韓楓鼓起掌來,我也激動地說:“真不簡單,這麼長的課文能讀得較爲正確、流利,說明你韓楓一點不比別人差,要有信心啊!”韓楓也很激動,他笑了,笑得那麼燦爛!

儘管今天的語文課沒來得及寫字,但我認爲是值得的。我想:一個老師的耐心、寬容、鼓勵、信任是多麼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只是個小小的環節,但對於韓楓這個個體來說是多麼關鍵!他體驗了由失敗到成功的學習過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歷程。經過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從而培養了自信,這是多麼可貴,多麼難得啊!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8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是一篇經典名著,課文較長,文章中值得挖掘的東西很多:在詞語理解方面,文中許多帶有時代色彩較難理解的的詞語;在情節發展方面,柴進在推動林、洪二人比武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方面,林沖的性格主色彩是“謙虛”還是“忍讓”?在寫作方法方面,課文通過對比着描寫比武前後雙方的語言、動作和神態並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回想竇桂梅老師執教的這一課,是那麼內涵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因此對於這一課的教學不僅格外期待,甚至有點躍躍欲試了。可是臨到再理教學設計時,不僅躊躇了:不說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說自己是否有那樣駕馭課堂的能力,就利用教材而言,需要把自己咀嚼到的都餵給學生嗎?怎樣教最利於我們學生的發展,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握住學生的注意力,就要保持兒童這樣一種內心狀態——情緒高漲、智力振奮,使兒童體驗到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斟酌再三,考慮我班學生的實際,我還是把精讀的目標定位爲兩方面:把握性格特點,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語言,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基於這樣的目標,教學設計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策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洪教頭是一個怎樣的人” 自主學習,體會人物性格特點入手,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林沖和洪教頭個性特點,然後引導細品課文,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挖掘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教師適當點撥。有時引入不同觀點,激發學生閱讀、思辨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如:在引導把握學生林沖的性格特點時,拋出問題:有人說:“林沖是個爲人謙虛、武藝高強的人。”有人卻說:“說林沖武藝高強我是贊同的,但說他謙虛,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爲他是一個爲了生活得平安而特別謹慎的人。”你同意哪種觀點,爲什麼?讓我們從林沖的行動和語言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探尋。有時,於無疑處設疑:由於洪教頭囂張挑釁,引起在林洪二人的比武。在這過程中,柴進起了什麼作用?讀讀文章中關於柴進的描寫,你有什麼發現?藉此並適當補充原文,既側面印證林沖的性格特點,又能激發學生閱讀《水滸傳》的興趣。有時,適當存疑:林沖如此忍讓,如此謙虛謹慎嗎?到底遭遇了什麼,結果又如何呢?去讀讀《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等與林沖有關的故事,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教學預設是這樣,但是課堂教學效果卻有諸多遺憾,沒有出現預想的 “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場面。反思這節課的教學,一個深刻的體會:書不讀熟不開講。上課時因爲急於求成,匆匆檢查完孩子的預習就開始進入精讀課文的階段,美其名曰提高課堂效率。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孩子,書不讀熟不開講,那是至理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課文讀熟了,讀通了,這時再來引導,那才能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那才能事半功倍。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9

在這次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很多自身的不足,也讓我自己在不斷的反思的,得到成長。

一、無視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

該教師沒有聯繫學生已有的語文學習經驗,把學生當成了一張白紙,我一開始直接以問題的形式帶着學生走進這篇文章。我的教學是相對孤立的,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都是零起點。這必將使得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的深度欠缺,同是也不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序列化,學生在遷移運用時,將會遇到很多困難。

二、淡化了學生個性閱讀的價值

在體會人物想象的時候,我直接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缺少與文本獨立對話的過程。每個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視角、閱讀體驗都是不一樣的,閱讀教學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沒有尊重這一教學規律,因此學生在談論的時候相互影響,對人物的認識趨於一致,沒有獨到的認知。交流的時候,我也沒能創設一定的情景去激發學生的獨立閱讀興趣,因此學生反應比較沉悶,長此與往,學生將逐漸失去獨立品讀文本的能力,教出來的將千篇一律的學生。

三、斷送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契機

最後,我只是對學生的見解作一總結,缺少更深一步的引導,這樣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只是將原有知識重複了一遍,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沒有真正獲得成長。文本有效的教學內容並沒有正真得以展現,如果能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適當的進行一定的點撥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學生的收穫應該會更大。

我想,教師的成長就應該是這樣的吧,再一次次的課堂教學中,積累收穫、發現不足;在一次次實踐中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後再實踐。

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評課稿 篇10

在帶學生品詞析句感受林沖、洪教頭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問學生,這篇文章選自於古典名著《水滸傳》,請你再默默欣賞林沖和洪教頭打鬥的場面,把這段文字和我們上星期所寫的《鬥牛猜字》相比較,看看作者寫得好,好在哪裏?

寫雙方交戰的場面,雙線進行,很清晰。於是,我和學生配合朗讀了第七自然段,學生恍然大悟。說上次的鬥牛遊戲也是這樣寫的,但那是在老師的提醒下。現在更清晰地知道了寫打乒乓啊,打籃球等雙方活動的,就要這樣一來一往雙線進行,要邁開左右腳,才走得穩。寫觀衆的反映,烘托場面的氣氛。課文寫衆人哈哈大笑,是告訴我們,林沖和洪澆頭之間本來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是柴進加劇了場上的矛盾,洪教頭既想贏銀子又想贏面子,所以場上的打鬥達到了高潮,氣氛緊張,但衆人這一笑,氣氛緩和了,洪教頭丟了面子,走開了,打鬥就此結束。所以我們上次寫的鬥牛猜字遊戲,也應該寫寫大家的反映和自己作爲一個觀衆的心理。寫打鬥時用了很多動詞,很準。

於是,組織孩子們從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間找動詞,結果找到了二三十個,對掂量耍提打(提起棒來就要打)橫掃等作了品味,發現作者用詞很精確,突顯了人物性格特點。寫月光,推動事情的發展。故事開始寫一天午後而打鬥時,月亮已經上來,照得廳堂外面如同白晝。告訴我們故事在不斷髮展,正因爲如同白晝才能看得清,才能打鬥啊!在月光下一來一往,也暗示着事情在發展。故事發生的環境往往爲事情的發生發展起個鋪墊作用。當時的課堂上,學生髮現了七八條好,如寫打鬥場面還寫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達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頭迫切取勝,自高自大。

對這些發現,既引導他們品味內容,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聯繫實際談談寫得好在哪裏,以便能聯繫實際,修改自己的作品鬥牛猜字,學生不亦樂乎,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說實話,自己對《水滸傳》的瞭解並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礎和學生的基礎作了另一種嘗試從學習寫作的角度來學名著,讓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