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江南》教學反思(一年級上冊)

《江南》教學反思(一年級上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篇一:《江南》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景,一處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

《江南》教學反思(一年級上冊)

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古詩,可以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詩句語言的精煉,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如創設情境、圖文結合、情景表演等,指導學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爲了讓孩子們體會到魚兒的快樂,我請幾個孩子,分別扮演“田田”的蓮葉,位於“(中)間”“東”“ 西”“ 南”“ 北”方向,再請幾個孩子體驗魚兒嬉戲時的愉快心情。這樣,既突破了難點,孩子們又正確地掌握了“東西南北中”幾個方向。

  篇二:《江南》教學反思

新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小朋友,你還記得我們秋遊時去過哪兒嗎?”小朋友們馬上異口同聲:“荷塘月色!”然後讓學生說一說,你在荷塘月色看到了些什麼?小朋友們衆說紛紜,“看到了荷花!”“看到了蓮蓬!”“還看到了大大的荷葉!”“還有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接着我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一談。

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 小朋友們都喜歡去,有學生問:“怎麼去?”我便順勢引導:“古人把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我們學好這首詩,不就是去採蓮了嗎?”這一環節通過圖片展示的實在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時候,我充分藉助課文的插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1、自由讀讀詩句,說說課文寫了什麼?

2、仔細看看圖畫,說說圖上畫了什麼?

3、邊讀課文邊看圖,說說古詩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圖上找到?

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看圖。交流討論問題時引導學生聯繫前兩行詩句,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周圍的荷葉、荷花長得怎麼樣。再聯繫詩的後五行,進一步觀察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在觀察的基礎上,把看到的畫面和詩句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這樣訓練,學生的腦中會再現出美麗的採蓮畫面,也就體會出了詩句中蘊含的美。

  篇三:《江南》教學反思

《江南》是一首古詩,描寫了江南水鄉人民採蓮的情景。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介紹了此處是一個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整首詩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很適合兒童閱讀。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本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採蓮的風光。

教學《江南》一課時,我創設了一種生活的情境,遊戲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斷:

師:江南真是個好地方,到處長滿了荷花、蓮葉。你們瞧!蓮葉們一片一片地從水中探出小腦袋,爭着向上長,它們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熱鬧呀!瞧!那邊還有幾個划着小船,趕來採蓮的小姑娘呢,她們撥開蓮葉,尋找那一個個成熟的蓮蓬。“哇!”突然,船上的一個姑娘叫了起來。小朋友猜猜,採蓮姑娘看見什麼了?

生:(大聲齊呼)好多小魚!

師:小魚在哪兒呢?噢,在這裏(拿起小魚頭飾給小朋友戴上),在這裏(分別給好幾個小朋友戴上)。

師:呀,這麼多的小魚,這下,荷塘裏可熱鬧了!小魚來到這美麗的荷塘,它們最想做什麼呢?

生:小魚們會說:“我們來做遊戲吧!”

師:想做遊戲的魚兒請站出來吧。

學生爭着走出來。

師:看,小魚們在蓮葉下歡快地做遊戲呢,它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一會兒游到南,一會兒游到北。

(孩子們合着我的節拍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一會兒游到南,一會兒游到北”)

師:小魚們邊做遊戲邊會說什麼悄悄話呢?

生:小魚說:“我玩得真開心!”

生:小魚說:“這裏真好,明天我還要來這玩捉迷藏的遊戲!”

師:小魚兒,你們玩得開心嗎?

“開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喊着。

師:可天色不早了,採蓮姑娘要回家了,小魚兒也該回到媽媽那裏去了。

孩子們紛紛識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學習語文創造和提供具體、可供想象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的和諧的震動,讓學生主動感知體驗,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個人悟,自由暢談、表達情感、質疑問難。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的體驗,給他們無拘無束地創造、探索的天地。通過讀讀、想象、演演的學習方式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民主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