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1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爲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和學生進行交流,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我們班小孩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請學生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啓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在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意的教學時,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入情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古詩教學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狀態,即只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詩意,但是我覺得教師應在古詩的教學中,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以情育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更好地感受詩歌的美感。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2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講授古詩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啓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完《登鸛雀樓》這一課後,我覺得學前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學前兒童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感情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嗎?那你想到前面給小朋友朗讀嗎?這時幼兒們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帶領幼兒學習校正讀音,在我進行逐行分析詩意時,引導幼兒與我配合,交流討論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引導幼兒觀看黑板上的圖畫。有大多數幼兒可以說出大概意思,還有的幼兒可以用完整話說出準確的詩意,課堂氣氛活躍,連平時不愛聽講的'小朋友也參與到交流當中了。通過課堂律動使幼兒放鬆心情,這時我會及時注意維持課堂秩序。請幼兒到講臺有感情的背誦古詩,給予表揚並獎勵粘貼。

總之,這堂課從讀到理解,理解到背誦,各個環節緊緊相扣,我從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以引導幼兒的興趣爲主要目標,在中間加上律動可以讓幼兒以輕鬆活潑的心情度過這節古詩課,可以讓幼兒的心從上課到喜歡上課再到愛上古詩課。我認爲還有不足是課題應該用正規楷體書寫,在黑板上能夠出示全詩就更好了。還有對於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3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的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藉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着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後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

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裏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4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而這首詩,我們班學生早在每天的晨誦時間就已經讀過、背過,因此我決定在簡單地輔導學生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教學完本課的生字外,就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意上。

那麼怎樣讓學生理解詩意呢?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單獨學習一首古詩,還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詩”的課文,學生可以從文中的句子找到詩句的理解。這首詩是先理解字詞的意思,再連成句子呢?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接受嗎?於是,我準備以“畫”入手,與學生邊聊邊理解詩意。

我和學生共同板畫這首詩,思考詩中出現的景物,討論該畫在什麼地方?最後一致得出:一輪夕陽依着遠處連綿起伏的羣山往下沉。樓前下方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奔騰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畫,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意,後來我請學生自己說說詩的意思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說了。通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詩的第三、四兩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我請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說:“我們平時站在平地,只能看到近處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們不僅能看到大片的田野,還能看到遠處一排一排的樓房。”還有一位學生說:“上次爸爸媽媽帶我去東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螞蟻,汽車像小盒子,向遠處看去,看到了許多的高樓大廈,看到了黃浦江水流向遠方。”接着,我又引導學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還成爲了千古名句呢,我們還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個學生說:“我在老師的評語中,看到過‘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呢!”我告訴他們,你們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要更加努力。這樣一拓展,學生就更能理解詩意了。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5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爲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6

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更好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能夠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由他們提出一些,並解決,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當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爲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7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登鸛雀樓》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爲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3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繫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繫起來,有什麼啓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爲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8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採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羣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

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並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

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總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奏,聽語調。

三、講

講分爲兩部分,一部分爲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一部分爲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後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後的收穫。特別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穫。

四、讀

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後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後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

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於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於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9

三年級下冊的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三年級學生對《登鸛雀樓》已經能背的滾瓜爛熟了,但古詩是語言材料的一種結晶體,蘊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們只是機械的背誦,有很多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詞還不認識,對詩中蘊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初步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1、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麼地方準備做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着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後都看到了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本課教學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想像,學生的說話練習“我彷彿看到了 。”那夕陽在山邊騰起大片餘輝,浩浩蕩蕩的黃河涌動萬點碎金流向蒼茫無際的遠方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出來。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瞭解黃河,句式練習說 的黃河,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波濤洶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3、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在文章的結尾處,通過採訪、知識的延伸,使學生更深刻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

4、想象作畫,看圖寫話。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後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作者插圖畫,要儘量畫得與衆不同。要啓發學

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裏?鶴雀樓應畫在什麼地方?夕陽高山黃河應畫在什麼地方?想好再畫。然後讓學生根據圖畫再寫話,圖文相應,讓學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古詩。

一年級下冊《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10

《登鸛雀樓》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西沉、黃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爲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隨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解詩句的內容,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設計此微課前,首先對低段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也擁有一定的識字與學習的能力,有的學生甚至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卻不怎麼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儘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識字寫字,讀詩品詩。

一、情景創設來鋪路

在微課伊始的自我介紹裏,我化身爲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着從共同的愛好——旅遊直入主題,輕鬆愉快地利用配圖講解走進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同時,還很自然地激發了小朋友們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又爲後面在“金箍棒”的幫助下讀出詩的節奏,在指導寫字時利用“火眼金睛”來讀帖做了鋪墊。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有法寶滴!

二、識字無痕有方法

關於課文要認和要寫的生字,我有效地將“隨文”與“集中”結合起來,不露痕跡地滲透了各種方法。如:“樓”“層”是根據插圖直觀記憶和理解;“盡”“窮”是根據猜字謎的形式來趣味識字;“依”“欲”是通過造字特點來認字釋義。至於要寫的生字,我則通過組成不同的詞語(含一成語),在增加語用的同時創造多次與生字見面讀帖的機會;然後再請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跟着生字的動態演示,按筆順規則書空;最後抓住“盡”與“層”兩個代表性的生字做重點,引導讀帖的方法,一看寬窄,二看筆畫。微課雖短,但是識字寫字的教學可謂紮實有效!

三、層層遞進讀中悟

一讀:認識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後,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詩《登鸛雀樓》,根據拼音和“金箍棒”,有節奏地讀準古詩。二讀:隨文識字,借圖解詩後,拓展比較杜甫《登樓》和李商隱《樂遊原》中的名句,體會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此時,去掉拼音,根據節奏線,讀出詩人激昂的情感。三讀:欣賞“古詩新唱”和“爲詩作畫”後,出示電子課本,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謂源於內心的“誦”也。如此層層遞進,讀中領悟,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發了學習的動力,滲透了學習的方法。結尾的“祝小朋友們學習更上一層樓”將古詩的寓意這個難點輕而易舉地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短短十分鐘不到的微課,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關鍵的是:一步一個臺階!一階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