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通用10篇)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通用10篇)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1

一、說課內容

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1課古詩《登鸛雀樓》。

二、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裏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爲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四、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理念: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繫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六、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七、課前準備

爲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爲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八、環節設計

1、導入: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於現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1每句字數相同。2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節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後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裏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導入了下一個環節,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節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課我們就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節。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是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往往由於不知道學些什麼,和不知道怎麼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反覆出現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麼的問題。接着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麼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3、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並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說前面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麼現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着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像)剛纔這一環節我們進行了十分鐘。可以看出,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裏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瞭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控。

4、全班交流,展示成果,檢測評價。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慾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穫。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也是在爲彙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臺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後的展示彙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彙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於課前蒐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並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接着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爲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說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說完以後,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着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着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並表揚了他。接着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爲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繫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肯定了他們互相補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點。提示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補充。他說: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麼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說:我覺得後兩句話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誇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裏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着說:“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後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後請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說:“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後,一名男生評價說:“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於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後另一名學生評價說,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一些。因爲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說:“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爲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2

說教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三、教學準備資料書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古詩《登鸛雀樓》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第一冊的第八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後根據自己的所見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名詩。其中的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哲理,成爲傳誦千古的佳句。

二、說目標

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少等特點,確定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爲:

1、啓發學生看圖理解詩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節奏和韻味,背誦古詩。

3、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黃、入、海、千、更、層、樓”

三、說教法、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給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無疑是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明瞭路子,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爲達到這個目的,本課設計我以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爲主,融入情境教學法與和諧教學法,展示一個以訓練爲主線,學生爲主體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另外,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輔以錄音、圖畫、遊戲等形式,力求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畫導入,瞭解詩意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低年級教學中,直觀性原則尤爲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漢字與相關的實物或圖畫聯繫起來理解記憶,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聯想和發展形象思維。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啓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小學生對古詩的朗讀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

(1)教師朗讀,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優美的“祕密”。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奏、表情、音高等。

(2)學生練習朗讀,準備和老師進行比賽。

(3)學生配樂朗讀,與老師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背誦的`目的。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1、定位聯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遊戲給生字組詞。

3、識字遊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4、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思維。

(四)課間休息

表演唱《我愛黃河,我愛祖國》

(五)背詩比賽,拓展延伸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爲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這樣,在學生休息過後,進行一次男女背詩比賽:除了這首詩,你還會背哪些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課堂小結,鼓勵積累。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

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爲一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爲背詩大王、小詩人!”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啓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課文中配有插圖,可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古詩的要求是能展開想象,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能感受語言的優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詩的特點,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和技能: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過程和方法:

1、能根據文本內容,展開想象。

2、能結合自己的感悟說說古詩所要表達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激發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內容。

(四)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二、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本詩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學生無法親自感受。這樣對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聲情並茂地講故事、極富思想感情的範讀及壯觀的畫面帶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情緒和濃厚的興趣。

(二)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的特點,採用“扶放結合法”。首先扶着學生學習第一、二行詩句,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四行詩句,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三)讀中有悟,培養語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詩傳誦已久,讀起來琅琅上口。教學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受到古詩語言的優美,既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又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爲一體。

(四)合作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種理念,本課的教學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同學相互評價等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

怎樣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讓二年級的學生能感受古詩的美,圍繞本課的學習任務,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古詩的意境是用極爲凝鍊的文字來創造的,對小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個總印象,爲理解詩句,領會詩情打下基礎。在教學時,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愛學,渴望學習的境界。我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它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學生回答鸛雀樓)對,你們真聰明!並相機介紹鸛雀樓名字的由來,因爲這首詩是作者登上鸛雀樓寫的.,所以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被激發,順勢導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讀指導

人們認識事物要經過感知——重現——理解這樣一個過程,只有感知得越具體,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認真讀詩句,要求學生圈出生字詞,對照拼音,逐字、逐詞讀正確讀通順,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意。

(三)悟讀古詩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美”的實踐。古詩教學更應以朗讀,吟誦爲重點。在這一環節,我將指導學生通過看圖、想象、朗讀的方法,使他們與詩人產生共鳴。

1、解詞看圖,領會詩意

教學古詩必須從字——詞——句入手,進而理解詩人所描述的內容。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抓住 “白日”、“盡”“入海流”等重點詞語,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詞語的內容,進而瞭解詩句的意思。接下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學習第三、四兩行詩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蘊含的哲理。

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使學生“自得求之”,實現從老師的指導到學生的自覺的質的飛躍。

2、展開想象,化詩爲文

想象和聯想是詩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古詩中的許多詞語都充滿了豐富的聯想,學生此時已理解了詩句,基本能用口頭語言表達了。所以,我要求學生根據這首詩,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講一講,把古詩的語言,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從口頭表達能力。

3、賞讀古詩,熟讀成誦

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時,我通過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就是詩人。這樣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所蘊含的情感,孩子們都可能在朗讀中表達出來。然後,通過讓學生藉助板書背誦、表演背誦、配樂背誦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這樣孩子的潛力就能得到發展,表現欲也得到了滿足。

(四)指導寫字

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字的筆畫、筆順、結構是非常重要的。課標中明確1—2年級識字寫字的教學目標是“喜歡寫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每個字的筆順、筆畫、結構,再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字寫好,並安排小組之間互相評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充分感受漢字的形美。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理解課文,背誦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我的板書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設計的。

1、前兩句用一個(景)字概括,後兩句用一個(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詩的中心,是整首詩的濃縮。

2、“/”既代表朗讀時字詞斷開處,也表示將詩中詞語分隔出來,有助於釋詞,理解詩文。

3、“·”表示讀重音,有助於學生朗讀詩文,體會詩情。

白日/依山/盡,

(景)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 。下面我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首先說說教材,

《登鸛雀樓》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劇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爲後兩句析事明理作鋪墊。 “白日”指傍晚的太陽,“依”:挨着,靠着。 “盡”:完。這裏指太陽依着羣山漸漸西沉,最後看不見了。 “入海流”是說黃河最終流入大海,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羣山落下去了,黃河水正滾流向大海。詩的後兩句寫的是登樓所思。 “欲”:想要。 “窮”:盡。 “目”:眼睛。 “千里目”是誇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更”: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字,語言樸素淺顯,給人啓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示詩人寬大的胸襟。

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的人生哲理。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夠認讀古詩,會寫“雀” 、 “樓” 、 “依” 、 “入” 、 “欲” 、 “窮” 、 “目” 、 “更”,並按筆順描紅。

(2)能夠流利的朗誦古詩。

2、能力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字詞意思。

(2)能夠默寫出所學的新字。

3、情感目標能夠通過朗誦古詩,理解詩人的感受,並受到啓迪。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學習本課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讀通課文。難點:能夠默寫出生字,會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營造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課堂。

五.教學過程

1.理解詩題,簡介詩人。這首詩以事爲題,樸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鸛雀樓”是一座樓閣的名字,教學時,可簡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來。對作者的瞭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讀詩句,學習生字。教師(或錄音)範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抽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爲理解作準備。

3.解釋句意,理解內容。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觀察圖畫想想詩意。不懂的詞或句提出來大家討論。可先理解重點詞的意思,例如“依” 、 “盡” 、 “欲” 、 “窮” 、 “更” 、等,在讓學生連起來說句意。理解句子後,再讓學生把全詩意思連起來說。解釋字句意思時,不要過多地發揮,只要求理解內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詠背誦。在理解詩的大意後,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啓發學生通過想象,讀出詩句的氣勢。讀時可以讓學生作適當的動作演示,以幫助他們入情入境。只要學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誦並讀出語氣。

5.建議本課教1課時。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6

【教材簡解】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於平淡之中見奇偉。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於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啓迪。

【目標預設】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後引發他們思維、想像,爲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採用自問自探的方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發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設計思路】

這是蘇教版第三冊的一首古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教學時,要以讀爲主,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問中讀詩,在自探中品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發展語言。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並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裏,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2.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請同學們自己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

3.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4.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5.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三、自問自探,理解詩意

1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裏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彆着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

2.交流總結讀詩方法並出示

(1)藉助課文裏的插圖理解詩句。

(2)反覆讀,讀中理解。

(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3.再讀古詩,探究詩意。

4.交流探究學習的`收穫。

(1)理解第一行詩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a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爲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爲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爲白日;可能是因爲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c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 依山盡是說太陽—

d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e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 連綿起伏的山 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f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理解第二行詩

a、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黃河水流是什麼樣的呀?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c、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爲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d、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氣象是多麼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f、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5.出示三,四行詩句。

他在想什麼?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爲——?讓生試說。

6.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嘆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7.學生交流。

8.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9.學到這裏,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0.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1.一首詩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爲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着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後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裏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着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着書大聲地跟着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爲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着黑板上的詩,聽着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願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後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麼聰明又跑回詩裏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麼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着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後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裏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着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裏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教學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爲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爲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雀”和“樓”。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2、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一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師板書課題,學習“雀”和“樓”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爲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藉助拼音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不懂的字詞旁畫上“?”號;

出示詩句,檢查學生的朗讀: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窮、更、入】這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指名讀,齊讀一下難讀的生字。

指名1人讀古詩。

同桌互讀互聽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

1、學習第一句詩。

⑴小朋友先讀讀第一句詩,再看看文中的插圖,你都看到了什麼?(點名“白日”指傍晚時的太陽)

⑵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再去看看吧。

師配樂深情敘說:夕陽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緩緩落下,餘暉染紅了天邊的雲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波濤洶涌,流向遠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讓詩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黃河……。

⑷現在,你明白了詩句中的“依”是什麼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盡”就是指太陽挨着羣山漸漸西沉,最後看不見了。

⑸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還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

(視頻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生自由練讀。

⑺指名1人讀。若讀不到位,師加以指導。

小結學法: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板書:看)剛纔,我們是怎麼學習這句詩的?(藉助文中插圖,發揮想象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幫手,讀好詩句)

對呀,我們可以藉助課文裏的插圖,想象畫面,來學習古詩,今後,大家一定要常運用這個方法。

2、學習第二句詩:

⑴站在鸛雀樓上,面對這樣壯觀的美景,詩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讀(第二句)(背景圖:鸛雀樓)

⑵理解“欲”、“窮”在板書上點出“欲”,“欲”在字典裏由四種解釋(課件出示:①慾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將要),你覺得這句詩中該選哪種意思呢?(課件閃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詩一種誇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必須要。

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⑸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生自由談。(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

什麼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生自由談。出示:

(1)學期結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用詩句鼓勵他,願他學習:。

(2)爺爺奶奶希望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不斷進取,越來越出色,祝他們工作:。

小結: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穫!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課件出示畫面、古詩。再把這首詩連起來讀讀吧!

情境中背誦

伴隨着優美的古箏曲,練着把這古詩背一背。誰來背?指名2人背。

齊背。

反饋練習

回憶古詩填空:見《補……》第47—48的第1題。

3、拓展練習

王之渙還寫了很多詩呢,今天,我們再來看他寫的另一首詩《涼州詞》

課件出示: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師帶領生齊讀一下。

四、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雀”和“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剩下的生字。

3、正確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二、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依入欲窮目更

指名讀,齊讀

2、說說哪一個字最難記:

重點指導:入欲更

3、指導在田字格中書寫。師範寫:入欲更

4、學生描紅臨寫。

三、正確完成練習

1、比一比,再組詞

八()窮()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寫這首詩,同桌互查。

3、完成《補充習題》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9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爲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爲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纔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啓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語文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爲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爲作者所見,後兩行爲作者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