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利用打蝴蝶結的方式繫鞋帶。

2.通過活動,感受自己長大的快樂。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一人一雙有鞋帶的鞋子;獎勵小貼貼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題,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一雙繫着鞋帶的漂亮鞋子,提問:小朋友,你們穿過有鞋帶的鞋子嗎?你們爲什麼不穿呢?(不會繫鞋帶)那今天老師來教你們怎麼繫鞋帶,好嗎?

二、學習繫鞋帶的方法。

1.請一名會繫鞋帶的幼兒上來示範繫鞋帶。

師:我們來看看,XX小朋友是怎麼繫鞋帶的。你們覺得他厲害嗎?他剛纔是怎麼繫鞋帶的?

2.教師講解繫鞋帶的方法。

師:先打一個結,然後將兩邊的鞋帶都繞成一個圈,右邊的圈圈繞過左邊的圈圈,最後打個結。

3.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學習繫鞋帶。

4.幼兒自己繫鞋帶。

三、繫鞋帶比賽。

師:我們現在來進行繫鞋帶比賽,看看誰系得又快又好。

活動反思:

在幼兒園,我們發現,鮮少有小朋友穿有鞋帶的鞋子,在與家長交流後得知,家長覺得現在很多鞋子都不用繫鞋帶,所以家長覺得不必要給自己製造麻煩教孩子繫鞋帶,只要買沒有鞋帶的鞋子就可以了。但是我覺得,孩子已經進入大班最後一個學期,馬上就要上小學,繫鞋帶對孩子們來說是必須要掌握的一個技能,所以我就決定在幼兒園讓孩子們掌握這項技能。考慮到很多孩子沒有繫鞋帶的鞋子,因此,我讓孩子們帶一雙有鞋帶的鞋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同時也是考慮到在學習過程中,別人的鞋帶比較好系,而給自己繫鞋帶就要難一點)在活動進行中,我通過同伴示範先引起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學會繫鞋帶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然後我就將繫鞋帶的方法以最簡單的方式教給孩子。雖然我覺得繫鞋帶很簡單,通過這兩個步驟孩子們應該都可以學會,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幼兒能力有所差異,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繫鞋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必須通過教師手把手地教。可是老師畢竟只有一個,那麼多孩子如何教得過來。此時,我靈機一動,根據幼兒的掌握情況將幼兒分成6組,每組內半數幼兒已經學會,請已經掌握的孩子教沒有掌握的孩子,而且我還制定了一個規則:必須組內所有成員都學會了,這一組的孩子纔算成功,才能共同受到獎勵。如此一來,教的孩子們也很賣勁,雖然他們也有所抱怨:“我已經教了XX很多遍了,可是他還是不會。”但是隻要老師一提出:“可是如果沒有把他教會,你們都沒有獎勵了。”孩子們又來了勁,繼續認真地教了起來。結果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所有的孩子居然都學會了繫鞋帶,這是我所沒有預期到的。我意識到,利用獎勵機制,讓孩子們以小組爲單位學習本領,這個方法是比較有效的,他不僅可以運用到這裏,還可以運用到其他地方,如摺紙、吃點心等等,相信這個方法能夠減輕老師的輔導任務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散文所描繪的多彩迷人豐收的秋天,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運用個人的經驗想象畫面,仿編新的散文。

3、用歌唱、朗誦和舞蹈等方式來表現與讚美秋天。

二、活動準備:

《秋天的雨》flash課件、磁帶、打擊樂器、有關《豐收的秋天》的幻燈片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課題:

(1)一年有幾個季節?

(2)夏天的天氣怎麼樣?秋天呢?

(3)你喜歡秋天嗎?爲什麼?

(二)、欣賞和理解散文的畫面與內容。

1、播放課件完整欣賞

秋天的雨是什麼?秋天的雨有什麼?

2、分段欣賞

(1)秋天的雨,真是一把鑰匙嗎?爲什麼散文中說它是一把鑰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什麼顏色給了誰?還可以把什麼顏色給誰?(兩個小朋友討論)然

後玩開火車遊戲老師說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請小朋友仿編散文“它把什麼顏色給了誰?”

(3)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你還聞到過什麼好聞的氣味?

(4)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告訴人們冬天快要來了,你知道小動物、植物還有我們人是怎麼準備過冬的嗎?(先自由發表意見,再請教你們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接下來分組分批仿編散文。

3、再次完整欣賞

提問:爲什麼說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小結並觀看《豐收的秋天》的幻燈片。

(三)、總結與延伸活動

秋天的顏色五彩繽紛,秋天可以收穫那麼多好吃的、好聞的、有用的東西,你們喜歡秋天嗎?剛纔我們欣賞了優美的散文,下面我們一起用我們的歌聲、舞姿來誇誇秋天,表現秋天的收穫。

(1)我們一起手拉手去《郊遊》看一看秋天的美景。(圓形)

(2)我們來到果園來翻看《秋的畫報》(朗誦)

(3)這麼多果子我們一起來《摘果子》(舞蹈)

(4)小樹葉飄呀飄,飄到了大樹媽媽的腳下,我們來唱一唱《小樹葉》

(5)小朋友的歌聲舞姿都很美,我們用小樂器來演奏《木瓜恰恰恰》

有時間的話分組表演:

歌唱《小熊過橋》

朗誦《我們的祖國真大》

歌唱《國旗紅紅的哩》

歌唱《小螞蟻》

音遊《問候舞》

音遊《逛公園》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彩繩遊戲發展鑽爬、跳躍等能力。

2、能聽口令和信號做出相應的動作,並積極參加活動。

3、體驗與同伴輪流、合作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綵帶若干條(幼兒人數的一半)、音樂一段

活動過程:

1、出示彩繩,激發興趣。

T:大家看我帶來了什麼東西?你們想要嗎?請你們每人拿住彩繩的一頭回到原來的位置!

T:這麼多彩繩舉起來象什麼呢?

2、幼兒手拉彩繩一頭聽口令進行各種動作。

T:你們願意跟彩繩一起玩嗎?現在請你們站起來變成一個大太陽,怎麼變?(幼兒拉直彩繩圍成圓圈,教師抓住彩繩的中間並上舉。)

圍着圓圈聽口令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學矮人走一走,學高人走一走,再走到中間來,跑回原地去。

3、遊戲“轉陀螺”

T:剛纔好玩嗎?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更好玩的遊戲——轉陀螺,請你先看好我是怎麼玩的!(一邊說“陀螺陀螺轉起來”一邊讓彩繩往自己身上裹,再讓“陀螺陀螺轉回去”)

T:你們想玩嗎?請大家聽好我的口令,開始啦——(節奏由慢變快)

4、彩繩網下游戲

T:現在我要放手,我在下面玩羅!(在彩繩網下自由爬)你們想玩嗎?那誰來拉彩繩呢?

T:我有個建議:男孩子讓女孩子先玩,等會交換,男孩子兩個手各拉一根彩繩,好嗎?

T:女孩子去玩吧——

T:男孩子們立正——拿好彩繩,看好誰玩的花樣多。

遊戲結束請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玩法,再換男孩子玩。

5、彩繩網上游戲

T:男孩子們——,到我這來,請女孩子拿好彩繩跪下來。

T:你們看在彩繩上面可以怎麼玩呢?去試試吧——

後換女孩子玩

6、跳躍觸碰彩繩

請一半孩子把彩繩舉到最高,引導其他孩子想辦法用手去觸碰彩繩。

7、放鬆活動

T:你們今天玩得開心嗎?我們的彩繩也很高興,想翩翩起舞了,就讓我們一起舞動手中的彩繩(音樂起)——

T:真好!你們累嗎?我們的彩繩也累了,把他們放地上讓他們休息吧,你們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互相敲敲背,揉揉腿。

反思:

體育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導致活動不容易組織好。作爲一名新教師,組織好一次體育活動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我們應該發揚知難而上的精神,不斷地去思考、去實踐,力求幼兒能在健康領域有更好的發展。本次活動實施下來,孩子們很開心,但是我總感覺他們從中獲得的技能技巧方面的發展不多。難道我們的活動就純粹爲了孩子們獲得一些快樂的精神體驗?答案是否定的。每個活動都應該能促進每一個孩子的某方面有所發展,特別是大班孩子,隨着他們的身心快速發展,他們的求知慾望很高,同時他們的潛力也很大,所以我疑惑活動中一些動作要求是否嫌低,爲了提高動作難度,以促進幼兒更大的發展,我將活動內容調整如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念古詩《夜宿山寺》,瞭解古詩大意。

2、大膽對圖片內容進行描述,敢於在集體中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3、掌握基本的表演禮儀。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學會念古詩《夜宿山寺》,基本掌握大意。

根據圖片內容,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表述古詩內容。

活動準備:

古詩相關內容大圖、水果貼圖。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課堂開始前先進行一個簡單的小遊戲,“看到了什麼?”,讓孩子閉上小眼睛,然後一二三,看到了什麼?剛開始會出現我們學過的秋天的水果圖片,最後展示的是圖片《夜宿山寺》,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認真觀察圖片內容

二、古詩大意

幼兒根據圖片,表達出來的內容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只有在教師的幫助下才能夠把圖片中的個體聯繫在一起,組成一首古詩的內容。

(可以讓孩子麼再次複述古詩內容,加深理解)

三、學念古詩

逐句學唸的同時,讓孩子們養成逐字看書的習慣,手指點着字跟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複跟讀幾次,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加深記憶)

四、古詩表演

本環節的設定的目的:1、是鞏固練習,加深對古詩的記憶;2、學習表演的基本禮儀,問好、自我介紹、謝幕等(表演是幼兒園活動乃至學校活動的常用形式,學會基本的表演禮儀,增強孩子的表現力);3、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自信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2、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自己就是最好的,不和別人攀比的道理。

3、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理解故事內容,發現其中的道理。

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小刺蝟燙髮》的故事磁帶,錄音機;

2、小刺蝟頭飾一個、彩筆每人一盒;

3、教學掛圖二幅。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頭飾,把活動引入主題。

二、教師出示掛圖,講述故事:

1、教師出示第一副掛圖,讓幼兒觀察後提問幼兒:圖上有什麼,小刺蝟爲什麼會想起來要燙髮?燙了發的小刺蝟在回家的路上,其他小動物看見他是怎麼說的?

2、出示第二幅掛圖:圖上有什麼?小刺蝟爲什麼背不到果子?爲什麼見了大灰狼連滾帶爬地跑回家了?他身上的刺到底有什麼用?

三、引導幼兒邊聽故事錄音邊欣賞故事,發現其中的道理。

1、邊看圖邊欣賞故事,給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

2、引發幼兒思考:小刺蝟爲什麼要燙髮,但爲什麼又不能燙髮?

3、教師小結:在生活中,小朋友一定要記住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要有攀比的心理。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採用幼兒情景表演與教師講述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吸引幼兒更加專注的傾聽和觀察,極大調動了幼兒的興趣,有利於拉近幼兒和作品的距離。這就要求幼兒要很好的演繹故事內容,但在實際表演過程中由於幼兒受場地和環境的影響,演出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小動物們的心理感受表現的不夠明確,這就會影響其他幼兒對作品的分析理解。因爲是中班幼兒,所以只選擇了作品的一段,在以後的活動中,我要嘗試組織幼兒完整的表演整個故事內容。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2、通過學習安全用電的知識,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3、積極參與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重難點:

初步瞭解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安全用電的知識來保護自己。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帶插頭的電線一段、插座一個、電的標誌

活動過程:

  一、出示電線,直接引入。

小朋友看,這是什麼呀?看看裏面和外面有什麼不一樣?

師:這是一段電線,裏面是銅線,會導電的,外面是塑料,包裹着銅線,是保護層,有了這個保護層,我們抓在手裏纔沒有電。但是塑料壞了,我們就會碰到電,就會發生危險。

  二、出示插座,向幼兒介紹有關知識。

你們看,這又是什麼呢?它有什麼用呢?

師:這是插座,裏面含有銅片,可以導電,外面是塑料做的,以爲是保護層。如果將手伸進去就會碰到銅片,電就會傳到人的身上,會發生危險,除了人和銅會導電之外,水也會導電,所以小朋友不能用潮溼的手去碰電源。

  三、討論電的用處。

師:小朋友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一些東西需要用到電呢?

幼:電燈,電腦,電視......(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電,電的用處很大,但是如果不安全用電,就會發生危險。

  四、認識用電的基本常識,逐一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他們這樣做對嗎?

  五、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安全用電應注意什麼。

1、剛剛我們說了金屬和水、人都會導電,所以小朋友不能將手指伸進電源的插座孔裏,不能用金屬導電的東西接觸電源。

提問:如果你們家裏的電線破了應該怎麼辦呢?(用專用的膠布包裹)

如果看見電線段在路邊了,應該怎麼辦呢?(繞過去)

2、出示“電”的標誌,讓幼兒認識。

要是在路邊看到這個電的標誌了,就應該遠離它,不要去觸摸,更不要去靠近,也不能去攀爬。

活動延伸:

幼兒操作材料《小心用電》貼安全小貼紙。

活動反思:

上完了這節課,整體效果還是可以的,至少孩子都能掌握其中的內容。課前的導入恰當,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開設這節課的時候,我沒有多設想孩子的回答,畢竟孩子是純真的 ,他們擁有無窮的想象力,也給我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可是當孩子說出奇異的答案時,我卻沒有及時做出迴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也是我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不夠,作爲一名新老師,這個就是需要我改進的地方。

小百科: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荷運動所帶來的現象。自然界的閃電就是電的一種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變化的。

2、觀看月相變化圖,初步瞭解月亮的變化規律。

3、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感興趣,能關注月亮的變化。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畫視頻《月亮姑娘做衣裳》、月相圖。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學習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2、難點:如何讓幼兒瞭解掌握月亮變化的規律。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

師:今天你們的老朋友米奇給小朋友帶來一個謎語,猜一猜是什麼?(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象面圓鏡,有時象把鐮刀。)

2、觀看故事動畫讓幼兒瞭解月亮變化。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故事,聽一聽。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故事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觀看動畫《月亮姑娘做衣裳》

(2)月亮姑娘最後穿上合適的衣裳了嗎?

(3)爲什麼月亮穿不到合適的衣服?

小結:因爲月亮姑娘的身體不斷變化。

(4)故事中的月亮是怎樣變化的呢?

(5)開始的時候月亮是什麼樣的?先說一說,看動畫片。

月亮姑娘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月亮姑娘又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最後月亮姑娘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幼兒學習月亮變化的詞句。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

3、觀察月亮變化的過程,瞭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1)當月亮變成圓盤的時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滿月”。

(2)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也沒法給你做衣裳了。誰知道,接着往下月亮會再變成什麼樣呢?想一想,誰來說?(會變成,像小船的,會變成像鐮刀的)

(3)求證。 觀看PPT,引導幼兒感受月亮的變化規律。

師:月亮由瘦慢慢變胖,當滿月過後,變成什麼樣子了?像什麼什麼然後又變成什麼樣子了?最後變成什麼樣的?

小結: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開始的時候月亮是由瘦慢慢變胖了,變成了滿月以後月亮又慢慢的變瘦了。

(4)月亮姐姐是不斷變化着的,是隨便變化的?(是有規律地變化的。)

4、認識新月、月亮變化週期。

(1)小朋友你知道最瘦最瘦的月亮叫什麼嗎?(老師告訴你叫新月)

你在黑板上找找有嗎?爲什麼老師沒把新月請出來,讓米奇告訴你吧。

在農曆的每月初一,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着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

師:新月過後?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形如彎彎的眉毛,所以這時的月相叫“餓眉月”。)在黑板上,再找一找峨眉月,它像眉毛所以叫他峨眉月。

小結:原來在峨眉月出來之前,新月是最先出來的。

(2)月亮由瘦變胖,又由胖變瘦用了多長時間呢?

月亮就這樣有規律的變化着,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時間爲29.53天,也就是中國農曆一個月長度。

(3)老師這有一張圖片記錄了月亮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給它起名叫“月相圖”

5、操作實驗。

請你也做一個“月相圖”,7個人一組一起來做吧。

活動反思:

宇宙領域,對於學生而言,充滿神祕,但又讓人無從下手,很多學生往往會對這塊內容的學習產生了“遙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學習心態,因此,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在一月之前,我就佈置了學生觀月相、畫月相。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月相變化有個形象生動的瞭解,拉近了學生與月相的“距離”,爲上課做好鋪墊。課上,我先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畫的月相圖,觀察之後,大家發現幾乎每個同學記錄的都差不多,於是,我又展示了一個用flash做的月相變化圖,對比之下,大家總結出了一個月中變化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對月相的變化經歷了從直觀到較抽象的認識,爲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準備。

其次,要注重學生的討論。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點及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有關的,這需要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但並不是不可作爲。課上,我和學生在總結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後,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呢?我們知道月球本身是不會改變的。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這與月球的運動有關嗎?這麼一引導,學生頓時來勁了,紛紛在小組內交流起來,並不時地用手在那比劃,其實是在用手做模擬。接下來的交流,也證實了我的想法,學生確實拿着書、手等上來邊說邊演,甚至還畫了草圖,乖乖,和我想給他們看的動畫演示基本一致,這討論的價值還是挺大的。學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陽光,而且它還不透明,月球圍繞地球轉,轉的過程中,由於陽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積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說對天體研究並不一定只是科學家的任務,並不一定要藉助精密儀器才能完成,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奧祕,解決天文問題,在學習中體驗樂趣,建立自信。

再而,不可輕視學生的觀察。當學生看完我準備的月相形成的動畫演示後,就有學生對我的這幅圖提出了疑問:當月亮轉到滿月這個位置時,我們怎麼看得見月亮呢?地球不是把太陽照上來的光擋住了,地球比月亮大呀。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這還真把我問住了,幸虧是在課後問的,不然還真不知道怎麼面對全班解釋。課後,我趕緊上網充電,才知道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投影在天球上,稱爲白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投影在天球,稱爲 黃道。白道和黃道之間有5°9′的一個夾角,所以月球運行到滿月的位置時,看似被地球擋住了,其實由於太陽和月球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會出現月球每運轉到滿月位置時,就看不見月亮。只有當月球與太陽同時位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纔可能發生月食,即學生說的看不見月亮了。第二班教學時,也碰到了這樣的學生,由於前面做了“功課”,所以當場就做了一番解釋,聽得學生是無比佩服。其實,我還真得感謝我的學生,沒有他們的“刁難”,我也不會去學,去看,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小百科: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爲月亮,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傾聽、操作發現使幼兒知道蚯蚓外部特徵生活習性及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活動使幼兒懂得保護蚯蚓。

3、培養幼兒大膽的精神和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5、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蚯蚓的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1、四個裝有泥和蚯蚓的盆、水盆、抹布、塑料工具。

2、食用鹽和糖若干。

3、投影儀、和相關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觀察蚯蚓及外部特徵

1、觀察泥土找蚯蚓

師:請小朋友用工具撥一撥泥土,找一找蚯蚓在哪裏?

(引起幼兒興趣,初步感知蚯蚓的生活環境,爲下文做鋪墊)

2、觀察蚯蚓的外部特徵

師:請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上面沒有什麼?

(簡短的引導幼兒觀察讓幼兒自己發現蚯蚓是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的)

教師小結:蚯蚓的身體是長圓形的,身上有好多節環形,一頭細一頭粗,在身體前端有一個像戒指樣的環扣,它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也沒有骨骼。

(這裏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投影,讓幼兒更清楚的看到蚯蚓的外部特徵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得出結論)

二、 瞭解蚯蚓的生活習性

1、 蚯蚓的生活環境。

師:請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生活在哪裏?把它放在水裏能生存嗎?

(引導幼兒對比蚯蚓在潮溼的土裏和水裏的活動進行觀察探索)

教師小結:蚯蚓生活在潮溼、陰暗的泥土裏,白天藏起來晚上出來找東西吃,它不能在水裏生存會淹死的,所以下完雨的時候因土裏的水份增多,我們會看到蚯蚓鑽出地面來爬樹的。(這裏可以出示不同環境裏蚯蚓的圖片如:菜園裏、糞土裏、磚瓦堆等讓幼兒更多瞭解蚯蚓的生活環境)

2、 蚯蚓喜歡吃的食物。

師:蚯蚓是怎樣找食物吃的呢?它吃什麼呢?

(引導幼兒觀察蚯蚓蠕動的身體和把蚯蚓分別放在盛有鹽和糖的容器裏進行觀察現象)

教師小結:蚯蚓是靠身體的向前拱凸起來的姿勢活動的,它的觸覺很發達能感覺到食物和震動。它喜歡吃一些有機物如:枯葉碎片、家畜的糞便、沒有毒的生活垃圾腐爛的草根樹葉等蚯蚓是雜食動物,實驗證明它不喜歡吃鹹喜歡吃甜性食物。所以被人們稱爲“環境保護的衛士”

3、摸摸蚯蚓。

師:請小朋友大膽的用手摸一摸蚯蚓會有什麼感覺?它用什麼呼吸?

(鼓勵幼兒消除害怕心理,大膽的嘗試探索)

教師小結:蚯蚓身上有一層黏液可以幫助它在泥土裏穿行,也可以保持體表的溼度進行呼吸。

4、 切斷蚯蚓

師:現在老師把這條蚯蚓切斷後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這裏老師可以進行投影放大影像,再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其觀察發現。)

教師小結:當蚯蚓不小心斷成兩節後,它不會死而且還會長成兩條蚯蚓,具有再生功能。

三、瞭解蚯蚓與人類的關係

1、具有鬆土利於農作物生長的作用。

師:生活中蚯蚓在土裏進行翻拱覓食的時候起到一個鬆土的作用,把有機物如:樹葉、草根動物糞便拖到地下產生大量肥料,還有蚯蚓自身排除的糞便都是一些利於農作物生長的肥料,故此,我們要保護蚯蚓,它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幼兒產生要愛護蚯蚓之情,保護蚯蚓)

2、具有入藥治病的作用。

師:蚯蚓在藥名中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地龍”,它可以入藥治病,所以現在會有專門飼養蚯蚓的人來飼養它們。

(我想“地龍”這個好聽的名字一定會讓幼兒記住的)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興奮緊張的場面比如:在摸蚯蚓環節時有的孩子膽小不敢摸、或者壯大膽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們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和處理好該事情,讓幼兒處於一種輕鬆、自然地狀態下完成認知。《綱要》提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它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