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名稱:

給小動物餵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常見小動物的進食習性。

2、學會關心和愛護動物。

3、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活動的快樂。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課件;2、互動桌;3、動物小筐;4、食物圖片。

活動重點:

初步瞭解常見小動物的進食習性。

活動難點:

給小動物餵食,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設計意圖

教師指導幼兒表現多媒體運用

(一)、激趣導入(二)認識動物朋友(三)瞭解常見小動物的進食習性(四)給動物餵食(五)、小結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

農場裏有一些小動物在做什麼?那我們一起和小動物玩吧?

2、教師引導幼兒認識動物的名稱。

我們一起看一看這是誰啊?你想和誰當好朋友啊?

3、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猜想,表述動物最喜歡吃哪些食物?

小動物們說肚子有點餓?怎麼辦?這裏有一些什麼食物,我們來看看小貓,小狗,小兔,小雞最喜歡吃些什麼?”

4、教師介紹材料,玩法,規則將食物放到動物小筐中進行餵食。

聽口令進行遊戲

5、小結。

剛纔誰跟xx(小動物)做好朋友了?

你怎樣和它做好朋友?

你請它吃了些什麼?它喜歡吃嗎?

1、幼兒進入情境幼兒觀察圖片,表達自己的感受。

2、幼兒觀察圖片上的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稱。

3、幼兒思考幫助動物們的方法,用互動桌中託拽的方法找到動物最愛吃的食物

4、幼兒使用操作食物材料給動物餵食。

5、幼兒積極與教師互動說出動物最喜歡吃的食物。

出示課件圖片2出示課件圖片2出示課片圖片,34,5,6互動桌出示操作材料出示課件圖片7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嘗試清楚地描述魚的外形,如顏色、大小、花紋等。

2.知道有各種各樣的魚,併產生探索魚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魚兒多多》課件:各種魚兒的圖片、音樂等

材料準備:1.請幼兒每人帶來一張魚的彩色圖片。(家長提前幫忙把魚的輪廓剪出來)

2.教師在大海報紙上繪製藍色海洋的背景圖。3.膠棒。

活動過程:

播放魚兒圖片,引導幼兒從魚的顏色、大小、花紋等方面向大家介紹魚的樣子。

一一你帶來的是什麼樣的魚?它長什麼樣子?

——它和別的魚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從魚的大小、顏色、外形特徵等角度進行講述。)

請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魚的圖片。

請幼兒把自己帶來的魚的圖片粘貼到海洋背景圖上。

全班幼兒一起分享海洋背景圖上的魚,引導幼兒討論關於魚的一些問題,如魚生活在哪裏,魚的家是什麼樣子的……

——圖上有這麼多魚,看看都有什麼樣的魚?

——真正的魚兒生活在哪裏?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魚?(魚缸、河裏、小溪、池塘、海里……)

——魚的家裏有什麼?(水草、鵝卵石等)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3

設計意圖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豔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着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慾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活動目標

1、瞭解糖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徵,知道糖果的種類是豐富多樣的。

2、學習通過看看、摸摸、聞聞、嚐嚐等多種方式感知糖果。

3、願意參與探究糖果的活動,並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覺。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選擇帶2—3種不同的糖果,圍坐在桌邊,面前放上自己帶來的糖果。

2、卡紙及記號筆1支。

3、糖果盤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1、介紹自己帶來的糖果。

教師:誰願意告訴大家你帶來的是什麼糖果?

幼兒:我帶來了棒棒糖。

幼兒:我帶了巧克力糖。

(評析:教師的這一提問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同時幫助幼兒瞭解有各種各樣的糖果,如棒棒糖、巧克力糖等。如果有幼兒帶來的糖果是相同的,也可以請他們同時介紹。)

教師用簡筆畫記錄各種糖果的種類。(如幼兒介紹棒棒糖時,教師就畫棒棒糖的圖標。)

(評析:用簡筆畫簡單的記錄糖果的種類,有助於幼兒認識、區分不同糖果的外形特徵。同時爲下面的點數環節做前提準備。)

帶領幼兒點數全班一共帶來了多少種糖果。

(評析:此環節滲透數學,幼兒可以從記錄表和點數知道糖果種類的多種多樣。)

教師小結:原來小朋友們帶來了這麼多種類不一樣的糖果。

2、觀察糖果的多樣性。

教師:大家帶來的糖果真多呀!請放在桌子中間的糖果盤中,看看它們一樣嗎?

幼兒:不一樣。

幼兒:我覺得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教師: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請你仔細看一看。

幼兒:有的是紅的,有的是綠的還有的是黃的。

幼兒:有的糖果大有的很小。

幼兒:棒棒糖有一根小棒的,其他糖沒有。

(評析:第一環節已時請幼兒初步的認識了糖果的多樣性,而在這一環節裏,需請幼兒從更多方面入手,更仔細的觀察糖果的顏色、大小、形狀以及包裝的不同。)

教師小結:原來這些糖果有這麼多不同。不但包裝不一樣,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圓,有的方,有的還帶小棒呢。

教師:請你們用手捏一捏,看看會有什麼發現?再用鼻子聞一聞,會有什麼味道呢?

幼兒:我感覺QQ糖有點軟軟的,是橘子味的。

幼兒:棒棒糖是硬硬的,是甜甜的味道。

(評析:這一小環節引導幼兒運用觸覺和嗅覺來感知糖果的軟硬和味道的不同,不但幼兒的興趣更濃厚了,而且還能更進一步的認識糖果的不同特徵,知道硬和軟的區別。)

3、品嚐並分享糖果。

教師:糖果會是什麼味道的呢?

幼兒:甜甜的。

幼兒:橘子味是酸的。

教師:請你們每人選一個喜歡的糖果。誰願意告訴大家,怎麼纔可以吃到糖果呢?(讓個別幼兒示範撕剝糖果。)

幼兒:把糖紙剝掉。

幼兒:一撕就撕開了,然後放嘴巴里。

教師:快把糖果放到嘴裏嘗一嘗吧!(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剝開糖紙。)

(評析:在品嚐糖果前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怎麼纔可以吃到糖”,答案自然是剝開糖紙。那關鍵是怎麼剝,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嗎?平時有經驗的幼兒便會告訴你,糖紙的鋸齒邊緣可以幫助我們,棒棒糖的金絲條擰幾下便會鬆開等。)

教師:你吃的糖果是什麼味的?糖果在你的嘴裏有什麼變化?

(引導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幼兒:我的是水果味的。

幼兒:我的是葡萄味的,它在嘴巴里化掉了,甜甜的。

幼兒:我的糖變小了。

(評析:這是科學活動,活動中每環節教師都很注重幼兒的發現及用語言來表達。就連幼兒在品嚐糖果時也如此,讓幼兒說一說嚐到的糖果的味道,及知道糖果會在嘴裏融化、變小,直到消失。)

教師小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有不一樣的味道,糖果會在我們的嘴巴里慢慢的融化,慢慢的變小。

4、延伸活動觀看課件:《沒有牙齒的大老虎》。

提問:他的牙齒怎麼了?

幼兒:他的牙齒都壞了。

幼兒:他蛀牙了,牙齒都掉了。

教師:我們小朋友應該怎麼做?

幼兒:我們不要吃糖。

幼兒:我以後不吃糖了,吃糖牙齒會掉了。

教師小結:糖果很好吃,但是吃多了很容易蛀牙,所以不能多吃哦。小朋友在吃完糖果後,最好還要漱一下口或者喝點白開水。

活動反思

從選材上說,糖果作爲科學學習的內容載體,十分吸引幼兒的眼球,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十分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水平的。從教學過程看,教師不斷引導幼兒看看、摸摸、聞聞、嚐嚐等多種感官參與,逐漸讓幼兒主動去發現糖果形狀、顏色的不同,軟硬的不同及口味的不同等,激發了幼兒對糖果認識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從教師自身來講,面對小班幼兒,語言應該更童趣、親切些,這樣才能更好的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4

一、教學內容

認識和了解指紋,指紋的特點(種類及功能)

二、教學目標

1、讓幼兒通過自主發現瞭解指紋的種類和用途,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不相同的。

2、簡單瞭解指紋的特點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指紋的種類及特點和作用

難點:解說詞彙“指紋”,介紹指紋形狀,指紋的形成過程解說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總結總結歸納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實訓教學

六、教學內容及過程

(1)導入新課: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個祕密,找找看是什麼祕密,讓幼兒

觀察自己的小手

(2)學習新課:

1、引導幼兒認識指紋,瞭解指紋。

師: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師指着手指肚)這裏叫手指肚

師:仔細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膚上有什麼,(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有細紋)這些細紋我們叫它指紋

(3)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指紋:

1、你和旁邊的小朋友比較一下,你兩個的指紋一樣嗎?

2、請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

3、請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手上的指紋和紙上印的指紋說一說指紋是什麼樣的,像什麼。

(4)討論指紋的形狀:

指紋的形狀有:箭形水波形漩渦狀

師:其實啊,我們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指紋,每個人的指紋一生都不會變,因此可以用指紋辨別人。

(5)發現觸摸過的地方能留下指紋:

1、教師演示蘸有紅色印泥的手指觸摸玻璃杯,請幼兒說出有什麼發現:。

教師: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2、教師演示不蘸印泥去觸摸這些東西,請幼兒說出有什麼發現

(會不會留下指紋呢,)

教師: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也會留下指紋,會留下許多汗孔,從汗腺分泌出的汗通過汗孔到達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體時就會留下指紋

(6)歸納總結:

教師:你們可別小看指紋,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紋由皮膚上許多小顆粒排列組成,這些小顆粒感覺非常敏銳,只要用手觸摸物體,就會立即把感覺到冷、熱(軟(硬等各種“情報”通報給大腦司令部,然後大腦根據這些“情報”,發號施令,指揮動作。指紋還具有增強皮膚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緊緊地握住東西,不易滑掉,我們平時畫圖、寫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夠那麼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裏面就有指紋的功勞。

七、活動延伸

回到家後,請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一起用我們可愛的指紋做一副手指印畫吧。

《奇妙的指紋》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節科學活動《奇妙的指紋》這個活動對象對於孩子來說,既熟悉又帶有一定的陌生感,讓孩子們從發現自身的奧祕開始,激發他們探索操作的慾望。這個活動我從體驗操作、發現、探究的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讓孩子自由地交流鼓勵孩子們能大膽地探索。 活動中,我設計多樣的“問題情境”、採取夥伴式的師幼合作方式,得以充分地體現。由於我平時教學中發現,他們對事物的觀察不夠專心和仔細,也不愛提問題。爲了引導和幫助孩子們去思考和探究,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活動中,我以操作體驗法:讓其觀察自己的指紋、他人的指紋,並進行比較、驗證,發現指紋其中的基本特徵,比較其不同。

在活動過程中,爲了讓孩子們能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逐步深入地瞭解和認識指紋,我採用實驗操作法。活動開始,我以情境講述警察破案的形式,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自然地引出活動內容《奇妙的指紋》然後我問孩子們:“看看你的指紋是什麼樣子的?你自己是十個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的好朋友的指紋又是什麼樣子的?它們一樣嗎?”孩子們都很感興趣。於是我請孩子們去操作,操作的時候發現孩子們都很積極,而且觀察的也很仔細。但是自己也存在的很多問題。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孩子們對指紋還是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還來問我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對活動的興趣性。以上是我對這個活動的反思,但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希望自己在下次的教學活動有所提高。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5

設計意圖

溶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對於溶解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卻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操作、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並且對科學現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本節課就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解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有關係

活動目標

1、願意思考並積極探索常見可溶物在水中的現象。

2、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水在口味上所發生的變化。

3、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能夠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探索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現象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吸管 水杯 白砂糖 大米 水 水彩筆 任務卡

經驗準備:

幼兒已會“攪”的動作

活動過程

1、導入

①師:小朋友們好,我是陳老師,今天陳老師給每位小朋友都帶一瓶神奇的飲料,現在請小朋友們嘗一下,然後告訴我你們找到是什麼味道呢?

幼:沒有味道

②變魔術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有什麼變化。

師:現在我來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小朋友們再來嘗一嘗水的味道有什麼變化?

幼:變甜了

師:那你們知道他爲什麼會變甜嗎?

幼:因爲往裏面加東西了,加糖了。

教師總結:糖放進水裏,攪一攪會消失不見,這種現象叫做溶解現象。

2、幼兒動手操作

①認識材料

師:那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來做一杯神奇的飲料?

幼: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們都需要哪些東西吧,小朋友們仔細看哦,我請舉手的小朋友們來回答一下。

幼: 杯子、吸管、大米、糖

師:小朋友們真棒都認識

②示範如何操作實驗

師:首先我們有兩個水杯,面前有兩種材料,一個水杯裏面放一種材料。由習慣幾天假吧。輕輕的攪拌,看看哪個可以消失不見溶解哪個沒有消失不見沒有溶解。

③請幼兒動手操作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兩個水杯,小朋友可以從桌子上拿兩種材料,放進你的水杯裏,一個水杯裏放一種材料,然後用吸管進行攪拌,看看哪種材料是可以溶解的那種是不能溶解的。

師:小朋友們要記住水杯裏面有水,小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水灑到衣服上,用吸管時也不可以往別的小朋友身上戳,要輕輕的握住水杯進行攪拌哦。那請小朋友認真等待老師給你們發材料。

師:那你們做完實驗以後舉手老師給你們發任務卡,任務卡上面有什麼?

幼:大米、糖、笑臉、哭臉

師:那一會兒,小朋友做完實驗就可以去收,然後老師給你們彩筆你們就可以就可以在任務卡上面聯繫那怎麼連呢?仔細聽老師說。如果你放進去糖和大米它溶解了消失了那你就把它跟笑臉兒連起來,如果它沒有溶解沒消失不見,那你就跟哭臉連到一起。知道了嗎?

幼:知道了

師:那小朋友們可以開始操作實驗了

幼兒一邊操作實驗教師一邊巡迴指導

3、活動延伸

師:老師悄悄告訴你們哦。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是可以想糖放進水裏一樣消失溶解的,也有很多東西像大米一樣,是不能溶解的,小朋友回家以後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觀察一下,然後來幼兒園後分享給你們的好朋友,看看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哪些東西不能溶解,好不好。

幼:好

師:他這節課到這裏就結束了,小朋友們表現的真棒,給自己鼓鼓掌吧。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一些簡單、明確、的問題,來突破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中教師提問,如何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並總結了不少小問題,如操作時提醒幼兒看好杯子,注意力要集中。口語上也要注意,在幼兒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現象時,教師在後面的講解時就要用上溶解一詞並且總結一下操作結果。整個過程的課堂氣氛還是比較安靜,應該更積情一點提高整堂課的積極性。幼兒的參與性比較少。另外,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一些幼兒回答問題,但幼兒比較膽小、怯懦,所以幼兒回答問題十,比較磕巴聲音比較小,不自信。使幼兒得不到發展。活動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有深度,但是經過思考後肯定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適當地請幼兒勇於嘗試回答問題,我想每個幼兒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在活動中我們應該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相信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操作實驗的環節,可以使用多種材料,讓幼兒自己嘗試動手操作。讓幼兒自己思想,想自己動手。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老師儘量地支持幼兒,鼓勵幼兒,老師可以讓做完的實驗先放在幼兒的面前,等幼兒做完任務卡以後,再把實驗材料收回。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女兒觀察實驗結果。

教師問隨便成什麼味道了沒有等幼兒直接回答,直接代替了幼兒回答,這裏教師的有效提問應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可以提示和鼓勵幼兒回答問題。在最後也應總結本節課實驗結果,也可以適當的提問幼兒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能理解的,讓幼兒根據平常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如:豆子、石子等物體不能溶解,如:食鹽、等物體是可以溶解的。讓幼兒回家後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實驗一起操作後再來告訴老師,此處的靈活性很大,這需要在將來的教學中善於積累經驗。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6

設計思路:

小班的孩子怎樣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呢?小班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所以,應爲他們創造一個能激發情緒的情景,以青菜奶奶的生日爲情景,引領孩子進入活動這裏儘可能地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孩子自己感受蔬菜的特徵。在選擇蔬菜的種類和數量時,我就考慮讓孩子積累一些數學經驗。讓孩子在感知數中學習算術。另外,品種多樣的蘿蔔、番茄、茄子,以及"給蔬菜排隊"的不同排列,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是豐富多樣的。小班年齡是言語習慣養成的最好時期,而小班孩子的良好語言習慣就是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裏話。所以,我設計了"青菜奶奶眼睛不好、耳朵不好"的情節,來養成好習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蔬菜的外形特徵,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2、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述。

3、在給"青菜奶奶"過生日吃蛋糕時,體會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重點:

幼兒能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述。

活動難點:

能正確說出蔬菜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1、新鮮蔬菜若干:各種大小不一的番茄5只,長短不一的黃瓜4根,大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細長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菜1棵,蔬菜分別放在小袋子裏;相應的蔬菜圖片。

2、用硬紙做一個青菜老人。

3、相應數字寶寶和字寶寶。

活動過程:

一、青菜奶奶的客人

1、青菜奶奶要過生日。

師:(出示紙製青菜)這是什麼?

孩子:青菜。

師:這是青菜奶奶還是青菜寶寶?

孩子:青菜奶奶。

師: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孩子:戴着老花眼鏡……有一條一條線……有皺紋……師:青菜奶奶今天要過生日了。她要請客,客人在小布袋裏,你摸摸,聞聞,猜猜青菜奶奶請了哪些客人?

師:把你布袋裏的小客人請出來,看看它是什麼樣子的?

孩子:我的茄子寶寶是彎彎的……我的茄子寶寶是紫色的……我的茄子寶寶摸上去是滑滑的……我的黃瓜寶寶也是彎彎的……是綠綠的……師:誰的寶寶摸上去也是滑滑的……哦,有的寶寶摸上去是滑滑的,有的是粗糙的……孩子:我的蘿蔔寶寶是長長的、紅色的……我的蘿蔔寶寶圓圓的,是白色的……師:蘿蔔有長的圓的,還有不同的顏色……除了紅色、白色,還有什麼顏色的蘿蔔?

孩子:我也是紅的(舉着胡蘿蔔)……師:這是紅的(將紅蘿蔔與胡蘿蔔作比較),胡蘿蔔的顏色和紅的一樣嗎?這個顏色叫橘紅色……——在引導孩子的認知過程中,儘可能地尋找時機,豐富孩子的知識。

師:(小結)今天,青菜奶奶請的客人有蘿蔔寶寶、番茄寶寶、黃瓜寶寶、茄子寶寶。(邊說邊出示相對應的蔬菜圖片)這些寶寶有的是長長的,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紅的,有的是綠的……——這裏儘可能地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孩子自己感受蔬菜的特徵。

2、"小客人"來排隊。

在活動中:

師:把"小客人"放在一起,排排隊,一起去青菜奶奶的家。

孩子:……大的排第一個……黃瓜寶寶排在前面……長的茄子排在前面……——就誰排在第一個,孩子的視角是多元的,有時是大的排第一,有時是短的排師:我們來數數,有幾隻番茄寶寶……誰知道"5"……誰知道"4"是什麼樣子的……——讓孩子感受到了物體的長短、大小、粗細等形狀特徵,也感受了數量和數字。

二、去青菜奶奶家

1、師:我們一起去青菜奶奶家……門關着……青菜奶奶眼睛不好,她看不清你是誰?

孩子:我們說……告訴她……師:青菜奶奶耳朵不好,怎麼辦?

孩子:我們說得響一點。

師:好,我們去青菜奶奶家了。

……師:青菜奶奶家到了。誰先去敲敲門?

教師扮青菜奶奶:誰呀……你是什麼樣的黃瓜寶寶……好,請進請進……

2、師:(將貼在板上的蔬菜圖片用筆圈起來)這些寶寶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蔬菜。(出示漢字"蔬菜")

三、和青菜奶奶過生日爲青菜奶奶唱生日歌。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根據動物影子尋找相應的動物,瞭解一些常見動物的明顯特徵。

2、有觀察、發現、比較的興趣,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在太陽下和影子做遊戲的經驗。

2、動展板,貼有小動物的圖片。

4、塑封的小動物影子圖片。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再現經驗1、寶貝,你喜歡哪個動物寶寶?爲什麼呢?(幼兒發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貓,追問:你喜歡小貓什麼呢?)小結:動物寶寶很可愛,還有很多的本領呢。

二、情景導入,感知特徵1、今天,草地上來了一羣小動物,想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它們是誰呢?它們躲在哪裏?請你仔細找一找,再和好朋友說一說。(幼兒相互交流,自由表達。)2、提問:你找到了誰?它躲在哪裏?(我看到了小兔,在草叢裏)追問:你從哪裏看出來是小兔呀?(長耳朵)我們大聲地把小兔請出來吧!小兔小兔,快出來吧!

我們來學小兔。小兔小兔真可愛,長長耳朵短尾巴,走起路來蹦蹦跳

3、提問:大象在哪呢?我怎麼沒看見?

你怎麼知道這是大象的呢?(長鼻子)大象的長鼻子甩起來。大樹後面躲着的真的是大象嗎?你們找對了,真的是大象。大象有兩個大耳朵,象扇子;四條腿粗粗的,象柱子;小尾巴,細細短短的,象個小辮子。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象大象真可愛,長長鼻子甩一甩,吸足水兒洗個澡。

4、剛纔有寶寶說看到小雞和小鴨了,那麼小雞和小鴨在哪裏呢?爲什麼你覺得這是小雞和小鴨?(小雞嘴巴尖尖的,小鴨嘴巴扁扁的)除了嘴巴,還可以從哪裏看出它們是小雞和小鴨呢?(小雞的腳像樹枝是分開的,小鴨的腳上是連起來的)小結:我們可以從上往下看,小雞、小鴨的嘴巴、身體和腳長的不一樣。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8

教案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初步瞭解小腳丫的結構、功能

2.能和老師、同伴一起討論、總結如何保護小腳丫

3.喜歡小腳丫,萌發保護小腳丫的意識

教案准備:

PPT、圖片、各種材質的材料

教案過程:

(一)律動導入激發興趣教師:春天來了,讓我們帶着小腳丫去旅行吧。小腳丫來到了圓圈上,我們一起走圓圈。

播放音樂《拉個圓圈走走》進行律動

(二)多種方法認識腳丫

1.觀察小腳丫的結構

(1)看一看。

教師:小腳丫累了,快坐下讓我們的小腳丫休息一下。看一看我們的小腳丫上有什麼呀?

(2)數一數。

教師:有小朋友說有腳趾。讓我們來動一動自己的腳趾,數一數每個小腳丫上有幾個腳趾頭啊?這些腳趾頭長得一樣嗎?哪個腳趾頭最大?(大腳趾)哪個腳趾頭最小?(小腳趾)

(3)撓一撓。、教師:我們的小腳丫上還有什麼呀?(引導幼兒說出腳心或腳底)我們撓一撓好朋友的腳底,有什麼感覺呀?

(4)摸一摸幼兒園教案

教師:那我們摸一摸小腳丫上像山坡一樣拱出來的這個叫什麼?(引導幼兒說出腳背)

2.感知小腳丫的功能

(1)走一走--感受不同質地的材料教師:小腳丫休息了一下,又要去旅行了,跟着我慢慢走哦!

每走過一種質地的材料(毛毯、獨木橋、防滑毯、海綿墊),提問:我們走過xx怎麼樣?

教師小結:剛纔我們的小腳丫走了毛毯、獨木橋、防滑毯和海綿墊,小腳丫都有不同的感受呢!

教師:那我們的小腳丫除了會走,還有什麼本領呢?這些本領就藏在黑板上的圖片裏,請小朋友分組去看着圖片學一學吧!

(2)學一學--自主探索小腳丫的不同本領幼兒自主學一學:跑、跳、踢、跺腳等動作。

(播放常規音樂)教師:快讓小腳丫站到圓圈上休息一下吧!

教師總結:我們的小腳丫還會幹什麼?(根據幼兒回答帶領幼兒學一學)

(三)討論總結保護腳

丫教師:小腳丫站了這麼久,一定累了,快坐下休息一下。小腳丫有這麼多本領,我們應該怎麼保護它呢?請小朋友來說一說。

教師出示圖片、視頻幫助幼兒

總結:

1.注意衛生。教師:我聽到有小朋友說要勤洗腳、勤換襪子、勤剪腳趾甲,這是告訴我們要注意保持小腳丫的衛生。看看你的小腳丫的腳趾甲長不長?聞一聞你的小腳丫有沒有味道呀?

2.戶外活動的時候注意安全。教師:有的小朋友說我們跑步的時候要當心不要踩到其他小朋友的腳、不要從太高的地方跳下來。這告訴我們呀,戶外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保護小腳丫不要受傷。

3.坐電瓶車腳分開。播放視頻。教師:我們看看這個小朋友的小腳丫怎麼了呀?那我們坐電瓶車來幼兒園的時候應該怎麼保護小腳丫呢?(腳分開)

4.穿合適的鞋襪。教師:我還聽到有的小朋友說呀,我們要穿上合適的襪子、鞋子來保護小腳丫不受傷、不着涼。那趕緊穿上我們的襪子,小腳丫又要去旅行啦!

(四)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領域滲透:美術活動《小腳丫印畫》。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空氣中的,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2、知道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萌發科學探究的熱情,獲得懷疑和探究的勇氣。

二、活動重難點:知道空氣對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準備好)、扇子

2、經驗準備幼兒有被風吹的經歷,知道風吹在臉上和身上的感覺。

四、理論依據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和獲得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是判斷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指標。首先,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活動前的情緒調動能夠使幼兒的主動學習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而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的維繫,則是活動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其次,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首先體現在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或者說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另外,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還體現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學習。最後,由於幼兒獲得的認識不是來自於教師由外向內的傳遞,而是經過了發生在幼兒自身內部的建構過程,因此它是幼兒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知識經驗。

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兒的經驗水平是其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起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應從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發,融入適宜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使教育目標和內容內化爲幼兒的需求。

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來看,幼兒的探究過程具有如下特點: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二、幼兒最初關心的問題都和自然環境有關,是基本的科學問題;三、幼兒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四、探究方法具有試誤性;五、幼兒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具有"非科學型"。因此,在設計幼兒園科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在這一階段所具有探究過程的特點,從而使開展的活動能夠最大化的有利於幼兒的學習和探究。

五、活動過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着空氣中。幼兒分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過程中使塑料袋裏充滿空氣,然後收緊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裏鼓鼓的就是空氣。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幼兒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隻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過觀察到塑料袋的擺動,知道風的形成。

教師向幼兒講解有關空氣與風的形成的關係:

(1)空氣是能夠流動的;

(2)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3、通過操作,知道空氣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通過嘗試着不呼吸空氣,知道人離開了空氣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與空氣有關的現象,同時注意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聽聽聲音》

二、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2、讓學生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瞭解。

3、在探究的過程中,能積極的提出問題、想法和建議,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在“觀察和描寫各種各樣的聲音及聲音的變化”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細緻地觀察的習慣、態度以及探索聲音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夠區分、鑑別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並加以歸類。

2、難點:對聲音的高低能加以區分和鑑別。

四、教具準備:

水、每組燒杯3個、筷子、鈴鐺、玻璃瓶、紙等。

五、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猜猜我是誰”。

1、師生互動:

導言:現在請一位同學走到老師的面前,說一句你最想說的話,其他同學趴在桌子上,聽聽是誰在和老師說話?你是怎麼知道的?

2、你沒有看見他說話,而你又是怎麼猜出了他呢?

3、引出課題。(聽聽聲音)(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事入手導入新課,可以放鬆學生的情緒以及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二)探究活動

1、傾聽、感受聲音。

(1)請同學們全神貫注地傾聽我們教室內和教室外的聲音。

(2)交流:你剛纔聽到哪幾種物體發出來的聲音?

(3)聽聲音活動,老師通過錄音機播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說說是什麼聲音。

(4)你還知道哪些聲音?學生說,教師板書。

(5)出示分類表,爲聲音分類。交流彙報分類情況。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周圍環境入手,經歷對周圍各種聲音進行觀察的過程使學生感覺生活中離不開聲音;通過錄音機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聲音,感受聲音。)

(三)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a)聽聽老師發出的是什麼聲音?(拍手聲、敲桌聲、跺腳聲??)

(b)這些聲音一樣嗎?爲什麼能產生出不同的聲音呢?

板書:(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嗎?我們分組來玩玩,在玩的過程中要想辦法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來。

(3)學生分組實驗。

(4)彙報實驗結果。(邊做邊說)

(5)小組活動給聲音分類。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像滴水聲,倒開水聲這些聲音分別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液體),是呀,那麼我們可以把它們歸類到由液體發出的聲音這一類中去,那麼同樣的像打擊聲、火車開動聲,我們歸到哪一類中去呢?(固體),那剩下的呢?(氣體)

5、彙報,小結:對呀,我們可以根據發聲物體的不同,把聲音分類成由固體發出的,由液體發出的,由氣體發出的。也可以分成自然界發出、人類活動發出。

6、除了我們剛纔動手產生的聲音,你能再舉出一些同類的聲音嗎?比如由固體發出的聲音,人類活動發出的聲音。(學生舉例)

(設計意圖:經歷使固體發出聲音的設計和觀察過程,鼓勵學生採取多種方法對各種物體產生的聲音進行觀察,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他們細緻地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四)分辨聲音的變化。

1、分辨聲音的方向變化。

遊戲一:“閉眼猜聲”,分辨聲音的方向。

聽4個方位傳來的聲音。(個人聽、全班聽)

2、分辨聲音的遠近變化。

3、分辨聲音的大小。

拍手活動,分辨聲音的大小。

4、分辨聲音高低的不同。

(1)師:猜猜看,我們每個組的`桌子上都放有三個燒杯,假如我們往燒杯裏倒上不一樣多的水,再去敲打,三個燒杯發出的聲音是不是一樣呢?有什麼不一樣?(有高低)

(2)請你再敲一敲,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個人反饋。

(3)請把三個燒杯裏裝滿水,你敲一敲,你又發現了什麼?(三個燒杯發出一樣的聲音)

(4)我們再來敲敲。哎呀,我的耳朵快受不了了,它在使勁地向我喊“停、停、停”,爲什麼呀?(同學們亂敲,聲音很吵,同學們在製造噪音。)是呀,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噪音,那我們的環境還美不美,我們的耳朵將受到煎熬,所以,請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耳朵,讓我們在美妙的聲音伴隨下享受每一天。

5、小結:通過剛纔的遊戲,你們發現了什麼呢?(聲音有方向、遠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鑑別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

(五)小結、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發現聲音有什麼作用?(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談收穫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口頭歸納能力。)

2、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對於我們身邊那些聽不到聲音的朋友們,我們應該怎麼做?

(設計意圖:在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們明白了他們是幸福的,應當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學習。希望他們對待那些殘疾朋友們能夠給予更多的幫助與關愛。)

3、教師小結:老師衷心地希望你們能在美妙的聲音伴隨下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六、設計理念:

(一)以人爲本,突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本節課的設計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活動材料也來源於生活。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讓孩子們預先找一些物品,這些物品都是孩子們身邊比較容易獲得的和有教育價值的,這些物品都可以作爲他們的操作材料。另外還要關注學生,注重突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特別是學生在研究固體、液體、氣體會不會發出聲音這個環節,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以及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和感悟到:固體、液體、氣體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也讓學生掌握了通過實驗去發現自然界奧祕的本領。

(二)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

無論哪一門學科,教師都不僅僅是爲了教書而教書,更多的是育人。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對比有聲的世界和無聲的世界,讓他們說說,對於我們身邊那些聽不到聲音的朋友們,我們應該怎麼做?通過學生的回答,使學生們明白了他們是幸福的,應當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學習。同時也希望他們對待那些殘疾朋友們能夠給予更多的幫助與關愛。

(三)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科學課,大多以探究活動爲主,學生只有親歷了探究的過程,才能真正領悟、感受到所學的科學知識。基於這一點,在分辨聲音的變化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遊戲,以這些小遊戲來感知聲音在方向、遠近、大小、高低的變化。通過這一個個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們獲得了對聲音知識更深的瞭解。使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中,注重對知識的拓展遷移

新課程理念指出:科學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體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爲科學教學的載體是有限的、單一的。因此,教師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變得更豐厚些,讓學生綜合性地學習科學。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拓展遷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聲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目的是讓他們明白,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一個充滿着聲音的世界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嘗試用各種方法感知,判斷“有”和“沒有”,願意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講述。

3、發展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透明類、不透明類的各種食品包裝若干、有的裝東西,有的不裝東西。

活動過程:

一、觀察激趣

觀察空貨架,激發幼兒做理貨員的慾望

二、嘗試操作

1、介紹操作要求:旁邊有吃的,有用的,還有玩具,可是有的裏面有東西,有的裏面是空的。每人進一樣東西,空的東西不要的。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是用什麼方法去判斷“有”和“沒有”。

3、交流小結你進的是什麼?裏面有東西嗎?你怎麼知道的?

三、再次操作

1、鼓勵幼兒去試試看,用和剛纔不一樣的辦法再進許多貨。指導:能力弱的幼兒用直接的方法感知。能力強的幼兒各種方法判斷。詢問個別幼兒:裏面有東西嗎?你是用什麼辦法知道的?

2、相互介紹。

四、開超市。

活動反思:

在瞭解了本班幼兒的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我將活動目標就寓於活動之中,寓於生成之中,寓於師生的互動之中。在活動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請幼兒收集了許多各種各樣的超市商品。活動中,自主選擇的活動誘發幼兒的興趣,增加了他們參與互動的興趣

在活動中,我一方面,引導孩子觀察,引發其他孩子去探索;另一方面,孩子們在合作探索、購買品嚐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認同或發現矛盾、衝突,進而重新評價或改變自己的認識。。如:購買了商品後,孩子們互相談論自己共買了幾次?用去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在討論與爭執中,孩子們對數的運用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活動中我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在與兒童共同探討問題時,是一位學習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活動中,對幼兒多鼓勵、多表揚、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認、多接納、多欣賞,給幼兒創造的寬鬆、自由的氣氛,使幼兒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2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溫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用手指遊戲“變變變”,導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動手實驗

師:你們知道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嗎?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裏,一個杯子裏倒上水,另一個杯子裏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麼樣?

4.幼兒進行猜想,並說說爲什麼

①木耳變大了;②木耳變小了;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說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儘管孩子們的想法很誇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爲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並觀察和比較幹、溼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爲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和驗證

(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啓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遊戲:變呀變

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並能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嚐茶水

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裏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持》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註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說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爲,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遊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祕。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踊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知道蘿蔔的種類多。

2.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大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3.讓幼兒初步瞭解各種蘿蔔的食用方法,喜歡吃蘿蔔。

活動準備:

1.各種蘿蔔的實物、圖片若干。

2.每桌一盤切好的各色蘿蔔塊。

3.蘿蔔雕刻的造型若干。

活動重點:

瞭解蘿蔔的特徵。

活動難點:

能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審美元素:

1.通過對各種蘿蔔的認識,充分感受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蘿蔔的外形美。

2.感受蘿蔔造型的美。

活動過程:

1.出示蘿蔔造型圖片,引導幼兒欣賞。

(1)師:你能看出是什麼嗎?(龍和鳳)好看嗎?你知道它們是用什麼做的嗎?(請幼兒自由討論)

(2)向幼兒簡單介紹雕刻用的工具刀。

(3)欣賞一些蘿蔔雕刻的造型。

2.認識蘿蔔的外形特徵。

(1)引導幼兒觀察蘿蔔實物:

師:你認識這些蘿蔔嗎?你知道有什麼樣子的蘿蔔?(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蘿蔔。

師:看看,這兒有什麼樣的蘿蔔?

小結:蘿蔔有各種各樣的,有橙色的胡蘿蔔,有白蘿蔔,有綠蘿蔔,有紅蘿蔔,有紫蘿蔔;有圓圓的蘿蔔,有橢圓的蘿蔔,有長長的蘿蔔;有的蘿蔔比較大,有的蘿蔔很小。

3.討論:你知道蘿蔔有什麼用嗎?

小結:蘿蔔可以生吃,可以做菜,還可以醃製成小菜等。

4.品嚐蘿蔔。

請幼兒品嚐各種蘿蔔,說一說,吃的蘿蔔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味道的?(有的是甜甜的,有的是辣的。)

5.總結:蘿蔔有豐富的營養,吃了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開展種植蘿蔔活動。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和“一樣多”。

2.會按要求整理活動材料。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實物:4個蘋果、3個香蕉、3個梨子。

2.圖片:4個娃娃及3個蘋果、4個香蕉、5個梨子。

3.幼兒學習資源②第31頁。

【活動過程】

1.出示水果,引出主題。

教師出示蘋果、香蕉、梨子各1個,請幼兒說出他們的名字。

教師再拿出3個蘋果、2個香蕉、1個梨子。

“來了這麼多水果寶寶,他們一樣多嗎?”

2.引導幼兒探索比較多少。

請幼兒嘗試比較多少。

教師將4個蘋果、3個香蕉擺到桌子上,請幼兒說一說誰多誰少。

“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示範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方法。

先將4個蘋果擺成一排,再將3個香蕉一一對應擺在蘋果下面,引導幼兒發現蘋果多、香蕉少。

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香蕉和梨子一樣多。

3.請幼兒給娃娃送水果,比較娃娃和水果誰多誰少。

爲每組幼兒提供4個娃娃及3個蘋果、4個香蕉、5個梨子的圖片,請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娃娃和水果的“多”、“少”或者“一樣多”。

教師加強個別指導,對於能力情的幼兒通過適當增加圖片數量的方式增加挑戰性。

活動反思:

部分幼兒能較快的根據指令拿取水果進行比較,但是語言表述能力較弱,大多需要教師引導才能拼湊出完整的話。部分幼兒活動較被動,不願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少數幼兒積極。通過互動和觀察,發現大部分幼兒能找到顏色一樣的水果、形狀一樣的水果、大小不一樣的水果。幼兒對吃水果感興趣;大多能完成塗色任務。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5

 設計意圖:

本班的孩子年齡小,而且“動手”、“動口”的能力不強,對於科學的知識缺乏。但他們喜歡新奇好玩的東西,我以活動的趣味性爲設計的宗旨,重在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粗淺的科學小知識,並激發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箱子裏有空氣。

2.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能主動動手參與小實驗

2.難點:知道箱子裏也有空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紙箱兩人一個,氣球兩人一個,紙巾若干,籃子若干,紅花每人一朵。

2.教師操作材料:紙箱、神祕紙箱、紅花、氣球、籃子各一;操作音樂CD。

3.環境準備:“魔術”桌子一張,桌布一塊。

活動過程:

一、幼兒觀看有趣的魔術表演,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1.觀看老師用塑料袋子捉空氣,引導回憶之前“捉空氣”的小實驗,並啓發孩子說出“袋子裏有空氣”。

2.觀看老師“紙巾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二、幼兒參與操作紙巾“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1.幼兒動手操作。

2.幼兒與老師探討“紙箱裏有沒有空氣?”

三、幼兒參與操作氣球“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1.幼兒動手操作。

2.教師總結:因爲箱子裏有空氣,手一拍箱子,空氣就從洞洞裏跑出來,氣流就把紙巾和氣球衝起來了。

四、老師表演“小魔術”:綵帶飛起來了

 活動反思:

本活動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選材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教師通過變魔術,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兒投入活動,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活動,發現摩擦的神奇。活動氣氛寬鬆熱烈,幼幼互動,共享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