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彙編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彙編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 能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圖片上的線索,並按提供的線索積極思考;

2. 初步瞭解蔬菜的基本特點,對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感興趣;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二、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師: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客人,看他是誰?(南瓜爺爺)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白鬍子,白眉毛)給南瓜爺爺問好。

(2)出示南瓜爺爺的家。

(二).數客人

(1)師:今天南瓜爺爺家來了好多客人,請你數數一共有幾個?(答案不一樣)

(2)“平時我們數數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車,一個一個的數,今天這麼多小客人圍成了一個圓,你有什麼好辦法把一圈的東西數清楚?”提問個別幼兒:你是怎麼數的?從哪開始?

(3)教授方法:數一圈的東西,我們先找到最上面的,然後順着鐘錶轉動的方向,一個一個數,數過的就不能再數了。

(4)“我們一起再來數一遍”。。。。。。“原來南瓜爺爺家一共來了8位客人”

(三)、猜客人

(1)“你能從影子裏看出它們是誰嗎?”請幼兒說“我覺得第X個可能是XX”;“從哪裏看出來的?”(形狀)

(2)出示圖片,共同驗證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猜對了沒有?”

(四)、找蔬菜做鄰居

(1)瞭解"鄰居":

“南瓜爺爺請這麼多客人原來是要找鄰居,誰知道“鄰居”是什麼?(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邊或者樓上、樓下的朋友)

(2)瞭解蔬菜的定義:

@ 第一次操作:“南瓜爺爺要找蔬菜做鄰居,這8位客人裏有蔬菜嗎?請你把你覺得是蔬菜的東西下面用黑色的筆畫一個圓。”

@第二次操作:(等孩子們操作完以後)“好,把筆送回去,有的人都找對啦,有的人還差一點點,到底什麼是蔬菜?(蔬菜就是種出來、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請你再來找一找,用紅色的筆在蔬菜下面畫一個圓。”

@驗證:“現在我們一起對着大屏幕,來看一看到底有哪些是蔬菜?”(第一個餅乾是在工廠里加工出來的,它不是蔬菜;第二個。。。。。。)

@“看一看,一共有幾個蔬菜?”(5個)那南瓜爺爺找到了幾個鄰居?(5個)

活動延伸:

1、除了我們找到的蔬菜,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蔬菜?(幼兒自由發言)

2、“小朋友們說了很多種的蔬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小結:生活中的蔬菜種類有很多,它們的營養價值也很高,請你們回去找一找,這些蔬菜都有什麼營養,回來給我小朋友說一說,好吧!

小百科:南瓜原產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傳入中國,現南北各地廣泛種植。的果實作餚饌,亦可代糧食。全株各部又供藥用,種子含南瓜子氨基酸,有清熱除溼、驅蟲的功效,對血吸蟲有控制和殺滅的作用,藤有清熱的作用,瓜蒂有安胎的功效,根治牙痛。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意圖

幼兒升入大班以後就成爲幼兒園裏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長大的自豪感。該活動意在指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發現自己在身高和體重上的變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長大一歲了。指引幼兒嘗試運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測量身高、腰圍等,激發幼兒自主展開探索活動,讓幼兒在與夥伴相互測量的過程中,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長大是一個過程,希望通過活動幫助、促進幼兒獨立、自信、自主意識的建立,並使這些品質一直伴隨幼兒成長,爲其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繩子、毛線等測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

3.感受相互測量的樂趣,感知相互之間的差別。

活動準備

1.幼兒每組一張身高記錄紙,一張胖瘦記錄紙,一盒水彩筆。

2.長短不一的尼龍繩、毛線繩若干:提早在相應高度的牆上貼上白紙。

3.《高人走,矮人走》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音樂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伴隨《高人走,矮人走》音樂,帶領幼兒交替變換動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進入活動室。

(評析:讓幼兒在音樂遊戲中感受高、矮的變化,激起幼兒對高矮的探究慾望。)

學習測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們,剛纔我們跟着音樂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們班小朋友個子一樣高嗎?誰最高?

幼兒自由討論、推薦出自己認爲最高的小朋友。

2.什麼方法可以知道身高?還有什麼方法?

幼兒提出測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東西量一量(尺子、繩子、本子、書……);靠牆比一比。

幼兒每說出一種方法,教師就請幼兒上前來試一試。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①站直;②從下往上沿身體中間脊柱部位測量;③靠牆比時兩人站在同一位置。

3.組織幼兒分成5組嘗試測量身高,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測量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①小朋友們學會了這麼多測量身高的方法,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測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記錄表,激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測量結果。

③請各組幼兒按從高到矮排隊,檢測剛纔的記錄是否正確。

探索測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師指導幼兒思考:想知道夥伴的胖瘦應當測量哪裏。

2.請幼兒互相探索測量方法。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測量腰圍時應注意從哪個地方開始測量,到哪個地方結束。

3.組織幼兒測量腰圍。

幼兒自由取尼龍繩、毛線繩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彼此的胖瘦(腰圍)。

教師巡迴指導並提示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評析:《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以上兩個環節,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中運用多種方法測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同時將身高和胖瘦記錄表設計成兩張獨立的表格,並在每次測量活動時分發相應的記錄表格,避免了幼兒出現記錄上的混淆和差錯。)

健康教育

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可以使自己長高、長胖,怎樣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評析:通過討論,讓幼兒知道不挑食、不貪食、勤鍛鍊、保證充足的睡眠等好習慣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動得到昇華。)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操作各種不同材料(書、本子、鉛筆、枝條、紙等),在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到戶外測量大樹等。

2.在益智區投放皮尺、直尺等長度測量工具,教幼兒學習精確測量和認讀。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玩玩、做做、說說等多種活動,尋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發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2、通過讓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3、引導幼兒體驗不倒玩具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各種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殼若干,沙子、棉花、木塊、彩泥、圓形金屬、膠帶、剪刀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發現問題。

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玩不倒娃娃。孩子們有興趣的玩了起來,一會兒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會兒把玩具拿在手裏摸來摸去,一會兒在手裏掂來掂去。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小朋友爭先恐後的舉手,有的說不倒娃娃頭小腳大;有的說娃娃沒有腳,娃娃下面是圓的;有的說不倒娃娃永遠倒不了;還有的小朋友感覺不倒娃娃有點重。)

(二)進行比較。(發肚子裏沒有東西的不倒娃娃外殼給幼兒)

師:小朋友再來玩一玩老師剛纔發給你的不倒玩具。(幼兒自由的玩)師:小朋友你現在發現了什麼?(有的小朋友發現兩個娃娃一模一樣,有的小朋友發現不倒娃娃站不住,有的小朋友發現後發的不倒娃娃很輕。)

(三)開動腦筋。

師:兩個娃娃看起來一樣,爲什麼前面發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後面發的不倒娃娃卻站不住呢?(小朋友再次討論起來。有的小朋友說不倒娃娃肚子裏有東西 ,有的小朋友說因爲前面發的不倒娃娃重……)

(四)動手嘗試。

師:那給娃娃肚子裏放什麼東西才能讓娃娃不倒呢?請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東西試一試。(幼兒打開後發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裏,結果發現娃娃倒了還是起不來;有的小朋友用木塊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興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團成一個圓球放到玩具的底部,發現娃娃倒了站不起來,他又取了一大塊橡皮泥團圓壓扁固定在娃娃底部,這次他發現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興的讓周圍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試用了幾種材料後發現用比較重的金屬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發現放在底部的東西必須在中間不動,娃娃纔會倒了再站起來。)

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引導幼兒互相交流、探討,並進行再次嘗試。

(五)交流結果。

師:現在請你們告訴老師你們是怎樣讓娃娃不倒的?(小朋友爭先恐後告訴我他們的實驗過程。有的小朋友告訴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塊,發現太輕了,娃娃照樣倒下去起不來;他又用沙子放在裏面,沙子在娃娃肚子裏動來動去,娃娃倒了還是站不起來;最後他用厚鐵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來卻是個歪的。)

師:誰發現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大家討論)

(六)看看構造,打開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兒觀察內部結構。

師: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裏到底有什麼?

(七)發現祕密。

師:小朋友現在你發現娃娃不倒的祕密了嗎?

幼兒總結:應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點的東西並固定住。

四、延伸活動:

1、修一修壞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學角,讓幼兒繼續探索。

3、準備蛋殼、橡皮泥、膠水、彩筆、彩紙供幼兒自制不倒翁。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體驗自己動手用野菜製作食品的愉快情緒。

2、引導幼兒認識幾種常見野菜,瞭解其名稱、外形特徵、用途。

3、能合作設計出簡單的野菜食譜,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烹製。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帶領幼兒挖野菜。

2、提醒幼兒參與買菜做菜等家務,觀看過家長制作的多樣菜餚。

3、鍋、鏟等烹飪工具,油、鹽、醬、醋、甜醬等調料,雞蛋、豬肉適量。

4、野菜菜餚若干。

活動過程

1、野菜菜餚展覽。

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菜餚的名稱及烹調方法。

師:昨天媽媽給小朋友用野菜做了好多的菜餚,請小朋友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

幼:我媽媽給我做的是龍鬚菜包子。

幼:我的是曲曲菜蘸醬。

幼:我和媽媽一起包了馬生菜餃子。

2、組織幼兒摘洗並製作野菜菜餚。

(1)摘洗野菜,提出活動要求。

師:小朋友摘菜時,要把黃葉子摘去,把根去掉。洗的時候要輕輕搓一搓,把土洗乾淨。

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摘菜,一組洗菜。

摘菜時注意將黃葉摘去,洗菜要浸泡並清洗乾淨。(教師在旁指導)

(2)製作野菜湯。

教師指導幼兒進行烹調:先放油——放蔥花、姜——放入野菜——炒野菜——放水——水開後放雞蛋(雞蛋提前打碎)——放香菜、味精——美味野菜湯完成

3、師生共同品嚐野菜湯。

教師將幼兒製作好的野菜湯擺放在桌上,組織幼兒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嚐野菜湯,體驗勞動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能夠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瞭解其顏色、味道等特徵。

2、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操作,並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激發幼兒愛吃水果的情感,體驗同伴交流的樂趣。

4、懂得水果對身體的好處。

5、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二、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幾種常見水果若干、神祕紙盒一個、畫有水果輪廓的作業紙若干、水彩筆若干。幼兒有對水果的認識經驗。

2、經驗準備:幼兒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認識幾種常見水果)。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幾種常見水果的外形特徵

談話導入活動。今天沈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些水果寶寶,小朋友們看看是誰呀?

(1)依次出示蘋果、香蕉、桔子、梨,我們向它們問個好吧?

引導幼兒說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蘋果、香蕉、桔子、梨寶寶!”

(2)讓幼兒數一數有幾種水果。

(3)認識水果的顏色及形狀。

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它們是什麼形狀的?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充分發言。

2、鼓勵幼兒練習剝香蕉、桔子皮等,並品嚐多種美味的水果。

(1)說說水果的吃法。

這些水果怎麼吃?

香蕉、桔子要剝皮以後才能吃;蘋果,梨要洗淨或去皮之後才能吃。

(2)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桔子並品嚐多種美味水果。

(3)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品嚐了什麼水果?是什麼味道的?

蘋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

(4)教育幼兒多吃水果身體棒。

水果裏面有豐富的營養,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強壯。

(5)教育幼兒不亂扔果皮,果核。

引導語:我們吃剩的果皮、果核應該怎麼辦?

4、遊戲:摸水果

引導語:老師這裏有一個水果盒,裏面裝着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待會兒老師請小朋友

上來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師就把這個水果送給你。

5、給水果寶寶穿衣服。

果園裏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寶寶都沒有了顏色。

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小朋友最願意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們幫水果寶寶穿上衣服,好不好? 請幼兒給畫好輪廓的水果塗色。教師從旁指導,指導幼兒在輪廓內塗色等。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覺爲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實。水果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能夠促進消化。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能夠知道自己喜歡的動物的名稱、外形特徵、主要的特點以及生長環境。能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2、能夠大方的表達自己喜歡這種動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調查發現。

3、增加對自己喜愛的動物的瞭解和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幼兒製作的“我喜歡的小動物”信息報;逛動物園的經驗教師課件:幼兒喜歡的動物(長頸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動物的視頻

活動建議:

一、談話交流、初步引導幼兒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你看我們的世界不光有人類還有很多的動物朋友,誰來說一說你喜歡那種動物,爲什麼?

教師總結:你們每個人都有喜歡的動物,有的人喜歡的動物一樣, 可是喜歡的原因卻不一樣。

二、幼兒自主交流,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以及喜歡的原因

1、引導幼兒結合信息報講述

2、同伴相互講述,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3、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皮毛、花紋等特點便於幼兒進行講述。 引導幼兒介紹自己信息報上呈現的小動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紹小動物的外形、本領、習性等。老師結合幼兒的經驗及時地給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歡的動物瞭解其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等特點。

1、引導幼兒瞭解動物的分類:分幾類進行分享交流猛獸類:老虎、豹子

教師總結:剛纔我們分享的這幾個動物它們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非常的兇猛、愛吃肉。

溫順動物類:兔子、鹿、馬、長頸鹿等剛纔我們分享的這些動物它們又有什麼特點呢?身上都有皮毛、有頭、軀幹、四條腿、都是吃草的動物比較溫順。

特徵分類:魚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

飲食特點分類:青草類、肉食類、五穀雜糧類、

2、引導幼兒自主的給動物進行分類

師:你還想怎麼分類?爲什麼?

(可以根據顏色、體型、生活環境等等進行分類)

老師注意巡迴傾聽。引導幼兒清晰地介紹、表述有關小動物的信息。

四、教師結合課件幫助幼兒小結提升有關動物的經驗例如:老虎的虎斑紋、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裏、身上的花紋像什麼呀?

五、活動延伸

分小組進行探究,首先讓幼兒提問,帶着問題形成探究小組進行探究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教案目標:

1.感受混色的過程。

2.能夠正確描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教案准備:

1.兒歌:《你好嗎?》(請參見幼兒用書)2.實驗記錄表(附後)、水彩顏料(紅色、黃色、藍色)、塑料試管和塑料滴管若干。

教案過程:

1.和幼兒一起念兒歌《你好嗎?》。

2.出示兩種水彩顏料,請幼兒遷移上次麪糰混色的經驗,猜測這兩種顏料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出示記錄表,統計並記錄幼兒的猜測結果。

3.介紹操作材料。(沒有試管就用小的塑料瓶子代替,滴管如沒有就直接把水彩顏料剪一個小口,然後滴進空的瓶子裏。)(再若沒有人手一個水彩顏料,教師準備廣告顏料,自己操作後讓孩子驗證實驗的結果。)每人都有紅、黃藍三色中的兩種水彩顏料(顏料分別放在不同的塑料試管中,每根試管配有一個滴管)。

給每個幼兒一個空的試管,請他們將自己的兩種顏色用滴管各吸出一滴放進試管裏,晃一晃,看看變成了什麼顏色。

4.集體交流實驗結果。

再次出示記錄表,統計並記錄幼兒的實驗結果。

觀察實驗結果和所猜測的結果是否不同。

5.用棉棒蘸上自己調好的顏色,自由繪畫。

6.活動結束後,與幼兒交流討論會變的顏色。

活動評價:

嘗試用自己喜歡的兩種顏色進行調色,並能用語言表達。

附:實驗記錄表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在認識多種蔬菜的基礎上,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有營養,培養幼兒愛吃各種蔬菜的習慣。

活動準備

1.菜場內各種蔬菜的錄像,音樂磁帶。

2.從各類蔬菜中分別選一種蔬菜圖片貼在桌子前做成汽車。

3.幼兒每人一隻小籮筐,內放實物蔬菜(白蘿蔔、胡蘿蔔、青菜、白菜、包菜、芹菜、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3~4種。

4.與幼兒人數相等、可貼在身上的各種蔬菜娃娃卡片。

5.每人一份燒好的蔬菜(炒青菜或拌蘿蔔絲或糖汁西紅柿)。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看段錄像,說說是什麼地方?裏面有些什麼?

二、提問,重點討論蔬菜的作用。

1.請小朋友看看各自的筐裏有些什麼蔬菜?

2.這麼多的蔬菜中你最喜歡吃哪一種?

3.媽媽平時是怎麼做給你吃的?

4.我們爲什麼要吃蔬菜?

三、區分蔬菜不同的食用部分。

1.每一種蔬菜都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2.請小朋友從自己的筐中選一種蔬菜,說說平時我們吃的是這種蔬菜的哪一部分。如:××是吃根,××是吃葉,××是吃果實。

3.小結:蔬菜吃的部位各有不同,有的吃根,有的吃莖葉,有的吃果實。

四、給蔬菜歸類。

1.遊戲“運送蔬菜”。幼兒根據自己籮筐中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聽音樂將它們送到相應汽車上。教師與幼兒一起檢查。

2.遊戲“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麼部分的,然後聽音樂去找也是吃同樣部分的蔬菜娃娃做朋友。

五、邊放音樂邊讓幼兒品嚐蔬菜,看看誰吃得最乾淨。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水果照相館”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蘋果、桔子、香蕉、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名稱、顏色、味道,教學過程中幼兒聽的十分認真,在回答問題時也十分積極勇躍,教學活動中幼兒們表達了對水果的喜愛之情,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擁有了寬鬆而又富有高漲熱情的說話的愉悅氛圍。

 活動目標:

1、喜歡水果,能正確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並瞭解其典型特徵。

2、認識幾種比較特別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活動準備

1.請每位幼兒帶1-2樣水果來園,盛裝在大籃子裏或用一塊大布蓋好。

2.各種水果的圖片或照片若干。

3.各種水果的粘紙。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種彩色紙條。

活動過程:

一.瞭解水果的外形特徵。

1.以水果照相館的情景導入,引導幼兒看看哪些水果來拍照了。

2.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蘋果、橘子、香蕉、梨等)鼓勵幼兒正確說出其名稱,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典型特徵。如: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帶來的是什麼水果?(蘋果)和蘋果娃娃問個好吧!蘋果娃娃長得什麼樣?有誰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味道的?我們給蘋果娃娃拍個照吧!(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做照相機的樣子)

3.向幼兒介紹幾種比較特殊的水果,如獼猴桃、芒果、椰子等,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的名稱。如:這位水果娃娃是誰?(獼猴桃)你們願意和它握握手嗎?(感受獼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徵)

二.扮演水果娃娃。

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粘紙粘在額頭上,扮演自己喜歡的水果,拍一張“集體照”。

三.爲“水果”照片製作相框。

1.照片“沖印”好(出示各種照片或圖片)後,激發幼兒產生爲水果製作相框的願望。

2.幼兒製作,教師個別輔導,提醒幼兒粘貼時不要把水果蓋上,只裝飾邊緣。

3.把製作好的想礦佈置在活動室牆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觀察並瞭解紫藤花目前開放的狀態,能簡單記錄下來。

2、能運用觀察、觸摸、討論交流、經驗遷移、猜想等方式,發現並初步概括出紫藤花的花型,並嘗試想象出紫藤開放後的狀態,簡單記錄下來。

3、對紫藤花的開放過程和變化感興趣,知道愛護紫藤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紫藤的花芽花苞有前期持續性觀察。

2、物質準備:記錄紙,畫筆。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觀察討論,發現紫藤花目前開放的狀態。

提問:你發現紫藤花的花苞了麼?在哪裏?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

小結:現在的紫藤花的花苞就像一個個大草莓,外邊還包裹着一層厚厚的白色的皮。

二、請幼兒自由分組觀察、討論,記錄紫藤花目前開放的狀態,並大膽猜想出紫藤開放的樣子,簡單記錄。

1、以小組自由觀察的方式,通過觀察、觸摸、討論交流等方式,發現紫藤現在的花型,共同記錄紫藤目前的狀態。

提問:花苞是什麼顏色?是什麼形狀?花苞長在哪裏?

2、以小組自由討論的方式,大膽猜想紫藤開放後的樣子,並簡單記錄自己的想法。

提問:紫藤現在是這樣的,那麼它開放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爲什麼? 三、請幼兒小組討論自己的猜想,並說明這樣猜想的原因。

請幼兒分組討論自己的猜想,互相介紹並說一說猜想的依據,請每一小組出一位代表做簡單介紹。

四、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想法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請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期待花開,驗證猜想。

活動反思:

幼兒在分組觀察紫藤花的過程中較爲隨意,難以帶着問題有目的性的進行觀察交流。在表達自己的發現時,語言不夠豐富,對細節的觀察不夠。在記錄的時候,運用的線條符號較爲單一。在組織類似活動時,應當在集體要求時更爲明確和簡練,節奏再緊湊一些,避免幼兒注意力分散。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設計意圖

“球”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喜歡玩的玩具。我在組織幼兒玩球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對於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尤其是對球的滾動極爲感興趣,並樂於探索。所以,我設計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在玩球和動手操作中探索讓小球站穩的方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簡單感知小球是因爲遇到阻力才站穩的原因。使孩子們變被動的學習爲主動的學習,進一步激發起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探索讓小球站穩的多種辦法。

2.鼓勵幼兒願意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球類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彈力球、網球。

2.其他材料:毛巾、卡紙、瓦楞紙、氣球、紙盒、紙杯、玩具、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

3.工具:照相機。

活動過程

幼兒自由玩球,感知小球在不同材質上滾動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藏在我這個盒子裏,請你猜猜看,會是什麼?

幼:玩具、氣球……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什麼?

幼:球、乒乓球、網球、玻璃球……

1.幼兒在地板上玩球。

現在,請到我這裏來拿一個你喜歡的小球在地板上玩一玩。(自由玩球)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剛纔是怎麼玩的小球?

幼:我是滾着玩的、拍着玩的、跳着玩的、打着玩的……

師:原來你們有這麼多玩法,想法可真多。看看我這裏還有什麼?

2.出示毛巾,幼兒在毛巾上玩球。

師:你有沒有試過在毛巾上玩小球呢?

(1)幼兒在毛巾上玩小球,感知小球在毛巾上玩和地板上玩的不同。

(2)引導幼兒說出不同:誰能告訴大家小球在地板上玩和在毛巾上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討論:爲什麼小球在毛巾上滾得慢,一會兒就站穩了呢。

(3)出示毛巾讓幼兒摸摸看,感知毛巾的粗糙。

師:小朋友,摸摸毛巾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原來小球在光滑的表面上不容易站穩,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夠很快站穩。

(筒析:先在地板上玩球是爲了讓孩子感知後面毛巾的粗糙,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會拿着毛巾拍球玩,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試看在毛巾上滾着玩球”,這樣幼兒才能通過操作去感知、觀察和比較。)

探索阻力能讓小球很快站穩

師:小球是不是在所有粗糙的表面都能站穩呢?我們來試試看。

1.出示斜坡,鼓勵幼兒猜測結果。

師:我這裏有一個斜坡,現在你們猜猜看小球(自由滑落)能站穩嗎?

2.藉助材料,嘗試讓小球在斜坡上停住。

師:誰有辦法可以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呢?我給大家準備了斜坡和很多材料,你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材料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實驗成功了,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的什麼辦法讓小球站穩的。

(1)幼兒分組進行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告訴小朋友,你是怎麼讓小球在斜坡上站住的。

小結:有的小朋友是用紙盒幫小球站穩的,有的是用手幫小球站穩的,大家想出的都是阻擋的辦法,要想讓小球在粗糙的斜面上站穩,就要用手或者用材料阻擋小球。

(簡析: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再讓幼兒分組用多種材料去操作,特別要關注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引導幼兒探索用紙讓小球站穩的`方法

師:我這裏有一張紙,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就讓小球站穩?

1.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教師將幼兒的做法拍下來。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做法,並即時播放拍攝的幼兒操作的照片,供幼兒交流分享。

小結:剛纔有的小朋友用紙團住小球,有的把小球像糖果一樣包了起來,只要我們把光滑的紙變成粗糙的,或者是把紙做成能固定小球的東西,就可以讓小球站穩了。

(簡析:這一環節是幼兒自主操作,嘗試用紙通過捏、搓、團、折以及包糖果、折小船的多種方法讓小球站穩。一開始很多孩子把小球放在紙上,小球不動,就認爲它站穩了。在這裏,教師並沒有指導幼兒怎樣操作,而是巧妙引導幼兒讓紙變一變,啓發幼兒思考並實踐。教師在觀察、拍攝時要善於發現閃光點,以便最後評價時有意識地展示給大家看。)

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師:我這裏還有氣球、紙杯、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你們覺得它能讓小球站穩嗎?請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

教師巡迴指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結束活動。

(簡析:幼兒通過前幾次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爲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利於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膽嘗試、探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但對於中班幼兒的孩子,空氣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通過小實驗和遊戲,調動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空氣的祕密,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2.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祕密。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的的特性,即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裝有適量水的透明方形魚缸5個,沙子、粉筆、塑料瓶、方糖、蓮藕適量。

(2)使用過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圖、記號筆若干。

(4)教學ppt。

2、經驗準備

幼兒對教室的平面圖已經有充分地認識。

活動過程

一、以小實驗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師準備的材料裏,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吧!

2、介紹材料,講解操作方法。

(1)介紹小實驗材料。課件顯示5種實驗材料圖片

教師:我們的材料有沙子、粉筆、方糖、塑料瓶和蓮藕。

(2)講解實驗操作方法。課件出現透明魚缸圖片

教師:請你選擇一種操作材料,放到水裏,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

3、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結束,請幼兒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5、教師小結:從實驗材料裏冒出來大大小小的氣泡就是空氣。課件出現透明魚缸中冒氣泡的圖片

二、探究空氣在哪裏

1、教師:我們的身邊有空氣嗎?我們能捉住它嗎?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後,教師示範並將袋口放入裝有水的透明魚缸中,請幼兒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

2、遊戲:捉空氣

(1)教師:除了我們的身邊有空氣,我們的教室裏會有空氣嗎?請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2)幼兒在教室活動區內自由遊戲。

3、集體分享:你捉住空氣了嗎?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圖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在教室平面圖上做相應的標記。

4、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探究空氣的性質

1、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

教師:既然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小朋友睜大眼睛看一看,空氣是什麼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空氣是什麼氣味?用舌頭嘗一嘗,空氣是什麼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氣嗎?

2、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四、感知空氣的本領

1、教師:你見過的、玩過的什麼玩具裏有空氣?課件顯示球、游泳圈、充氣堡壘圖片

2、和空氣做遊戲

教師:一位聰明的哥哥還想到了一個和空氣做遊戲的的新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遊戲玩法視頻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達。

活動準備:

1、捲筒紙的紙芯、報紙、白紙、卡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報紙有彈力嗎?

教師手拿一張報紙說:“這是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信不信?”教師操作驗證。

2、提問:“是誰把紙筒彈起來的?”、“報紙的彈力從哪裏來?”

3、幼兒動手操作,感受報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1、請個別幼兒演示。

2、“你的紙筒彈起來了嗎?你是怎麼讓紙筒彈起來的?請你試一試,試給大家看一看。”

3、討論:同一張報紙摺疊,爲什麼紙筒彈起的高度不一樣?

4、幼兒再次操作,感知如何使報紙的彈力變大。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猜測不同的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變化。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三種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一樣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自己的猜測

2、幼兒操作驗證,並記錄在記錄表上,教師巡迴指導。

四、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在大記錄表上記錄

教師總結

五、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由於一開始我就進行了報紙彈力的實驗,然後告訴幼兒報紙有彈力,再讓幼兒照着我的樣子去操作,這樣致使幼兒在操作時沒有懸念,興趣不濃。如果在一開始就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報紙的這些祕密,那麼幼兒的興趣也許就更濃了。探索的目的性也就更強了。另外,在幼兒講述猜測結果時,教師最好準備一張大記錄紙,便於彙總。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大(二研)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達。

活動準備:

1、捲筒紙的紙芯、報紙、白紙、卡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2、大記錄紙一張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報紙有彈力嗎?教師手拿一張報紙說:“這是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信不信?”幼兒猜測,教師講述操作要求,幼兒自己進行探索。

2、幼兒講述操作結果和發現

“你發現了什麼?”

3、“是誰讓紙筒彈起來的?報紙的彈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那你多折後和少折後又發現了什麼?”

討論:同一張報紙摺疊,爲什麼紙筒彈起的高度不一樣?幼兒回答,教師進行小結。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猜測不同的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變化。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三種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一樣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自己的猜測

2、幼兒操作驗證,並記錄在記錄表上,教師巡迴指導。

四、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在大記錄表上記錄

教師總結

五、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二研)

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報紙的彈力,因此,幼兒的興趣較濃,積極性較高,能認真去探索發現報紙的祕密。只是,我把探索彈力,和比較彈力大小與摺疊次數的多少有關這一知識點放在了同一環節,致使有些幼兒一時沒有弄清要求,有些混淆。

如果把這兩個知識點分成兩部分操作,效果也許會更好。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大(三研)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之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述。

活動準備:

1、雪花片、報紙、白紙、硬板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2、大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手拿一張報紙“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想不想來看一看。”教師將報紙對摺五至六次後,在報紙上放一個雪花片,請幼兒猜測雪花片會怎樣?

2、幼兒猜測後進行驗證操作,發現彈力。

3、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1、提問:那同一張報紙,少折幾次和多折幾次,它的彈力會怎樣呢?

教師交代要求,幼兒動手操作,感受報紙摺疊次數的多少與彈力大小的關係。

2、請個別幼兒回答,教師小結。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白紙、硬板紙、手揉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這三種紙摺疊同樣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事一樣的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測並回答。教師統計猜測結果。

4、教師交代要求,幼兒進行操作、驗證,並記錄。

5、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小結。

三、結束活動

今天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紙摺疊後能產生彈力,彈力的大小與紙摺疊的次數多、少,紙的軟硬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種類的紙,他們的彈力是大是小呢?以後我們可以動手再試一試。

活動反思:

在這一次活動中,我讓幼兒分步探索,從易到難,慢慢來發現報紙的祕密和力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些知識點。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較高,都能主動積極的去探索。只是,我在記錄彙總時,記錄的是幼兒的舉手人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問題,看不清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不能很好的分出哪中紙的彈力大,哪中紙的彈力小。如果用

1、

2、3來表示,效果就會更好,結果也就更明確。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 在生活中情景中區分1和許多。

2. 對1和許多的關係產生探究的興趣。

3.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 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 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掛圖第5號《幼兒園裏的老師和小朋友》、玩具筐內裝有許多積木;若干紙盒裏面分別裝着一架風車,一輛玩具車、許多木珠、許多書等。

活動過程

(一)這是我的幼兒園(通過觀看圖片來觀察我的幼兒園,激發幼兒的興趣。)

1、出示掛圖,請幼兒說說這是什麼地方。(幼兒園)

2、引導幼兒觀看第一個場景,你看到幾個老師,多少個小朋友?(一個老師在講故事,許多小朋友在聽故事)

3、引導幼兒觀看第二個場景。你看到幾個老師,多少個小朋友?(一個老師帶領許多小朋友在做遊戲)

4、引導幼兒觀看第三個場景,你看到幾個老師,多少個小朋友?(一個老師帶領許多小朋友在做早操)

5、現在我是一個老師,你們是許多小朋友。老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幼兒園。在幼兒園裏可以和老師、小朋友一起聽故事、做遊戲、做早操,真好啊!

(二)活動室裏的1和許多(讓幼兒瞭解活動室裏的1和許多。)

1、拿出一個裝有許多積木的玩具筐。玩具筐裏有多少積木?(許多)

2、讓幼兒每人取一塊積木。你取了幾個木塊?(一塊)

小結:許多積木被小朋友一塊一塊拿完了,許多積木被分成了一塊一塊。

3.引導幼兒觀察活動室內的物品,說說什麼東西有許多個。如紙盒裏有許多油畫棒,午睡室裏有許多小牀,等等。

4.這些東西有許多個,我們天天跟它們在一起。

(三)老師是魔術師(老師角色轉換變成魔術師,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鞏固幼兒對1和許多的認識)

1.出示紙盒,請幼兒猜猜裏面藏着1個還是許多個東西,依次出示的玩具有:一輛車、許多木珠、一個娃娃、許多書

2.每次猜完後,教師均讓幼兒驗證,再次感知1和許多的不同,以及1和許多的關係。

3.出示紙製小人串,先不拉開,讓幼兒說說有幾個小人。當幼兒說“一個”時,教師就邊說“變變變”,邊把小人拉成一隊,再請幼兒說說現在有多少個小人。幼兒說出“許多小人”。

活動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採用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體驗並感知了“1”和“許多”,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對骨骼有初步的認識,產生探索身體奧祕的興趣。

2、小組合作制用骨架,有保護骨骼的初步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體骨架模型,廢棄的X光片;

2、大白紙,雙面膠,小娃娃若干。

活動過程

一、DODO問小朋友,它爲什麼東歪西倒不能站起來與你們一起玩?

二、捏捏你的骨頭。

1、請你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捏到什麼?

2、你們還能在身體的其它哪些地方摸到硬硬的骨頭?和好朋友一起說說。

3、原來骨頭支撐着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要是沒有了骨骼,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呢?

三、骨頭有哪些?

1、出示人體骨骼圖:

師小結:人身上一共有200多塊骨頭,正是由於它們連接在一起,頭上有頭骨,我們小朋友張開嘴巴靠的是頜骨,還有手骨、腿骨,我們做事走路都要靠它們,彎彎腰,那一節一節的是脊椎,摸摸我們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腳上手上還有手骨、腳骨,正是由於這麼多骨頭在加上骨關節連在一起,讓我們變成了一個能動、能跳、能講話、能做許多事的本領很大的人。

2、骨頭這麼重要,那我們怎麼保護它呀?

不能劇烈撞擊,不然會骨折斷裂。多吃含鈣的東西,像牛奶、骨頭湯……多運動,這樣小朋友骨頭的本領會越來越大……

四、我的骨頭這模樣。

1、觀看X光照片,找出是人身體上啊一部位的骨頭

如果不小心骨頭受傷了,那我們要到醫院裏去X光照,看這就是骨頭的照片,能找得到哪裏是骨頭嗎?我這裏有許多張骨頭的照片,你們能猜猜看,這是人身上哪個地方的骨頭?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猜猜看。

2、師示拍手臂的骨頭照片。

我現在也來給這個娃娃的骨頭拍張照,我想給他手臂的骨頭照相,看我把白紙剪成一條後放在娃娃手臂上貼在胸口,哇,照片拍好了,你們想不想也給骨頭拍照呀?

3、引導幼兒用剪貼並測量長短的方法,給娃娃身體上照相不過和好朋友一起給娃娃骨頭拍照的時候要當心,別剪到手上噢。

4、幼兒展示自己貼出來的骨架,並講講貼了哪些骨頭。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對於自己的身體一直充滿認識的興趣,爲此我們產生了“有用的身體”這一主題活動,爲幼兒創造了一個學習一情境,幫助他們瞭解身體。本次活動是這一主題背景下的一個子活動:骨骼啥模樣。通過活動使幼兒對骨骼有初步的認識,產生探索身體奧祕的興趣。在小組合作制用骨架中產生保護骨骼的初步意識。

那如何將內隱的骨骼以直觀的方式巧妙地外顯出來。首先,我請幼兒摸一摸,捏一捏自己身上的骨頭,感覺到骨頭是硬硬的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出示骨骼分佈圖,將看不見的東西更直觀形象的顯現在幼兒面前,並請幼兒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骨頭。其次,我以小組爲單位,讓幼兒看X光片,他們互相爭議、探討最後猜出這是身體上哪部分的骨頭。最後,二二合作,用剪貼白紙條的方法給娃娃照張“X”光片,在照“X”光片的時候,幼兒通過在娃娃身上測量確定骨頭的長度;骨頭間的相互比較,確定哪塊骨頭是要粗一些的,並用一個圓圈作爲骨關節將骨頭連接起來。幼兒在剪貼中一方面獲得了成功感,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他們探索骨骼的興趣。

本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一直是高漲的,但如果能在保護骨骼這一環節採用多媒體的形式,將一些易使骨骼受傷的現象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將更易激起幼兒保護骨骼的情感。

小百科:骨頭骨組織由活細胞和礦物質(主要是鈣和磷)混合構成,正是這些礦物質使骨頭具有堅實的物性。骨頭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例如臂骨是長骨,腕骨是短骨,胸骨和顱骨是扁骨,椎骨是不規則骨。成年人的骨主要由兩種組織構成:堅硬的密質骨在外,多孔的鬆質骨又稱海綿骨在內。長骨中的大腿骨,或稱股骨,中間填滿稱爲黃骨髓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