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1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覆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於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爲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

因爲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爲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並且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纔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2

當今是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表現於教育教學,就是大多熱衷於所謂“立竿見影”的教學技巧,卻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呼聲不屑一顧。《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注教師的心靈,爲我們開了一貼鎮靜劑和清涼劑,提醒我們:真正的教學不假外求,它就源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因此,十多年來,它一直襬放在我的書檯最醒目的位置,書頁中散發的那份純淨得“勇氣”,在支撐着我堅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當教學困惑我的心靈時,翻翻它,便會有一份釋然後的輕快;每當學生問題糾結我的情緒時,讀讀它,便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一、堅持的勇氣,源於“心靈迴歸”

閱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就猶如經歷一次心靈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引領我以新的視角來體驗教學的悲與喜。大師的教誨叩擊我深藏心底的勇氣——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在教育實踐中,處處感受到這種痛苦: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標準。

自身完整要求我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東西,分辨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迷戀於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爲我們相信,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會給我們主宰現實的力量,使我們從現實限制中獲得自由。我們被一種似乎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技術所迷惑,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告訴我們的一樣:給自己一份堅持的勇氣,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廣廈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二、傾聽與對話,源於“心靈相犀”

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我們身邊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從小學一開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懼的事。從當學生起,我身處太多充滿恐懼的課堂裏,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生憎恨學校的念頭。作爲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佔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於最糟糕的狀態。作爲同事,我們的關係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係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儘管我想把這一事實丟在腦後,那時我覺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學生,躲在他們的書本後面,匿名隱藏於人羣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學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減——這樣教育進入黑洞。

只顧一個勁的責怪學生。聽上去像醫院的醫生在說:“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好醫生。”這個比方幫助我理解了教學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診斷學生健康狀況的方式決定我們提供治療的方法。遺憾的是老師很少花時間去思考學生的狀況,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教學能夠治療的弊病。

當我們採用把信息注入到學生被動的軀體的方式教學時,這些入學時本來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消費者;等他們畢業離開時,已經變得死氣沉沉、麻木遲鈍了。

學生爲何會這樣,學生恐懼:在教室裏寧願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裏,他們感到疏離、無力。爲了逃避,學生會說:“不要讓我去思考這些問題——只給我事實。”教師則說:“這些是事實——不用去思考它們,直接記住就行。”

爲什麼我們瞭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會有如此多的困難?爲什麼我們以一種會導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可怕方式來診斷學生的狀態呢?爲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面對學的恐懼,我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着一個新的方向發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因爲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多麼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纔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說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出地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讓我們從善待學生開始善待自己,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

學會放下架子,學會平和,學會等待,認真傾聽花開的聲音。“教學相長”,教育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是師生的共同發展。李鎮西老師就喜歡帶所謂的“差班”,把轉變“學困生”當作是一項研究,懷着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善待學生,完善自己。願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學勇氣,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學習共同體,源於“快樂分享”

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體”的論述。如果說我之前就有關於“共同體”的時髦詞彙的積累,而這裏,“共同體”強迫我形成我的教學責任,清晰我的教學理念,明白我即將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學中的“偉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體”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認識的“主體”的“淺出”的理解。他說:“認知始於我們被某一個主體所迷住,但迷住是主體在我們身上作用的結果。”他還說:“我們必須相信主體的內在生命並全情投入之。”從而進一步告訴我們,以主體爲中心的課堂學生不會被忽略,教師也得到尊重,而此時,“主體”就是一個比學生經驗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擴大他們個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師“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們的主體、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關聯的“祕密”。於是,認知、學習、教學於共同體中,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源自心靈。“如果你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會帶來致命的損害。”(詩人盧米)作爲教師,當我們在我們的職業“場”中,我們就要心無旁騖,鎮定從容,並努力“從真我與世界的景觀中最真實的地方開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棲身”,這就是教學勇氣!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3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非淺。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裏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

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纔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於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能力。而這一切,都和什麼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於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爲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恆的魅力。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爲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今天就做起來!從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爲孩子的一生髮展和幸福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4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二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臺上,當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鬆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麼被放大了十倍百倍。於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爲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纔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爲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爲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爲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

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5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本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原本老師懷着一顆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教師這個職業,愛着雖無血緣的孩子,愛着那三尺講臺。然而因爲現實中在教學上的種種要求,不少教師心灰意冷。在這本書中,作者帕爾默帶領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帶着我們重新審視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再次激發教師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一、教師要勇敢地退位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係是什麼?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角色是什麼呢?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聽衆嗎?在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在倡導教師是引導者,以學生爲主體。在書中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作者有這樣的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於一件偉大事物。

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成爲我們專注的焦點。”無論是否以學生爲中心,至少我們作爲教師,不能再繼續延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應是可以互換的。在一次教與學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樣的收穫,不僅需要好的導遊,也需要遊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樂趣。旅遊時導遊常常會提到“團隊”導遊與遊客處於平等地位,導遊不能強買強賣,遊客也不能故意搗亂,而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人,是一個共同體,教與學在愉悅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共同抵達目的地。

數學課屬於思維訓練,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即可,更重要地是數學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數學就代表“難”,得分難、做題難、聽課難。這些現象都因爲我們的教學方式,剛踏入教學崗位的我們,都害怕學生不能“聽話”,聽懂我們說的話,按照我們所設想的路線走。

教學形式放不開,多是教師“滿堂灌”,還要強按着哪些活躍的學生,不要跳出學習圈。數學中的數字或許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看不懂的孩子覺得簡直就是外星文。加減乘除,選擇怎麼那麼多?針對數學課堂,作爲數學教師,我們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講臺,走進孩子,退出我是教師,我就是權威的角色,走進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羣體。把教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在數學教室中真正地生長。在課堂中,不要顯示作爲教師是多麼優秀,而要通過我的設計讓學生的智慧迸發出來。

二、教師要勇敢地面對真我

面對真我,找到源於心靈深處的自我,給真我留下足夠的空間。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位教師,即使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們要敢於面對真我,面對自己的不足。

面對衆多的學生,掩飾自我的不足,擔心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我的師父一位中年的.優秀教師,常年帶班一年級,20多年來,她與學生的關係很好,但在她的課堂上並未嚴肅,而是歡樂的。學生在她的課堂上,以能夠幫助到老師爲快樂,以能夠有比老師更好的方法爲自豪。作爲一位年輕教師,剛剛進入職場時,但是自己沒有更好的方法講題而苦惱。但師父常告訴我,說出“不會”,並不可怕,請教學生,作爲教師的權威並不會受到影響。

時常誇讚學生的好,反而會拉近你我的關係。還記得那時師父擔任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我恰好兼職這個班的道德法制老師,上課鈴聲剛響起,學生們還沉浸在解決數學題中,題目是怎樣剪出這幅對稱圖。學生們手裏還正在嘗試着,我沒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詢問,原來上節課是數學課,數學老師帶着他們剪圖形,可是試來試去,也沒有剪成功,數學老師便求助於他們,學生便十分積極地尋找辦法,迫切希望能夠自己能夠最先幫助到老師,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的認真,這樣的場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卻很少出現,一直認爲學生求助教師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師求助於學生很少見到,詢問師父這件事,師父告訴我,在學習中,不要總是以教師固有的姿態面對學生,適時的退位,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纔是我們教學的任務。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實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師,展現在學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與學生的關係,離學生更進一步,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

以真我,虛心向同事學習。優秀的教師也是從一個新手開始的,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步一步、一節課一節課磨練出來的。或許你還是新手,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或許你對於教學還有許多疑惑。身邊的同事正是你學習的榜樣,旁聽同事的課,學習同事好的教學方法。名師、教育家離我們有些遙遠,但優秀的同事就在我們身邊。最近有幸能夠加入數學工作組,通過初選,三十多名優秀的教師齊聚一堂,組長所佈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觀摩優質課,書寫聽課反思。

觀摩優質課是常事,每學期都會組織區級的現場課觀摩,還有送教下鄉,當然每學年也一定會有一次公派學習的機會,聽名師、聽大家的課,然而只限於觀摩,觀時有衆多思緒,有種勢必要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的決心,然而幾天的培訓下來,可能剩下帶回來的只有疲憊的身軀。初次聽到這樣的要求,心生恐懼,不誇張地說,我不會寫聽課反思,甚至聽課時我究竟該記些什麼我也不知道,上崗前沒有人專門教過。在大學裏學習時,沒有哪節課時專門講授如何記聽課筆記的。寫文章也不是我的強項,雖是500字,也有些爲難。第一次、第二次,觀摩在學習中,觀摩什麼也在學習中,但意識到反思是必須寫的,因爲觀摩優秀教學的本質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課堂,找到內含於心靈深處的獨特本性,唯有寫下來,才能記下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師要勇敢地堅守

如今的教學,已不再是曾經的模樣,我們作爲教師,也不再僅僅承擔教學任務,還要不斷學習,參加各種培訓,有些優秀的教師也需要承擔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務讓我們對於這份職業失去信心,因爲教師的思想變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課堂……

曾經的我,經歷着糟糕的教學經歷,課堂上混亂、學生違反紀律不聽講。當學生出現這些時,讓學生留下,請家長,這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這樣的經歷也一次又一次地磨滅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觀身邊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師上課時是帶着微笑走進教室,一堂課結束時依然是愉悅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齡的老師依然懷揣着教育夢想呢?但無論我們經受了怎樣的打擊,作者都告訴我們,要堅守,永不言棄。

在書中,作者這樣寫道:“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着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涌入懷中。”

我們也要向作者學習,不怕問題,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儘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樂此不疲。甚至這些艱難地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的生活充實快樂,因爲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作者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真實的文字觸及了我們讀者的心靈,作者從現象到本質,引領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進的動力,這本值得回味的書,它教會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對真我、勇敢地堅守。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作者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着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爲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作爲教師,內心必須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帕爾默引導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

書中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其中: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這個普遍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爲老師只有對教學充滿樂趣與熱愛,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樂的、最健康的、最充實的;學習後的學識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瀰漫無邊的風、是青草和花朵、是永遠的鬱鬱蔥蔥、是永遠唱不完的歌;學習和學識後的智慧則又是永遠的微笑,是無言的矜持,是君臨的自信、是白雲的舒適與秋水的澄清、是絕對的不可戰勝、不可屈服。

對於教學中的困惑,他認爲:我們教授的學科是象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複雜性,我們使用目前的標準教學方式,學習足夠的教學技術以及保持在專業領域的更新就可以。但發現這樣遠遠是不夠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我們需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的特點,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自我,我就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遙遠地、孤立看待學科,就象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作爲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優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蔽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祕。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展的聯繫,在這種聯繫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匯聚,進而形成自我,它就象與我們現有的能力和潛能有關一樣,也與我們的缺點和侷限有關,與我們的傷痛和恐懼有關。自身完整要求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個性中的東西,分辨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

在本書中,舉例說明了如果教師沒能將他的自身認同的中心特質融入到他的教學生涯中去,他將處於自我分裂狀態,內心一直在打內戰。內心世界的衝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學就成了戰爭,而不是藝術。分裂的自我總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甚至爲了維護那脆弱的自身認同去傷害他人。

當我喚回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我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共鳴的真實。

在這本書中,我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增能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繫心靈、互通智慧能量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繫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不僅使我從令人興奮的新視角來體驗教學的喜悅,還使我沐浴了一位偉大導師的教誨。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7

“《教學勇氣》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懷揣着教師的那份信仰,藉助着這次讀書的機會,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工作中,比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在《教學勇氣》這書中,帕爾默教授選擇從內心世界的角度來解讀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的觀點新穎而且獨特,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教師的尊重,讓我願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爾默認爲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因此,在帕爾默教授的觀點之上,我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懼,首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刻的認知和校正。從事教育行業二十五年過去了,無論是自己的心態還是時代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

作爲一名“老教師”,與新時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脫節,也是我內心的恐懼。帕爾默在書中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啓迪,首先要敢於接納真實的自己,敢於接受真實就意味着正視困難。再接着接受內心的指導,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發。

作爲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8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爲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爲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

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9

與《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相比,《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理論性更強,讀起來有些艱深,已經放棄逐字閱讀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細細品讀。這本書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東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說說學生的恐懼。

作爲一名新老師,不得不承認,我是帶着不安走上講臺的。孩子們會喜歡我嗎?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之間迅速熟悉起來,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我能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師嗎?尤其有時候,這種恐懼會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對成績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每節課都會提問他們,下課後第一時間走到這些孩子的面前,詢問他們的聽講狀況,並且經常和家長進行溝通,可謂盡職盡責。時間慢慢過去了,孩子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觀。直到這種恐懼和無奈終於忍不住發了出來,真想把幾個孩子放棄,任其自由發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樣子,似乎對這一切的情況渾然不知。而我,以爲恐懼的人只有我一個。但是,《教學勇氣》提到恐懼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與學生的關係上,尤其是學生自己也充滿了恐懼。

直到有一天,一個平時學習習慣不愛好的孩子家長跟我說,老師,孩子在家裏也特別懊惱,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自己上課聽着聽着就跑神了。另有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我說,老師,孩子每天特別用功,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反應有一點慢,現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這讓我意識到,那些成績暫時不好的孩子和還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心裏也有很多的恐懼,怕老師和家長批評,怕同伴因此嘲笑他們,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想學好但又無計可施。作爲一名老師,一個成年人,當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自身的獨立和主動讓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懼,但是對於一個沒有獨立行爲能力的孩子來說,在恐懼面前無能爲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爲教師,的確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是在我沒有清楚明白,並且坦誠面對孩子們的恐懼的前提下進行的,後來我換了一種態度。不再只是給孩子們提要求,而是告訴他們改變現狀的辦法,並且時刻準備給他們具體的幫助。例如一個孩子,課後生字總是不會認,更別提寫了,翻看他的語文課本,沒有絲毫預習過的痕跡。我很耐心得跟他說了他預習的好處,並且教會他,不認識的字,可以在課文裏找答案,還可以翻看課後的生字表查找,在會讀的生字下面打上一個對號,不會的打叉號,多讀幾遍。

教育的主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願孩子們在沒有恐懼的教室裏生活、學習。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10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着“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爲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