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1

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的心靈爲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於簡單,過於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而更爲複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複雜性,作爲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於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複製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於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們不瞭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瞭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爲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裏,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繫,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於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爲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裏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爲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爲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爲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也許很多教師會說,是外部體制帶給我們種種的分離,造成了我們的教學喪失了心靈。帕爾默告訴我們,外部教育體制是根植於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徵之一——恐懼。我們恐懼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們害怕與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的學科造成衝突進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分離。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靜等外部體制的變化,我們要依靠自己,要承認一個事實,多元性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創造性的衝突,爲贏而輸會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也是我們不斷擴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去尋找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讓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去創造真正優秀的教學,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於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教學勇氣讀後感2

滿懷着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啓迪所震撼。他的天賦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並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之旅,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浴春風,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爾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不是用來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崗石,而是一個處於複雜的、不斷需求的、終生自我發現的過程中的敏感領域。自身認同在於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就必須體驗。“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

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是尊重真實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悅與外部深沉渴望之間相遇交融的聖地。”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我們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爲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爲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迴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當換回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時,依靠內心的導師賦予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共鳴的真實。

做了十多年的教師,多了幾分感慨和執著,時常也會抱怨我們的那些“來自地獄的學生”。領略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經典論述,使我豁然開朗:“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爲。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第三,源自心靈地融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以教師爲中心和以學生爲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我們只有存在於這種共同聯繫中才能認識現實。只有親身處於共同體之中,我們才能理解現實。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複認知的過程。

“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纔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教學勇氣讀後感3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爲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於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爲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爲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爲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爲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着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於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着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裏都感到迴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迴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纔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教學勇氣讀後感4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爲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爲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他獨立地從事關於教育、共同體、領導、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資深會員,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等等諸多稱號。被譽爲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觀念發人深省,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啓發。

利用寒假簡單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論和文字還沒有讀懂,沒有理解,還需慢慢去品讀。下面摘抄了一段:

“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裏,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爲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爲“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爲這幾種方式均有啓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爲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爲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裏,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裏,帕爾默爲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以主體爲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主體中心說”呢?

這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和作者某些觀點相符,會引起我的共鳴,他呈現了一個奇妙的心靈世界!還需反覆去讀,反覆去琢磨。

  教學勇氣讀後感6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麼,纔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着一系列的問題開啓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麼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爲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爲什麼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裏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髮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爲源自心靈的生命啓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於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並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麼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爲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裏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後都成爲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裏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麼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裏克就讀大學後,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衝突困擾着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後,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裏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於他的專業成長。

作爲教師,我們潛心鑽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麼?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着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麼,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教學勇氣讀後感7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裏,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爲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讀後感8

“教學真的需要勇氣!”當我讀完《教學勇氣》掩卷沉思,不由得慨嘆道。教學,真的需要勇氣,打開我們的心靈,喚醒真我的靈魂,在那新課堂的空間,構建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在那偉大事物的圓圈,帶領學生一同起舞。

一、有勇氣構建共同體。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鬥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爲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爲主體”的現代模式教研,總以爲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

《教學勇氣》第五章《教學與共同體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爲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爲中心和以學生爲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帕克·帕爾默說得多。,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於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的課堂纔是最美的課堂。我想起了竇桂梅老師的《秋天的懷念》,課中的偉大事物無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孫建峯老師的“精神的禮物”等等。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

二、有勇氣去尋求“偉大事物”

我們的教學生活很繁瑣,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職責,從上班到下班,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能靜下心來備課,着實很難,這就要教師鼓足勇氣、擠點時間喚回自己真我,喚醒自我教課的靈魂,凝聚在備課舞臺,精讀課文,鑽研教材,查找資料,尋求偉大事物的影蹤,我們盡力而爲,要做那孫悟空,擁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還得有勇氣敞開自己心靈,與同事構建一個共同體方可凝聚力量尋找到“偉大事物”的影蹤。不要關上門教學,那樣心靈就會枯竭,自身就會不完整。自己充分準備,加上同事間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確委員會”更好。總之,“讓我們以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心靈以它自己的水準和速度自行發現答案。”然後自己再總結提升,直至尋到最偉大的事物,爲構建學習共同體做好準備。

《教學勇氣》如一拂塵,款款拂去我心靈上的塵埃;《教學勇氣》如股清泉,飲靈魂的乾渴之脣,勸慰不要分離,喚我返璞歸真。《教學勇氣》如一摯友,教我直面恐懼,保持心靈的聯絡,構建教學的共同體。

  教學勇氣讀後感9

一個人成爲一名好老師,勢必會與教學產生這樣的聯繫:相遇——分離——迴歸。——題記

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後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並不是很瞭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後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並不是很瞭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老師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來理解我們所教的學科,認識我們所教的學生。

這個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爲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當我回憶我接觸過的老師時,我發現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於學生之外,獨立於所教的學科之外。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爲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途徑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爲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途徑。而懸置於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認了這種認知途徑,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可能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別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髮生衝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於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下教師成了考試的工具,日復一日的重複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衝動,本來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爲了讓教育事業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自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裏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爲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爲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爲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看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自己。以後的我,也許會像帕爾默一樣,即使教了很多年書,當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時而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甚至失去了教學的勇氣。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學科、學生和自我編織在一起時,我會重新找到教學的樂趣,從而把教學當成一種精神追求。

我認爲教師只有釋懷了內心的恐懼,放下不切實的慾望,不以成績爲目的,不過分祈求名利,不斷反思、關注心靈的需要,才能修煉好身心,從而才能在教學時兢兢業業地爲學生服務,養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對的一切困難,達到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分享快樂的境界。因爲學習要的不僅是成績,而是自我的認知,不僅是教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需要的。"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爲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爲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教學勇氣讀後感10

暑假中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美)帕爾默著,吳國珍等譯這本書,我第一次感悟到,教學是需要勇氣的。並將帕爾默的如下一番話作爲教學的箴言: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是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在這本書裏,作者通過對教學勇氣的追問,建立了這樣一個信念:優秀教學不能降格爲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於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這一信念與教師的心靈有關。很少有人像帕爾默一樣,如此關注教師的心靈,並以如此的方式進入教師的心靈。因而,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引導教師返回內心,走向自我的書,是試圖超越於外在的技術、技巧,而走向內心的書,是一本涉及到教師的靈魂奧祕的書”。帕爾默提醒我們。教學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靈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樂事,既遊離於學科又與學科關係密切。教學對於教師本人最大的價值在於,教學滋養着他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在他看來,任何一本討論教師的書,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師的心靈問題,都應該以某種方式去探索教師的靈魂奧祕。

提到教師,人們常常馬上想到的是教學,是艱辛的勞作,進而聯想到奉獻精神,僅此而已。似乎“奉獻或犧牲”就是教師全部的靈魂奧祕。在這樣的靈魂世界裏,教師的靈魂是圓滿的、完善的,這樣的靈魂始終流光溢彩。與此同時,教師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靈風暴常常遮掩在黑暗裏,教師心靈中的軟弱甚至懦弱,常常被視而不見。在以往,教師的勇氣,是朝外的,是面對學生和教學之事的,因而是與自己無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被教導,要勇敢地面對教學中的困難和失敗,要無懼地面對學生的挑釁,換而言之,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迎接“外部”的挑戰,很少有人告訴他們如何迎接“內在”的挑戰,很少有人直截了當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內心,直面你的內心,透析精神懦弱、心靈浮躁、靈魂無根等種種心靈的缺失,將它們勇敢地挖出來,置於陽光之下,日日揣摩反省。

在教學中,教師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氣,是因爲我們往往把這些困境歸結爲外部環境,歸結於學生,但很少歸結於自身,很少從自我的角度去尋找教學困境的根源。我們缺乏面對自我的勇氣,當自我受挫,遭遇傷害之後,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尋找可以療傷的止痛藥和安慰劑,然後把它們像膏藥一樣貼在創口處,像遮羞布一樣遮擋自己的隱私。殊不知膏藥下的傷口正在持續地腐爛,遮羞布裏的隱私正在發生隱祕的癌變。帕爾默的意義就在於揭開了靈魂的傷疤,讓醜陋的、腐爛的、觸目驚心的傷口裸露出來。他以充滿激情的理性方式對教師的心靈說了真話,這是一本說真話的大書。種種關於教師心靈的真話,可以歸結爲一句話:教師具有對自我的恐懼,害怕打破心靈的幻象,害怕看到那個因幻象消失後裸露出的存在着種種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氣。這句話背後的預設是:教育者首要的任務不是塑造別人,而是重建自身。

僅僅把教師視爲“犧牲者”,並不能簡單地視作具有“教學的勇氣”,如果同時犧牲掉的是返回自我、正視自我的勇氣,如果這樣的犧牲是以喪失自我存在的價值爲代價,那麼,我們可以將其看做是懦弱的犧牲和不道德的犧牲,正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份報告中所言:“假如把犧牲性的行爲看成是隻對別人有意義而對自己毫無意義的行爲,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過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個顯示着人的價值的人,如果一個人自身是無價值的,那麼他所做的犧牲也就成爲無道德價值的貢獻。”

如果教師敢於犧牲自我固有的種種幻象,敢於因承認心靈的缺陷而犧牲對自我的種種預設,敢於犧牲一遇問題就歸結於外部因素的教學習慣,這樣的犧牲,可以稱之爲完美的犧牲和有道德的犧牲,這樣的犧牲,就是一種教學的勇氣。因爲,這種犧牲不僅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對教師而言,教學的價值就是能夠滋養教師的心靈。但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不好的教學反而使自我的缺失瀰漫擴大,從而變成對自我生命的傷害。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學而傷害了甚至摧殘了身心的教師。好的教學之所以能夠成全自己,滋養心靈,是因爲教師將教學和自身認同、自身完整結合在一起,他不會只顧埋頭於教學之術,而不顧教學之“我”,不會把外在的“技術”和內在的“自我”割裂開來。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回到內心世界,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帕爾默看來,就像任何真實的人類活動一樣,教學不論好壞都發自內心世界。教師把自己的靈魂狀態、所教的學科,以及教師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教師在教室裏體驗到的糾纏不清只不過折射了其內心生活中的交錯盤繞。從這個角度說,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如果教師願意直面靈魂的鏡子,不迴避他所看到的,他就有機會獲得自我的知識,而就優秀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相反,自身的不認同、不清晰和自身的四分五裂,是不好的教學的源頭,是教師不幸的根源。

能夠進行如此好的教學的教師,就是好教師。帕爾默對此不吝筆墨:“好的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好的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歸根到底,好教師擁有豐富的關於自我的知識。帕爾默深信,作爲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優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藏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祕。這種奧祕可以解釋教學爲什麼如此複雜:因爲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兩個過程如此緊密地縫合在一起,隨着學生的變化和教師的變化,展現出複雜多變的格局。

這意味着,教師在教學中,與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學生,不是課程內容,而是自我。當教師還不瞭解自我時,他也不能夠懂得他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的、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這種對自我的知識,不僅在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起始階段很重要,對教師發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無論“我”處在教師生涯的什麼階段,無論“我”教的學科多麼學術化、專業化,“我”教的東西都是“我”關心的東西——“我”關心的東西就是“我”的自我。這種對自我的關心,並不意味着對學生的漠視。教學不僅僅是爲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爲了愛護學生的心靈。如果教師對自我毫不關心,導致靈魂失守,如何去愛護學生的心靈?

因此,教師愛的力量,首先來自於愛自身的力量。隨着教學生涯的延續,我們中的很多人失去了這種心靈的力量。我們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像優秀教師那樣,將真心獻給學生?獲得這種力量的首要途徑就是,返回自己的根基,在自己的根基上教學和思考。毫不奇怪,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一旦教師進入到了這樣的共同體中,教師就可能重獲失去的內心世界的資源和內在的力量。有心靈力量的教師,有完整心靈的老師,纔會培育出具有內在力量的學生,纔會教導學生獲得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