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勇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教學勇氣讀後感1

2020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於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爲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着教師,爲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讀完本書,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啓發,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和思考的好書。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麼,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關係,這六對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他們並不孤立而是統一於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係有利於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繫,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着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教學勇氣讀後感2

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的心靈爲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於簡單,過於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而更爲複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複雜性,作爲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於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複製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於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們不瞭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瞭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着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爲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裏,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繫,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繫,較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於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爲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裏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爲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爲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爲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也許很多教師會說,是外部體制帶給我們種種的分離,造成了我們的教學喪失了心靈。帕爾默告訴我們,外部教育體制是根植於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徵之一——恐懼。我們恐懼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們害怕與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的學科造成衝突進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分離。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靜等外部體制的變化,我們要依靠自己,要承認一個事實,多元性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創造性的衝突,爲贏而輸會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也是我們不斷擴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去尋找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讓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去創造真正優秀的教學,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於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教學勇氣讀後感3

滿懷着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啓迪所震撼。他的天賦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並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之旅,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浴春風,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爾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不是用來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崗石,而是一個處於複雜的、不斷需求的、終生自我發現的過程中的敏感領域。自身認同在於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就必須體驗。“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

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是尊重真實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悅與外部深沉渴望之間相遇交融的聖地。”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我們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爲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爲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迴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當換回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時,依靠內心的導師賦予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共鳴的真實。

做了十多年的教師,多了幾分感慨和執著,時常也會抱怨我們的那些“來自地獄的學生”。領略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經典論述,使我豁然開朗:“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爲。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第三,源自心靈地融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以教師爲中心和以學生爲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我們只有存在於這種共同聯繫中才能認識現實。只有親身處於共同體之中,我們才能理解現實。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複認知的過程。

“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纔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教學勇氣讀後感4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他獨立地從事關於教育、共同體、領導、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資深會員,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等等諸多稱號。被譽爲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觀念發人深省,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啓發。

利用寒假簡單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論和文字還沒有讀懂,沒有理解,還需慢慢去品讀。下面摘抄了一段:

“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裏,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爲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爲“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

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爲這幾種方式均有啓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爲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爲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裏,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裏,帕爾默爲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以主體爲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主體中心說”呢?

這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和作者某些觀點相符,會引起我的共鳴,他呈現了一個奇妙的心靈世界!還需反覆去讀,反覆去琢磨。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教學勇氣》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僅僅源於其所愛,因爲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通達的語言讓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地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中時,我們才能獲得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和力量。

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甚至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爲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教學勇氣——漫步於教師的心靈》的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全書共有八個篇章組成:導言,源自心靈的教學;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知於共同體中——爲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爲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在衆多和教育相關的話題中,教師的“心靈”是鮮有人關注和討論的。人們熱衷於討論“教什麼?”“怎麼教”這些能夠能對教育現狀產生立竿見影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往往會讓人覺得“遙遠而空泛”,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班級,面對一張張新的面孔,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有難以抑制的恐懼冒出來,甚至當我們面對每一堂新課、每一個突發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戰時,恐懼都會不時來突襲我們的心靈。我們恐懼,恐懼未知的糟糕結果,恐懼一切不順利,而與此同時,學生也深陷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或者他們的偏見受到挑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

爲了保護自己,教師選擇了和學生相隔離,用權力、身份、學識等等築起高牆,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讓教師或激動、或傷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或許傷心也越多,而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難仍然能夠堅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實的苦與樂。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對教學來自與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閱讀當中尋找教學的勇氣吧!

  教學勇氣讀後感6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爲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於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爲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爲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爲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爲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着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於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着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裏都感到迴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迴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纔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教學勇氣讀後感7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麼,纔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着一系列的問題開啓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麼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爲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爲什麼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裏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髮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爲源自心靈的生命啓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於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並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麼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爲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裏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後都成爲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裏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

是什麼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裏克就讀大學後,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衝突困擾着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後,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裏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於他的專業成長。

作爲教師,我們潛心鑽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麼?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着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麼,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教學勇氣讀後感8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於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爲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於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爲熱愛教學,所以願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願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於職業的熱愛,對於學生的責任,對於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