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通用7篇)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通用7篇)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1

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是新課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爲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同時,爲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了同角色轉變,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轉變爲研究者、促進者。然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進程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師自身?沒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我們一味在要求教師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着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着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是紅燭,春蠶,將教師等同於工程師,而忽視了其中透射出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想,在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我們的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否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時間,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啓發,也很有同感。作爲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我就帶着這樣的感受,翻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

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事情,關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狀態。教育是指向人、爲了人的活動,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樣需要有一顆人文之心,關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對現實教育生活的體察,缺乏對人的真誠關注與熱愛,那麼教育研究會因爲沒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當教育研究紮根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纔會富於生機與活力。

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

作者細細地傾聽着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傾聽他們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雖然有些聲音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聲音掩蓋掉,但作者聽到了,聽到了雖然細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與支持的聲音。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也在敘說。作者敘說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許多事情,敘說着自己對日常的、細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敘說着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沒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訓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與率真表達的思想。這種敘說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這種敘述是在與讀者平等地對話,不是以權威者的態勢去教訓人、規範人,而是以親切自然的言語打動人的心靈,喚起人的思考,讓人自己去獲得對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並由感悟而行動。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她注視着她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她所看到、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引發更多的有心人來關注教育世界裏的人和事,我們的教育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罰、變相體罰等,說是教師的無奈也好,說是教育制度的約束也好,總是客觀看,我們暫不去追究這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要說評價制度不改,教育管理體制不改,我們的老師寸步難行,我們要關心教師自身在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終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爲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爲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它的思想會引領我走向更加光輝的明天。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2

《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它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要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動人心靈,喚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注、去思考,我們與其追問“中國教師缺什麼”的問題,不如來關注我們的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師。毋庸置疑,學生希望自己的老師是一個充滿愛,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識,擁有一顆寬容之心的人;是一個對理想和事業時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夠爲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成長空間的人;是一個願意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領學生不斷髮展,對學生一生能夠產生深刻影響的人。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又能否真正做到帶着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象一條大河中只有中規中矩的舒緩,沒有湍急和咆哮會是什麼樣,逾越規紀、桀驁不馴是充滿親和力的表現。”由來已久,學生的個性差異被掩埋在統一的課程內容、統一的教學任務、統一的評價標準之下,個性得不到重視,思維的火花無法得以綻放,想象的野馬無法任意馳騁。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豈有不犯錯誤之理?更何況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責、抱怨學生的時候,你是否想過這也許是你對學生的愛在漸漸消失呢?也許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艱辛與結果的不盡人如意,讓自己的內心漸漸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教師需要一種淡定、從容,需要一種執著、大愛的真情流露。愛是給予、是關心;愛是尊重、是瞭解,愛更是一種責任。師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愛,師愛是一視同仁的愛。給予學生師愛,通過情感的溝通與互動,言傳身教,能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一種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個方面中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個正確的認識,一個發明創造,都是歷經無數次的錯誤與失敗後才得以成功的;學生也只有經過犯錯誤、改正錯誤、再犯錯誤、再改正,循環上升,直至無窮,才能夠得以成長。

學校應該成爲孩子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而高潔、明麗而清新的校園氛圍,少一些強制的紀律和苛嚴的規訓。因爲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而寬鬆的氛圍,寬容的態度,寬厚的秉性更加適宜學生個性全面自由的發展;也正因爲每個學生本身都是獨特的存在,是不可以“複製”,不可“替代”的,所以學生們都希望被欣賞,而不願被雕塑、被打壓、被束縛。

我們在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寬容。遺憾的是,我們在希望得到他人寬容寬恕的同時,卻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寬容。一些人安於接受別人的寬容,卻從不打算把寬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寬容別人,就很難從別人那裏獲得寬容。

把學生的問題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就好像我們教師把控制事物發展的權利都交給了學生,由學生一方全盤掌控,學生一旦出現問題教師就會一味的抱怨與指責,將自己置身於旁觀者的地位,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求變思維,它是以學生的改變作爲教師改變的先決條件。我們教師何不“由內而外”的進行改變呢?先改變自己的行爲,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具有創造力,然後再對學生施加影響,進而改變學生。

班級學生出現問題,只顧着指出學生的過錯,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這種過分強調“錯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證明了自己是一個能力極其有限的人,更何談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呢?與其抱怨學生各個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從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學水平,給予學生們無盡的愛和心靈上的有力支持;然後盼望學生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這份苦心,進而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爲,漸漸地會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

教師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羅萬象的氣魄,指點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寬容、接納學生形形色色的錯誤與不足。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似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寬容能夠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理由。

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它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愛心。寬容屬於個人修爲範疇,越是歷經時間的打磨與檢驗,越是顯出其可貴,所綻放出的光芒也越發奪目。但是,寬容絕非縱容,不是無度的任意妄爲;教師對學生的寬容是師愛和堅持原則下的理解與接受,是情感與理性完美結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種化怒爲喜轉憂爲樂的智慧,是一種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狹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對別人的寬容。教師應該學着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挑錯;應該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製造新的事端。

寬容無不閃爍着仁愛的光芒,寬容學生,其實就是善待自己。試想天天指責、埋怨甚至傷害學生的老師何談快樂?何不試着理解、接納學生的行爲,帶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學生呢?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贏得多少人的心。寬容就像甜潤的春雨,能夠滋潤彼此的心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待,師生關係纔會更加和諧,教師纔會欣賞到學生迸發出的動人的精彩。

曾經聽過一個關於禪師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說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着頭溜走了。禪師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願教師的寬容是一束陽光,能夠時刻照耀着學生;願教師的寬容是一輪明月,能夠照亮學生的一生。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3

九百多萬,這是目前中國中小學教師的人數,這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是很少有教師體會到做教師的快樂。總覺得作爲中國教師缺點什麼。缺什麼呢?看了黃燕的《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心情陡然沉重了許多。

翻開目錄看見赫然幾個大字:

第一部分缺乏愛

第二部分缺乏服務意識

第三部分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

第四部分缺乏理想與激情

第五部分缺乏創造

第六部分缺乏健康與關懷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師稱作“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是我們在升學壓力和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早已沒有了那種光輝感、自豪感,我們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緊張。

作爲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師,我看到我的同事們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着,在教書育人這個崗位上辛勤勞作着。他們很多人在教育教學上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們跟進的腳步慢了一些。因爲他們對當前的教育都有自己見解。尤其是在這幾年的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中,他們步履顯得蹣跚了,因爲他們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素質教育如何推進?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是不是不要質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靠什麼?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要摒棄的嗎?……還有一些讓中國教師頭痛不已的問題是學生普遍厭學現象和社會一直在滋生的讀書無用論。

誰說我們的教師缺少愛?我們愛每個孩子。但是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出來的時候,那些學困生始終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還能愛得起來嗎?我們的教師並沒有嫌棄他們,經常抽空給他們補課,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學生就是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差些。可是我們的教育評價卻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價老師的。導致教師對學困生產生厭棄情緒,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教師身上嗎?

教師是爲學生而存在的,爲學生服務的。沒有學生,教師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生的發展,應該是教師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終極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種服務。教育就是爲孩子服務,爲家長服務的。這一點教師們都有共識。現在教師最大的憂患是教育的無奈。我們的教師都知道社會對教師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給教師的權利太少。一則“班主任有教育學生的權利”的新聞在教育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只要是教師都對學生有教育的權利,怎麼只有班主任有這個“特權”呢?難道教育學生還要誰來批准嗎?面對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現的“異類”,教師除了無奈還有一絲擔憂“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擔當重任嗎?”

有人指責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是教師的惰性造成的。其實你可曾看見我們的教師是在怎樣條件下上課的?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僅此而已。創新需要動手、動腦。可是一個六七十人的班級,你能讓多少學生有動手、動嘴的機會?

當我們在一味追求教師的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因此,我們在對教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更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

冷靜地看完《中國教師缺什麼》,我心底滿是辛酸。我覺得,現如今教師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關愛。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所說“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質,憔悴也不是教師的本色。……教學不應是師生共難,教學應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檢查與考覈,管理應是平等和諧的交流與對話。那種只顧給教師下指標、壓任務,只想把教師的自由空間擠佔、擠佔再擠佔的做法,其結果只能賺取教師的‘今天’,預支教師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力喪失,使教學的靈氣泯滅。”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4

翻開《中國教師缺什麼》,先瀏覽了一下目錄,發現書的前幾部分內容,都在指責教師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敗。當看到第六部分的標題《缺乏健康與關懷》時,我感覺到了一絲溫暖。首先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的一句話。他說:“當前的中小學教師隊伍讓我們有些擔憂──不是他們缺乏敬業精神,也不是他們缺乏專業修養,而是他們的生存狀況。”

他非常瞭解我們教師的生存狀況,從自然人的角度對我們教師給與了關注和關心。他還說,據統計,許多教師存在健康問題,不少教師存在心理問題。談到教師的心理素質,我們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一個是教師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這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爲,當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師也不一定都能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不是聖人,他也會犯錯誤,也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我認爲當前教師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要求。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醫療保險等都在變,同時教育領域的諸多變革,包括繼續教育、新課改,學校企業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當代學生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這些變化對老師來講都會構成新問題、新挑戰。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環境、新要求、新問題時,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就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其二就是教師無法應對職業壓力。尤其是畢業班教師。我們要學會調節好情緒,用良好的心理狀態走進課堂。

首先,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應重視與研究教師的心理問題,開展教師心理諮詢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時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師消極心理的輔導,讓教師對工作保持永久的熱情和持久的勝任工作的愉悅心理,讓教師能帶着良好的情緒投入工作,進入課堂。

其次,適時調節,給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動空間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應流出一定休息“喘氣”的時間,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讓我們的心靈走出緊張乏味的小圈子,進入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適當參加運動,把煩惱與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5

偶爾翻了翻《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發覺黃燕先生以生動的教育事例,闡述和反思了中國教師之種種缺失。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關懷的書,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事情,關注着那些事情裏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狀態。

《中國教師缺什麼》也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作者細細傾聽着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人的聲音,傾聽他們的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簡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愛,二缺乏服務意識,三缺乏生命意識和等待意識,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創造,六缺乏健康和關懷,從不同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頗受啓發。的確,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讀了《中國教師缺什麼》,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本人進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事實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孩子長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長得難看些;有的孩子比較聰明,有的孩子比較愚鈍等。如果教師不能正視這些差異,不能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看待,那麼,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尊重、寬容、平等以及服務意識,更是“空中樓閣”。

在《圍城》中曾經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人認爲他的每一顆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認爲它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壞的。原因在於,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它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爲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爲什麼不開心呢?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老教師談到,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畢業後反而跟老師很親,常到學校來看望母校老師,在街上遇到也很熱情,尊敬老師;而那些成績優異,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學生卻“人間蒸發”了。

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有積極向上,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沙,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用了未來。承認學生間的差異,承認學生的未完成狀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寬容地對待人生,你會活得更加快樂、豁達。正如魏書生說的:“埋怨環境不好,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是我們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6

在暑假讀書活動中,我選了黃燕編着的《中國教師缺什麼》和我縣自編的《且行且思》來讀。當把這本書放在桌子上同仁們,看着標題發表議論:中國教師缺什麼?最缺的是錢,隨着經濟高速發展錢不值錢,教師那點工資的確顯得有些羞澀,致使心態不好進取心差的教師出現了消極情況,缺乏了當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動力,缺乏了創造,當和尚就要撞撞鐘。大家聽到這裏可能覺得有些俗,就知道錢,我這裏提到讀書前的調侃,的確當今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我們姑且先放下這一話題,我的理解是教師這一舒適羣體不要再被人弱勢,解決此問題是根本改變知道,究竟怎麼解決---需要我們大家探討,希望上級關懷。

仔細想,什麼原因導致教師成爲弱勢羣體呢?我們靜心帶着“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我看完了全書。真如序言中所說: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本書以師缺乏愛、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畢竟很多同仁已經等了十幾個年頭,哎人生燦爛的時光又有幾個十幾年)、缺乏理想與激情、缺乏創造、缺乏健康與關懷等幾部分進行敘說,在打動人的心靈的同時,喚起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思考,從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動。曾經我們一大幫子人極其認真地圍在一起討論:中國教師最缺什麼?中國教師缺乏的東西也許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學缺幽默,知識缺更新,對學生缺愛心,對未來缺希望,對現狀缺熱情,被社會缺尊重,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

我覺得書中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不是沒有辦法改變,只是,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在當前的教學生活中,其實我們衆多的老師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覺得我們老師大多具有愛心、有爲學生服務的意識,只不過很多時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學,我覺得我們老師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別是我們的課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們所忽視、甚至認爲是一種課堂“浪費”的“等待”,有時也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我認爲我們先要“在課堂中學會等待”。

首先,“等待”給思考以時間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對學生起作用的課,應該是“不溫不火”的課,整個課堂裏思維暗暗涌動。思維的引發者是教師,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活動與評價可讓思維活躍。正因爲如此,課堂中需要“等待”,這種“等待”能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充分地思考問題的本質。有時我們發現,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要求學生作答,由於問題本身或學生的學力水平等原因,學生在沒有作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基本上是答非所問或啞口無言。這樣的問題再精彩、再切合課堂教學,也是無效的問題。所以,在一個問題提出後,教師要綜合觀察課堂中學生的思維狀態,並對此作出判斷——是有意繼續“等待”,還是給予適當“提示”,從而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引導與分析。

其次,“等待”給監督以方式

在課堂上,當我們發現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走到該生身邊,並且停止講解。此時,教師“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語言的監督更有效,學生往往能從教師的“等待”中醒悟過來,從而迅速地調整學習狀態。

最後,“等待”給尊重以橋樑

當一位學生因爲特殊原因還沒有準備好上課用的學習用品,這時,我們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給該生以適當的“壓力”,使他知道教師在“等待”他快速準備好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也是對該生一種無形的尊重,即教師的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的,不容許有一個學生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進入學習狀態,致使該生有掉隊的可能。

讓我們學會等待,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中國教師缺什麼的讀後感7

一、中國教師真的缺乏愛嗎?

黃老師把這一章節細分爲缺乏尊重、缺乏寬容、缺乏平等。

其實,我認爲中國的教師絕不缺乏愛,只不過各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師深信"嚴是愛、鬆是害"的道理。在平時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十分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對於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爲絕不姑息。只不過在批評的細節方面不太注意。如:對於少數極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的批評教育,不太注意場合,當着許多學生的面來指責,沒有絲毫考慮到該生的感受: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但反過來想想,這些學生平時都是些極調皮搗蛋者,老師不想因爲該生而影響到其他一大片學生的行爲舉止。從某方面講,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也屬無難奈之舉。有的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想採用理論上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學生,但實際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對於學生的一些環的行爲習慣過於寬容,只是採用耐心說服的方式,而不是嚴厲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學生,但教師的威信正在逐漸消失。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就會變得無法無天,課堂就會亂作一團。對於這樣的愛,我把它稱爲溺愛。我以前採用過這種愛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遺憾。這種愛的危害極大,它打亂了平時的教學秩序,沒有以鐵的紀律、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爲。這是一種以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利益爲代價的。

另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平等。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是絕對不可能平等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是不可能改變的。就象水的流動一樣,必須經過高處,才能流向低處。只不過在教學方法上需要加以改進。新課程理念中有一條,讓學生主動地學習。這種主動性,不是讓教師放手不管,而是讓教師採用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方法進行引導,學生才能夠以濃厚的興趣來進行主動學習。

二、中國教師缺乏理想與激情嗎?

黃老師把這一章節細分爲:

1、教育模式中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傷害。

2、教師自身人文精神的淡漠。

3、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新課程改革中,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上都作了較大的調整。但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沒變。這一指揮棒依然懸在空中,給許多老師以窒息的感覺。不管你進行何種教學改革,最終還是以升學率來衡量你的教學質量。這無形中給教師加大了壓力。不可避免,教師的教學重點最終還是在分數上。對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只能流於形式。只要成績不行,你這個學生就什麼都不行。誠如黃燕老師在此書138頁上所寫的一位青年教師的感受一樣,剛開始充滿了理想與激情,但一學期教下來,現實的殘酷使他再也不敢嘗試新的教學理念了。因此,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許多教師不可避免會產生應試教育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成績?如何不丟面子?如何獲得領導和同行的讚揚?從而根本就不可能去很好地全面教育學生。

以上是我的一些讀後感受。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認爲學校領導的工作是出色的。能關心教師,給教師以比較寬鬆的環境去實踐新課程理念。我堅信,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夠給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