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常用【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常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常用【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記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閱讀裏讀到了蕭紅,讓我帶着一種不同的心情去聆聽這個“貧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憶童年——衣食無憂,沒有做不完的作業,沒有刷不完的題,明天唯一煩惱的事是明天怎麼玩。蕭紅也回憶童年,這本書就是她的童年,但我們腦中的那個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顧童年之時,向來不是懷着輕鬆的心情的。更何況,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此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難發現,那許多藏在表面平實甚至歡快的故事下的寂寞悽婉。風景寂寞,蜂蝶在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人更是經受不住風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離開人世,“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

這些傷痛在作者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蒼涼的調子,在未來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無數灰白的日子裏,祖父家的花園便是“我”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祖父是最關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幸福。祖父教詩,祖父烤鴨子,祖父慈愛的話語,都是“我”心頭最溫暖的感動。

“我”是多麼希望能和最愛的祖父長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時間在流逝,“我”在長大,祖父在變老,終於有一天,“祖父幾乎抱不動我了”,幸福的時光原來也在漸漸離我遠去。祖父家的後花園,就像一座象牙塔,爲“我”的靈魂提供了一片美麗的棲息地。然而園外的世界,終究是殘酷的——這就更爲作品增添了一層無奈的感傷。

但灰色中又不時沁出一絲紅色,就像新生的太陽般給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後帶着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孃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於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爲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豔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終於,在《呼蘭河傳》中讀懂了這位“貧民作家”,處在悲涼,愚昧的時代卻仍試圖給人以希望,讓灰色的童年綻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經歷着中國的日新月異嗎?既然我們不必悲天憫人,又何不努力學習,書寫屬於我們零零後自己的金色時代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異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着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爲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十分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裏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玩耍,歡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歡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歡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以往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十分簡便的,可是,讀到後面,會覺得十分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蕭紅創作的名叫《呼蘭河傳》的書。

作者帶着我們走進來舊時代的呼蘭河,看到了舊社會時那裏發生的事情,知道了舊時代的不足,領略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美滿和幸福。

在蕭紅的筆下,她從小就沒有母親和父親的疼愛,祖母對她更是不好。只有在花園裏和祖父相處時,才能讓她感到快樂,在她眼裏,祖父是最愛她的'。

相對來說,團圓媳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團圓媳婦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被賣到呼蘭河的名氣較好的胡家去當童養媳了。她在十二歲的時候來到胡家,可胡家沒有一個人把她當人看,把她當成下人,天天讓她拉車,幹各種各樣的重活。看到這兒,我不禁心頭一顫:團圓媳婦才十二歲,她怎麼禁得起幹這樣的重活呢?她這些天是怎麼熬過來的呀?不但這樣,只要團圓媳婦有一丁點做的不好,胡家人就用盡辦法去折磨她。最後,讓正是花好年華的團圓媳婦就這樣香消玉殞了。看到這,我的心真的好痛:胡家人怎麼忍心這樣做呢,人家也是父母養大的,爲什麼胡家人的心那麼歹毒呢?

是啊,蕭紅雖然有祖父的疼愛,但是她缺少了兩個最親最親的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怎麼能有真正的幸福呢。團圓媳婦的年齡,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應該上學讀書,可是她因爲種種原因被賣到了老胡家,受盡了折磨,過上了家畜都不如的日子,導致小小年紀就香消玉殞了。和她們比起來,我們有什麼資格說我們現在不幸福呢。

在生活中,像蕭紅和團圓媳婦這樣有着悲慘命運的人也有不少。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五歲的女孩,父母離異了,父親帶着她,又找了一個繼母,可是繼母對女孩一點也不好。有一次,父親去上班了,只有繼母和女孩在家。過了一會兒,繼母讓女孩去幫自己倒一杯水,女孩就去倒了一杯來。女孩拿過來給繼母喝,繼母喝了一口,覺得燙,就把一壺剛剛燒開的水澆到了女孩的手上,並找來了掃把和晾衣架,往小女孩身上狠狠地抽着。繼母一點也不手軟,一刻也不停地抽着。小女孩被抽着當場休克了。等父親回來,把女孩送到醫院,經過手術,醫生說全身都傷痕累累,有七處骨頭被打斷了。

從古到今,像她們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和她們相比,我們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把我們當成手心裏的寶貝,深深地給我們傳遞着愛。小時候,還動不動就和家裏人“翻臉”,現在想想,真是不知好歹。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裏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衚衕,那裏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着、享受着、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裏有作者的後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後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裏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裏喜歡拿着個手杖,嘴上抽着旱菸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裏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爲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着,掙扎着,他的孩子最後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後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後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裏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裏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爲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着雞毛撣子的奶奶追着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裏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5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爲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敘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生活着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着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說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着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爲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羣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着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說是爲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羣“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羣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着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爲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爲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6

作者以回憶的思緒,將自己兒時生長的家鄉,呼蘭河鎮的人、物、事敘述出來。兒時呼蘭河鎮的生活,對於作者來說,是美好的,是溫暖的。兒時的她,家境富裕,衣食無憂,有爺爺的疼愛和陪伴,家中後院的菜園,家鄉的藍天,晚霞,星星,還有那些沿街小賣、放河燈、唱大戲、跳大神,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說,這些對於她的童年來說,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呼蘭河鎮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廚子、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說,這些人,也只不過是不同模樣,不同性格的左鄰右舍的大人們。

然而,當作者經過成長、經歷、醒悟之後,再次回憶兒時的家鄉呼蘭河鎮時,作者努力以一種平淡的語氣敘述,雖不願擊碎那兒時的美好回憶,但內心卻充滿了,憐憫、憤懣、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作者生於1911年,病逝於1942年。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處於混亂的時期,軍閥混戰,列強侵略,時局動盪不安。

通過讀《呼蘭河傳》這本書,我們從書中能獲得些什麼?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啓迪和意義呢?我們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讀此書,能瞭解中國的歷史,在那個時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呼蘭河鎮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那裏的人們雖沒有遭受戰亂、動盪之苦,人們卻過着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種落後、貧窮、愚昧,安於現狀的生活。

通過對團圓媳婦遭遇,悲慘命運的敘說,充分表達了封建社會之下,人們的愚昧,無知,固執,狠毒,激發了讀者對團圓媳婦的婆婆的憤恨,以及對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過對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爲的敘說,有二伯對東家,應該是付出畢生的辛勞和忠心,但始終仍是一個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獨一生。從另一側反應出,地主階級對人的剝削,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社會階層觀念。通過對這些典型人物命運的敘說,能夠喚起讀者的良知,讓我們決心要徹底根除掉愚昧無知的封建思想,摒棄陋習,要積極上進,滿懷善良,不斷進取和進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邊更多的人。

在那樣的歷史環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滿了悲哀、無奈、悽苦,她想喚起人們的良知,她想改變當時的現狀,作者仍以平淡的語調,敘說了馮歪嘴子的生活,馮歪嘴子雖然也貧窮、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勞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見而謀取自己的幸福,敢於擔當。在妻子死去,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後,當人們都認爲他會垮掉,都等着看他的慘狀的時候,而馮歪嘴子卻樂觀的,堅強的支撐下來,作者正是希望,以馮歪嘴子的行動和行爲,給那些甘願落後、貧窮、愚昧,安於現狀的人們,一記重重的耳光,讓人們覺醒。

作者對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當她把它記在那裏時,也便抹去了最後的悲傷。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不喜冰心,因爲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於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爲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着自傳性質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羣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着。”我又爲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並不以爲然,總想她的文字過於隨意,天真,乾淨,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裏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係。……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後,那活着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着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淨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她以爲自己是爲她着想,以爲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於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裏有隻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麼關係,畢竟有這麼一個人溫暖着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裏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童年,祖父,後園,成爲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並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裏,終沉澱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讀了《呼蘭河傳》,心中生出幾多感悟。

許多作家描寫自己的童年,描繪一個光明燦爛的童真世界,或許他們忘了,只要是紀實,便沒有完美生活,縱使孩子,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風。蕭紅兒時的那個階段,那是一個沉重甚至沉痛的社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社會在她眼裏是怎樣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會是什麼樣的姿態,的確很難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這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本書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把那些愚昧與無奈不着痕跡地烙進故事裏,給予這段往事足夠的尊重,卻又不會使人感到厚重。讀來是一個有質感的年代,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張力,每一個故事都濃縮着一段歷史,所有的見解都源於一個孩子的敏銳、無知,諷刺、批判、讚揚、歌頌,這些歷來對封建的評頭論足都與這本書沒有干係,平淡的敘事,如同中國水墨的留白,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開篇,文字帶着利刃劃出嚴冬乾冷的刺痛,字裏行間舊社會市井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寥寥幾人的勾畫,彷彿耳畔就響起了清冷小鎮上的幾聲嘈雜。我讀時動筆批註,卻無從評談,似乎哪裏多了或者少了,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了意境,文字纔有了深入的可能。這是這本書獨有的意境,通篇都是這樣,極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陳述,每一句都是詩。

同樣令人稱歎的是書中的人物。這是一部沒有“神”的小說。無論歷史、文學,我們習慣了絕對,美好與醜惡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厭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厭倦了“萬惡”。在呼蘭河畔的那個小鎮,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後的影子,每個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滅的良知,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是非認知,他們不完美,但他們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書中哭笑悲歡。

一個不爲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漸漸爲人遺忘的歷史,一個天真無知的孩子,一個無法觸及的世界。

這就是《呼蘭河傳》的全部,這就足夠了。讀文學作品,讀的無非是一種感覺。把瑣碎的往事收集起來,用平實的語調講述一個明媚而滄桑的故事,讀書人放下書後意猶未盡,一口氣想嘆籲卻最終淺笑着呼出。透過一本書,可以領略到呼蘭河畔的世界,碰觸到蕭紅的寂寞,彷彿她就在嘆息,這對於一本小說,是最大的價值。

幾多感悟,結爲一談。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認識蕭紅還是看了《黃金時代》後,雖然在此之前,聽說過她的名字,看了電影后纔對蕭紅的那短暫的一生深感惋惜,一個敢愛敢恨,才華橫溢的女人,最後竟然死在了那乾冷的水泥地上。看到她流離失所,有時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還在想着寫作,我不僅對她肅然起敬!

喜歡她的文字,感覺很安靜自然,“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是蟲子在說話似的。一些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讀這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麼無憂無慮,對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感覺植物都那麼的自由自在,隨性的生長。

而蕭紅筆下的人物卻讓人感覺到有淡淡的憂傷,小團圓的媳婦才只有12歲,12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她的童年還沒有過完呀,她卻成了人家的媳婦,她天性愛說愛笑愛玩,吃的多,長的壯,但是這不行,這每個做媳婦的樣子,於是婆婆就給她下馬威,打她,說她是中了什麼邪,直到把她放到熱水鍋裏,出來時不會說話了還不罷休,就這樣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被這些呼蘭河上愚昧的人折磨傻,折磨病,折磨死!

馮歪嘴子找了個能幹的媳婦,村裏的人說她長的和扛一樣,不溫柔典雅,不管別人怎麼說,他還是愛着疼着自己的媳婦和孩子。因爲他滿足這樣有媳婦孩子陪着的日子,周圍的人生怕他家不出事,沒有笑話看,在衆人的議論聲中,他的媳婦還是在生孩子後死了,但是馮歪嘴很是堅強,一個人養兩個孩子,還是滿懷希望的過着,無論孩子在別人的眼裏怎麼樣,那就是他的希望,大孩子會拉小驢飲水了,小兒子會伸手拿東西吃了,小牙長出來了,這一切都給馮歪嘴子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讓呼蘭河的人也跟着堅強起來,無論生活怎樣,無論別人怎麼冷嘲熱諷,他總是充滿着期待活着,因爲孩子的笑容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知道那個大泥坑淹死了多少雞狗,馬陷入多少次,那些人的思維還是那麼僵化,沒有誰願意把它填起來,但是卻願意一起撈起那陷入泥潭裏的馬,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呼蘭河的人是自由的,又是友善的,還有那淡淡的說不出來的愚昧!

呼蘭河,給人帶無限回憶的地方,但是又讓人很慶幸能逃離出來的地方。或者這正是蕭紅一直不回家鄉,願意飄蕩在外的原因。

現在,那些在外打工時間久了,不想回家鄉的人們,你們又有怎麼的感傷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呼蘭河是一個優美的小城,城市並不繁華,只有兩條街,一條是東二道街,一條是西二道街,兩條街裏面有各美味的食物,其中裏面賣的麻花、涼皮等各種食物都把我饞成小花貓了。在蕭紅家中,重男輕女的行爲對女同志很不公平,幸好祖父、蕭軍、魯迅這三郎幫助了她,尤其是祖父。

蕭紅小時候家庭條件很好,房子總佔地面積是3000平方米,可以看出父母都是富貴人。蕭紅的書房很大,周圍的書架上都是書,書桌很復古。雖然家中重男輕女,但是祖父對蕭紅的愛是無限的,祖父不管那些事兒,而是在蕭紅有困難的'時候去幫助她,在蕭紅不懂某件事時,祖父會教會蕭紅,例如“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蕭紅原名“張迺瑩”,她的性格原本不怎麼好,但是祖父在慢慢改變她。

祖父名叫“張維楨”,心地善良。有一次因爲馮歪嘴子結了婚,工廠裏的老闆就把他趕了出去,結果他既沒有了事業,也沒有了家產,導致所居住的房子也被人收走了。馮歪嘴子沒有辦法,只好向祖父請求,祖父送給他後花園的一間小房子,讓他們一家在那裏住,還不收房錢。祖父真有一顆“愛心。”但是蕭紅的父親就不是像祖父那樣忠厚、善良。父親張延舉在文學方面很有學問,可是在品質方面,她的父親就缺少教養。有一次,家中保姆“有二伯”做一件事,沒有達到他的滿意,他就用鞭子把有二伯抽得渾身都是血。他還在家中實行重男輕女,害的蕭紅不能上學讀書,幸好蕭軍幫助了蕭紅,讓她得到新的起點,培養她寫作,還成爲妻子,後期因兩者天天鬧矛盾分開,只有魯迅先生幫助她,培養她。

這本書裏描繪的家鄉呼蘭河區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河是一個優美、樸實的小城,別看着小地兒不怎麼繁華,可是這兒的老百姓都非常善良,看到誰遇到了困難,就會去主動幫助。尤其是街旁叫賣的種各樣的小吃,大麻花、一碗涼皮、豆腐、小蔥……都把我饞死了,可真想去嘗一嘗。

雖然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祖父的愛以及對那些被輕視的人的同情與幫助,我建議大家讀一讀這本書,能從中體會到祖父的善良以及那美麗的花園,彷彿就是一個童話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但我卻體現出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纔會組成作者童年時的快樂,自由的生活。學會了善解人意、性格開朗、熱情而又堅毅剛強的性格。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呼蘭河傳》。蕭紅的這本書讓我深有感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感受到呼蘭河城裏人們那種讓無法理解的愚昧至極的封建思想。

這本書主要在講呼蘭河城裏的大街小巷,那裏的大泥坑,扎彩鋪;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廟大會,七月十五盂蘭會放河燈,秋天唱野臺子戲;這些都是衝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爲人準備的。“我”就出生在這裏,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園裏玩耍。“我”愛念詩,吃鴨子,去儲藏室裏找東西玩。“我”的家卻是荒涼的,許多人在這裏租房子。其中老胡家來了個團圓媳婦,結果被折磨死了。長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歡跟動物談天。磨坊的馮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結婚,受盡了大家的非議。王姑娘被人“說”死了,馮歪嘴子仍然堅強地活着,照顧兩個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就是小團圓媳婦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節。讀的時候,我彷彿看見小團圓媳婦,那個頭髮黑亮,臉蛋紅撲撲的小姑娘。她變得又黃又瘦,最後被弄成瘋子,死去了。我爲小團圓媳婦感到憤憤不平。小團圓媳婦就因爲第一天來家裏吃三碗飯,大方得體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說什麼要給一個下馬威。其他的左鄰右舍沒事找事,相相呼應,這下好了,小團圓媳婦也就有點瘋了。小姑娘生病了,卻被說是什麼鬼魂附體,什麼狐狸精的小狐妖。一傳十十傳百,每個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誇張,搞得事情一團糟不說,還極其迷信地去請跳大神來。不知從哪來的“雲遊真人”來給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藥劑。人們還評頭論足地提出了各種不良偏方,如吃帶毛的雞鴨,黃連豬肉啊等等。這些週三奶奶,楊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小團圓媳婦就像木偶一樣被欺負,胡亂吃藥,病就更加嚴重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些“看客”實在讓人大開眼界,讓人無話可說。這些人說是要去救她,給她開各種奇怪的偏方。還有一次竟然讓團圓媳婦當衆洗熱水澡,燙一次,昏一次……這些“看客”們是在善良地治小團圓媳婦的病嗎?這難道不是狼心狗肺?他們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價值的低廉和浪費。

《呼蘭河傳》在作者平淡的語言敘述裏幾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從觀察的角度來描述這些人和事。可是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傷和無奈。我推薦你也來讀一讀這本書,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去了。”

放燈是呼蘭河上的一場盛會。哪怕是終年不出門的瘸子瞎的,也會將街道跑得冒了煙,在火燒雲剛剛落幕的白光裏,蹲在呼蘭河邊等着放燈。不知從陽間到陰間的一條路,是否真的黑到看不見,只能通過河燈來給徘徊的野鬼們求得超度,但總之就是放燈了。伴着打鼓唸經,笙管笛簫之聲,一片金光燦燦入河,一隻一隻順水飄去。遠近皆陶醉在這河光燈色裏,滿目只有眼前飄搖的燈了,看着它向極遠的下游流去。

我不知道在朗朗月輝下陶醉的人是種什麼心情,是否除了超度魂靈,還附了一份自己的心願上去,權當是種寄託。這是呼蘭河一年等一回的盛事,也是城裏人精神上的盛宴。儘管野臺子戲熱熱鬧鬧的三天,儘管賣豆腐麻花的每天都從門前叮叮咚咚的走過。儘管呼蘭河的人們已經認爲生活就是這樣過去,但還是需要精神上片刻的深思和昇華。“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裏去呢?”多半的人們,看到了這樣的景況,就擡起身來離開了河沿回家去了。於是不但河裏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來。

我總想從呼蘭河傳裏概括出一種“悲哀”出來。它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它是爲誰發出的不平之音嗎?儘管我能感受到這種字裏行間的情緒,卻無法具體的捕捉和定義。若說批判的是舊社會,未免立場太過高尚和空泛,是以一種俯瞰的視角進行的評價。像歸結紅樓夢“反映封建大家族必然滅亡的趨勢”一樣,倒真是一巴掌拍死,體味不到各中趣味。若說它想反映羣衆的愚昧,吃了瘟豬偏說是泥坑裏淹死的豬,生病了只能請跳大神;但呼蘭河城中的人們又有自己的秩序,過着平靜而安穩的生活。他們被父母生下來,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可他們從來不抱怨,逆來的,順受了。他們這種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稀裏糊塗地過去了,日子再苦,也一樣要過下去。讀後感·總是要導致了什麼問題,才能義正言辭的說出“這是××的悲哀”這種話——它卻是個小城而已,是一個嚴冬可以凍裂大地,有着漫天的火燒雲的小城。

大概只用“鄉愁”這個詞來的比較合適了。這種情緒源於作者對家鄉的誠摯記錄和懷念,沒有憤恨,只是用溫和的目光撫摸這片土地,用飽含溫度的筆記錄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寫它的灰暗與骯髒,寫它的平靜與麻木,也寫它的艱難與堅韌。這種溫度留在文字中間,就像放下的河燈一樣承載着什麼東西,流了很久很久。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裏,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峯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嚮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此刻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着,也許此刻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裏的泥土裏,年年種着一成不變的蔬菜,其餘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着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麼單調,一個種着菜的後花園,一個破舊的後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夠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着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麼個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裏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着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裏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曆上,時光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複單調?但他們安於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着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於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着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着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獨寂寞。小城裏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裏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裏。而我有幸品嚐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盪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峯之作。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因爲孩子的課本上“火燒雲”和“祖父的菜園”兩篇清麗、優美的散文,一定要找來原著《呼蘭河傳》看看。

讀了才發現,整部作品與入選課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樣的感覺。整部的小說,或者不能夠稱其爲小說,看後心中就不覺響起了林憶蓮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際,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東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臺唱戲趕廟會,還有城裏的那些人,冬天換上棉襖,夏天晚飯後看看雲彩,無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沒有什麼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條呼蘭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靜的流過,波瀾不驚,也沒有什麼懸念和高潮。

當然讓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們。小團圓媳婦,一個“黑乎乎的”、“樂呵呵的”高個子的12歲的小姑娘,在成爲團圓媳婦後,很短的時間裏就被婆婆殘忍傷害致死。而在婆婆看來自己沒有哪裏做的不對,儘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樑上……我是用烙鐵燙了她的腳心……”但她自認爲這些不是殘忍傷害,甚至於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嚇得得病後,請來跳大神的爲女孩“走馬”,洗開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義盡,對小姑娘好。讀到這裏,就讓人心裏着實的發堵。可能這就是那時的真實生活,讓我們可以想象,卻難以理解。

然而整部書看完還是充滿着童真和樂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陽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選課本的兩篇外,小蕭紅跟着祖父學唐詩的片段同樣讓人忍俊不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很是喜歡這首詩的小蕭紅一直認爲是兩個好吃的“黃梨”,直到明白了是兩隻小鳥,也就不再認爲這是一首好詩了。還有祖父把掉進泥坑淹死的小豬、鴨子給小蕭紅抹了泥燒着吃,爲了能夠經常吃到燒豬仔、燒鴨,小傢伙看到有小豬或小鴨子經過就硬往水坑裏趕,因爲要“掉坑燒吃”。

小姑娘給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畫面也是溫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來潮採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沒地方處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無察覺的爺爺只聞到濃郁的花香,讀後感就口中唸唸有詞: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夥看到哈啊哈大笑,爺爺才明白。但爺爺也只是笑,沒有一絲責怪。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趣事。爺爺那麼的愛孫女,孫女也是那麼的愛爺爺。這祖孫倆的“後院趣事”成爲我愛上這部書的理由。

平靜、平淡、平實,卻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簡單翻閱了作家蕭紅的短暫一生,似乎乏善可陳。但不妨礙作品的可讀性。《呼蘭河傳》,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轉》感觸頗深,她用小時候的視角,譜寫了一方水土的風俗人情,一部悽婉的歌謠。文中幾個章節中的幾句話感覺很精彩,忍不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個扎彩鋪,扎出的房子、廚子、騾子、大白馬、車子活靈活現。大至噴錢獸、聚寶盆、大金山、大銀山,小至花盆、茶壺、茶杯雞鴨鵝犬樣樣不缺。看着窮人都覺得活着沒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話,細嚼起來,人世間的辛酸苦澀,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還有,胡家的團圓媳婦婆婆,雞鴨、豬、狗貓不捨得打,打貓怕把貓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把豬掉了斤兩,打雞怕不雞不下蛋。唯獨打小團圓媳婦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會跑掉又不會丟了,又不會下蛋,又不是豬,掉了近兩也不要緊又不上秤!

她來到我家,我從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的媳婦不受氣,我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她一個月,打的是狠了點,不狠哪能規矩好一個好人來

婆婆的算計和愚昧無知,封建世襲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婦是想當然。就因爲小團圓媳婦僅僅有十二歲,長得卻像十四那麼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飯吃三碗,要給小團圓媳婦一個下馬威,不打規範不出一個好人來。小團圓媳婦還不如雞狗貓,雞狗貓是不可以打得。小團圓婆婆沒有覺着打媳婦有什麼不妥。打傷了,打病了,找來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錢給雲遊真人來醫一醫,破一破。這還捨得。自己手鬧了事,三吊錢的紅花都不捨得買。生活在她看來就該這樣,沒有什麼不對。打傷了,醫。醫好了,再打。可憐小團圓媳婦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團圓婆婆竟沒有覺着有什麼不妥,只是被雲遊真人嚇一嚇,怕了怕,想了想,還不想過早的下地獄讓人覺着又可憐又可氣又可恨又可悲。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

這樣的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裏行間卻在鞭撻着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疲了的`生活狀態。

一個個悽婉故事,宛如一個大磨盤,將你的心,壓着、碾着,還有馮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馮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覺着馮歪嘴算完了,扔下來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剛生下來。可是馮歪嘴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裏那樣絕望。他看見兩個孩子反而鎮定下來。他覺着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