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故宮觀後感(優秀)

故宮觀後感(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宮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故宮觀後感(優秀)

故宮觀後感1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爲主題,裏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錶,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佈於衆,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後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着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說偉大,是因爲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彷彿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爲他們就像巷子裏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麼的隨和,彷彿手裏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從這部片中看到傳承,一批批的年輕人猶如新鮮的血液注入故宮,延續着傳承着老一輩手藝人的技藝,以及他們對文物的熱愛,對文物修復的執着。這不禁讓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思考:不僅是文物修復,還有很多文化遺產方面的手藝需要當代的年輕人去傳承和發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冷靜,我們有責任像老一輩匠人一樣讓我們國家的文化一直流傳下去,不僅如此,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後從事職業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麼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後,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羣幹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爲他們心裏是滿足快樂的。

故宮觀後感2

何謂“匠人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爲表現。整個定義言語上沒毛病,可總讓人覺得似乎缺了點什麼。直到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我才隱約感到這個冰冷的定義裏缺少了一份溫度。

《我在故宮修文物》先有紀錄片再有書,這是鏡頭第一次對準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將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的修復過程一一呈現給觀衆和讀者。一牆之隔,牆內牆外兩個世界。牆外世界斗轉星移瞬息萬變,牆內世界“擇一事,終一生”日復一日。這些文物修復師們在一絲不苟的日夜辛苦中打磨文物,也在打磨自己。在他們手中,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們藉此與前人對話,感悟那個時代的'美。

看着牆內的匠人們,我只能豔羨與欽佩。捫心自問,若是我在牆內日復一日,面對牆外誘惑,能否在內心的衝突下堅守下去?答案顯而易見。而他們就是這樣一批人,在我們追求房子和車子的時候,用3年時間去打磨一把刀,用18年的時間修復一幅畫。他們以古老的師承關係薪火相傳,在手藝傳授的同時,也傳遞了“匠人精神”。

記得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讓鐘錶重煥光彩,只歸因一句“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這句話如此平淡而樸素,卻道出“道在我心,一以貫之”的真諦。回想過往,我困惑過,焦躁過,堅持過,放棄過,想來皆因未找到那句平淡而樸素的話。

這個世界喧囂太多,需要匠心,傳承文化。

故宮觀後感3

聖誕假期回國時沒有什麼好電視可以看,在網絡電視裏找來找去,想找一部適合全家一起看的,突然想起來標記很久都沒看的這一部。

感想就是,這工作好適合我爸啊。

爸爸年輕時在烤漆車間工作,很快就做了技術領導,話少,活好,老實肯幹。

爸爸還會修表,家裏還存有一套老的全套設備。

學琴的時候,琵琶掉了兩個品,說是要送到蘇州工廠去返修。當時沒有方便的物流,要把一把琴運到蘇州去,簡直不能想象。梨木的琴,比一般紅木的更沉,也更怕溼度變化。相和絃軸是玉的,更加經不起磕碰。

爸爸翻着當時琴盒裏的介紹小冊子,像這個紀錄片裏一樣,熬魚鰾膠,趁熱度和粘度剛好的時候,又穩又準的把兩個細細的`品黏回面板上。一點膠痕都沒有,如今根本找不到當時是哪兩個品經歷了二次粘接。

小時候搬新家,傢俱都是請師傅做的。爸爸提出的一些想法,師傅們覺得太複雜了,不肯做,於是爸爸只好自己動手和師傅們一起做。

牀頭的海鷗,是爸爸畫了之後請師傅雕的。當時找了媽媽的同事,教美術的劉老師。可是劉老師畫完,師傅就鬧意見了。你畫個鳥,這麼複雜,剪紙都剪不出來,要我木工怎麼做?最後還是爸爸自己畫。線條簡單,但一看就是一隻振翅翱翔的海鷗。木雕也是爸爸和師傅們一起做的。

梳妝鏡是一對孔雀,喙對着喙,尾巴飛翹起來,環成一圈。

雖然這些傢俱現在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甚至還有點土,當時可是“設計師風格”的傢俱呢。

哦對了,裝修的時候,利用各種邊角料,我爸還給我做了一把槍。超酷的。

當然,我的爸爸只是比普通人更心靈手巧一點,和紀錄片裏這些師傅們沒法兒比。然而一個人在國外重看這部片,每每看到那些老師傅,還是會想起爸爸。

也許是那一代人特有的味道吧。

突然有點想起來《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呵呵。

故宮觀後感4

踏上趕京的路上,心裏或多或少有了幾百年前科舉的緊張感,我的第一站,故宮。

故宮也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皇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羣。作爲藝術類博物館,故宮內收藏有歷代文物,如鐘錶、玉器、青銅器、書法等珍貴文物。

故宮沿着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爲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着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

走進故宮的大門,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寬闊的廣場,兩邊對稱着兩頭銅獅,金碧輝煌的大門有81個門釘,繼續往裏走,就是太和殿,那造型獨特,五彩繽紛的大殿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太和殿是皇宮內建築等級最高的宮殿,是整個紫禁城中最高的宮殿,在宮殿中,是皇帝坐的龍椅,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節日慶典時使用的宮殿。

繼續往裏走是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帝娶王妃時用的地方,整個坤寧宮顯得小巧、別緻,雖然沒有太和殿那種大氣的氣氛,但是到處都不失自己的特色,真不愧爲中華宮殿的瑰寶。

再往裏走是御花園,御花園有奇花異草、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石子畫爲路,這御花園中,有彎彎曲曲盤成一圈奇特的樹木,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涼亭,有奇形怪狀的各種塑像,也有形狀奇異的山石假山。

由御花園出去就是神武門了,神武門上高高懸掛着“故宮博物館”的牌子。對面是景山公園。一座座山在鬱鬱蔥蔥的樹木掩映下,漂亮極了。

故宮的建築實在是無以倫比的傑作,我們要讚歎先祖巧奪天工的設計,讚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讚歎中華兒女的聰慧,我們更應該爲古人建造這麼宏偉壯麗的宮殿感到驕傲和自豪。

故宮觀後感5

盼望很久的國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終於要放映了!全城只有一家天逸影城排片了,還只排了一天。雖然是在星期五下午,雖然是在六點到七點多的非黃金時間,而且我還有培訓班,媽媽還是二話不說,跟老師請假帶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靜地期待着……

這是中國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紀錄片,主要講了在故宮裏維修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們對待繁瑣、複雜、枯燥、無趣的文物修理工作,並沒有煩躁、焦灼,而是耐心、認真、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做一件事。

他們還會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就像在一碗清湯裏撒鹽。他們養了可愛的“御貓”、彩色的鸚鵡,打杏子、種櫻桃,彈吉他、騎自行車,還有個師傅居然戴着特別高級的Goole眼鏡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羨慕他們“有趣”的.故宮生活了。

我們要學習故宮文物修理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恆,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現在的人,都喜歡只求快,不求好,哪還有人像他們這樣,修一個鐘,八個月才修好;織一塊布,每天只織幾釐米——只爲了保證質量。

我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大國工匠》,講的就是這種工匠纔有的精神。裏面講到有一個造船工,要焊接數百塊鋼板,幾十千米長的縫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個幾十米,因爲慢工出細活,質量纔有保證。

我們要發揚這種工匠精神,跟故宮文物修理師一樣,做事時不能急躁,要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告誡自己:“學習工匠精神,一認真,你就贏了!”

故宮觀後感6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着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着工匠精神,復甦着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衆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裏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纔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爲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爲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

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衆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故宮觀後感7

這次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我們中國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裏面的每一件建築都有其背後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彷彿步入藝術聖殿。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

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爲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故宮,漢族建築之精華,永遠的故宮。

故宮觀後感8

蕭寒主編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爲讀者分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的人生履歷。他們在日復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裏,用自己的生命延續着文物的生命。讀過此書,自己的心也靜了下來。

修復大師分別從事鐘錶、銅器、摹畫、裱畫、木器、漆器等6個不同類別的工作,讀來感受到的是他們共同的氣質。

沉靜似水。

心是沉靜的。修文物的第一條規矩就是要守住寂寞。裱畫組的頭3個月練刮紙;篆刻組的寫一年篆字後才能動刀。無論哪個類別,來到這裏的人都要先磨性子、靜下心來,這裏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

生命是沉靜的。這邊就像一片淨土,狀態很純粹,沒有人去強調名利,大家更尊重的還是專業上的.含金量。“擇一事、終一生”,不浮躁,不功利,超然物外,餘事皆是打擾。陶行知先生講,“人生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馮忠蓮跨越十八年完成《清明上河圖》的臨摹,技術與生命的巔峯都用來臨摹一幅畫,從數量上看少得可憐,但她藝術生命的質量輝煌得驚人。

心存敬畏。

敬畏,是因爲珍惜文物一代代傳下來不容易,懂得它們的價值,視它們爲生命,也明白自己修復的責任有多重。

職業的敬畏與謙恭滲透了他們,變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對待工作極端認真,如履薄冰。“不能修的我不接”,“不遇良工寧存故物”。

講究傳承。

文物修復技藝是師父帶徒弟,一代又一代傳承。傳承製對傳統技藝的保護是有優勢的,傳統技藝裏好多東西是難以描述的、只可意會的。每位師父只教一到兩名徒弟,徒弟跟師父長期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慢慢地悟,漸入佳境。這種關係是維繫一生的,即使師徒這個形式化的東西不存在了,師父也會時刻關心、毫無保留地持續分享經驗。徒弟也尊重師父,青銅修復專家王有亮52歲了,依然經常提起他的師父,自己手藝的源頭。這種“重教”與“尊師”,是技藝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

嚮往那種純淨……

故宮觀後感9

故宮又稱爲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佔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一共有70多座,共有9999.5間房屋,是世界現存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帝王宮殿。

故宮的房屋還有一個傳說呢!傳說天上的玉帝有一萬間房屋,因爲皇帝是天子,他的房屋數量不能比玉帝房屋的數量多,所以就比玉帝少了半間。穿過午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座架在金水河上用漢白玉製作的金水橋,走過金水橋,穿過太和門,就來到了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都矗立在七十多米高的白石臺基上,臺基有三層,分別用漢白玉欄杆圍繞起來,欄杆上雕刻着“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精美圖案。

太和殿是故宮最大的一座宮殿,又稱爲“金鑾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走進太和殿,首先看見一把龍椅擺放在大殿的正中間,兩旁有高大的.柱子,上面雕刻着一條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擡頭仰望殿頂,殿頂中央有一條金龍,它的嘴裏含着一顆大龍珠,它的四周還有六顆小龍珠,它們正對着龍椅。

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在那裏暫坐和受官員行禮的地方,之後再去太和殿舉行大典。

看過中和殿,就來到保和殿。保和殿是殿試的地方,裏面有一方臺,在方臺的中間有一把木椅,上面雕刻着千萬條龍,木椅兩旁還各有一隻展翅高飛的仙鶴。殿裏還有許多考試用的桌子,桌子上擺着文房,游完故宮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也使我爲此而感到驕傲。

故宮觀後感10

春節期間,我去了北京旅遊,感覺很有意義。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參觀故宮博物院。

大年初二一起牀我就很開心,我和爸爸、媽媽先登了天安門城樓,不知不覺到了遊覽故宮博物院的時間,我們買了票,每人租了一個講解器,便進了門。

昨天我已經在“雍和宮”、“國子監”中初步領略了皇家氣派,不過皇宮的“皇家氣派”還是更勝一籌:屋頂上是深黃色的琉璃瓦;有的在房頂上有兩條龍;漢白玉臺階邊緣還有一些龍頭……,就連門上都鍍了黃金。仔細一看,這叫“太和門”。它的兩端各擺放了一雌一雄兩隻銅獅,更體現了它的威嚴。

過了“太和門”,我看見了“太和殿”,它門口雖然沒有獅子,但像剛纔說的那樣,它頂上有兩條龍,加上一眼看不透,顯得更爲威嚴。講解器裏還說:太和殿裏的'一塊地磚值一兩黃金。我想:“這才叫皇帝的東西呀!”

過了“太和殿”,是“中和殿”。我和媽媽從它邊上走過時,發現它側面鑲嵌着一些銅龍。這些銅龍做工精細,更重要的是:我能通過它們想象出“故宮”昔日的繁榮。

我們又到了“保和殿”,過了“乾清門”到了“乾清宮”,裏面有一個皇帝寶座。因參觀的人太多了,它又大,我只看了部分。不過即使只看到了一角,也能想象出它是什麼樣子。看來皇宮真是氣度不凡呀!

過了“乾清宮”,我看到了“交泰殿”。我聽說過裏面有清朝的寶璽,可我只看到了木盒子,寶璽在哪兒?這個值得研究了。

我們又走過了“坤寧宮”,掉個方向過了“養心門”,來到了“養心殿”,我最喜歡那裏的“三希堂”。這裏小而精緻,體現出另一種美。

這次遊覽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到了皇家的氣派,使我受益匪淺,以後有機會一定再來!

故宮觀後感11

因爲微信上的某個公衆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爲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閒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爲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爲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爲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儘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裏,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爲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錶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爲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着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後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裏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傢伙,因爲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衝着文物美麗的外觀,對於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爲自己的無知,因爲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開始對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故事。我爲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故宮觀後感12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有一種類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於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籤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內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爲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

你隨着鏡頭來到故宮,看着四合院裏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幹活。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着自行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爲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裏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裏領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彷彿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裏都是有着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的敬畏,對每一件經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心發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錶的師傅,在展館裏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裏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裏的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

不爲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爲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裏面描述的“初心”。專注於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關於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感受到了禪的藝術,以及它帶給我內心的平靜與平和。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修行。

故宮觀後感13

從古猿開始,我們都祖先就在一點點進化,小時候總覺得古人愚笨,甚至連文言文都不願意多寫一個字變成白話文,後來背了多少古詩詞,裏面的韻律內涵即使有時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小時候覺得古人愚笨,連耕地的東西都發明不出來,可看到故宮下層的地基,每層土每層石亦或者是堅硬的大石塊個個都有講究;小時候覺得古人特別愚笨連避雷針都發明不出來,可當我從視頻裏看到幾千年的運河和各個宮殿的防水系統不僅實用,甚至在故宮下暴雨的時候還會呈現千龍噴水的壯觀景象。

萬里長城的奇蹟,紫禁城的宏偉,頤和園的龐大,個個都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實際物品,告訴我們古人非但不愚笨甚至有時比我們更聰明。

我看着《上新了,故宮》裏的畫面,哪一個畫面無不震撼着我的心,明年就要六百歲的故宮呈現了一個又一個故事。波斯使者的到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接着朱棣從自己設計的窗簾外走出來,從後面登入自己的寶座,這是他爲自己設計的出場儀式,波斯使者連忙拜見皇帝。朱棣爲了自己的這個家忙活了十幾年,可以三年半就建成的紫禁城,前十幾年幹嘛了呢?北方沒有古樹,南方熱帶雨林裏可有,可這麼大的書馬車根本拉不動這麼大的樹,他們就想辦法把樹紮成排等運河漲水時流到北京,爲了這個家他籌備了十幾年,他的精心謀劃讓自己的龐大的家呈現在我們眼前。

他們說:“故宮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讓我們這個故宮變得更美,六百年前的故宮即使和現在大體一樣,但你又覺得他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着。”是啊古人的睿智需要我們的傳承和守護,也需要我們挖掘,,各種故宮的文化的傳承才使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