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故宮觀後感(通用15篇)

故宮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故宮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宮觀後感(通用15篇)

故宮觀後感 篇1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羣。我特別想了解古代宮殿的建築,也想知道古代帝王們的生活環境。

金秋的一個週末,陽光明媚,秋風送爽。媽媽和我來到了位於市中心的故宮博物院參觀遊覽,我高興極了。

走進故宮的大門,“哇!這裏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說。媽媽說:“最壯觀的還在後面哪!”我們首先參觀了故宮的建築模型和它的建築構建。我知道了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全部木質結構,而且所有的木質構架沒有一個釘子。宮殿爲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黃色的琉璃瓦,到處是龍的圖案,並飾以金壁輝煌的色彩。我觀察了所有的宮殿,發現這些宮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我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微笑地點點頭,說:“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幾乎貫穿了整個市區。它的氣勢宏偉,規劃嚴整,極爲壯觀”。

我們從御花園一直遊覽到太和殿,真是歎爲觀止呀!在故宮裏,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遠望去猶如神話中的瓊樓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人們稱它爲“金鑾殿”,這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還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子撐着樓頂。其中,圍繞在御座的6根直徑爲1米的大柱子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基上,前有造型優美的仙鶴、爐鼎,後面是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壁輝煌,既莊嚴又富麗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時,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這僅僅是故宮的建築,而殿中所擺設的稀世珍寶又是數不勝數,媽媽說:“這些珍寶僅僅是一部分,蔣總統逃到臺灣時掠走了宮中的許多珍寶,還有一些流失在國外”。聽到這裏我的心一陣陣疼痛,我爲這些寶物的流失而感到難過。什麼時候這些失去的珍寶能迴歸到祖國的懷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臺灣和大陸儘快團圓,寶物儘快回到家園。

故宮一遊使我流連忘返。故宮的建築實在是無以倫比的傑作,它真是一個奇蹟。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爲古人建造這麼宏偉壯麗的宮殿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有責任保護這些文物古蹟不受到破壞,讓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萬古流傳。

故宮觀後感 篇2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五千餘年的歷史。從古至今,發生的事情以及傑出的偉大人物數不勝數,建築物也不可計數。在這些建築中,我努力尋找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建築——瀋陽故宮。

爲曾來到瀋陽故宮,我卻早已聞其名。聽人說:“瀋陽故宮被一堵高大的紅牆包圍着,每一座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它們高大地站立在白色欄杆裏面。”我又通過書籍查閱資料,瀋陽故宮佔地6萬餘平方米,共有建築114座,五百餘間。

來到瀋陽故宮,它可比我想象得更加雄偉。瀋陽故宮分爲瀋陽故宮東路、瀋陽故宮中路和瀋陽故宮西路。它始建於1625年,完成於1783年。160年間三個不同時期經三位清代皇帝御批修建。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1625-1626年間,建了瀋陽故宮東路——大政殿、十王亭、鑾駕庫、奏樂亭。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政殿。它建於1625年,高19.2米,是八角形建築。共有六扇門,象徵“八方歸一”;俗稱“八角殿”,坐落在1.5米高的須彌座臺基上,從裏到外沒用一根釘子,大政殿的八角頂代表滿族的“八旗制度”。它不僅是瀋陽故宮的標誌,也是瀋陽故宮的符號。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1627-1637年間,建造了瀋陽故宮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崇政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點。後面是三層高的鳳凰樓,它建在3.8米的高臺上,是清代瀋陽的最高建築。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1754-1783年間,建造了瀋陽故宮西路。從紅色建築中,文朔閣更會讓你眼前一亮。它是瀋陽故宮中唯一一座以黑、白、藍、綠爲主的色調的建築,仿浙江寧波天一閣而建。外觀二層,內部三層,此樓閣收藏《四庫全書》。

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有三個不同的特點。北京故宮殿高宮低;屋頂是黃琉璃瓦;建築牌匾左邊是漢文,右邊是滿文。瀋陽故宮宮高殿低;黃琉璃瓦鑲嵌着綠邊;建築牌匾左邊是滿文,右邊是漢文。

瀋陽故宮沒有北京故宮外面清澈見底的護城河;沒有北京故宮面積大;沒有北京故宮雄偉……但是瀋陽故宮奧祕無窮,記載着清代的歷史和光輝的一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故宮觀後感 篇3

當我邁進故宮大門那一刻,我覺得走進歲月深處了。故宮裏面所有的東西都有着不爲人知的故事,而我卻只想道出我看到珍妃井時的感慨。

珍妃井藏在一個小小的院子裏,我當時真怕它擠不下我們這麼多瘋狂的遊客。但實際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時光,讓那院落的不起眼的角落早已長出絲絲的雜草,那雕着花的窗子上落滿了灰塵,那美貌聰慧的女子徒然地留下了一段傳說……原來再熱鬧的地方再驚險的故事也擋不住時光的侵襲。珍妃的死,慈禧的殘忍,以及那段歲月中,我們的國家承載了多少驚濤駭浪?那天的我,站在那兒想,如果我悄悄地往那一口珍妃井裏看一眼,是否還能看見一個傷心的女子,在井下悽悽哭訴?又是否會看見,她在哭完之後宛然一笑,祝賀我不用生在如斯的年代,並擁有一個如此幸福的年少時光。

離開故宮,我不曾回頭,因爲我明白,那段歷史已經印記在我的心中了。

故宮觀後感 篇4

大家好!我叫朱芮嫺,是大夥的導遊,大夥可以叫我朱導。今天,我們要觀光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那座聳立在臺階以上的三層建築物就是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羣,爲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羣。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60年),厲時十四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歷史很悠久,請細細觀賞。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爲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爲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誌着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怎麼樣,很佩服吧!

我們接着看。故宮裏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跟大家說,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冑,通身纏繞着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冑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爲製造這套甲冑,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厲害!

故宮觀後感 篇5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爲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紀錄片《故宮》將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羣展現的我們面前。直到紀錄片結束,我的心情依舊久久不能平靜。從中也獲得了頗多感悟。

相比於之前看的《新中國》,《故宮》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扮演讓人眼前一亮。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姻”。採用演員演繹故宮修築的歷史,採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歷史上的故宮,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故宮實景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訴了故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紀錄片中形象而又生動的再現了歷史的情境。這不僅使我們更加形象的瞭解了幾百年前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也爲厚重的歷史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情趣,讓我能夠更願意的觀看下去。這種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展了紀錄片的表現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現三維立體動畫。沒有什麼能比3D復原更能帶給觀衆視覺上的衝擊、心靈上的震動。當這一幕幕動態的美輪美奐的景觀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彷彿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稱道的故宮的魅力。這部紀錄片爲我們重現了輝煌的建築,也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偉大的建築。

紀錄片爲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故宮》作爲現代文獻片的典範,其意義更爲重要,強烈推薦。

故宮觀後感 篇6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注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

故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羣。其中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臺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裏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櫻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高20米,宮外形爲面闊九開間,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兩盡間爲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裏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整組宮殿建築佈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說,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羣衆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起牀了,起牀了,大懶蟲們帶好你們的小小懶蟲出發了”。徐導遊在賓館樓梯間大聲叫嚷,望着剛剛走過凌晨三點的鐘表,我們不情願地打開了房門。

付伯伯對徐導遊說:“小徐,這剛剛3點,我們頭纔剛着枕頭,就叫我們,幹什麼啊,我們大家剛剛爬了山海關,都極度需要睡眠呢!”“對埃”大家異口同聲地紛紛抱怨道。望着導遊神祕的笑容,大家都很迷惑,不知從幾號房裏聽着傳來一句話“徐導遊昨天說帶我們去天安門看升國旗”,一聽,大傢伙二話沒說,個個匆匆收拾了一下,帶着一絲倦意下樓吃早餐去了,可能我們都比較興奮,這頓早飯很快吃完了。賓館離天安門很遠,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車,在車上,因爲太困了,所以大家都在打呼嚕,睡大覺,車停下後,首先聽到一片驚呼,雖然才四點多,天空中有些朦朦朧朧的霧但仍可以領略天安門的雄偉風采。

在廣場中央的城牆中有一顆大國徽,城牆下面左邊有九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右邊也寫着九個大字: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間貼着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毛主席的相片,相信此時此刻每個人心中都翻騰着紅色的波浪,每個人心中都感慨萬千,是啊,沒有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奮鬥,哪來我們今天的大好生活,一眨眼6點了,國家儀仗隊過來了,一首國歌奏樂,激發了人們的無窮幻想,看完升旗後,大家紛紛開始參觀天安門,在觀察中我還發現了天安門有一個獨特的地理優勢,天安門北面是人民大會堂,西面是毛主席紀念堂。

故宮觀後感 篇7

一說起x城,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故宮了。故宮有着幾千年的歷史文明,故宮裏面曾居住過數百位皇帝,中國自成立以來,x城的故宮,都被世人所景仰。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到x城,瞻仰故宮的人不計其數,這也是因爲故宮有它自己的內涵與文化。

這一年,我和爸爸媽媽三人,一同來到x,遊覽故宮,這讓我一生都難忘。故宮又叫做紫禁城,是曾經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走到姑姑面前,瞬間腦海中就只有兩個字“磅礴”,故宮的氣勢,不僅僅在於它的面積大,更重要的是,它給人的感覺,就是宏偉。

從午門進去,一穿過午門的城樓洞,眼界突然打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又一座宏偉的古建築,雖然我現在不能想起來它的名字,但是,它的氣勢,足以將我們吞沒。

整個故宮,都是有一些古建築羣所組成的,他們採用的建築方式,就連現在的人去看,也是非常巧妙的,足以見得,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是不可比擬的。

來到故宮,一定要看一看,曾經歷代皇帝和他的妃子們,所住過的屋子,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看過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奢華,什麼叫做皇室。這裏的字畫物件有數百件不少,每一件都可以稱得上是奇珍異寶,假如沒有曾經的八國聯軍入侵皇宮,這裏我想定然是更加輝煌燦爛。

故宮最講究的就是它的地磚,每一塊磚都非常的整齊,似乎這些磚就是爲了鋪故宮而生的,一塊一塊的地磚都是那樣合適,走在這些地磚上,既不會感覺腳趾頭的壓迫感,也不會感覺太光滑,走在地磚上的那一刻,讓我瞬間感覺到自己也曾經住在這裏。

故宮是凝聚着中華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這裏也是古人給我們後人留下的紀念,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它,保護它,爲後代的子孫,留下一些我們悠久的歷史文明。

故宮觀後感 篇8

故宮作爲明清時期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自然是等級森嚴,高高在上的。工匠們爲了突出皇家的威儀,所以在紫禁城的修建上必然是大費周折,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思想,處處凸顯皇家的神聖。比如說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面闊九間(現在看到的是十一間,是因爲康熙皇帝下令把兩邊過道圍起來變成十一間了)進深五間。

建築除了非常宏偉之外這裏還突出皇帝的九五至尊。還有後三宮加上東西六宮一共15個宮,代表天帝居住的紫薇垣,還有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融入等等,這些都會讓人第一眼感覺到紫禁城非常震撼。從這些建築入手大家不難發現紫禁城實際上是爲權利修建的。

重點就是突出皇帝是君權神授,是不可冒犯的。從另一方面來看,紫禁城是集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理念、信仰於一身的作品。讓人不免感慨當年的中國人無窮的智慧和巧奪天工般的技藝。對比現在的某些情況,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反思的,我們要把老祖宗的東西繼承併發揚,相信任重而又道遠。

故宮觀後感 篇9

這次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我們中國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裏面的每一件建築都有其背後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彷彿步入藝術聖殿。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

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爲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故宮,漢族建築之精華,永遠的故宮。

故宮觀後感 篇10

提起故宮,想到的就是深紅色的宮牆、金黃色的琉璃瓦和極富中國特色的飛檐,可以說是雕樑畫棟,樑柱塗金。

看了《故宮》的第三集、第四集,《禮儀天下》和《指點江山》。僅僅是片頭就很震撼,俯瞰故宮,全景非常壯觀,配上鼓點,氣勢磅礴,"故宮"兩個硃紅色的打字在暗黃的背景上,顯得低調由莊重。解說的聲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將藏在故宮繁華之後的祕密娓娓道來,這樣,本離我們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起來。這就是以一部活的歷史。

這兩集很多地方都運用到一年中擺拍到的殿牆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過置放了一天的攝像機採集到的光影變化來表現時間的變換。有着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就像第三集片頭拍攝東華門的時候,就用宮殿外的場景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象變換顯示時間的更迭。而講述午門時,宮殿外的小獸上積雪的消融亦起到這個作用。更不用說貫穿在其中的風雨雲霧的變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極快的速度向我們展現。配合着歷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時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紛飛在山間的畫面。再比如,馬戛爾尼拒絕下跪引乾隆震怒,則用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畫面喜的時刻,比如康熙登基後那一輪紅日升起,照射着檐角的吉祥物的場景代表了希望與新生。

根據紀錄片解說歷史的聲音畫面從現實的宮殿和模擬歷史人物、場景之間轉換,比如庭內太監的來回穿梭,羣臣的參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馬戛爾尼記錄訪華、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場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攝像機記錄了冬至那天陽光照入大殿內那種光影變幻的畫面。非常的漂亮,特別是陽光照射到匾額上的場景。然後第三集祭祀時薩滿跳躍的模糊身影與現在故宮的場景相融合。虛幻與現實的結合,具有一種時光的穿越感。而畫面與聲音的契合,也能幫助觀衆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故事,使紀錄片更有說服力和親和力。這是一種感性的表現形態。

《指點江山》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畫面,而是講述的歷史故事。主要明清兩朝集權者的更替。從最初相權對皇權的制約到最後皇權的至高無上,各個皇帝都採取着自己獨特的方式。當然,記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設立的軍機處,"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一人",字裏行間極爲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軍機大臣聆聽皇帝口述上諭,回到軍機處憑記憶擬定上諭,然後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完全聽從皇帝的命令。終於,皇權的集中達到了頂峯。紫禁城這所大房子從明成祖開始建造,其間,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幾經修修補補,最終,皇帝與皇權都隨着時間流逝,化作歷史的雲煙。

其次這裏文獻的運用也很有特色。說到朱厚熜拒絕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獻的形式表現,黃色的紙張,黑色的毛筆字,用黃色的燈光特別照射,與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對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獻也給人以古樸和真實感。或者是《周禮》這部文獻的徵引,也有這樣的感覺。然後很多地方用到了畫,英王喬治三世派使者來訪時,就運用了許多風俗畫來記錄。還有出現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畫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實感。還有第四集裏八國聯軍侵華的黑白視頻,都符合了《故宮》這部紀錄片的整體格調,沉重嚴肅。

根據資料所做成的3D動畫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時的盛景。以中國畫風畫出一個個太監官員等人物、宮殿、車輦的一些形象。然後通過搖攝,自左及右一一展現其壯觀景象。排列整齊的隊伍,龐大的人物數量,恢宏的宮殿、大門……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對權力的渴望,萬人之上的感覺太好了。然後是萬壽節那天的情景也用畫卷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的畫面又是動態的,比方說搖曳的旗子。

然後印象較深的還有外國使節穿越層層宮殿的大門,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給人的視覺衝擊特別強烈,完全突顯了故宮的廣。地圖上顯示着各個宮殿的佈局,用黃色的粗線自出發點至終點,清晰明瞭。更直觀,也更容易讓人理解。故宮的全景也出現了多次,給人壯觀開闊,氣勢恢弘的感覺。它的配樂當然也有着這種特點,又要講到康熙登基時刻的背景音樂,威武的號角聲,光聽着都有一種皇家氣勢在裏面。

這座宮殿像是遮上了一層霧一般的輕紗,充滿了神祕與滄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隨着故宮合上的宮門,一切的繁華,一切的過往,都像是被掩藏起來,成爲了一個個不爲人知的祕密。

故宮觀後感 篇11

今天,爸爸、媽媽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杆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裏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緻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築多數倚靠着圍牆,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裏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裏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於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羣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 最後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爲身爲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

故宮觀後感 篇12

一 瀋陽故宮簡介

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羣之一,爲清朝初期努爾哈赤的宮殿。它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之一,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籌建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慶時期又有部分增建。全部建築三百餘間,清乾隆年間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佔地約六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武功坊牌樓是進入瀋陽故宮的門戶,建於清初崇德二年,是瀋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誌性建築。瀋陽故宮從整體設計到局部建築,從造型到結構,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良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爲3個部分:

東路——爲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於一六二五年開始創建,是封建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大政殿爲八角重檐鑽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檐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在建築佈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羣,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於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封建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鳳凰樓於1627年—1635年建成,是當時封建統治者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商,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在東次間開門,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後面,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緻生動。中路爲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

西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於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封建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整個建築設計和佈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統治者建築這樣規模的宮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和農民,日以繼夜的勞動,木材要到渾河上游的叢山峻嶺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磚瓦要從三百多華里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製,耗費無數人力畜力運到瀋陽。故宮的每座殿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這座宮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羣,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瀋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羣之一,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它的規模比佔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瀋陽故宮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努爾哈赤駕崩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

二 參觀過程

故宮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除了在電視中經常見到之外,相信大多數人都曾親自走進故宮參觀。剛好藉着所以也借這次近代史課程的實踐活動,我又詳細瞭解一下故宮,而此次去參觀真的也得到了很多新的收穫,對於故宮也有了新的更深的瞭解。

衆所周知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歷經24個皇帝。故宮是從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因而它的第一個主人便是明成祖朱棣。而最後一位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帶着敬畏的心情從故宮的北門進入故宮,看到御花園、以紅黃色調爲主的宮殿,而且宮殿屋頂的形態各異,真的很宏偉壯觀,不由的想象着在我腳下的.路曾經是皇帝必經的路,眼前的景是曾經尋常百姓所不能見得,心中對故宮的敬畏油然而生。使我想到100多年前,一個名叫赫德蘭的美國人曾經在參觀故宮後,寫下這樣的文字:“不知爲什麼,在這裏你會被你所見到的一切所打動。這裏有一種獨特的、令人震撼的美,然而這又是一種讓你感到親切的美。”也許外國人

並不能像中國人那麼感同身受,但是從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和我們相通的感受,故宮給人的是尊貴的美,震撼的感覺。同時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爲參觀的過程中,我們大多都只能在宮殿的外面參觀,而不能進入其中,所以我也觀察到故宮的窗戶設計的十分緊密,據說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爲了防止刺客找路,可見紫禁城的防守十分的嚴密。

故宮佔地很大,所以我想介紹一下故宮的佈局。故宮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的,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佈着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爲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文華、武英殿爲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爲中心,東西六宮爲兩翼,佈局嚴謹有序。

關於故宮的三殿,我不得不提的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它是紫禁城宮殿之中最大的一座,寓意“九五之尊”,但是這次參觀中最可惜的就是這個故宮最大的一個宮殿太和殿在修護沒能開放。

但是故宮裏面的導遊也給我們介紹一下里面的情況了,太和殿的匾額是“建極綏猷”匾,爲乾隆皇帝御筆,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看上去真的很有威嚴。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這也使整個宮殿的氣勢更加恢宏。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裏慶祝。

後三宮不得不提的是乾清宮、坤寧宮。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爲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殿的正中有寶座,牆上高懸這“正大光明”的匾,還有擺放整齊的供休息的牀和椅。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坤寧宮是明朝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爲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爲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爲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坤寧宮和乾清宮距離之近充分體現出了古代皇后的地位之高,等級分明。

在東西六宮中,我想提及一下儲秀宮,慈禧在儲秀宮居住時曾經大肆修繕過,使它成爲了東西六宮中最奢華的宮殿。

走在故宮中,彷彿真的能看到大臣朝拜,妃嬪相見,更朝換代的場景,想象着這些,使我不由得感嘆故宮留存的巨大歷史意義,是它的存在才讓後人能身臨其境,對於古代帝王的生活有了更具體的瞭解,可謂有據可查。

故宮有四個門,其中後門是“神武門”,明朝時爲“玄武門”,玄武爲古代四神獸之一,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爲故宮博物院正門,也正是我們進入故宮的門。

期間我看到了大門前有兩個鐵缸,開始在想是幹什麼用的,後來才知道是防火的,裏面盛滿了水。冬季爲防止缸內的水結冰,還在四周墊上棉被,下面用炭火燒烤。由此也看到了古代人防患的意識。

由於故宮很大,可以相當於一個小城鎮了,所以要都參觀過來需要半天的時間,如果沒有一定的體力的話,整個故宮參觀下來是很累的,但是從此也看出古代皇帝的家族之龐大,真的和現在我們的生活狀況大相徑庭,有玩有辦公有舉行慶典有居住有修養甚至有“冷宮”,如此的齊全,充分體現皇族的地位,再到每一處的建築寓意等等,讓我又深刻體會到了古代皇權的至尊威嚴,皇帝乃天子的九五之尊。偌大的故宮,建築的形態,恢弘的氣勢也讓人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創造力,真正體味到什麼是智慧的結晶。

三 感想

這次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我們中國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裏面的每一件建築都有其背後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彷彿步入藝術聖殿。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

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爲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故宮,漢族建築之精華,永遠的故宮。

故宮觀後感 篇13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幵無多少改動。

故宮裏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 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徵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爲 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緻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裏就成爲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 通過參觀故宮,我瞭解了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特點。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優美,在此園悠閒漫步。給你一個心曠神怡的感覺,好不令人陶醉。軍機處是我國明清時期議事重大決策的場所。令人可想,當年皇帝在此爲保護國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決定。它爲鞏固我國的國防做出過巨大貢獻。

故宮的建築,使我感到它是歷代統治階級生活,工作的一個完美的人間天堂。

故宮觀後感 篇14

看完《故宮》這部紀錄片,有個詞一直在我腦海中顯現,那就是“奇蹟”。

這個奇蹟的產生似乎就是古代皇帝的一個命令。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奪過皇位後,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爲第二京都,改名爲北京,耗費無限人力物力歷時15年終於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稱自己爲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徵。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築是太和殿,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爲9比5,象徵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衆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採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祕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雲,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裏,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這座華麗的宮殿裏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並且無一例外都是爲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樑,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故宮這個奇蹟歷經了風雨磨難,屹立不倒,其中的文化珍寶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文化的結晶,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故宮觀後感 篇15

從古猿開始,我們都祖先就在一點點進化,小時候總覺得古人愚笨,甚至連文言文都不願意多寫一個字變成白話文,後來背了多少古詩詞,裏面的韻律內涵即使有時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小時候覺得古人愚笨,連耕地的東西都發明不出來,可看到故宮下層的地基,每層土每層石亦或者是堅硬的大石塊個個都有講究;小時候覺得古人特別愚笨連避雷針都發明不出來,可當我從視頻裏看到幾千年的運河和各個宮殿的防水系統不僅實用,甚至在故宮下暴雨的時候還會呈現千龍噴水的壯觀景象。

萬里長城的奇蹟,紫禁城的宏偉,頤和園的龐大,個個都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實際物品,告訴我們古人非但不愚笨甚至有時比我們更聰明。

我看着《上新了,故宮》裏的畫面,哪一個畫面無不震撼着我的心,明年就要六百歲的故宮呈現了一個又一個故事。波斯使者的到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接着朱棣從自己設計的窗簾外走出來,從後面登入自己的寶座,這是他爲自己設計的出場儀式,波斯使者連忙拜見皇帝。朱棣爲了自己的這個家忙活了十幾年,可以三年半就建成的紫禁城,前十幾年幹嘛了呢?北方沒有古樹,南方熱帶雨林裏可有,可這麼大的書馬車根本拉不動這麼大的樹,他們就想辦法把樹紮成排等運河漲水時流到北京,爲了這個家他籌備了十幾年,他的精心謀劃讓自己的龐大的家呈現在我們眼前。

他們說:“故宮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讓我們這個故宮變得更美,六百年前的故宮即使和現在大體一樣,但你又覺得他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着。”是啊古人的睿智需要我們的傳承和守護,也需要我們挖掘,各種故宮的文化的傳承才使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