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彙總九篇

【精選】說課稿彙總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彙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閱讀這首小詩,猶如打開一幅清新動人的畫卷,置身其間,彷彿看到晨曦下小鳥正唱着歡快的歌,梳理着蓬鬆的羽毛,無憂無慮地嬉戲着。課文用擬人的手法,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潑、動人的畫面,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合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讚歌。第一節寫小鳥的活潑可愛,使人不由自主地愛上這些小精靈;第二節通過小鳥吃害蟲的行爲告訴孩子們,小鳥是樹木的醫生,是人類的朋友;最後一節用“紅領巾”的愛鳥行動點明瞭“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的主題。短短三段文字,表達了保護生態環境、禁止捕殺益鳥的環保觀念,並啓發學生如何用實際行動愛護益鳥。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意境高遠。那是小鳥溫暖的家,是綻放的生命之花,是人與自然合奏的交響曲……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開課伊始,我用一幅與課文配套的插圖,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語言,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揭題後,先指名、集體讀一讀課題再讓他們根據課題提出問題。疑問是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有效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特徵,同時也滲透了文章的線索和教學活動展開的思路。

二、初讀感知,讀中識字,學習第三節課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問題,在自學前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學習,這比老師提出問題的效果要好的多。經過自己讀後基本已經掌握了生字的讀音。檢查詞語學習的情況,主要是強調“撲棱棱”這個詞語的特殊讀音,由此讓學生再說說其它相同類型的詞語幫助學生鞏固也增加他們的課外知識。同時滲透了詞語搭配和句子練習。接着,圍繞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這一設計打破傳統閱讀學文的正常順序,與由題生疑的導入相銜接。充分挖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能讀書,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堅持以讀爲本的思想,讀書加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感情的理解和感悟。用“因爲……所以……”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進而明晰文章思路,明確認識,激發學生對紅領巾的敬佩之情。

三、朗讀感悟。這一環節是圍繞一、二兩個自然段展開教學。根據自悟環節,追根溯源,增強讀書活動的目的性、實效性。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優勢,啓發學生交流討論,體會課文內容。

品讀環節中我設置了老師範讀,學生自由讀、指名賽讀、合作讀、配樂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的童心童趣,有效地實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這裏我同樣用了“因爲……所以……”的句式,既是對前面環節的回敲,又是對文本內容的解讀。

讀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根本,多形式的朗讀活動,激發學生的童心童趣,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帶着感情來朗讀課文,學習知識。

四、課外延伸。今天的課上我安排了有關一些益鳥的資料,不僅是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是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一個有效途徑。而最後的寫話練習,我把它設計爲“與小鳥的美麗約定”,充滿童趣,拉近了與鳥類的距離,使孩子們能十分投入地去做這件事。

紅領巾、小鳥對於學生來說都非常熟悉。課文圖文並茂,學生們樂於接受。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朗讀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中我儘量做到充分挖掘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詩歌利於朗讀的優勢,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多形式讀文,體會小鳥的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受“小衛士”的快樂自豪,從中受到美與家的啓發薰陶,激發積極投身愛鳥護鳥公益活動的熱情。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19號選手,我說課的內容是《曹衝稱象》,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方面做具體說明。

一、教材

《曹衝稱象》這篇文章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衝小時候愛動腦筋想出了秤大象的辦法的故事。全文圍繞“稱象”這一中心,運用渲染烘托、映襯對比的方法記敘了稱象的全過程,表現了曹衝的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敢於大膽表達的品質。

二、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理解詞語能力。但曹衝稱象這個歷史故事遠離孩子們生活實際,需要藉助多媒體的圖片和動畫等幫助理解。

三、教學目標

遵循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我主要圍繞以下兩個教學目標來展開教學: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到底”、“才”等重點詞語表達的意思。重點學習第四自然段,通過朗讀、交流、看動畫、結合課後題等多種手段,根據步驟,用上表示順序地詞語,能說出曹衝稱象的過程。

2.討論交流“爲什麼曹衝稱象的辦法好”,感受曹衝的聰明才智,學習曹衝善於觀察,樂於動腦,大膽表達的品質。

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曹衝稱象的過程。同時,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曹衝稱象的過程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五、在課堂的教與學中,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方法:

1.圖文結合法。

藉助多媒體,出示大象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想象說話。此外,在學習重點段時,通過演示圖,讓學生能根據提示完整的講出曹衝稱象的過程。

2.自讀提示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處自學提示,讓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讀書技巧,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法

爲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本課中應用了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如,看圖想象說話、按要求回答問題、重點句的朗讀、邏輯思考表達、用詞造句等方式。

六、教學過程

本篇文章的授課教學,我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一)溫故而知新

學生複習鞏固生字詞以及量詞的使用,夯實基礎知識。教師書寫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瀏覽課文,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導入文本。(此環節用時4分鐘)

(二)接着明確學習目標(不讀ppt)

先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就好像行駛在大海裏的一條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時1分鐘)

(三)第三環節,精讀感悟。

(1)出示大象的圖片,請孩子們迅速找出文中描寫大象樣子的句子。通過多媒體圖片的直觀比較,給學生以視覺的衝擊,使學生明確,大象的確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稱重的難度。再通過提問,引出句子“這麼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兩個句子,一個沒有“到底”一詞,一個有“到底”一詞,讓學生通過自讀和評價讀,體會有“到底”這個詞更能說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順水推舟,讓學生用“到底”一詞說句子,以讀促悟,以說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學提示

學法,被喻爲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默讀或小聲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官員們想的辦法,用橫線畫出曹衝想的辦法,在讀一讀,評一評官員們的做法。預設學生會從麻煩、浪費樹木、曹操聽了直搖頭等方面說出官員們的做法不可行,體會曹操的不滿意。孩子們最願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讀,在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讀好人物語氣。讀曹衝的話,要讀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員在討論稱象的辦法時,要讀好對話中的問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杆大秤呢?”這句話既是問句,又是長句,先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在讀出反問的語氣,語調上揚。

(3)小組討論。接下來是小組任務。討論

曹衝的辦法需要幾個步驟?結合課後第一題,將曹衝想出的辦法與官員的辦法作比較,爲什麼曹衝的辦法更好?曹衝的辦法好在哪裏?

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對這個辦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學生如果不能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爲什麼要在船舷上劃線呢?石頭爲什麼要裝到船下沉的地方爲止?通過學生提問或是回答問題,讓稱象的辦法邏輯關係更加清晰。結合動畫PPT,完成課後第2題,給內容排序,在藉助詞句說說稱象的過程。

這一環節,通過有感情朗讀、做比較、質疑、以及結合PPT動畫、課後題和藉助詞句等多種方法,再讓孩子們敘述曹衝稱象的過程,從而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4)在曹衝稱象的這一部分敘述後,問一問孩子們,佩服曹衝嗎?爲什麼?引出“他才七歲”這個句子,運用比較讀,說句子等方法,體會“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衝的年齡之小。

(5)課文結束後,讓孩子們說說這節課的收穫,老師總結,我們要學習曹衝這種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

說板書: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進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進入文本開始,我會板書課題,交流到曹衝稱象的過程,概括總結爲造秤、秤石,隨機板書,最後昇華文本的思想感情,將善於觀察、樂於思考,板書。給學生直觀的信息,留下長久的印象。

  六、拓展閱讀

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課的拓展內容是《司馬光砸缸》,讓學生了解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而加深對善於觀察、樂於思考這些品質的深化!

  七、佈置作業:

把曹衝稱象的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各位評委辛苦了!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從軍行》是長春版語文第九冊第十一板塊中的第一課。這一課共有兩首古詩:

其一,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鬥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寫景,點出了戰爭的艱苦環境,景中含情。唐王朝與蕃貴族經常發生戰爭,由於戰爭殘酷,青海湖上空陰雲瀰漫,大片大片濃厚的陰雲,一直延伸到天邊,高聳的雪山籠罩在烏雲中,顯得暗淡無光。一個“暗”字,以自然景物極力襯托戰爭的慘烈。遠望前方玉門關,顯得遙遠而迷茫,那大漠間孤零零的城池變得更加孤單了。一個“孤”字說明環境的惡劣、孤立無援,爲下文寫將士們豪壯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鋪墊。這兩句詩,渲染了戰爭氣氛,點出了淒涼艱苦的環境,表達了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與艱苦。

詩的後兩句轉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見戰鬥是多麼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鬥生活,都濃縮於七個字中,儘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鬥志絲毫不減。最後一句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其二,是一首描寫邊關將士軍旅生活的七絕。此詩格調高昂激越,樂觀向上。從描寫上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

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前軍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麼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裏表現出來,王昌齡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歎服!

  說教學目標

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後的練習題,同時針對五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時,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瞭解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3.通過對比學習詩歌,瞭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對比學習詩歌,瞭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猛打猛衝,屢立戰功,頻頻榮升。同時,板書“從軍”,同時們怎麼理解“從軍”(從學生熟知比較感興趣的話趣人物入手,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情景狀態。同時引入學生思考)

2、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一起,終於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板書:行。

(自然過渡,使學生平滑過渡到正課學習,同時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爲理解古詩中人物情懷做鋪墊)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於樂府詩。

2、讓說說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初步的瞭解古詩的特點,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並對作者有初步的瞭解。)

  三、明詩意

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讓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2、同學們剛纔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

3、讓學生看圖讀前兩句,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

4、讓學生齊讀後兩句,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然後用多媒體出示古戰場圖,感受古詩內容並設置問題:“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麼?體會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重點在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意、在看中感悟詩意、在思考中感悟詩意。)

  四、體會意境

1、採用小組讀、分男女生讀、配樂朗讀等誦讀的方法體會詩的意境。

2、品悟詩情

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

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進而感悟詩人通過對戍邊戰士的戰爭生活的描寫及對其殺敵報國壯志的歌頌。)

  五、拓展閱讀

1、幻燈片出示另外五首從軍行

生讀這幾首詩,根據自己喜好,小組合作學習理解詩句意思,朗讀古詩。

2、課後的拓展與運用

(設計目的是通過從畫面到詩句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

說課稿 篇4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加與減(一)》教學100以內不進位和不退位加減法,進一步鞏固一年級上冊學習的用加法計算一共有多少和減法計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學習解決比多比少的加減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會正確計算10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運算,並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爲五單元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三單元在編排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教學時,設置了《採松果》這一情境,根據同一情境中呈現的兩個條件25和4,提出用25+4計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問題和25-4計算的相差多少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有利於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本課時內容安排如下:

不進位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不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減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1、操作學具,獲得算法。

例題在列出算式25+4後,先讓學生用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方法計算,學生在一年級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計算的經驗,能夠用來解決新的計算問題。撥算珠計算是下一課時的內容,但考慮到學生在先前學習中接觸到了算珠計算的方法,因而將下一課時的內容放在本節課進行。學生經歷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活動,不僅可以得到結果,還能體會到計算的步驟和方法:25+45+4=920+9=29,學生在這一基礎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歸納小結,理清思路。

學生經歷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加法和減法算法的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前者先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加),後者先算一位數減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減),兩者都是個位上的數相加減,所得的結果和十位上的數相加。這樣有利於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便於進位和退位加減法的筆算教學。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一年級上冊教材編排了加法交換律的初步認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兩個算式2+3和3+2,因爲他們結果一樣,所以2+3=3+2,學習了加法各部分名稱,再比較三組算式後,可以讓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加數調換位置,和不變”,滲透加法交換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組算式的計算,則有利於進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結合計算教學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上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一年級上冊教學過的,包括例題在內,總共有四個實際問題,其中加法計算的求和問題和減法計算的求差問題,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很明確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例題中要求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從25個裏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樣多的4個,剩下的數就是媽媽比小松鼠多采集的,從而列出算式25-4。練習4小題也是相同的問題,只是表達的詞語發生了變化,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長多少”實際就是“多多少”後,解答就很容易了。

綜上所述,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正確進行個位上的加減是一年級上冊10以內加減法的內容,遇到的實際問題都是已有經驗能夠解決的。學生在本節課,本單元,本冊教材,甚至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應牢記的一點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學生形成了這種認識後,才能在筆算學習中不出現大的偏差。體會到口算和筆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小棒和計數器在幫助學生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和數位概念以及數的加減運算方面有着直觀的效用。而熟練進行2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不僅是本冊計算教學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計算教學的一個根基。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常見運動損傷預防是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水平四,屬於健康知識領域。教材的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際交往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方法。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學生更加的關注人際交往,培養了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法。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有關運動損傷的一些基本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運動損傷的掌握,學生能夠增強與他人交往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發展團隊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培養團結協作意識,熱愛自然、熱愛健康。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教材分析,以及教師的演示和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瞭解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

難點: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

  二、說學情

初中的學生對體育課具有濃厚的興趣,開始具有獨特見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求知慾和好奇心強烈。已經對社會交往有了一定的瞭解,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在人際交往等方面還有所不足。

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將首先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運動損傷進行分析、將運動損傷原則進行概括。針對本節課的難點,也即是運動損傷處理的方法,我將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學生通過觀察及交流感受等活動,更能加深瞭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內容,針對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心裏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方式上我採用講授法、引導法等相結合的教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四、學習方法

學生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以學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課程的內容而定。通過對課程內容及學情的分析,我將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學法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體驗與合作交流的過程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培養主動探索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課題

在課堂的開始,採用提問的方式導入今天的課題。同學們大家知道運動中,如果活動不當容易引起損傷,那大家知道如何處理損傷嗎?通過提問建立關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

(二)講授新知、增強理解

1、分析教材

展示運動損傷的圖片,引導學生找出原則,通過對人際交往結構的探討與分析達到對意志的認識與理解,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2、分組討論

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扭傷的處理原則,得出團隊交往、交往有度、自尊自愛、保持獨立的異性交往原則。

3骨折

通過討論與講解,組織學生進行初步的學習,通過交流感受的方法加深對骨折的瞭解。最後,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憶的方式,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

  六、板書設計

運動損傷的處理

擦傷

扭傷

骨折

說課稿 篇6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級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簡單,但詩人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語言精練得無以復加。

《杜甫詩三首》中的《望嶽》是詩人24歲時的作品,《石壕吏》則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此時的杜甫已經47歲了,詩風由開元盛世時的雄偉深遠凝變爲深沉含蓄。結合本單元教學的要求及本詩的內容思想、寫法上的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讀懂詩文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異義詞;瞭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課堂上達到基本成誦。

2、在反覆誦讀中品味詩歌豐富的內涵,理解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煉語言和複雜的思想感情。

3、析讀題目和主要描寫內容的關係,瞭解本詩“藏問於答、明暗結合”的構思藝術。

4、感受詩歌中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聖人情懷。體會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

其中,重點是品味詩歌豐富的內涵,難點是本詩構思的巧妙和體會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閱讀實踐。”可見,多讀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爲閱讀教學的重點,古詩詞教學更應將誦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學生讀好了,也就學好了。本文的教學,我將以誦讀爲主線,帶動其他教學環節的展開,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不斷深化的誦讀中,理解詩歌、體會情感,達到誦讀積累、內化經典的實效。

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文本和學情之間的聯繫,使文本特點被學生認知、理解和領悟,纔算完成了一次教學從此岸到彼岸的擺渡。本節課我擬以“發現”爲組織課堂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在課堂無意的“發現”自己對詞句的認識,而我則有意的“發現”學情,並做出相應的判斷來組織教學。如果學生自己能夠“發現”老婦“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是通過“換韻”來表達意思的轉換的,就順勢引導他們瞭解本詩構思的巧妙,就可能將難點處理得舉重若輕。把課堂交給學生,當然對教師具有挑戰性,但課堂雖然沒有預設不從容,沒有生成卻不精彩,課堂上來自於學生的“發現”對教師來說更是一種歷練。

以“發現”來組織課堂教學,還要給學生用來“發現”的時間,必要的引導後,我要適時靜默,讓學生靜靜地看書,靜靜地讀書,靜靜的思索。我認爲,很多時候語文課堂需要的是安靜。

  三、說教學設計

  1、溫故導入

複習賞讀七下課外詩詞《江南逢李龜年》,四句詩,連接着四十年的滄桑,讓學生深入體會唐代的戰亂浩劫給詩人和音樂家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張養浩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個朝代的興衰中,首當其衝遭難的是百姓,通過溫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讀感知

首先,由學生最熟悉的詩歌中的絕句和律詩,讓學生“發現”本詩與絕句和律詩體式上的不同,講解本文詩體—古體詩,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

其次,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遞進式誦讀活動,具體包括:讓學生藉助註釋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如強調“三男鄴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點戍橫戌空心戊”的口訣幫其識別形似字,引導學生重視字詞的積累。利用範讀或聽讀指導學生讀準音長,如讀一二聲時稍稍拉長,讀三四聲時相對短促。引導學生利用好課下注釋劃分詩歌節奏,讓學生明白對於一個完整的釋義不能盲目切分。通過不同形式的任務驅動詩歌的誦讀,讓學生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藉助註釋疏通文意,將難以理解的詞句畫出來,然後在班內交流。師生交流時,我注重幫助學生養成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的閱讀積累習慣。如“新”在“二男新戰死”、“誰家新燕啄春泥”、“溫故而知新”等語境中的不同意思。積累充分了,才能夠在下面的環節中準確把握詩情,把解讀的內心感受,讀出來。

最後,默讀課文,說說本詩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概括。引導他們發現本詩的主體部分是婦人的“致詞”,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押“un”韻,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最後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押“e”韻,暗示老婦已被差吏抓走。既讓學生掌握了古體詩概括的方法,也爲接下來的瞭解本詩構思的巧妙做鋪墊。

  3、品讀感悟

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讀詩,捕捉住那些深深觸動自己的詩句,品味語言。“有吏夜捉人”爲什麼不說“有吏來徵兵”?“獨與老翁別”爲什麼不說“只與老翁別”?指導學生應善於抓住詩歌中具體的語言去品味語言背後的情味,調動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並能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收穫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讀出的情味再讀句子,將自己的理解“徵於色,發於聲”,實現學生與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對話。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 讀杜甫,要讀出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才真正讀懂了“詩聖”的分量。

在這環節,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去感悟,去誦讀,相信學生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讀研討

結合《老王》、《信客》、《阿長與山海經》等,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題目與描寫的主體內容文題相符的特點很顯性,但本文的題目是“石壕吏”,卻用大量篇幅描寫老婦,對於“石壕吏”卻只是簡單敘述。那麼我們來修改這首詩的題目,將它改爲《石壕婦》,好不好?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結合之前的課文概括,啓發學生明白古體詩通過韻腳轉換來實現文意轉換的特點,儘管詩中詳寫老婦致詞,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是官吏與婦人之間的對話。通過推敲標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 “藏問於答、明暗結合”的構思藝術。

詩人將差吏、老婦描寫的如此真切具體,詩人何在?引導學生抓住 “ 怒” 、“苦”、“如聞”、“獨”等關鍵詞發現沉默的詩人,教師適時講解詩人此時的處境及寫作背景,讓學生讀其文、知其人,知人論世,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心理,從而理解沉默的詩人複雜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關心時局,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別》之其它的五首詩中,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體會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體味他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聖人情懷,讓“聖人情懷”滋潤精神的沃土,涵養心靈的華彩,繼續今天的發現之旅,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比金錢更重要》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則交通小故事,文中的我在一次駕車行駛中,不小心撞壞了停在路口的一輛車的反光鏡,在車主不在的情況下,我主動留下了條希望車主和我聯繫。這位車主很感動,並打電話向我致謝。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在字裏行間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揭示了人與人之間、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的耐人尋味的道理,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在學生心中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將促進學生的心靈向美好的方向發展,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成爲人的精神的培育過程。本文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精神情感的薰陶同構共生,從而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所以我們選擇這樣一篇融思想性和人文性於一體的文章。並聯系《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文章的特色,在教學時緊緊抓住誠實和信任這一學習主題進行,引領學生與課文進行閱讀對話。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通過指導學生研讀課文,培養學生研究交流的能力,並重點通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我與車主的對話,突破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這一難點,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好。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控制並儘量減少教師的課堂語言,這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學習課堂的必要條件之一。因爲學生纔是學習和法展的主體,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

在課一開始,我們就設計了一個價值大拍賣的活動,這個設計就是想通過活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爲這樣的活動是別具一格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鼓勵他們說出真實的思想,不束縛他們的個性,在拍賣的基礎上,再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跟隨老師一起到課文中感受一位司機身上的比金錢還重要的品質。在學習文中對話的段落時,我們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和人之間的真誠和美好。

(二)、誦讀法:讀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手段,是領悟文章思想的主要途徑。

爲了讓學生能很好體會到我,勇敢地承擔一切責任的,堅持賠償的品質和小汽車的主人不但不要賠償,還要向我表示感謝的好思想,我們認真引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及其行爲舉止,讓學生很好感悟到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脈動。其中有對文章的默讀,有對中心句段的引讀,有對天色描寫的對比讀。

尤其是分角色朗讀時讓同學們品讀我與小汽車主人的對話,注意揣摩雙方說話時的心情和語氣,讓學生與文本進行了直接對話。然後再根據當時的情景給對話添加不同的提示語,這裏學生又一次與文本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在交流之後,學生充分體會到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只有金錢,而還有那些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爲學生的知識內化和情感昇華創設一個空間,也爲學生的語言實踐提供一個條件,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比較引導法。

在學生初步感悟到我的誠實的品質之後,讓學生換位思考進行體驗,假如把文中的我換成我或者其他人,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許會怎麼樣?我們不強調統一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與課文中的我進行比較後,體會我的誠實。

這個環節的創設情景完全以兒童爲中心的,在分析事故原因和情景中猜測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學生的自我需要和興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不斷地體驗、猜測中進行自我建構。

三、說學法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是學生語文學習常用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空間。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學生通過各種方法與文本對話,以圈圈、劃劃、批註、質疑等方法獨立地閱讀課文,同時還能自主地以小組同桌爲單位,進行小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進行表演。我們不求學生表演的優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通過讀、思、議、演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敘述順序。

四、教學環節及設計意圖

從總體感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然後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認真導讀,明確因果聯繫;再圍繞人物的對話,進行情景再現,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對人物思想品質的理解。最後的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爲學生創設交流機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淨化,個性得到張揚。

五、板書設計:

再看那簡單明瞭的板書設計,只寥寥幾筆,一座人格的天平,在學生的心靈裏烙下了深深的痕跡,誠實和信任,就是這兩個重重的砝碼,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世上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這比任何的解釋說明都更有說服力,最後加上老師的激情總結更使課堂教學充溢着人文魅力。

至此,整堂課的學習已經結束,但語文學習的大閱讀觀告訴我們:真正的語文學習並不僅僅停留於課堂中的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我們所要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課程活動中的學得,更要關注學生在各種語言實踐中的習得。通過本文的學習,我相信在學生的心中已經激起了一片片漣漪,明白了精神財富的重要性,從而提升了辨別事物的能力,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這篇課文的情感目標的最終歸宿。

說課稿 篇8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七節的內容,共1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後的延伸,也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追及問題。雖然本節課內容比較簡單,但卻蘊涵着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以及抽象、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層次差異較爲顯著。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方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高,有較強的求知慾望,特別是對現實中的問題有濃厚的探索興趣;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識,並且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對現實問題的抽象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針對本節課的結構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對教材的內容及結構作了適當的處理:

① 在新課之前,增加了與追擊問題有關的路程、時間、速度之間關係的講解。

② 在新課的引入方面,沒有按照教材的要求,而是引用了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拍、自導、自演的一段錄象。

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

三、設計思想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充分地合作交流,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會學、愛學、樂學,在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獲得進步。同時,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我們教學成敗的關鍵。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學生拍攝的一段錄象來展開,再加以延伸,從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實際問題,再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整節課主要就是圍繞這段錄象來展開,消除了學生對新課、新知識的抵制心理和畏懼情緒,各個環節的過度都非常自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完本節課。同時也體現出了從生活發現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的設計理念。

四、教學目標

針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本班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目標分類理論,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能夠在現實中運用他們。理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思想方法,並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掌握這種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抽象能力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抽象、探索、理解與運用,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方程的模型作用,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藉助“線段圖”分析複雜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探索與交流以及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學生通過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解決,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兩者充分地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熟悉追及問題中的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從文字語言到圖形語言、從圖形語言到符號語言的轉化。

難點:藉助“線段圖”分析複雜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我一共分成了以下幾個環節:

1、複習鞏固、獲得新知

先在黑板上寫出以下幾個題目,並讓學生舉手回答:

① 兔子每秒跑4,那麼它5s跑 。

② 兔子4分鐘能從比賽的起點跑到終點(全長200米),那麼它的速度是 /in。

③ 假設比賽全程是1200米,兔子以4/s的速度從起點跑到終點需要 in。

④ 以上題目涉及到的三個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以上四題都是關於路程、速度、時間的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解決追及問題的前提,只有學生掌握了三個量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地解決關於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問題。前面3個小題都是基礎知識,學生很容易回答。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是對路程、時間、速度三者關係的一個歸納總結。學生可能會出現2種情況:第一種是總結不出來。第二種情況是出現錯誤結果。那麼我會針對出現的情況進行糾正,講解,讓學生徹底弄懂。

2、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材的情境性,要求教師設計具有引導性和開放性的教學場景、問題情境,將知識、方法納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生態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情境來導入新課。

一個鏡頭

一個問題: 警察要追上小偷,與什麼因素有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鏡頭是我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拍、自導、自演的一段錄象。主要是說小明的媽媽被小偷搶了錢包,後來警察出現了,追及小偷,讓同學通過錄象思考追上小偷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一看到這段錄象就會很興奮,絕大數學生都可能會說與速度有關,少數學生可能會說與距離有關等等,那麼在討論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提高,激情得到了昇華,消除學生對新課、新知識的抵制心理和畏懼情緒,順利地導入新課。

3、引申提高、發展深化

在這裏,引導學生分析剛纔的錄象,在老師的提示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抽象出這樣一個問題:

警察追小偷,假設小偷的速度是4/s,警察的速度是6/s, 開始追時,警察與小偷相距300米(出事點距鬧市區1000米)

(1)警察追上小偷用了多長時間?

(2)追上小偷時,距離鬧市區還有多遠?

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學生基於“數學現實”再創造。在本題中,我認爲應該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引導學生思維,重點應該放在對題意的分析過程,以及利用“線段圖”再現題目情境。

關鍵在於找出等量關係、和線段圖的建立。其中的等量關係包含2個,一個是路程相等,一個是時間相等。

1、警察要追上小偷,他們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可以用一條線段來表示。

2、而小偷所走的路程分爲2個部分,第一個是警察還沒開始追的時間段走的路程,第二個是警察開始追的時間段所走的路程,兩段加起來就是總共走的路程。

也就是說警察跑的路程=小偷先跑的300米+後來跑的路程

300 4x

6x

在這個過程中,蘊涵着數型結合的思想,教學時我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瞭解他們的學習效果及時給予講解。

解:(1)設警察追上小偷用了x秒,由題意得:

6x=300+4x

解這個方程得:x=150

因此,警察追上小偷用了150秒。

(2)因爲1000-6×150=100(米)

所以,追上小偷時距離鬧市區還有100米。

4、當堂訓練、應用強化

這裏我設計了2道練習題:

(1)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堅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

① 如果他們站在百米跑道的兩端同時相向起跑,那麼幾秒後兩人相遇?

② 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點處,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處,兩人同時同向起跑,幾秒後小明能追上小彬?

本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便讓學生更好地運用基礎知識,解決較難的問題。

(2)育紅學校七年級的學生步行到郊外旅行。①班的學生組成前隊,步行速度爲4/h.②班的學生組成後隊,速度爲6/h。前隊出發1小時後,後隊纔出發,同時後隊派出一名聯絡員騎自行車在兩隊之間不斷地來回進行聯絡,他騎自行車的速度是12/h,

根據上面的事實提出問題並嘗試解答。

新課標指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進行一個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而練習是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的有效途徑。所以,選題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練習來內化知識,讓學生經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同時瞭解學習效果,改進教學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作過多的指導,只是做了適當、及時、必要的點撥和提示。

學生可能會問的問題有以下五個:

ⅰ、後隊追上前隊要用多長時間?

ⅱ、後隊在追前隊時,後隊派了一名聯絡員騎自行車不停地在兩隊之間來回進行聯絡,那麼這位聯絡員行駛了多少路程?

ⅲ、當聯絡員第一次追上前隊後,往回走,當他和後隊相遇時,後隊離出發點多遠?

ⅳ、聯絡員跑第一個來回用了多少時間?第二個、第三個、…?

ⅴ、聯絡員一共跑了幾個來回?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目的在於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對於題目的理解、以及本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第一、二、三問,而處在中上水平的.學生可能會問最後2個問題。當然前面的問題都不難,很容易就能夠解決。對於後面的問題涉及到極限思想,講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探討,當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於他們討論的過程所掌握的知識。老師所教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完全掌握,還得留給學生自己發展的空間。

5、小結作業、梳理鞏固

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3)、談談你學習了本節課後的感想?

主要是通過以下3個問題進行小結。

在這裏我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總結對本節課的收穫與體會,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和能力。

作業:

必做題:

一個自行車隊進行訓練,訓練時所有隊員都以35千米/小時的速度前進。突然,1號隊員一45千米/小時的速度獨自行進,行進10千米後掉轉車頭,仍以45千米/小時的速度往回騎,直到與其他隊員會合。1號隊員從離隊開始到與隊員重新會合,經過了多長時間?

選做題:

給定方程2.5x+2.5(x+2)=55,你能聯繫生活實際編寫一道數學問題嗎?與同學探討,並負責講解。

(其中的必做題是爲了照顧大多數同學,主要是爲了掌握基礎知識。後面的選做題是爲了讓成績好的學生進一步掌握有關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6、預案設計

在當堂訓練應用強化中,學生提不出問題怎麼辦

提其他問題怎麼辦

老師通過不斷的啓發誘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

六、教學小結與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例題分析、鞏固提高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同時,又將新課標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學生興趣、激情的提高。這樣做的好處是:大部分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知識,成績好的也有新的收穫,做到了各有所得。

整堂課主要是圍繞一個情境來展開,過度自然。在邏輯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層次安排得當。適應初一學生現在所處在的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實際學習情況。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了進步,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家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說課標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解讀: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宇宙環境”是指地球周圍的太空環境,即人類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瞭解宇宙是什麼?宇宙中有什麼?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對這些瞭解、掌握後還要有條理地“描述”出來。

“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麼首先要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從質量、體積、運動特徵等來看,地球是普通的,這是它與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這是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比較而具有的個性。“說明”是要說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說教材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本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而宇宙的神迷與人類對浩瀚宇宙知識的強烈渴求,這些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設計了較多的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教材在介紹天體的具體形式時用了很貼切的形容詞(如閃爍的恆星之類),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認識。並採取閱讀的形式介紹了其中的四種天體,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對於天體系統的層次,教材是以圖加材料說明的形式從小範圍到大範圍來講述,學生在填寫層次的框圖的同時,就理解了天體系統層次性的含意。

爲了說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關數據歸納成圖表,引導學生應用數據分析探究,把地球與其他行星進行比較,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對於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內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擺出結論,地球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那麼爲什麼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備怎樣的條件來確保生物的生存與繁衍呢?教材主要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和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特徵,分析地球上具備了生命存在的溫度、大氣、液態水和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等條件,說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優越性,從而說明了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說教法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講解法

對於文字性的知識主要通過講解法在講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補充一些常識性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

2、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PT製作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視頻錄相

通過觀看《宇宙與人》科教錄相,加深學生對宇宙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宇宙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七、說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圖表信息中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這一結論。

2、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過程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八、說教學過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引用康德的墓誌銘:

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將大家的思緒引入我們頭頂的天空。我們每天仰望星空,能在天空中看到些什麼呢?一閃一閃的恆星,相對於天空背景有明顯移動的行星,一閃即逝的流星,拖着長長尾巴的彗星,輪廓模糊的星雲等等……首先將學生帶入宇宙的大空間中,並利用一些星體的圖片資料,讓他們對天體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並結合課本圖片資料,歸納出天體的類型,並給出天體的概念。在他們對天體有所瞭解之後,引用物理學理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既讓他們很容易就理解了宇宙的物質性,同時引出了天體系統的概念。再利用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互繞轉這一大家都知道的實事,給學生們一個對天體系統的實質性認識。

那麼除此之外,宇宙中還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天體系統呢?引發學生思考,並讓其自主讀圖1.2,並完成讀圖思考題。這樣既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後老師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上,用寫通訊地址的類比方式,讓學生寫出地球的宇宙地址,即完成對地球所處宇宙的描述。而對於天體系統的層次性,在學生自主完成讀圖思考題的過程中對這種層次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只需提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緊跟着,從宇宙的大空間拉回太陽系,同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並結合太陽系模擬動圖和課本表1.1數據和圖1.5,從運動特徵和質量體積等多方面對比八顆行星,從而得出地球並不特殊的結論。

對於本課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這一框題的內容,學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並不難,地球是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這是它的特殊性,難的是地球爲什麼適合生物生存,即地球所具備的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有哪些,在知道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還要知道爲什麼只在地球上有這樣的條件。

於是引用生物學種子發芽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空氣、溫度和水對生物生存的意義,難的是怎樣講清楚是什麼原因使適合的溫度、液態的水、具有氧氣的大氣層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地球之上。

對於溫度,採用對比其它七顆行星的表面溫度的方式,從而引出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很適中,不近不遠的距離保證了地表15度左右的平均溫度,太近或太遠都不行。

而大氣層的形成,可以給學生介紹月球上沒有足量大氣的原因,是因爲月球的質量和體積都太小,其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經過這一對比,可以引出地球質量與體積適中,從而使大量氣體在地球上空聚集,並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而形成今天的大氣層。關於水,必須特別強調是液態的水,而不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