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九年級課件 >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通用10篇)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課件,課件要明確教學目標、要突出重點難點、要有靈活的教學形式、教學對象要有針對性。我們應該怎麼寫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通用10篇)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1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裏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爲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爲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爲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着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爲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爲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爲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爲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爲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着?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爲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爲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爲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爲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着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裏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爲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爲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爲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着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爲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爲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

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爲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 認識原子的組成及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

2、 瞭解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係,會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說明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

3、 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養學生樹立物質的變度能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綜合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原子的組成

難點: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係。

●教學方法

自學研究法、講述法、談話法、討論法。

●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系統

●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原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原子的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第一課時主要是原子的結構和電子的知識。小結時重點應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區別上,也就是看兩種微粒在化學反應裏能否再分,可以採取總結、對比、討論的方法促進理解。

在上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概念,這是引導學生從分子認識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礎知識。通過物質的分解反應可以從宏觀上觀察到一種物質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物質,再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來分析,能推斷出分子是可分的,從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問題。

● 教學對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學中,就目前的實驗手段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在此化學啓蒙階段,學生又缺乏分析推斷原子結構的知識基礎,比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結構的動畫片,使學生對原子結構有一個比較形象的瞭解。

在節課教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關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析反應導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清楚的對原子和分子加以對比,瞭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之處。

在教學中,對於電子的運動,既不能套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去體會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又不能不以宏觀物體的運動狀態爲例來描述原子核和電子的行爲,否則學生將無法建立起有關的形象,應該向學生指出電子在覈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線性軌道。

● 教學流程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課題 原子的結構

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爲什麼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2、原子核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麼?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討論交流 結合教師的講解對原子的結構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提出問題,學生閱讀 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師總結,學生練習 檢查對本節課內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學過程

[教師]

1、舉例說明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質?一一舉例說明;

3、寫出水通電分解的符號表達式。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麼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種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的體積之比,相當於乒乓球跟地球的體積之比。在化學反應裏分子可以分爲原子,而原子在化學反應裏卻不能再分,是不是說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實心球體?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森在原子中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人類才揭開原子內部結構的祕密——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書】一、原子的結構

【講述】湯姆森的西瓜模型、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

【提出問題】爲什麼絕大多數的α粒子能夠順利穿過金箔,而只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

[學生]探究活動:對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思考和討論

[教師]點評:對盧瑟福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提出原子核的概念,並進一步提出問題:原子核的體積非常小,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卻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麼?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並全班交流

[教師]點評

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徑僅爲原子半徑的幾萬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電子質量非常小,與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電子在原子內很大的空間內做高速運動。

【設問】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導入】現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彈的爆炸,證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結合動畫指出】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目等於原子核內質子的數目。

即:核電荷數=質子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

[學生]觀察、領悟。

[學生]閱讀教材第45頁最後一段。

【設問】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而原子爲什麼不帶電?

【討論】小組活動,回答:核外電子數=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設問】不同種原子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學生]思考。

[教師]科學證明,不同類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同。同種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

都相同,同類原子的質子數相同。

解說氫、氧、碳等原子。

【動畫展示】原子結構圖(教材P46)。

【設問】在原子中,電子的體積和質量非常小,它有什麼用途?

【板書】二、原子中的電子

[學生]閱讀教材第46頁,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學生]填寫下表,對分子和原子、離子進行比較。

分子

原子

離子

微觀粒子的共性

本質區別

聯繫

【設問】電子非常小,可是它所“佔據”的空間卻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圍空間中怎樣運動?

[教師]電子在覈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球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軌道。我們無法知道它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只能想像,電子在覈外運動時就像一團雲霧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所以形象地把它稱爲“電子雲”。

【小結】原子的結構

[學生]記憶

[教師]佈置課堂學習

[學生]練習,檢查鞏固

[教師]佈置課後作業:

(1)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穫和體會告訴你的同學。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結構”爲題,寫一篇科普學作。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3

知識目標:

1、瞭解水的物理性質

2、通過電解水的實驗,瞭解水是由氫、氧兩種無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是H2O

科學素養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鑽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電解水的實驗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氫氣實驗器村,學生電源1只,霍夫曼水電解器1只,玻璃水槽1個,長導線2根,小試管兩支,酒精燈1個,火柴1盒,木條1根。

教學過程:複習討論:

研究性學習,調查本縣的空氣,水源等污染情況,同學們調查情況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現狀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應如何消除或減少污染。

參考要點:

①污染形勢較爲嚴峻。

②污染原因a工業“三廢”

b農業生產上不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減少污染的建議

a嚴控工業“三廢”

b嚴控農業上的污染

c嚴控生活上的污染

設問導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還是混合物?是單質還是化合物?

講述:水在地球上分佈很廣,地球表面積的約3/4爲水覆蓋,地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稱之爲“水球”。水與我們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例如,人體含水約佔人體質量的2/3,這就需要我們搞清楚有關水的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水的組成。

板書課題:水的組成

講述:下面大家一起來觀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關水的物理性質?

學生討論:小組彙報

要點:1、無色無味液體

2、在/0/KPa時,凝固點是O℃沸點是100℃

3、40℃時密度最大,爲1g/cm3

4、水結成冰時,冰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

學生實驗:研究水的組成(實驗31)

經過實驗,學生得到下列結論

給水通電一段時間後,正負極產生氣體體積大約爲1:2學生如若測得數字誤差較大,應要求他們重做,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生實驗:(實驗32)驗證正負極氣體的屬性,判斷是何種氣體。

要點:正極氣體具有助燃性,是氫氣,負極氣體能燃燒,是氫氣

電解水的表達式:水通電,氧氣+氫氣屬於分解反應,學生結合上述實驗結論討論水的組成。

要點:∵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查相對原子質量,可知H1,O16∴在水中,氫原子數:氧原子數=:=2:1即在每個水分子牛,氫原子數,氧原子數2:1

所以水分子爲HzO

引導學生觀察書P49圖34,讓學生討論圖的科學含義:

要點:形象地說明了水的組成,進一步驗證了在化學反應裏,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卻不能再分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1、水的物理性質

2、水的組成H2O

佈置作業:書P49習題1,2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常見的九種儀器,瞭解它們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項。

2.初步學習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與稱量,儀器的連接與洗滌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3.理解化學實驗室安全規則,提高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的自覺性。

4.初步養成“動腦思考、規範操作、仔細觀察、詳實記錄”的實驗習慣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1.認識常見的九種儀器。

2.學習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與稱量,儀器的連接與洗滌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過程: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結合P138附錄Ⅱ認識常用儀器。

二、驗室安全規則

P137附錄Ⅰ; P21發生意外怎麼辦?

三、本操作練習

㈠、液體藥品的取用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取試劑瓶中的水向試管中倒入約1/3體積。

1.將盛水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標籤對着手心,拿穩試劑瓶;

4.試管略傾斜,試劑瓶口靠緊試管口傾倒液體。

1.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標籤對着手心,防止殘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蝕標籤。

2.用滴管向試管中滴加約20滴水。

1.將盛水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膠頭滴管,先擠壓排氣後,再伸入試劑瓶中吸取液體;

4.滴管於試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5.滴管用後洗淨插在試管架上。

1.不可把滴管伸入試管內,會污染滴管;

2.不可把滴管放在實驗桌上,會污染滴管;

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內的試液會腐蝕膠頭。

㈡、固體藥品的取用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取少量細砂於試管中

1.將盛細砂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寬窄合適的紙槽,用藥匙取少量食鹽倒入紙槽中;

4.試管平放,用紙槽將食鹽送到試管底部後,將試管豎直起來,慢慢取出紙槽。

1.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若藥匙大小合適也可直接將藥匙伸入試管中,不用紙槽。

2.取石灰石顆粒於試管中

1.將盛石灰石的廣口瓶取出;

2.打開瓶塞並倒放在桌上;

3.試管平放,用鑷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試管口,緩慢將試管豎直使固體滑落。

1.試管由平放到豎直,保證固體滑落,防止塊狀固體直接墜落砸破試管。

㈢、物質的加熱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點燃和熄滅酒精燈

1.將酒精燈放在實驗桌中央;

2.取下燈帽正放在桌上;

3.用火柴點着酒精燈,將廢火柴梗投入廢液缸中;

4.觀察酒精燈火焰,然後用燈帽蓋滅。

1.絕對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用一個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個酒精燈;用嘴吹滅酒精燈火焰。否則會引燃燈內酒精而着火!

2. 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時,要重複蓋一次,使空氣進入,以免燈帽內酒精蒸汽冷卻後形成負壓,燈帽難以打開。

2.加熱試管中的水至沸騰

1.取少量水於試管中(同㈠中1的步驟)放在試管架上;

2.點燃酒精燈(同㈢中1的步驟);

3.將試管夾從下往上套夾到距試管口1/3處,手握試管夾的長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4.試管與桌面成45。試管口不能對着人,試管底部在酒精燈外焰處加熱並來回移動。

1.加熱液體的量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否則加熱時液體可能濺出;

2.試管口不能對着人,萬一液體濺出可能傷人;

3.試管底部接觸酒精燈外焰,因爲外焰溫度最高;來回移動是爲進行預熱。

4.加熱後的試管放回試管架上,冷卻後再洗滌。

㈣、物質的稱量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用托盤天平稱量2g食鹽

1.調節天平平衡,並在兩盤上各放一張質量、大小相同的紙;

2.用鑷子將遊碼調至2g;

3.取少量食鹽向左盤添加至天平平衡。

1.在兩盤上各放一張相同大小的紙,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蝕性的藥品要放在玻璃器皿裏稱量,防止藥品污染和損壞托盤。

2.稱量物必須放在左盤,因爲遊碼的質量是加在右盤的。(即左物右碼)

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

1.取25mL的量筒;

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體的方法同㈠中1);

3.改用膠頭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

1.觀察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麪最底處保持水平,仰視時讀數偏低,俯視時讀數偏高。

2.量筒不能用來溶解物質,不能用來進行化學反應。否則會影響刻度的準確性。

㈤、儀器的連接與洗滌

書P25

四、實驗練習

對基本操作的實際應用

實驗內容

操作步驟

現象

1.氫氧化鈉、硫酸銅、酚酞三種液體間的反應

試管1:倒入氫氧化鈉滴加硫酸銅;

試管2:倒入氫氧化鈉滴加酚酞;

試管3:倒入硫酸銅滴加酚酞。

2.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

在試管中加入2-3塊石灰石,滴入2mL稀鹽酸,觀察石灰石表面的變化,然後將一根燃着的木條伸進試管口。

3.氧化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取少量氧化銅粉末裝入試管,滴入約2mL稀硫酸;

加熱上述試管。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認識儀器和練習基本操作,同時要掌握幾個反應的實驗現象。

[課後作業]

結合學習提綱理解記憶有關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項。

[課後記]

學生首次進入實驗室,準備的很充分,進行的也很順利,學生紀律情況整體也很好,對動手操作的興趣很大。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5

學習目標

瞭解溶解度的涵義,初步學習繪製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教學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學程序

(設問)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鈉呢?物質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思考提出的問題。

(過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溶質呢?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

(引導實驗)活動探究一

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交流發表觀察所得:

第一次的5 g氯化鈉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鈉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後氯化鈉又溶解了。觀察交流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後的現象。

(繼續實驗)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再進行上述實驗, 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什麼?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了什麼?

(小結)說明在—定量的溶劑裏是無法無限度的溶解某種溶質的。而隨着外界條件(溫度、溶劑的量等)的改變,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反之則是不飽和溶液。

(引導分析)在這個實驗中你還能得出什麼結論?(從改變溫度、改變溶劑的量引起溶解情況發生的改變上來分析。)

(小結) “飽和”與“不飽和”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定條件下他們是可以互相轉變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劑裏”和“在一定溫度下”,“飽和”和“不飽和”纔有確定的意義。

(媒體播放)海水曬鹽的過程。觀看、思考海水曬鹽的原理。

回憶剛做的實驗,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互相轉換的方法。(討論)在上面的活動與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的質量是否相同?

(分析、討論)由此可見,當要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情況時,最好要注意什麼?除此之外,還要附加什麼條件?

(設問)用一杯水和一盆水來分別溶解糖和食鹽,你能判斷糖和食鹽誰溶解得多嗎?

(小結) 我們把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說的溶解度是指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得出初步結論:室溫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溫度升高時,水中溶解的硝酸鉀就多得多了。

討論分析。交流彙報:要在一定溫度下,還要在一定量的溶劑裏,才能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情況根據分析,理解概念。討論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係。

閱讀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來粗略表示溶解情況的。

理解絕對不溶的物質是沒有的。

(講解)我們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測出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讀表)P表。

(討論)(投影)1.繪製的溶解度曲線有什麼特點?爲什麼?

2.從繪製的溶解度曲線上查出上述幾種物質在℃和℃時的溶解度。

3.從溶解度曲線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見板書設計)

理解表格中各數據的含義。

根據數據繪製溶解度曲線:橫座標爲溫度,縱座標爲溶解度。

結合自己所畫溶解度曲線,討論、分析問題,並交流彙報。

(過渡)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麼氣體物質是否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討論)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爲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討論)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什麼。

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分析,想出辦法。

(小結)學完本課題,你知道了什麼?你能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嗎?

當堂練習,反饋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板書設計】

複習: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人某種溶質,

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飽和溶液。

溶質還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換: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溫度下100g水中

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的質量

3.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A.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C.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OH)2。

(2)交點P表示:在該溫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

4.氣體溶解度:氣體的溶解度是指在壓強爲101kPa和一定溫度時,氣體溶解在1體積水裏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

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溫度和壓強。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海洋是人類天然的聚寶盆,蘊藏着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瞭解海水及海底所蘊藏的主要物質。

3.通過對海水淡化的實驗探究,知道蒸餾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認識海洋資源的開發對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認識合理進行海洋開發、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1. 知道海洋中蘊藏着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教學過程:

我國的萬里海疆,不僅美麗,而且富饒!它蘊藏着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資源,被人們譽爲“天然的魚倉”、“藍色的煤海”、“鹽類的故鄉”、“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蘊藏着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一、海水中的物質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質?

我們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鹽。

酸鹼鹽的組成特點

仔細觀察書中的圖表,你能讀出哪些信息?

2、從海水中提取鎂鹽製取鎂

讀書P2-3的有關內容

海水和滷水有什麼區別?海水中本來就有氯化鎂,爲什麼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氫氧化鎂沉澱,再加鹽酸得到氯化鎂?

富集的方法是化學上常用的。海水曬鹽得到滷水,這個階段已經經過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氫氧化鎂沉澱的作用兼有淨化和富集的作用。

書P3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別屬於什麼類型?

默寫製取鎂的化學方程式。

二、海底礦物

書P3-5

當你瞭解了海底蘊藏着如此豐富的礦物之後,你有何感想?

大海的寬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證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海水淡化

教師演示書P6的實驗

1.如何證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2.對蒸餾裝置的觀察發現:試管是被豎直加熱的,連接試管和燒杯的導管很長,請思考並解釋其中的道理。爲使水蒸氣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認爲還能對裝置做哪些改進?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學習使用酸、鹼、鹽溶解性規律判斷某些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2.掌握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會觀察實驗現象,並能通過討論、分析、歸納,整理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前人的事蹟,激發學習興趣,進一步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碳酸鹽的特性的認識、複分解反應概念的形成。

難點

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判斷。

教學工具

1.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2.[實驗11—1]與[實驗11—2]:試管、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實驗: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天安門前的華表、人民大會堂前的柱子、豪華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課教學

師:碳酸鈉在工業上廣泛用於玻璃、造紙、紡織和洗滌劑的生產等。碳酸鈣大量用於建築業,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它們都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天安門前的華表、人民大會堂的許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鈣還用作補鈣劑。碳酸氫鈉是焙制糕點所用的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醫療上,它是治療胃酸過多症的一種藥劑。

你們能寫出這三種物質的化學式,說出它們的俗稱嗎?

生:碳酸鈉:Na2CO3,俗稱純鹼、蘇打;碳酸氫鈉:NaHCO3,俗稱小蘇打;碳酸鈣:CaCO3,俗稱石灰石。

師:我們知道,純鹼在化工生產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國是不是最早生產純鹼的國家呢?

[投影]我國制鹼工業的先驅——侯德榜

純鹼工業始創於18世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製鹼技術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爲了發展我國的民族工業,應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先生之邀毅然回國,潛心研究制鹼技術,成功地摸索和改進了西方的制鹼方法,發明了將制鹼與制氨結合起來的聯合制鹼法(又稱侯氏制鹼法)。侯德榜爲純鹼和氮肥工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師:侯德榜先生憑藉自己對科學的一片赤誠,懷着一顆愛國的心,爲我國的制鹼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發展了我國的民族工業。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學爲祖國、爲社會做點事情。

師:寫出實驗室製備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師: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將一個新鮮的雞蛋放在盛有足量稀鹽酸的玻璃杯中,可觀察到雞蛋一邊冒氣泡一邊沉到杯底,一會兒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麪時又下沉。

[討論分析原因]當雞蛋遇到鹽酸時會發生反應:CaCO3+2HCl===CaCl2+H2O+CO2↑,產生氣泡,由於雞蛋的重力大於浮力,所以邊冒氣泡邊下沉。隨着反應的不斷進行,CO2氣體不斷地附着在蛋殼表面,於是它們的總體積就比雞蛋原來的體積大得多,被它排開的水量不斷增多,浮力也就逐漸增大,等到浮力大於雞蛋重力時,雞蛋便慢慢上浮。當雞蛋浮到接近液麪時,附在它上面的氣泡破散逸出,這時平衡被破壞,雞蛋又下沉。以後,繼續重複以上過程,表現爲雞蛋不斷地上浮下沉。

師:碳酸鈣、碳酸鈉及碳酸氫鈉在化學式組成上有無共同點?

生:含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

師:碳酸鈣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CO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否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

師:通過下面的活動與探究,你們就會明白上述問題的。

【活動與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鈉的試管里加入2 mL鹽酸,迅速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試管口,並將導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用碳酸氫鈉代替碳酸鈉進行上述實驗,並分析。

碳酸鈉十鹽酸

碳酸氫鈉十鹽酸

現象

試管內出現大量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試管內出現大量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現象]兩次實驗反應試管內都出現大量氣泡,澄清石灰水均變渾濁。

師:這兩組物質反應都生成CO2氣體。上述反應可以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師:通過上述三個反應的學習,你能做何歸納?

生:含有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的鹽都能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師板書)

師:你如何檢驗某物質裏含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需要哪些試劑?

[板書]CO32-或HCO的檢驗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鹽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師:我們再探究一個實驗,看有何特殊現象。

【活動與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鈉溶液的試管裏滴入澄清石灰水,觀察現象。

[現象]試管裏出現白色沉澱。

[分析]碳酸鈉與氫氧化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難溶物。

師: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師:分析上述四個反應,從單質、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與反應物的結構關係討論各反應的共同點。

生:都是化合物間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板書]複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師:酸和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是否也屬於複分解反應?爲什麼?

生:屬於複分解反應。因爲這類反應符合複分解反應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這個反應中,H+與OH-結合生成H2O,Cl-與Na+結合生成NaCl。

師:分析歸納上述幾個酸、鹼、鹽之間的複分解反應,它們的生成物有什麼特點?

生1:氣體。

生2:沉澱。

生3:水。

[師歸納,板書]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氣體或沉澱或水。

(組內互相討論完成下面練習,組與組之間展開比賽,看誰更快,更準)

下列物質間能否發生複分解反應?若能反應,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投影:物質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鈉溶液

2.氫氧化鉀溶液和硝酸

3.硫酸鈉溶液和氯化鋇溶液

4.硝酸和碳酸鉀溶液

5.硝酸鉀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

師:緊張的學習之後,我們來輕鬆一下,大家一起來參觀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圖片)

師:看了這些圖,或者親自參觀過溶洞後。你是否會想了解這些石筍和鐘乳石是怎樣形成的?

[投影]溶洞分佈在石灰岩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裏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鐘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筍,當鐘乳石與石筍相連時就形成了石柱。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生:本節課我們瞭解了三種鹽的重要性質和用途,總結出了含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的鹽的檢驗方法,並分析得出了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反應條件。

師:熟記[附錄]部分酸、鹼和鹽的溶解性質。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8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並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

2.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並據此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2.認識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依據,理解內容和形式的辨證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意義。

教學內容:

1.無數實驗證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學變化中,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原子數目不變、各原子質量不變。因此,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3.用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變化。

書寫化學方程式遵循的原則是:

(1)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2)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4.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化學反應簡單計算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應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

3.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

1.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探究活動: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及成立原因。

教學過程:

一、質量守恆定律

1.探究學習:質量守恆原理的證明

發現問題:酒精燈內的液體燃燒後會逐漸減少,生鏽的鐵釘質量比原先質量增加,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後總質量卻沒有變;那麼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增加,減少還是不變?

提出假設:化學變化前後質量的總質量不變。

設計實驗:

(1)參照課本P96圖4-13 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現象:在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中,滴入無色氫氧化鈉溶液後,錐形瓶中產生藍色沉澱,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達式:硫酸銅(CuSO4) + 氫氧化鈉(NaOH) → 硫酸鈉(Na2SO4) + 氫氧化銅[Cu(OH)2]

結論:參加反應的硫酸銅和氫氧化鈉質量總和等於生成物硫酸鈉和氫氧化銅質量之和。

(2)參照課本P96圖4-14 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

現象:膠皮滴管中的稀鹽酸滴入到小試管中的碳酸鈣上,產生大量氣泡,錐形瓶中的氫氧化鈣溶液逐漸變渾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狀態。

文字表達式:碳酸鈣(CaCO3) + 鹽酸(HCl) → 氯化鈣(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氫氧化鈣[Ca(OH)2] → 碳酸鈣(CaCO3) + 水(H2O)

結論:化學反應前後質量總量沒有發生改變。

形成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即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質量守恆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據化學反應的本質,原子的重組,即參加反應的各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質量也基本不變

(2)在宏觀上,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也不變

3.質量守恆定律的適用範圍

(1)必須在化學反應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並不能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2)在利用質量守恆定律時,一定要注意是參加反應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燒後,質量逐漸減少,用質量守恆定律來解釋的話,參加反應的酒精和氧氣的質量總和應該與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總質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氣中,無法稱得質量,所以質量減少,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四章 第二節 定量認識化學變化》。而鐵釘生鏽後質量會增加,則是因爲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生成的鐵鏽的質量,當然鐵鏽的質量就會大於原先金屬鐵的質量。

例題:4.6g某物質R在空氣燃燒後,能夠生成8.8gCO2和5.4gH2O,請你分析該物質的元素組成。

分析:我們可以用化學式表示該反應: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所以根據質量守恆原理,反應物中的碳、氫、氧元素質量應該和生成物中的質量分別相等。首先能夠判斷在反應物R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們就要根據質量來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氫元素與碳元素質量總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該物質中氧元素就要佔1.6g。綜合上述,該物質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二、化學變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學方程式的原則(1)嚴格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即需要化學方程式配平

(2)嚴格尊重實驗事實,不可主觀臆造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以P爲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情況下,完全燃燒,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個磷原子在點燃條件下能與5個氧分子完全反應,生成2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質量的磷在點燃的情況下,能與160份質量氧氣完全反應,生成284份質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因此,在化學方程式兩邊的化學式前面要配適當的化學計量數,使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總數相等。化學方程式配平後,短線改成等號。

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種,這裏介紹幾種簡單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觀察上式:左邊有3H,右邊有4H,氫原子的最小公倍數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學計量數4,在NH4Cl前配上化學計量數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邊有3Cl,所以在左邊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個數相等);左邊有4N,右邊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應配"1/2"(使N原子數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兩邊分別乘以2,使各項化學計量數變成最小整數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觀察法

先找出化學方程式中原子數目多的化學式,令該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爲1

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數目比較多,令其化學計量數爲1;依據"等號"兩邊各種原子的數目相等確定其他各項的.化學計量數。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邊的NO前面應配"1"(使N原子個數相等),H2O前面應配2/3(使H原子的個數相等),此時,右邊有5/2個O,所以左邊的O2前面應配5/4(使氧原子個數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9

教學目的:

1、知道常見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主要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腐蝕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項。

3、能由探究實驗知道鹼的相似化學性質。

教學重點:

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與用途以及鹼的相似化學性質。教學難點:

氫氧化鈉、氫氧化鈣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實驗準備:

1、(實驗8-8)、活動與探究

2、補充實驗

3、提前一天用20%的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新鮮的雞爪。教學過程

老師:同學們,你們好!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鹼嗎?學生:有熟石灰,有草木灰,有氫氧化鈉……

板書:

二、幾種常見的鹼

(1)氫氧化鈉(NaOH)

演示:{實驗8-8},引導學生觀察,然後互相交流。

板書:1、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極易溶於水同時放熱,

易潮解(密封保存)。

展示: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泡過的雞爪和一隻新鮮的雞爪。老師:由此現象說明氫氧化鈉具有什麼樣的性質?

學生回答:有很強的腐蝕性。

老師:通過這個實驗,你有什麼感想?

學生:使用時要小心,戴上手套。

老師:因爲它有強的腐蝕性,皮膚觸上就象火燒一樣,所以俗稱火鹼、燒鹼、苛性鈉。

提問:如果不小心,將鹼液沾到皮膚上,應如何處理?

學生:用水沖洗。

設問:氫氧化鈉有以上的性質,但它有那些用途?

課件展示:氫氧化鈉的用途(略)

提問: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常見的鹼?

學生:熟石灰。

板書:(2)氫氧化鈣{Ca(OH)2}

演示:{實驗8-8}學生觀察,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歸納出氫氧化鈣的一些性質與用途。

板書:

1、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白色粉末,微溶於水。

2、特性:有腐蝕性。

3、俗稱:熟石灰、消石灰。製備:CaO+H2O=Ca(OH)2(放出大量熱)生石灰熟石灰

4、用途:

提問:

常見的鹼還有哪些?這些鹼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學性質?板書:(3)鹼的化學性質

學生實驗:活動與探究(1)、(2)、(3)

老師巡堂指導,引導學生回憶、歸納、類推,並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歸納和小結。

老師:都做好了嗎?(教師一一地檢查各小組)誰來說說鹼有哪些相似的化學性質呢。

一學生:鹼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另一學生:鹼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

另一學生:鹼溶液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演示:

補充實驗(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並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然後教師小結。

老師總結:

指出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俗稱、和鹼具有的相似的化學性質,強調使用鹼液時要十分小心。

課件展示練習:

1、有兩瓶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氫氧化鈉溶液,如何用化學方法將它們鑑別?

2、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氫氧化鈉溶液易潮解;B、氫氧化鈣溶液有腐蝕性;

C、爐具清潔劑中含有氫氧化鈉;D、酚酞試液遇鹼溶液變紅。

3、下列物質長時間敞口放在空氣中,質量會增加且會變質的是()。

4、下列物質中,溶於水時不會放出大量熱量的是()。

A、生石灰;B、氫氧化鈉固體;C、氫氧化鈣。

案例分析

1、本節教學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常見的鹼的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引入新課,誘人深入,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興趣。

2、展示新鮮的雞爪與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泡過的雞爪令學生驚訝,親眼目睹氫氧化鈉的腐蝕性之強烈,自然引入使用它該注意什麼了。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銜接緊密,一環扣一環,非常自然。

3、本課題的教學思路清晰,授課語言流利、簡練,教態自然,板書工整,充滿自信與熟練。對學生的回答能恰當地肯定、評價。

4、從總體上看,本節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教師演示實驗都很成功。採用多媒體,有效突破了本節教學的重難點。我認爲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教學效果比較好,基本上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整體教學過程及學生的練習反饋來看,這是一節較成功的新授課。師生的互動及小組生生互動進行的很好。師生關係融洽、和諧,課堂氣氛熱烈,在教師面前學生沒有顧慮、沒有拘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爲完成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5、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

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6、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我的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7、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歸納,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令學生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篇10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位於科學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第二章第一節,對於空氣,學生在小學自然課和初中生物課中有一定的認識。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對實驗的基本操作不熟悉,本節課採取先探究再演示實驗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探究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3、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和分析,掌握科學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掌握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體驗到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手段,樹立科學探究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領悟化學在研究物質組成、性質及變化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

空氣的組成。

【教學難點】:

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和分析。

【教學的關鍵】:

以實驗爲基礎,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與交流,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具準備】

儀器:集氣瓶、燃燒匙、紅磷、燒杯、塞子(帶導管)、彈簧夾。

藥品:紅磷、火柴。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導入】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空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可是空氣既看不見也摸不着,你能設計實驗讓我們感覺到空氣的存在嗎?

根據已有知識, 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設計實驗等

設疑,激發學生興趣 將學生的視線引導到課題要學習的內容中來。

空氣的組成:

【提出問題】那麼你對空氣都知道了些什麼呢? 人們是怎麼知道空氣的組成的呢?

【閱讀】課本P30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化學史實。思考:

1.拉瓦錫是怎麼知道氣體體積減少1/5的?

2.寫出拉瓦錫實驗過程中的兩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拉瓦錫的實驗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根據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說出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等。

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通過化學史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互動交流】因爲汞有毒,你能改進上述實驗,通過水麪上升的體積反應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嗎? 師生共同歸納出探究實驗的要點。

學生討論交流:

1、 應該找到一種可燃物來消耗氧氣。

2、 利用壓力差來產生水倒流。 ……

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將已學知識與新的問題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演示【實驗2-1】

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操作順序,注意事項。 邊做實驗邊提出觀察的注意點,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盛放紅磷的集氣瓶內,除了水,還有什麼?

(2)將紅磷點燃後放到集氣瓶裏,見到什麼現象?

(3)紅磷熄滅冷卻後把彈簧夾打開後會有什麼現象?爲什麼?

(4)該反應的實驗原理是什麼?

(5)通過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實驗討論】實驗結束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5分鐘後回答:

(1)集氣瓶內水的作用是什麼?

(2)燃燒匙內放過量紅磷的目的是什麼?

(3)爲什麼實驗開始前要關閉彈簧夾?如未關閉,可能的後果是什麼?

(4)如果裝置的氣密性不好,結果可能是什麼?

(5) 集氣瓶中剩餘的氣體主要是什麼?有什麼性質?

認識儀器 討論操作原因,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回答:

1、空氣。

2、 紅磷燃燒,發出黃光,放出熱量,冒出白煙。

3、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進入水的體積約佔瓶內空氣總體積的1/5。因爲紅磷燃燒消耗瓶內氧氣,導致瓶內壓強減小。 不冷卻氣體處於膨脹狀態實驗結果會偏小。

(4)原理: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5)結論: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

學生討論思考5分鐘後回答:

(1)用來吸收反應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使瓶內的氧氣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後逸出,使測定結果偏大。

(4)燃燒結束時瓶內壓強減小,瓶外的空氣會進入集氣瓶,引起測量結果偏低。

(5)氮氣。難溶於水、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用邊介紹實驗步驟邊提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觀察時邊記錄邊回答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觀察能力 和分析能力 。

【實驗反思】

實驗過程中的哪些操作的不當會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

【歸納】

1、 裝置漏氣。

2、 紅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盡瓶內的氧氣。

3、未待裝置冷卻至室溫就讀數。

4、 將引燃的紅磷伸入集氣瓶速度太慢。

【板書】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 用PPT展示

猜想、討論 記錄:體積分數 氮氣 78% 氧氣21% 稀有氣體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氣體和雜質 0.03%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增強記憶 、瞭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過渡:我們已經研究了空氣的成分, 那麼空氣、氧氣、氮氣在組成上有什麼不同呢? 二、物質的分類:純淨物和混合物

1、教師指導學生歸納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並板書。

2、教師舉例說明:用PPT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3、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混合物和純淨物的區別:是否由一種物質組成,是否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並指出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都保持各自的化學性質。

學生回答: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而氮氣、氧氣都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1、學生歸納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 純淨物:由一種物質組成

2、學生判斷。

3、學生記、聽。

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並展示自我。

將充分的空間與時間還給學生,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課堂小結】

1、 空氣的組成

2、 物質的分類

3、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課後延伸】

你還能設計什麼實驗來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技能、方法等。

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鞏固新知

將課堂探究的觸角延伸到課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

【板書設計】

一:空氣的成分:

演示實驗2-1

現象:集氣瓶中的紅磷繼續燃燒,併產生濃厚白煙,過一會兒熄滅,瓶壁發燙。等冷卻到室溫,白煙逐漸消失,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中約佔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

結論: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空氣的成分:體積分數 氮氣 78% 氧氣21% 稀有氣體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氣體和雜質 0.03%

二:物質的分類

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的。

純淨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

【課堂練習】:

1、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體積比約爲( )

A、4:1 B、1:4 C、1:5 D、4:5

2、小浩同學設計瞭如右圖所示的裝置,用紅磷燃燒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試猜想一下:

(1)他將觀察到哪些現象?

(2)這個實驗除了可以得到氧氣佔空氣體積的結論外。還可以得 出有關氮氣性質的哪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