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勵志教育故事:葉聖陶談人生教育

勵志教育故事:葉聖陶談人生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在討論教育與人生的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什麼是教育?什麼是人生?

勵志教育故事:葉聖陶談人生教育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許多人認爲,教育是“成熟的人對未成熟的人,以一定的目的方法使能自覺”。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說不對,但總有些空泛。又如杜威所謂“教育即生活”,舒新城所謂“教育是啓進人生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爲社會創造自立的個人,爲個人創造互助的社會;其方法在利用社會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動解決問題,創造生活”。(見《教育通論》)這些理論也偏於空疏,沒有切實道破具體的教育的意義。

我以爲教育應該指學校教育而言。所以教育是用學校作爲工具,把舊有的知識系統傳授給繼起的青年,使他們養成一種適合於既成社會的人格,以維持和發展這個社會。所以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所謂“人生”,系包括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言。各人對於人生的見解,就是所謂“人生觀”。

認爲人生是快樂的,就是快樂的人生觀;認爲人生應該獻身於國家與社會的,就是責任的人生觀。各人的環境不同,着眼點各異,因而各人的人生觀亦不一致。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係。

  教育與人生的關係,大致有後列三點:

 一、以教育認識自己。天下最可憐的事情莫過於自己不認識自己。有的人因爲不認識自己的緣故,走入歧途,一切墮落,事業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這是何等的危險。

認識自己有兩方面:一爲自己的主體,或稱“自我”;一爲自己的環境,或稱“外物”或“客體”。單是自我,不會有正確的認識;單是被認識的客體,也不能認識自己:必須明白了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認識了環境,方能認識自己。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的就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與環境發生密切的關係:環境有支配或決定人生的力量,同時又有引誘人生入於某種途徑的力量;我們受種種外物的支配和引誘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要認識了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纔會有目標有意義,不至於成爲盲目的不正當的行爲。

在認識環境之後,應當認識自己的本身。認識自己的本身,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地位。一個人能否儘自己的責任,就以認識自己的地位與否爲先決的條件。各個人的地位本來是環境的反映,但是對付這個環境因人而不同,不是機械的受其支配而已。所以對於環境,就有能否適應的分別。所謂適應,既非屈從,又非反抗,乃是恰當利用環境之謂。要利用環境,除了認識環境之外,第一要注意自己所處的地位,第二是自己的能力,第三是自己的能力在所處的地位能夠發揮的作用。所以環境的認識和自我的認識都是必要的。

認識客體的環境和自我主體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相當的知識學力,才能辨別是非,分清黑白。這當然是教育的責任了。教育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學力,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入正軌,使其瞭解世界的大勢,本國的情狀,以及學生所負的使命和個人所處的地位。

 二、以教育革新自己。既然認識了自我與環境,就應當從事於革新自己。革新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剷除一切障礙物,如虛榮心、怠惰心等等。一般人很容易受這些魔力的支配,自己不能節制自己,這是人類本性上的缺陷。但人類的本性也具有許多優點,如仁愛、求知等等。我們應當發揚自己的長處,剷除這些短處。

另一方面是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我們認識了環境和自己的地位,就應當剷除以往的錯誤觀念,向新的路線上走去。一個人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較進步的人對社會更有認識,這種種認識,構成了人類行爲的基礎。我們在認識了環境和自我之後,對這種種當然會有相當的認識。在我們的本能中雖然有除舊佈新的成分,同時也有迷戀過去的成分,所以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便非常重要了。

要剷除一切障礙物,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必須在教育上下功夫。因爲怎樣剷除虛榮心、怠惰心,如何革新錯誤觀念,是要以教育力量爲原動力的。

三、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這當然有研究的必要。我以爲應當按照自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性情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政治經濟的,就可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作去,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們都能夠這樣成就自己,非藉助於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於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以上三件事,無論缺了哪一件,很難成爲健全的分子。今後的教育應當從這三件事着手,尤其對於中學生,更應當特別訓練。希望負有教育責任的人注意。作文和做人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於能說會道。

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是有一位考生寫得頭頭是道,有理論,有發揮,準能得高分數。但是他離開考場,擠上公共汽車,就搶着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白髮老太太提着菜筐擠在他膝前,他只當沒瞧見,你說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該不該得高分數?依我說,莫說高分數,我—分也不給。他連給老太太讓個座的起碼的好習慣都沒有養成,還有資格談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

也許有人說,你太認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試。對,是考試,在公共汽車上給不給老太太讓座,這纔是真正的考試,他一分也得不到。

文當然要作的,但是要緊的在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