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孟子〉兩章》素質教育新學案練習題

《〈孟子〉兩章》素質教育新學案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孟子〉兩章》素質教育新學案練習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1、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着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爲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鍊。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鍊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學法引導:

   ⑴ 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覆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⑵ 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⑶ 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⑷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採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3、審美鑑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於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係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爲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着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4、重點難點突破:

   ⑴ 兩文分別闡明瞭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瞭孟子認爲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瞭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鍊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爲哪幾個?作者認爲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瞭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爲“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爲,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麼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於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也便於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傑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鍊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爲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⑷ 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① 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爲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② 不同點:
      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後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採用了總起──分承──最後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採用的是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1、達標訓練:

   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⑵ 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⑶ 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⑷ 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於心,衡於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⑸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義:                              。
  
     今義:                              。

   ⑹ 請摘錄一個逆境磨鍊人才的典型事例。

  2、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⑴ 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於慮,而後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⑵ 比較下列各組加粗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國恆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
    B、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C、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國恆亡

      則有去國懷鄉

   ⑶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⑷ 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爲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幹,必須先經受艱苦磨鍊。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⑸ “逆境能成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麼“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繫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3、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 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⑴ 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⑵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⑶ 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⑷ 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爲?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對後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爲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遊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爲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爲,脫離實際,因而不予採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爲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爲“四書”,成爲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於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自學階梯評估參考答案】

  1、達標訓練:

   ⑴ 《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關於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鍊造就

   ⑵ sù pàn yuè  bì

   ⑶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⑷ C

   ⑸ 護城河 水池、池塘

   ⑹ 略

  2、能力提高:

   ⑴ C
   ⑵ B
   ⑶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② 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⑷ C
   ⑸ 略

  3、開放探究:

   ⑴ 這樣嘗試着和別人換一下位置,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果真沒有一點過失嗎?或:如果設身處地,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難道沒有一點過失嗎?

   ⑵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或:治學要嚴謹,不要自以爲是。

   ⑶ 指出現象→講述道理 或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⑷ 示例:
    ① 這種行爲不妥當。對古書沒有認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評論和否定。

    ② 對這種行爲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讀古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③ 這種行爲有可取之處。“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於質疑,大膽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