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1

《可貴的沉默》三年級下學期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根據自己的一個課堂教學案例改編而來。課文以課堂教學進程爲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爲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爲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語段,培養語感,同時爲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上,我把本篇課文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朗讀課文,分析課文,瞭解生字。第二課時是會讀會寫生字,學會組詞造句,還有綜合性實踐活動。在第一課時,課文學習的重點是學生們情緒的變化。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我主要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結合課文中的兩幅圖片和相關段落句子,在課件上給他們呈現出來。在找出相關句子之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主要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學生讀相關句子時,指導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重點是體會到爲什麼會是沉默的,沉默又爲什麼是可貴的,要真正讓學生融入到那個情景中。

第二課時,重點是掌握生字生詞和綜合性實踐活動。字詞我做了重點講解,要求會寫的字都在黑板上做了板書,並且讓學生在課上進行了抄寫。綜合性實踐活動,我把重點放在兩個地方,就是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如何給父母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主要方式是學生小組討論,小組發言,讓學生成爲實踐活動的主人。活動結束時,我適當做了一個總結,告訴學生要真正懂得關心他人,學會回報父母的愛。

講完這篇課文之後,我也沉默了,這種沉默也是可貴的。我反思了一下我的教學過程,發現以下不足。一,課件做的不夠精細,我注意到了圖文結合,但是這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比較生硬,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導致課堂效率不高。二,這是一篇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文章,應該把學習和體會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深入到情境中去體會感情,這樣學生纔會學的更好。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具體來說就是我提出了太多的問題,成了我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跟着我的思路思考。這樣是不好的,也是我今後重點需要改進的地方。三,沒有真正把學生的感情激發出來。在學習課堂氣氛變化這一部分時,並沒有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課文所講的那種“可貴的沉默”,沒有真正體會到孩子有羞愧到主動父母過生日的那種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我的課堂情境創設的不夠好,我以後會注意學習改進。四,我只是讓學生明白要回報父母的愛,學會關愛他人,討論的重點放在了給父母過生日上。課後經過反思,我認爲這樣的情感認識是不深刻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關愛父母,回報父母,並不一定非要給父母過生日,非要給父母做什麼事情。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認真改正以上的不足和缺點,認真學習反思,讓自己的教學過程更有感染力和教育意義,學會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2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文章貼近兒童生活,富含真情,蘊藏哲理。教學了本課後,我認真的進行了反思,覺得本節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以讀爲本、以讀代講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方法,在讀中訓練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可以看得出,這裏充分的讀,不止包括各種形式的朗讀,還包括在讀中思考與想象,因此,我認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僅有讀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悟。本節課在指導學生看圖理解後,我馬上引導學生讀課文中描寫的與圖畫相應的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讓他們在反覆的朗讀中體味文中孩子們前後不同的情緒以及內心所想。在學生交流感悟時,我也隨機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興奮、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幫助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詞句,從而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的共鳴。

  二、搭建師生文本對話的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節課我盡力搭建師生文本三者之間多向對話的平臺,讓學生在這種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在釋放情感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首先我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故事中,把自己的心與主人公的心貼在一起,去感受人物的感情,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從中受到薰陶,得到啓迪。然後創設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在表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與文本主人公相同的心靈體驗。如:在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爲什麼沉默時,我讓學生討論“爲什麼犯了錯誤這位老師還覺得孩子們可愛呢?”進而又問“沉默的這一分鐘,孩子們在想什麼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進入角色,展開想象,體會主人公的感情,再把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交流,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從而明白孩子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都在內疚、自責。學生說文中孩子們的內心所想,其實也是在說自己的內心。再如:學完了課文,我設計了三個填空題:“這一片沉默給了孩子們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懂得了()。這一片沉默給了爸爸媽媽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感受到()。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感到()。”讓學生總體感受,把從文本中體會到的,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從而回歸課題《可貴的沉默》,深入理解爲什麼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纔會用心去生活,纔會逐漸成爲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三、聯繫實際,體會感情

生活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感受,要讓學生對課文真正理解,把課文理解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和感受,就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變客觀接受爲主觀感受。本節課我多處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文章的感情。如:在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談到自己的生日興奮的心情時,我提問:“你們過生日時,爸爸媽媽都爲你們準備了什麼?你高興嗎?”此時,學生們和課文中的孩子們一樣,立即沉浸在了歡樂中,興奮地談起了自己生日禮物和生日祝福。從而體會到了文中主人公的感情,並把這種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再如:學完課文後,我感覺孩子們的理解還只停留在爲父母過生日上,於是我組織學生想想平時自己的爸爸媽媽、自己的親人是怎麼關心、愛護自己的,並和大家交流交流。點燃了學生心中感情的火花,一時間,孩子們想起了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平日裏不曾留心,不曾感受的事情。有的學生想起了爸爸媽媽把好吃的都留給自己,有的學生想起了自己生病時父母的擔心,還有的學生想起了自己腳扭了,年邁的奶奶把自己扶上扶下,甚至背上背下,送自己上學的情景。大家都積極地交流着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聯繫生活實際,學生們都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懂得了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四、動筆實踐,表達真情

獲得了這麼多真切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的內心一定是澎湃難平,想向爸爸媽媽表達點什麼的願望一定在他們心頭激盪,那麼我就適時給學生機會,讓他們拿起筆一吐爲快,在課堂上掀起高潮。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及時放飛學生心情,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真情涌動於意外之時!我啓發學生把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這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昇華,是讀寫結合的語文實踐,又是學生由知到行的一個起點,由讀自然地過渡到寫點感受。伴隨着《燭光裏的媽媽》的音樂聲,孩子們有好多話要對父母說,更想把這種“愛”落實在具體行動中。他們提起筆來,思緒萬千,流利地寫下了自己的心裏話。然後我組織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內容。有的學生寫到:“爸爸媽媽,你們平時爲我做了那麼多,我卻不知道珍惜,以後一定不讓你們擔心。”有的學生寫到:“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你們爲我做了那麼多,你們辛苦了,我長大以後,你們走不動了,我也揹你們。”聽着那些稚嫩的語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嚀,或是後悔,或是自責,我覺得那是一種聲音,一種心靈拔節的聲音。我不得不反思,是什麼滋潤了這些乾涸的心田?是那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是那反覆朗讀所得的感悟?還是那聯繫實際體會的感情?我想這些因素都有。學生們把自己當成了文中的“孩子們”,與文章內容產生共鳴,所以纔會深刻地領悟到文中蘊含的道理,纔會有如此感人的真情表達。

  當然,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

一、由於時間關係,留給學生聯繫實際交流和寫的時間不夠充足,而學生們要表達的很多,有些學生還沒有寫完。我想如果給學生表達的時間再充分些,可能效果會更好。也正是因爲如此,我對課堂生成的資源沒有抓住,今後在這些方面還需要多努力。

二、本課中有許多詞句值得積累,在課堂上,我已經引導學生對它們理解體會了,但作爲積累這還不夠。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把這一項作爲課後作業佈置給學生,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但結課時,我還沉浸在學生的真情表達中,佈置作業時,只順着情感發展布置了實踐性作業,忘記了佈置積累。

三、在理解課文時,發揮學生自主性還不夠。應該先讓學生讀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在後面的探究過程中,他們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受益纔會更深。

如果以後再教學本課,我想我會注意到以上幾方面,力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