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的心情。

這篇文章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有序地描寫出了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這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欣賞完全文,我們不得不感嘆於大自然的神奇,不得不感受到張家界作爲世界文明的旅遊勝地所獨有的魅力!課後,我又引導孩子一起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描寫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物。從上交的習作可以看出,孩子們掌握得很好!記得當天,我就迫不及待跟他們分享了班級的佳作!孩子們對寫作也充滿了享受!

本篇教學,處處迴盪着美的旋律,基本做到了美文美讀,美文美學。充分詮釋了課文的語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此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並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發現美和創造美。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我本人是很喜歡的,因爲身臨其境的感受過張家界的山水和動物,自己在那大自然的情境中返璞歸真了,所以決定選擇這一課來講。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爲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媒體的運用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不只是孩子,聽課的老師也對索溪峪的美景歎爲觀止。只有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才能激發出他們讀書的熱情,才能讓孩子們愛上課文,愛上語文,由愛引思,課文的內容,文章的中心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最後這節課的最大問題便是時間的分配,匡校長聽後也對這節課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索溪峪的山講的、讀的是很到位,但對於一片自讀課文來說,這樣的時間安排是欠妥當的,後面的水、動物、遊人只能一帶而過,課的後半段略顯突兀,這也是我以後要斟酌和修改的.地方,謝謝領導的引領和指點。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的課文。文章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師的這堂課,能夠放手讓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中自由地翱翔,運用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自主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並將其感悟和體會到的內容、學習的結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本着討論研究共同發展的思想,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緊扣一個“野”字,分別描寫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先概括,後具體地對索溪峪的景物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姚老師讓學生通過朗讀或上網學習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她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學生的創新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上課之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和索溪峪的風光,把學生很快帶進了課文。出示課題後,讓學生關注這個字體、大小、顏色、粘貼方法不同的“野”字,讓學生讀出感覺。我覺得在這一環節上,這樣處理不當。感覺很生硬。學生第一眼看到的課題上有變化,很自然地就會關注到這個字。這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讓學生來說說你對這個字的感覺。當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會之後再來讀課題,這樣,教師就不用再反覆、沒有目標地讓學生讀課題了。另外,還可以在教學完課文之後回過頭來再讀課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在導入課文之後,姚老師又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很多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疑問:爲什麼說索溪峪“野”?“野”在哪裏?怎樣“野”等等……在教學完課文之後,老師有沒有把孩子所提的這些問題給解決了呢?如果沒有回答,那麼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浪費了時間。姚老師說:“帶着你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接着她就介紹製作的專題網頁。網頁製作得很漂亮,板塊介紹也非常清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可以用讀課文的方法,進行初讀──默讀──研讀──品讀;也可以用上網學習的方法,查資料──交流體會──進行網上討論和寫作。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了上網學習的方法。

  二、從教學方式方面來看

姚老師較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悟、自己搜索資料、自由探討的能力,效果較好,教師只在疑難處上作適當點撥。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根據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製作出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出多種和諧的情境,這些情境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是教師教學色資料,是訓練語言文字的憑據,更是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寶庫。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運用網絡,整合反饋方面來看,姚老師的設計還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據課文內容和結構,體現教學上的總──分。結構清楚、層次分明。

  三、從語言訓練方面來看

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就這一點來說,訓練不到位。“關於語文多,語文本體少”。在一節語文課上,讓學生認識了很多課文之外的東西,沒有很好地落實朗讀。一節課下來,學生連最基本的課文句子都讀不通,更不要說讀得優美了。就這一點來說,姚老師語文訓練不夠。

  四、從訓練反饋方面來看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預期目標制定非常好。上課後,教師讓學生讀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指導,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學生沒有對課文有初讀──默讀──研讀──品讀這樣一個深化的過程。

教學完課文之後,教師馬上讓學生寫一首小詩和文章來讚美索溪峪。學生寫不到位。

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請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4

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文章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謀篇佈局時,採用先概括後具體描寫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方面進行具體描寫的。在授課之初,我們通過業研,確定了教學目標,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瞭解課文圍繞索溪峪的“野”寫了幾方面的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緊扣課題、充分質疑,理解“野”在什麼地方。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的。

4、聯繫上下文體會句子的意思。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導入部分再設計:

師:同學們小小年紀,但眼界卻很開闊,請用三言兩語,講一講你到過的景區。

生1:我去過華山,自古華山一條路,那裏很險。

生2:我遊覽過桂林,姿態萬千,那裏很奇。

師:中華大地蘊涵豐富,風景名勝數不勝數。請欣賞圖片。

師:我們今天足不出戶,卻要一起神遊索溪峪。結合你查閱的資料談一談。

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暢所欲言。

師:大家都暢談了自己眼中的索溪峪。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裏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爲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考慮,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爲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內容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可以再細緻一些。例如:可以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內容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內容,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品讀再設計:

師:你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到了這種驚險的美?(板書:拔地而起、搖搖晃晃、望而生畏、膽顫)

師: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這種驚險的美?(一線天、百丈峽,它們的名字聽着也讓人覺得害怕。)

師:通過你的讀,如何讓大家感受到這種驚險的美?(然後引導學生互評互議,如此這般逐漸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學法延伸,領悟“野”

精講完山“野”後,讓學生自學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這三部分。根據學習山“野”的方法,讓學生認知: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的段落。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句讀讀,說說爲什麼喜歡?並在課文中做批註。教學設計中的設想是好的,但是課堂上所反映出來的缺失,這些內容學生都瞭解了,但是都浮於表面,感覺是走馬觀花。如何長文短講,精講精煉,還需要今後多研究。

  二、針對業研的再認識: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但須有法,這個法就是老師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但是這一風格也要基於對教材的準確把握上。教材整體的準確把握還有賴於集體業研。本次業研,雖說工作都已經作了,但是從實際的情況看,做的還是不夠細緻。

  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5

  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像,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交互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閱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爲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