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講完課後,從播課件,讓學生從遊索溪峪,讓學生陶醉景物中。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沒有反饋與評價,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爲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長久地進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應及時地給予反饋。在展現優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學生才能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從而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和興趣;糾正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學生合作學習後,我首先對他們的合作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最團結互助的小組、最有創造性的小組、最有收穫的小組等,以激發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合作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時要用心傾聽並給予指導與評價。當小組派代表彙報展示合作成果時,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激勵性評價,並讓其他小組的成員也來發問與評價,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合作的愉悅和成功的喜悅。在小組合作學習的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魅力,它給學生帶來的是“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成功體現。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新課標》中有這麼一段話:“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怎麼把這個理念落實到我們的課堂實踐中呢?實踐證明,多媒體藉助現代化的聲光手段、動畫技巧、音響效果,通過多種媒體信息來輔助教學,因而形象具體、生動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豐富學生的表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師生、生生、生本三種對話方式的生成,努力構建生命的、詩意的課堂,使我們的學生能真正在語文課中詩意地棲居,從而來享受我們的語文課。

一、憑藉媒體,感知情境

小學生限於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去甚遠,很難正確感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越容易理解和鞏固。現代多媒體技術集投影、錄音、錄像、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多重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爲學生創設一個利於學習的情景。

請看教學《索溪峪的“野”》的開課: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江河湖海星羅棋佈,名山大川比比皆是。我們一起來領略幾處祖國的風景名勝地。

(播放風景錄象。)

師:這是神奇的黃山;這是熱情的廬山;這是五嶽之尊的泰山;這是“甲天下”的桂林;這是煙波浩淼的洞庭湖。

(學生如癡如醉,被大自然的神奇深深吸引,急於想欣賞更美的畫面。)

師:今天,我們一起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請你們初讀課文,通過文字初步感知索溪峪的風景。(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讀書。)

師:看,“索溪峪”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師生共同欣賞配樂錄象。)

師:通過讀文,欣賞畫面,“索溪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交流整體感知後的感受。)

情景成爲學生想象的契機,教師憑藉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教材內容與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景聯繫起來,從而爲學生拓寬了廣遠的想象空間,隨着課文學習或觀察活動,帶學生進入一個廣遠的意境中,可以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跨過歷史長河,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爲學生創設了真實可靠、利於實現意義建構的學習情境。

二、憑藉情境,三重對話

“對話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通過學生民主、平等的參與課文意義的生成,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運用能力,同時起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啓發學生心智、構建學生獨立完美人格的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種教學活動。電教是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趣,讓所學的知識能夠吸引學生,在老師精要的指導下變教爲導,使教服務於學,讓學生自己做主,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學習的責任感,集中精神利用課件,自覺學習,再通過不斷的交流,對話,昇華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最終實現課堂對話教學目的。

《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中,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欣賞了索溪峪風景後,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自己在讀通的基礎上,通過聯繫上下文或者畫面來理解山奇、秀、險,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小組討論。然後,我在課件中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運用“擺擂臺比讀書”的形式激發讀的慾望,比一比誰讀得流利、有感情,通過有感情的讀,品味、瞭解文章用詞的準確和美妙。這樣,讀的競賽不但讓課堂氣氛“活”起來,而且在體會詞語美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好詞好句。整節課,教師在點撥、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感悟,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就可以讀後質疑:這個自然段中你有什麼不懂?學生提出後,就讓學有能力的學生幫助解決,充分發揮協作學習的作用。這樣,以境激趣,以情促讀,讀中解疑,帶學生感悟山野性的美,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維想象的空間,進一步理解課文,體會感情,達到以讀代講、讀中理解的功效。在活躍的氣氛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並通過讀中的感悟,不斷地積累課文的好詞好句。實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生本的三重對話。

三、引人入境,詩意棲息

語文教學的詩意,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和學的過程中,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閱讀、吟頌、體驗、感悟、理解時所呈現出來的,與課文內蘊相和諧的課堂審美心理狀態及其外顯的意蘊和境界。同時文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其中,教師責無旁貸。爲了讓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優美意境,把感悟到的用書聲表達出來,我精心創設情境,藉助音樂直接作用與人的情感。在教學中將那些生動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摯、悅耳動聽的樂曲。營造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氛圍,這種融音樂藝術和情感體驗於一體的教學,不僅可以渲染課堂氣氛,更能開啓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美好情操。這樣,學生的情感必然會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伴着古箏曲《高山流水》,我請學生讀索溪峪的山;伴着輕柔抒情的樂曲我請學生讀索溪峪的水,伴着活潑歡快的樂曲我請學生讀索溪峪的動物和遊客。用音樂渲染意境,促動他們捕捉課文傳送的美的信息,豐富想象與聯想的審美感受,讓學生眼前浮現出驚險磅礴的山景,歡快流暢的小溪,野性十足的動物和瀟灑自如的遊客。

四、再創情境,語言外顯

運用多媒體組合來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受到感染和薰陶,對當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一股不吐不快的強烈表達慾望。例如《索溪峪的“野”》一課,在學生完全被美景迷住,有了一種想就地一遊的慾望,我再次播放畫面,因勢利導:假如你此時置身其中,你想說什麼?你想幹什麼?接着,我讓學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想象說出來,“開廣其胸襟,發抒其志氣”,學生有用以前學過的詩歌表達讚美之情的,有發出我們要讓大自然更美的呼聲,有就地一遊時自己如何“野”的,把胸中之意抒盡。由於畫面的吸引、課前的積累,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有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從愛說發展到會說、能說。一句句佳句,學生脫口而出。並對有興趣的同學提出課後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的要求,實現讀寫的有機結合。

語文閱讀是最富個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創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悅、最美好的心靈之旅。而作爲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所顯示的聲、光、色、形模擬了事物的情景,再現了生動的畫面,從不同程度不斷地形成不同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要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優化組合,能創造煥發生命活力與潛力的課堂,使我們的課堂成爲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意棲居地”。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還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閱讀:“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

探究性閱讀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它要求學生圍繞一定的目標,即爲了探索、研究、解決某一個問題,廣泛蒐集相關材料,進行閱讀。探究性閱讀是對閱讀能力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摒棄教師一手抓的現象,該放手時就放手,把學生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實現自主,提倡自身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收到良好效果。

一、放手形式,自主選擇

課堂形式豐富多彩,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使課堂變得輕鬆、愉快。因此,老師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多是煞費苦心。新課程強調師生平等,老師要尊重學生,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朋友,並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佔主體地位。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的問題是: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你想怎樣來表現索溪峪的美?你想不想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夥伴。小組可以一起討論,推薦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學生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小組同學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製作幻燈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的意願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學生變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二、放手朗讀,自主感悟

語文的能力訓練包括很多方面,朗讀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我們習慣於一句一句地教學生朗讀,這個詞應該讀得重一點,那句話應該讀得慢一些等。這樣教地結果是“一千個讀者,只畫得出一個哈姆萊特。”學生的個性體驗變成了老師的體驗,讀的時候雖也是抑揚頓挫,但都是一個腔調。在朗讀的過程中,老師教給學生一些表達感情的方法是必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情感體驗的表達和流露。新課程下,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這種個性體驗、個性情感。

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你最喜歡哪個自然段,爲什麼?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學生帶着無比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朗讀中去。我還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大部分都讀得很好。個別學生朗讀不能到位的時候,我請其他的同學來評價,讓他們自己討論應該怎樣讀。有些段落,如談到遊人野那一部分時,有的同學都手舞足蹈起來,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動作,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新課程下的開放遠不止內容、形式、朗讀訓練,還有作業、對學生的權力等。就如帶着學生走路,我們不再是扶着、攙着,也不再是在前面領着,如今,老師只是站在旁邊,告訴學生前面有路,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尋找,學生所走的不再是唯一的一條路,而可能是多條路,有的甚至是彎路,但可貴的是他們所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